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00 KB
  • 2021-04-15 发布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07月02日】‎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题)两部分,共6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下图所示:‎ 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A. “监察百官”以维护专制统治 B. “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C. “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 “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县级政权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地方治安和劝农课税,C选项符合题意。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选项排除。提举市舶是在宋朝出现的,B选项排除。县级政府主要负责行政,不掌管军事,D选项排除。‎ ‎2.按照“天朝”的逻辑,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剿夷”不力,之所以“剿夷”不力,是因为“奸臣”的破坏。如果沿海疆臣均同林则徐,如果军机阁辅均同林则徐,中国一定胜利。……按照此忠奸的理论,“天朝”今后的举措是 A. 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免除奸臣并任用忠臣 C. 推行洋务运动以图自强 D. 强化国民的爱国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奸臣的破坏,因此按照材料的观点天朝以后的做法应该是免除奸臣并任用忠臣,B选项符合题意。材未涉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问题,A选项排除。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C选项排除。材料与国民的爱国意识无关,D选项排除。‎ ‎3.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 A. 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B. 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 C. 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 D. 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晨报》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故A正确;报纸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不是报纸宣传掀起的五四运动,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晨报》号召全国人民爱国救亡,无法体现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 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刻意摆脱苏联模式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可知体现的是共产党稳健务实的治国政策,A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对国际事务是积极参与的,B选项排除。建国后对苏联的模式是学习的态度,C选项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选项排除。‎ ‎5.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A. 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 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 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明中国一方面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距离,体现出作为大国的重要影响力,D正确;A是第一日内瓦会议的影响;B中广泛盟友说法不符合事实;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材料中与法国等关系发展,C错误。‎ ‎6.芬利·胡珀在《希腊的现实》中说:“在民主制度发展得最为顺利的雅典,政府也始终受到想要颠覆它的寡头群体的阴谋威胁。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导致雅典民主政治失败的,实际上是那些从民主制度中获益最多的人。”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 对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理想化的赞颂 B. 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 雅典民主存在地域和财产的不平等 D. 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有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导致雅典民主政治失败的,实际上是那些从民主制度中获益最多的人”可知雅典民主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阐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而非优势,故A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雅典民主的地域和财产问题,故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雅典民主对后世的影响,故D选项排除。‎ ‎7.“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古罗马】西塞罗:《对弗里斯的控告》)这反映了 A. 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冲突 B.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 C. 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 D. 检察官和司法官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这体现了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故本题答案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 ‎8.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世界工厂”。这些史实说明 A. 代议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B. 君主立宪政体适应了英国发展需要 C. 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霸权基础 D. 英国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世界工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乃至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故本题答案选B项。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才是奠定英国世界霸权的基础,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D项。‎ ‎9.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上看出,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正确答案为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10.下图是苏联画家鲍里斯·叶菲莫夫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漫画,画面上的俄文意为“哪怕他们伪装得非常狡猾,也掩盖不了他们卑鄙的本质!”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 揭露了美国发动“冷战”的企图 B. 世界形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C.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正式形成 D. 抨击美国假借和平掩饰备战行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中导弹前面有一个和平鸽,这是苏联讽刺抨击美国假借和平掩饰备战行径,故D正确;材料无法揭露了美国发动“冷战”的企图,排除A;B项与材料1953年的时间不符合,排除;C面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 ‎11.《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 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学科体系 C. 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D.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表明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农政全书》不能体现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B选项排除。《农政全书》并未涉及工业发展,C选项排除。‎ ‎12.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城市化进程推动 B. 工业化水平提高 C.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根据“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结合所学,19世纪后半期,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洋务经济、民族工业兴起,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A正确;“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表明工业化只是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一部分原因,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际市场的扩大,排除C;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白银法案》,大幅度提高银价,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于是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这一状况 A. 推动了国民政府金融改革 B. 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C. 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改善了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来看,美国通过《白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一状况推动了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展的以法币为流通货币、禁止白银流通的金融改革。故答案为A项。白银大量外流不会提升中国经济影响力,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是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与白银外流关系不大,排除C项;白银大量外流无法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状况,排除D项。‎ ‎【点睛】1935年的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14.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 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 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全国多数地区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C正确;农业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的信息,排除B;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16.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 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 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 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放任不管不利于社会发展,说明李斯特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持批判态度,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张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完全否定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材料认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C选项排除。