• 629.93 KB
  • 2021-04-16 发布

中考物理归类专项复习大全集,高分必备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中考物理归类专项复习大全集,高分必备 中考物理归类专项复习 内能、比热容 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到对应的横线上.[来源:学#科#网 Z#X#X#K]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 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觉海水比沙子凉很多. 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 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 E.傍晚他们又来到海边,仔细测试了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 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降低的温度值.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3)属于假设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 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5)属于结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跳到海水里游泳,感觉海水比沙子 凉很多,属于体验;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属于提出问题;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 低,属于假设;测试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属于描述实验过程;为什么中 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属于提出问题;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 领不一样,属于假设;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 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降低的温度值, 属于描述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属于结论.所以本题 的答案为:(1)AB (2)CF (3)DG (4)EH (5)I 拓展训练 1.小明同学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同样的太阳光照 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小明想: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于是他 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时,他选用了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 分别给质量都是 200 g 的沙子和水加热,并绘制出沙子与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图像, 如图所示.已知酒精的热值是 3.0×107 J/kg,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加热时酒精 灯平均每分钟消耗 0.8 g 酒精. (1)哪幅图是沙子吸热升温的图像?请说明理由. (2)加热 2 min,水吸收多少 J的热量?给水持续加热 10 min 时间,共消耗多少 g 酒精? 这些酒精如果完全燃烧将放出多少 J 热量? (3)请根据图像计算出沙子的比热容. [来源:学科网 ZXXK] 2.小明同学在研究“沙子和水谁的吸热本领大”时,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上 了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一个功率为 100 W 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 它们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如表所示.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 (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出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 所示.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源:学科网] (3)分析小明在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像.你能得出什么探究结 论? (4)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请你用简略的语言从日常生活中或 自然现象中举出两个类似的现象.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美国农民面对自己家里堆积如山的玉米愁容满面,玉米不仅 售价低廉而且销路不好.他梦想着怎样将这些有着黄金一样颜色的东西变成真正的黄金.他 不顾大家的讥笑,专程为他的“异想天开”去请教了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很同情他对他 的“异想天开”也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考察,这位科学家开发出了“乙醇汽 油”,即用玉米生产乙醇,然后以一定比例与汽油混合,就可以供汽车等作为能源使用.石 油被称为“液体黄金”,但是使用传统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危机正越来越严重地 困扰着人类.所以“乙醇汽油”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开发新能源带来了一条新的途径.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来源:学科网] (1)乙醇燃烧的过程是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理论上,完全燃烧 28 g 乙醇可以产 生 8.4×105 J 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完全被水吸收,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可以将_______kg 20℃的水加热到沸腾.(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2)按照能源的分类,乙醇汽油属于_______能源,使用乙醇汽油作为能源,与使用传统 汽油、柴油等相比具有明显的好处,请你说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结合上述事例,谈谈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 1. 2.(1)根据题中的情景,可探究的物理问题是:①质量相等的海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谁 的温度升高的快?②海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相同吗?③海水和沙子谁的吸热本领强?