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50 KB
  • 2021-04-15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B卷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绝密★启用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B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朱熹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问:“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此而废寝忘食。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大思想家,应该说跟他们从小善于思考有很大关系。这些故事说明 ‎①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讶 ‎②反思性是哲学的重要特征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④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思想家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些带有哲学思想的问题,体现了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④说法错误,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本题选B。‎ ‎2.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这就加强了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A.世界观具有自发性、朴素性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这属于世界观范畴,“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这就加强了这个预言的实现”,这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A是解释世界观,与题意不符;B强调的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不符合题意;C体现了哲学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D。‎ ‎3.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告指出:“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着重开拓人的多重维度,并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拓宽哲学领域,回应当代新涌现出的各类全球性议题;哲学家应与其他人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一起,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领域,在多元化文化和各类传统之间,进行相辅相成的合作与互动。”由此可见 ‎①各门具体科学随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③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 ‎④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世界哲学大会公告指出: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拓宽哲学领域,回应当代新涌现出的各类全球性议题,这体现了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②符合题意;哲学家应与其他人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一起,进行相辅相成的合作与互动,这体现了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④说法错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所以本题选C。‎ ‎4.爱因斯坦在1912年对“重力微透镜”技术进行过预测,原理为:如果在遥远恒星和地球望远镜之间有另一颗恒星穿过,这颗介入的恒星的引力就会像透镜一样,将遥远恒星的入射光放大;当一个行星围绕最近的恒星旋转时,行星的引力也会对光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光的变化的研究,科学家可以发现相关行星的存在。2017年12月,来自11个国家的天文学家宣布利用重力微透镜技术已经眺望了第二个“太阳系”。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自然科学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的的指导 ‎③有了“思维的眼睛”,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 ‎④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意识逐渐具有了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存在,①适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了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即有了“思维的眼睛”,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③适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5.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根据“旅行家们的记述”,推断亚洲没有温带,只有炎热与严寒,并据此进一步指出,“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下列评述正确的有 ‎①孟德斯鸠通过他人记述了解中国气候,是不可取的 ‎②孟德斯鸠依据他人记述推断中国气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③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 孟德斯鸠通过他人记述来了解中国气候有可取之处,①不选;孟德斯鸠依据他人记述推断中国气候并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错误;孟德斯鸠片面地根据气候因素来推断人的性格,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③正确;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在根本方向上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6.与“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这一观点蕴涵的哲学道理不一致的有 ‎①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 ‎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③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 ‎④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的意思是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知觉离不开形体说明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的观点,①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④与题意观点不一致,应入选。所以本题选D。‎ ‎7.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价值。它所揭示和总结的一系列重要规律和观点,为研究和解决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新问题提供了启示或思路。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A.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 ‎ C.能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D.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共产党宣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所揭示和总结的一系列重要规律和观点,为研究和解决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新问题提供了启示或思路,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A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题意不符;B、D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 ‎8.自然界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人们常见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现代物理学发展表明物质还有第四态、第五态、第六态、第七态等。但不论哪一态物质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说明 A.要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 B.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要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同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 D.哲学上的物质包括七种形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了物质形态的多种多样,但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正确;A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涉及到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不选;材料没涉及到自然科学的物质与哲学上的物质的关系,C不选;D说法错误,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所以本题选B。‎ ‎【点睛】‎ 理解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9.2017年我国GDP目标增速在6.5%左右,低于2016年6.7%的目标增速。事实上,我国在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这表明 ‎①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只是暂时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这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也体现了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没有涉及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暂时性方面,②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涉及到静止,③体现的是物质世界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选D。‎ ‎【点睛】‎ 理解运动与静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0.形者,状况也;势者,趋势也。解读中国经济,看形,更要看势,这是因为 ‎①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发展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趋势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解读中国经济,看形,更要看势,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①④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发展的上升性,③强调的是真理的主客观的统一,二者说法都正确,但不是看形、看势的原因,不选。所以本题选C。‎ ‎11.(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国人内心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是通过传统手工艺动手的方式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获取的,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特点,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12.“荷叶罗裙一色载,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似乎可以让我们闻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妩媚、品出采莲女歌声的悠扬,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是诗人 ‎①对采莲场面的艺术性加工 ‎②内心世界的物化场景 ‎③对采莲活动的创造性描写 ‎④主观想象的智慧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荷叶罗裙一色载,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是诗人对采莲活动的创造性描写,是对采莲场面的一种艺术性加工,①③正确;诗所营造的意境应该是客观场景在人脑中的反映,而非内心世界的物化,②说法错误;智慧源于劳动实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3.