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7.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C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18.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300万下降到了1500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 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 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 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 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答案】C ‎【解析】‎ 就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故答案为C项。农业人口转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退,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9.‎ 瞿秋白在1920年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B.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C. 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D. 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特点就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因此乡下妇人不乐意接受卢布,说明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C选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是有群众基础的,A选项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1928年之后,B选项排除。1920年属于列宁执政时期,D选项排除。‎ ‎20.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些变化说明 A. 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 B.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C. 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 D. 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稳定”体现的是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区域集团化,B选项排除。材料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政治多极化无关,强调的是国际间的合作,D选项排除。‎ ‎21.孔子本无禁欲思想,宋儒却将之阐发为“存天理灭人欲”;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康有为却附会成“托古改制”。这些现象 A. 否定了孔子对儒学的贡献 B. 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 C. 推动了传统儒学健康发展 D. 有利于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孔子思想的发展主要和历史发展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理学和康有为的思想都是利用儒学为其政治主张服务的,A选项排除。康有为改造后的儒学属于虚假学说,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并未推动儒学健康发展,C选项排除。康有为改造后的儒学遭到广大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的抵制,不利于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D选项排除。‎ ‎22.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A. 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B. 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 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明清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近代化的倾向已经出现,C选项符合题意。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A选项排除。材料与科技停滞无关,B选项排除。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 ‎2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24.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并呼呼中国的青年“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意在说明 A. 中国革命需要民众的支持 B. 农业落后急需青年去发展 C. 应该效仿苏俄的革命道路 D. 青年代表中国革命的未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庶民的胜利”“ 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意在倡导中国青年深入农村,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觉悟,让民众参与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故本题答案选A项。BD项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中国效仿苏俄革命道路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排除C项。‎ ‎25.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A. 前瞻性 B. 民族性 C. 彻底性 D. 空想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前瞻性,A选项正确;民生主义不涉及民族问题,B选项排除;平均地权未能彻底实行,C选项排除;材料与空想性无关,D选项排除。‎ ‎26.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7. 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 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 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洛克主张社会契约,分权思想,强调行政立法和外交分属于议会和国王,由此可知其主张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推翻君主制,所以选A,B、C两项是两者的共同点,D项所述与“国家政治”无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洛克、卢梭 ‎28.马克垚认为,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它极大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的精神气候,启蒙运动的兴起就和它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因为牛顿革命 A. 彻底地摧毁了神学思想 B. 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模型 C. 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到来 D. 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牛顿的发展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影响到了思想界。结合所学知识,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对宗教神学理论造成了冲击,促使人们开始用一种更为审慎而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看待人类社会,从而促进了欧洲对宗教神学的反思,故选B;A项说法有误,排除,牛顿定律与 工业文明无太大联系,排除C;D项说法有误,排除。‎ ‎29.有学者将苏联(俄)文学进行分阶段研究,其中一个阶段被表述为:“真诚”阶段: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据此推测,“真诚”阶段代表性作品是 A. 《母亲》‎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日瓦戈医生》‎ D. 《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瓦戈医生》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7年。该作描述俄国医生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拉(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的个人际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结合材料中的“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可得出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虽然都是战争题材作品,但没有体现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排除。‎ ‎30.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可知体现的是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选项符合题意。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考古进行推测出来,A选项排除。历史叙述是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的,B选项排除。历史事实的考证需要多方面的论证,D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 ‎31.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 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2)阅读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 ‎【答案】(1)背景: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尖锐。‎ 历史价值:成文法按律量刑体现了法律的公开透明;它们的法治观念及实践对后世的法制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2)基本特征: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促进了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主要和社会转型、贵族曲解法律有关。‎ 历史价值:关于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制定的历史价值需要从法律的公开透明、后世的法制产生深远影响、思想史上的遗产等方面进行思考。‎ ‎(2)特征: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可知体现的是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可知体现的是三权分立和注重保护个人权利;根据材料“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可知体现的是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背景:关于近代西方立法的时代背景需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材料二 ‎ ‎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答案】(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注重生产与利用经验的总结;纺织技术先进,地位越来越高。‎ ‎(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可知体现的是由国外传入;根据材料“。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可知体现的是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根据材料“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可知体现的是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注重生产与利用经验的总结;根据材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体现的是纺织技术先进,地位越来越高。‎ ‎(2)变化:根据材料“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 评价:需要从自然经济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中国近代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