(2)根 据表中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答图 1—2 所示的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 (3)根据右图所示的两个图象得出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 温快;水和沙子吸热,温度变化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或沙子温度越高时升温越缓慢)(4)①沿 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度变化大;②早稻育秧,晚间往秧田灌水,白天将水 放出. 3.(1)化学 2.5(2 )新(或二次、可再生)可再生、污染少(3)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勤学好问 精要评点 本主题以“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为知识背景,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过程 结合了起来;并通过拓展延伸,把“比热容、内能、分子动理论、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燃 料的热值、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其本质、影响物体吸收或放出 热量多少的因素”等考点串联了起来,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 念,突出了试题的探究性、生活性和实践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整合有用信息、进行科学探 究、计算分析等能力. 失分点跟踪 1.在判断哪幅图是沙子吸热升温的图像时,没有从沙子与水比热容的大小进行比较出 发,在吸收相同热量的前提下,比热容小的沙子的温度升得高,导致失分. 2.在计算沙子的比热容时,失分在将 2 min 沙子吸收的热量误解为与 2 min 水吸收的 热量相同,导致得出沙子的比热容 c=Q 吸/m△t=4.2×107J/(O.2 kg×250℃)=0.84×103 J /(kg.℃)这个错误的结果. 3.画函数图像的失分主要在描点连线时,没有注意连线的平滑性. [来源:学,科,网 Z,X,X,K] 中考物理归类专项复习 凸透镜成像 中考真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 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所示,看到手指____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 乙所示,看到房屋___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丙所示 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所示: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____; (3)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 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_______(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 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示范解析】 (1)放大镜实质上是一个凸透镜,用它观察放在焦点以内的物体,才能起放大镜的作用, 所以看到的手指是一个放大的像;若用它观察位于 2 倍焦距以外的物体,起照相机的作用, 所以看到远处的房屋是一个缩小的像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是“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物 体离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的像就越小 (3)照相时若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 框内,说明成的像太大,应使像变小,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像应靠近凸透镜, 即应缩短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拓展延伸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 9 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 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 为 10 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 40 cm 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 缩小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 8 cm 刻度时,他通过凸透 镜看到光源的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来源:Z*xx*k.Com]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光源“F”放在 15 cm 处,其大小如图甲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 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乙中的 ( )[来源:学科网 ZXXK] (5)小亮用如图甲所示的蜡烛做实验,在用光屏快速确定像的位置时,应将光屏_______ (选填“前后”或“左右”)移动,使光屏上承接的像的边缘从模糊到清晰,反复几次后, 即可确定像的位置,如果在实验中将蜡烛和透镜的位置固定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 到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回答一种情况即可). (6)如果实验中发现光屏上的像如图乙所示,在不移动光屏和透镜的情况下,应将蜡烛 向左和向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可使像成在光屏中间. (7)在实验中,当观察到光屏上烛焰的像与烛焰自身大小相等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v、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u、蜡烛到光屏的距离 s、凸透镜的焦距 f之间的关系是 v_______u, s_______4f(选填“>”、“<”或”=”) 2.照相机在拍摄远处、近处的物体时,通过调节像距 v(即调节暗箱的长度),使远处 物体、近处物体通过镜头所成的像都清晰地成在胶片上,人的眼睛也相当于照相机,那么, 眼睛是怎样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能看得清楚的?某 STS 小组的同学经过思考,提出 了下列猜想:“眼睛能将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从而都能看 得清楚,可能是晶状体的焦距发生了变化,使像距不变,”究竟猜想是否正确,该实验小组 讨论后,利用 f 小=9 cm,f 中=10cm,f 大=11 cm 的 3 个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在光 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实验过程中,改变物距,换用不同的凸透镜, 但保持像距不变,实验现象、数据如下表.