从哲学上看,漫画《心理障碍》反映了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主观符合客观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漫画中的人物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扛的东西有多重,因而表现得非常从容和轻松。后来,通过称重知道了此物体非常重,当再次扛起时,便觉得非常吃力。面对同一现实,只因心理作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A体现的是物质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C强调的是主观符合客观,没有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选;D强调的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而没有涉及到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选;所以本题选B。‎ ‎【点睛】‎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信息时代,人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理念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这表明 ‎①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②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大数据”理念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③符合题意;“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②说法错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本题选D。‎ ‎15.“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下列选项与此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 ‎ ‎②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③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 ‎ ‎④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②正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④正确,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①与题意不符,“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强调意识的作用;③与题意不符,“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有不知疲倦的精神,持之以恒。所以本题选D。‎ ‎【点睛】‎ 理解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运用从关键部分出发处理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把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看成是新旧事物的关系是错误的,A错误;与“人”字形铁路相比,京张高铁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方面要高得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C说法错误;D说法错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立足整体,从整体出发。所以本题选B。‎ ‎17.由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能够帮助人们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从而解决电子元件发热、运行速度变慢的问题。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带来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杨振宁称其为诺贝尔奖级的发现。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服务人类的生产生活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研团队发现“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取得的科研成果,“解决电子元件发热、运行速度变慢的问题”,说明实践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需要,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项符合题意;B、C、D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利率上调是如何影响GDP的?如果政府调整财政预算,经济将会怎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金特和西姆斯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创立了一系列方法,用于研究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A.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B.源于经济学家智慧的思考 C.实现了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统一 D.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指导,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不能为认识世界提供根本方法;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是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经济学家智慧的思考,B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应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所以本题选D。‎ ‎19.作家余华在其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作品研讨会上,首度开腔回应读者对他新书的吐槽:“我说《第七天》语言肯定没人骂了,但是一样有人骂,说语言苍白、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的时候,改动的全是语言。”由此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 ‎ ‎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④对一个对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对同一部小说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看法,这表明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或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强调的是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③强调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C。‎ ‎20.(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8)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21.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才能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为产业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壮大夯实根基。材料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 ‎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才能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为产业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壮大夯实根基”,体现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联系,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③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条件性,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所以本题选D。‎ ‎【点睛】‎ 理解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2.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现在的动车组不一样了,它在靠车头带的同时普遍采用动力分散技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装置,因此跑得又快又稳。这说明 ‎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④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 ‎“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装置,因此跑得又快又稳”,强调了部分对于整体的重要性,说明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①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部分的重要性,④强调了整体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B。‎ ‎【点睛】‎ 理解系统优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3.漫画《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      ‎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③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题中的“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强调了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强调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①④符合题意;题中没有强调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②与题意无关;③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所以本题选B。‎ ‎2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②符合题意;“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这表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所以本题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哲理?‎ ‎(2)结合教材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问题(1)的结论的认识。‎ ‎【答案】(1)材料一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材料二说明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 ‎(2)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名言名句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材料重要信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详解】‎ ‎(1)本题设问直接,考查名言名句体现的哲理。要做好本题必须理解名言名句的意思。‎ 材料一的意思是指: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这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材料二的意思是指: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体现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运用课本上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 ‎(2)本小题和第一小题有着紧密的联系,考查的是对第一小题的理解。第一小题的结论是: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所以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等。