②分析实验数据. (1)比较实验 2 与实验 1 发现:当观察物变近时,要在原处得到清晰的像,可换用焦距 较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 (2)比较实验 3 与实验 1 发现:当观察物变远时,要在原处得到清晰的像,可换用焦距 较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该小组同学经过分析、思考,证实了自己的猜 想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即眼睛看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都很清楚.是通过 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以改变_______而实现的; (3)如果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航空摄影),使用的镜头的焦距是 50 mm,则照 相底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应为_______;[来源:学,科,网 Z,X,X,K] A.略小于 100 mm B.等于 100 mm C.等于 50 mm D.略大于 50 mm (4)若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现要使底 片的像如图甲所示,则在按快门之前需要进行两项重要操作,这两项重要操作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相机从侧面拍摄一辆以 36 km/h运动着的汽车,如果底片上汽车的像移动的尺寸不 大于 0.1 mm,底片上的像才不至于模糊,已知汽车车身实际长为 3m,在底片上汽车的像长 为 1.5 cm,那么照相时曝光时间最多为_______. 3.如图所示,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明和小华同学 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凸透镜看做眼睛的_______,光屏看 做_______. (1)小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调整蜡 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和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 心位于同一高度,点燃蜡烛,将近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 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再向 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时,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以上现象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 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_______(选填“凸透镜”、“远 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作用. (3)在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图,其矫正做法是图 _______;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_______,其矫正做法是图_______. 精要评点 本主题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为纽带,通过拓展延伸,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作 用与区别、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知识点串联了起来.通过对透镜所成的实像与虚像、 正立与倒立、放大与缩小和眼睛的近视与远视的情景设计,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 像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睛及其视力矫 正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失分点跟踪[来源:学科网 ZXXK] 1.在分析凸透镜成像原因和观察像的特点时,有二种错误分析导致失分,一是把“遮 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错误地理解为“F”的上半部分不能成像,只成下半部分的 像.其实,此时凸透镜还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由于进入凸透镜的光少了一些,成的像就淡了 一些而已;二是机械地理解为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上、下、左、右都颠倒,殊不知要在不透明 的光屏(白色方格板做成)上看到像,必须站在光屏的左侧观看,如果在右侧能看到上、 下、左、右都颠倒的像的话,站在光屏左侧能看到的应该是上、下颠倒,左、右不颠倒的像. 2.在计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时,失分在不会用汽车与其像的长度比例进行求解.其比 为 300 cm:1.5 cm=200,根据像移动的尺寸不大于 0.1 mm的要求.可知汽车移动的距离不 能大于 s=200×0.1 mm=20 mm=0.02 m,而汽车的速度 v=36 km/h=10 m/s,所以曝光时 间不能超过 t=s/v=0.02m/10 m/s=2×10-3 s. [来源:学.科.网] 中考物理归类专项复习附参考答案 声、光、热压轴题 主题 1 声现象 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 20 Hz 到 20 000 Hz.低于 20 Hz 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 20 000 Hz 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 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 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 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500 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 超声波,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为 4s,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_______m. 【答案】 (1)高于 20 000 Hz (2)能量 (3)真空不能传声 (4)海洋的深度 h=vt/2=1500 m/s×4 s/2=3 000 m. 拓展延伸 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但仍嗡嗡地叫 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 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 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 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 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聂利同学在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时,仍可以听到发声,该声音是靠_______传播的, 是通过_______形式传播的; (3)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 (5)蜜蜂发声的音调比蚊子的低,是因为蜜蜂的小黑点振动的_______比蚊子的低;小黑 点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蜜蜂发声的_______也就越大;我们能分辨出蜜蜂和蚊子的声音, 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_______不同. (6)在你做作业时,蜜蜂或蚊子的声音便成了_______,影响你的学习,可以从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这三种途径来控制蜜蜂或蚊子的声音. 2.在学习二胡、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 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来源:Z#xx#k.Com] 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来源:Zxxk.Com] 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右表所列 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 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 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 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 该项内容,该表中所缺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 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 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请你列举 2 个用这种方法研究 过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ZXXK] 3.初二(6)班某同学在调查教室内的噪声情况时记录如下:时间:2011 年 6 月 10 日 12:00;地点:初=(6)教室;内容:小红等几位同学在收看江苏文艺频道播放的音乐欣赏, 小黄在看课外书籍,小马在讲台前拍球,还有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声争论着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记录,对于小黄而言,噪声有_________________.对于小红而言噪 声有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中 a 所示的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 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 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 b、c 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图 d、e 是两种声音的 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答案:1.(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空气声波 (3)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4)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5)频率响度音色 (6)噪声声源处传播中人耳处 2.(1)A、B、C A、D、F 80 1.02 (2)选同一根琴弦.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 (3)控制变量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来源:Z&xx&k.Com] 3.(1)音乐声、争论声、拍球声争论声、拍球声 (2)响度大的声音振幅大 d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或防止噪声传入耳朵 精要评点 本主题通过中考真题、拓展延伸,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速、声波、声音的三个特 征、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超声与次声等考点串联了起来.中考真题属于信息题,根据文 字中提供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取有用的 信息,弄清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求解.拓展延伸 1、 2 和 3 突出了实验的探究性和控制变量法,能较好地考查学生从表格与图像的信息呈现中进 行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归因分析、得出结论以及计算应用等能力. 失分点跟踪 1.用公式 s=vt 求海洋的深度时,失分在误把 4s 代入公式 t,其实超声波单程的时间 只有 2s; 2.设计验证“音调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这一猜想时,失分在没有注意控制弦的长 度、粗细、材料等因素.解答时,只有强调“选同一根琴弦”,才能保证在弦的长度、粗细、 材料相同的条件下来探究音调与琴弦松紧程的关系. 中考物理归类专项复习附参考答案 热量的计算 中考真题 人类的祖先钻木取火,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一页,钻木取火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将 削尖的木棒伸到木板的洞里,用力压住木棒来回拉动钻弓,木棒在木板的洞里转动时,板与 棒互相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而热集中在洞内,不易散发,提高了木棒尖端的温度,当 达到约 260℃时木棒便开始燃烧,因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故受热厚度很薄,木棒受热部分 的质量只有 0.25 g.已知:来回拉一次钻弓需 1.0 s,弓长为 s=0.25 m,人拉弓的力为 16 N, 木头比热 c=2×103 J/(kg·℃),室温为 20℃.问: (1)人来回拉一次钻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2)人克服摩擦力做功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若其中有 25%被木 棒尖端吸收,则 1 s 内可使木棒尖端温度提高多少℃? (3)请你估算用多长时间才能使木棒燃烧起来? 【示范解析】[来源:学科网] (1)人来回拉一次钻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W=2FS=2×16 N×0.25 m=8 J;(2)木棒尖端 吸收的热量 Q=ηW=25%×8 J=2 J,木棒尖端升高的温度△t=Q/cm=2 J/[2×103 J/(kg.℃) ×0.25×10-3 kg]=4℃; (3)使木棒燃烧起来的时间 t=(260℃-20℃)÷4℃/s=60s. 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能把水从低温加热到高温,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它具 有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 如图 1 所示,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妾许多根玻璃吸热管组成的集 热器,每根玻璃吸热管由双层玻璃管组成,双层玻璃管之间是真空.