运用课本上的知识点组织答案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国内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文化产业的巨大进步,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文化”逐渐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游戏产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一款火爆的网络游戏,用户数可达上亿之多,甚至可以有几百万人同时在线。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中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目前约达1.6亿,其中不乏少数喜爱或者经常参与网络游戏的人。‎ 据此,人们对网络游戏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适度玩内容健康的网络游戏,可以放松一下,做到劳逸结合;还可以培养反应力和思维能力,不同游戏需要不同的反应力和思维能力,玩游戏本身就是培养反应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但如果过分沉迷于网络,一旦上瘾,很难戒除。很多未成年人玩游戏荒废学业,影响身体健康,致使道德品质下滑,恶性事件频发。还有很多商家在网络上进行欺诈犯罪、不良信息传播。‎ 材料二文化部出台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明确规定了网络玩家必须实名注册,并对游戏的相关基本概念、市场主体、经营监督及法律责任等做了系统的规定。进一步要求网游运营商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游的伤害。‎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人们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2)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必要性。‎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国内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游戏产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价值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认可,同时随着中国网民规模尤其是青少年网民规模的增大,人们开始进一步反思网络游戏的利弊。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游戏内容是健康的并且人们玩游戏能适度,则“玩网络游戏也是有好处的”是真理性的认识。如果过分沉迷于游戏,或者被不良网站利用,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最初人们没有重视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在实践的过程中,网络游戏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国家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出台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管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是从网络游戏现状出发制定的。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络游戏的方方面面做出系统的规定,有利于规范文化市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游的伤害。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政府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同时暂行办法对游戏的相关基本概念、市场主体、经营监督及法律责任等做了规定,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游的伤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网络游戏”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中的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材料重要信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做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详解】‎ ‎(1)本题考查的范围是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主要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其次,分析材料。从材料一中找出人们对网络游戏的态度:游戏产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实践决定认识)、适度玩一些内容健康的网络游戏可以劳逸结合、但沉迷于网络游戏则会荒废学业(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对网络游戏的认识的变化(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把所获得的这些重要信息与认识论的知识点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即可。‎ ‎(2)首先,明确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关于辩证唯物论的原理主要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其次,分析材料。分析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必要性:根据网络游戏现状制定的(物质决定意识);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保护未成年人(意识的能动作用);文化部出台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对游戏的相关基本概念、市场主体、经营监督及法律责任等做了规定来保护未成年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把所获得的这些重要信息与唯物论相关知识点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即可。‎ 评卷人 得分 三、探究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信息孤岛”现象是政务公开工作中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务信息更新落后;各政务部门的信息没实现互联网共享;政务信息只是数据和信息的简单罗列,缺乏综合分析。对此,某县政府近年来通过打造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在保持政务信息时效性的基础上,筛选、分析、整合数据和信息库,增强政务公开信息的指导意义,成功实现了工商、质检、劳动、人社等65个单位的数据注册、查询、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破解“信息孤岛”问题来推进政务公开的。‎ ‎【答案】①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直面“信息孤岛”现象,积极构建信息共享系统。‎ ‎②在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打造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 ‎③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筛选、分析、整合数据和信息库。‎ ‎④注重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打造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保持政务信息时效性。‎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破解“信息孤岛”问题来推进政务公开的,考查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联系观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系统优化方法等,结合本题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积极构建信息共享系统;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打造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筛选、分析、整合数据和信息库;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打造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保持政务信息时效性。‎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方法指导】‎ 解答措施类题目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明确主体和答题范围。答题范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模块,要注意分清。同时有的设问规定了具体知识,作答时需要全面阐述该理论知识。设问限定主体的,要寻找符合主体身份的相关知识;设问没有限定主体的,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景,从不同主体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第二步:做到“三联系”,确定答案范围。一是联系教材,寻找教材中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注意寻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步:组织答案。措施类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基本包括两方面:“各尽其责”和“对症下药”。前者是指要根据主体进行分析,即分别从各个主体的角度去想措施。后者是指根据材料呈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如前所述,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提出解决措施;如果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需要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对这种成功做法进行概括,形成答案 评卷人 得分 四、非选择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正由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工业拉动、政府主导、高速增长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适应新常态需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但转型不会自然发生,过程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体制上大力推进改革的深化,在结构上调整优化三大产业比重,在发展方式上积极提质增效等。但总体上任务艰巨,经济体制转型处于攻坚期,发展方式转变正在爬坡,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开放模式升级压力重重。因此,顺利完成全面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引领新常态,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破瓶颈制约。‎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分析应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经济向更优、更高形态不断演变的过程。(3分)‎ ‎②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不断推进体制改革、逐步优化结构、最终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过程。(3分)‎ ‎③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当前,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开放模式升级等面临种种困难,经济转型升级必经曲折。(3分)‎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符合客观规律,找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完成全面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分析应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根据本题设问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发展观的知识,切入点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题型属于评析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从本题可运用发展观的知识,从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等角度并结合材料来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发展观的知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