如图 1 所示是玻璃吸 热管的工作原理图,它的结构与保温瓶的玻璃内胆相似,只是在玻璃吸热管的内表面涂了一 层黑色的吸热材料;另一部分是保温储水箱,保温储水箱下部与玻璃吸热管相通. 玻璃吸热管工作原理如图 2 所示:当太阳光入射到黑色的吸热层上时,黑色吸热层能 把太阳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内能,将管内的水加热.向光一侧的水被加热后体积增大、密度变 小而向上运动;背光一侧的水由于温度较低、密度较大而向下运动,形成冷热水循环,最终 整箱水都升高至一定的温度.玻璃吸热管具有吸热保温作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玻璃吸热管内向光一侧的水吸热后体积增大、密度变小,所受到的浮力_______重力. (2)能否将黑色的吸热材料涂在玻璃吸热管的外表面上?简单说明理由.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质量为 100 kg 初温为 20℃的水加热到 60℃,求这些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水的 比热容是 4.2×103 J/( kg.℃)] (4)某品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面积为 S=2 m2,热效率为η=40%(即热水器能将照射 到玻璃吸热管上的太阳能的 40%转化为水的热能),该地点太阳能辐射到地面的平均功率为 P=1.4×103 W/m2(即平均每平方米每秒钟太阳辐射能为 1.4×103 J).在第(3)小题中水吸 收的热量由该热水器提供,求需要加热多少小时? 2.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一,图甲为近两个多世纪以来, 人类能源消耗曲线图,图乙为某燃煤电厂全景图,请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自 1950 年以来,人类能源消耗的情况是_______.(选填“显著增长”、 “平稳增长”、“稳中有降”或“显著减少”) (2)图乙中的电厂发电功率为 1×107 kW,则该电厂每小时可输出的电能是_______J;要 维持这样的发电功率,该厂每小时约需燃烧 5×106 kg 煤,这些煤完全燃烧可产生的热量是 _______J;该电厂的发电效率为_______.(煤的热值为 3×107 J/kg)[来源:Zxxk.Com] (3)煤燃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可达 1.2×106 kg,从环保角度分析,这种 燃煤电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位科学家开发出了“乙醇汽油”,即用玉米生产乙醇,然后以一定比例与汽油混合, 就可以供汽车等作为能源使用.按照能源的分类,乙醇汽油属于_______能源,使用乙醇汽 油作为能源,与使用传统汽油、柴油等相比,其明显的好处在于_______,乙醇燃烧的过程 是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理论上,完全燃烧 28 g 乙醇可以产生 8.4×105 J 的热量, 如果这些热量完全被水吸收,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可以将_______kg20℃的水加热到沸 腾.(水的比热容为 4.2×103 J/kg·℃) (5)一汽油机在工作时的能流图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该汽油机的效率. 3.随着“西气东输”,天然气进入扬州市民家庭,小明家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气了,他家 原有一个电磁炉.小明想究竟使用哪种能源更划算呢?小明开始实验并收集有关数据:[来源:学§科§网] (1)小明在水壶里放入 5 000 cm3、20℃的水,记录下当时的气量表示数是 134.731 m3; 随后点火并将火调至最大烧水,开始同步计时;当水烧至沸腾时气量表读数为 134.871 m3, 需时 24 min.小明查到天然气热值约为 4.0×107 J/m3,单价 2.2 元/m3.烧开这壶水,水需 要吸收多少热量?小明家天然气炉具的效率是多少? (2)小明又取相同的水在电磁炉上加热,使用功率为 1000 W 档正常工作将水加热至沸 腾,需时 30 min.扬州的电费价格为 0.5 元/度,使用电磁炉烧开这壶水,需消耗多少电能? 花费多少电费? (3)你建议小明家使用哪种能源?请说明两点理由. [来源:学科网 ZXXK] 精要评点 本主题以“钻木取火”为背景,通过拓展延伸,突出了热量计算这一主线,将能量的 转化、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内能、电能、风能、太阳能、比热容、热值、热量、效率以及有 关计算热量的公式(Q 吸=cm△t、Q=mq、Q=I2Rt、η=Q 吸/Q 放)串联了起来,从中渗 透了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理念,试题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一定的开放性,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上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失分点跟踪 1.在计算来回拉一次钻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时,失分在没有理解来回拉一次钴弓克 服摩擦力所做功的内涵,错解为 W=FS=16N×0.25 m=4 J,导致其余解答的错误. 2.在计算拓展延伸1 第(4)问中水吸收的热量时,失分主要表现在没有理解太阳能辐射 到地面的平均功率 P=1.4×103 W/m2和热水器仅能把接收的太阳能的 40%转化为水的内能 的物理意义,导致加热时间的计算的错误.[来源:学|科|网] 3.在回答使用哪种能源的理由时,失分在没有用数学计算的方法从效率、成本核算两 个角度进行大小比较,即只能浅层次地定性分析,不能有效地进行定量计算,导致理由的表 述说不透、道不明. 中考物理归类专项复习六 物态变化 中考真题 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几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 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还有一个较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k.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以下的实验来加以验证: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 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 A、B.如图所示, ②在 B 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 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 ③选择无风晴天的中午在实验地点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 1.5 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 温.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_______下的气温(T1)、_______下的气温(T2)、_______下的 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的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_______的距离 相同.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 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 (2)部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3)③ A 树 B 树 阳光直晒 树干 ④阳光直晒下的温度 T3与 B 树下的温度 T2之间的差 T3-T2 是证明树叶挡住太阳光的辐射,使树荫下的气温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的实验证据,而 B 树下的温度 T2与 A 树下的温度 T1之间的差 T2-T1是证明树叶水分蒸发使树荫下的气温低 的实验证据.只要将这两个温度差的大小进行比较,若 T3-T2>T2-T1,则小李的猜想是正确 的. [来源:Z。xx。k.Com] 失分点跟踪 1.在设计验证小李猜想的实验时,失分在错将 T3-T1与 T3-T2这二个温度差的大小进 行比较,其实 T3-T1是阳光直晒下的温度 T3与 A 树下的温度 T1之间的差,该温度差包含了 树叶水分蒸发和树叶挡住太阳光辐射这二个主要因素,T3-T2是阳光直晒下的温度 T3与 B 树下的温度 T2之间的差,该温度差反映树叶挡住太阳光的辐射这个主要因素,将 T3-T1与 T3-T2这二个温度差的大小进行比较,反映的是树叶水分蒸发这个主要因素,证明的是小王 的猜想,而不是小李的猜想。 2.在选择防冻液时,失分在没有认真审题,简单地从表中选择与“-15℃”最接近的 温度是-17℃,其防冻液的含量为 30%.殊不知题干中有“使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 低气温低 10~15℃”这个信息,防冻液的凝固点应选“-25℃-30℃”.由表可知,该混合 液的凝固点应为-28℃,应选含量为 40%的防冻液. 拓展延伸[来源:学&科&网]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如图所示.为了确 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需加入不易挥发的 防冻液(原液),加人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 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 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 10~15℃.考 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较大;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 30%逐渐增大到 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是_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 区的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 中,宜选_______; A.30% B.40% C.60% D.90% (4)请在右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 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 达到 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选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是探究冰和蜡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可分 两次进行,先研究冰的熔化特点,再研究蜡的熔化特点.用酒精 灯加热后,每隔 1 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 冰及蜡的状态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冰在熔化时要_______, 温度_______,蜡在熔化时要_______,温度_______,根据冰 和蜡熔化时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固体分为_______和_______ 两类,它们的显著区别是______________. (2)在本实验中要注意: ①尽可能用_______的冰或蜡,并将它们_______;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插入碎冰或碎蜡中间的偏下位置,不要碰到_______; ③酒精灯火焰不能太大,应_______加热; ④最好用一个金属制成的螺旋状的搅拌器及时搅拌,使冰或蜡_______受热; ⑤冰的熔化完整展示出冰吸热_______、冰吸热_______但温度_______、水吸热_______ 这三个过程. 3.(1)从冰箱中取出防冻液放置在室内,其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中可知,第 20 min 时,防冻液的温度 为_______℃,室温为_______℃,防冻液温度上升的速度越来 越_______.[来源:学|科|网] (2)通常情况下发动机冷却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沸点为 _____,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雾、霜、雪、雹、水蒸气等都是水 的“化身”.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 姿百态的_______.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__ _____;云中 的小水滴也会_______成小冰晶,云中的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 是_______.冰山上、的积雪有的直接_______变成水蒸气,又升人天空,有的_______后变 成水,汇入江河.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空中水 蒸气遇冷_______变成小水滴,附着在空中尘埃上就是_______,附着在地面和花草树木上就 形成_______.靠近地面的水蒸气直接_______形成地上霜.河面中的水_______形成冰.水 在江河湖海、天空、陆地之间就这样循环运动着. 答案:1.(1)水由于比热容大,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多,容易冷却降温. (2)由表可 知,防冻液含量由 30%逐渐增大到 90%,其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应选 D (3)为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 10~15℃,其凝固点应选“-25℃- 300℃”.由表可知,该混合液的凝固点应为-28℃,其防 冻液的含量为 40%, 应选 B.(4)描点作图如答图所示 由图像可 知,混合液的含量达到 75%时,其沸点大约是 120℃: (5)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使防冻液的含量 增大,沸点升高. 2.(1)吸热不变吸热升高晶体非晶体晶体有熔 点非晶体没有熔点(2)①纯净敲碎②杯底和杯 壁③缓缓④均匀⑤升温熔化不变升温 3.(1)20 25 慢(2)O℃: 100℃液化凝华云雨凝固雪升华 熔化汽化液化雾露凝华凝固 精要评点 本主题以学生能感悟到的“树荫下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明显低”为问题情景,通过拓 展延伸,将温度、三种物态、六种变化、水循环、熔点、沸点等考点串联了起来,将插图、 表格、图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将填空与选择并用,使试题呈现活泼,信息量大,能较好 地考查学生对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实验 装置的设计、实验操作的规范、错误数据的处理、函数图像的描绘、实验结论的得出等探究 过程的把握深度。[来源:Zxxk.Co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