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98 KB
  • 2021-04-15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本专题考试大纲:‎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本专题常见题型是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型。全国各地高考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考查相对较少。多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相对比较小,内容上相对集中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条件、核心思想及其社会影响,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和意义本专题的西方政治文明是近代史的核心内容,命题角度侧重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与特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德确立君主立宪制,美法确立民主共和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代议制呈现不同的特征,也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制度差异由各国国情决定,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资产阶级力量强弱、 民主思想的传播、历史传统等。解题时注意综合不同国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知识框架】‎ 本专题的主线分为三条:‎ 主线一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的历程。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具体各不相同。‎ 主线二 英、美、法、德因国情不同,形成了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但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又不尽相同,美、法两国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议制基本特征,即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约与平衡等。‎ 考点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1)政治上: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2)经济上: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3)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代表作: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特拉克的《歌集》。‎ ‎5.影响: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二、宗教改革 ‎1.背景:人文精神的推动;长期受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因为教皇兜售“赎罪券”而矛盾激化。‎ ‎2.实质:披着宗教外衣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运动。‎ ‎3.内容: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里提出信仰得救、《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的主张。‎ ‎4.意义: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4)政治: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5)文化: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2.内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4.人物及观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康德——人权、自由、平等。‎ ‎5.意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蓝图。‎ 考点二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2.标志: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发展: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形成。‎ ‎4.特点 ‎(1)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5.意义: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二、美国联邦共和制 ‎1.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 ‎2.内容 ‎(1)联邦制: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让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民主共和制:立法权归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归总统,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3)分权制衡: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作用:有利于国家的巩固,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美国长期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意义:保障了美国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开民主共和制的先河。‎ 三、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前提:1789年法国大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制,但是共和制与保守派长期反复斗争。‎ ‎2.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内容: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4.影响: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1.前提:1871年初,德意志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2.标志: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3.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实行联邦制。‎ ‎4.特点:立宪为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特色。‎ ‎ ‎ ‎1.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莱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A.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B.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 C.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D.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2.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3.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D.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4.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这说明他 A.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 B.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C.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 D.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5.根据1975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的第22条规则,如果全院五分之三的议员投票赞成,即可实施中止辩论规则,任何人的发言均不得超过一小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简化辩论程序 B.提高议事效率 C.维护宪政体制 D.保障国会权力 ‎ ‎ ‎6.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天赋人权”思想开始在英国广泛传播。新上台的辉格党政府开启了议会改革的大门。1832年,经过两党之间的激烈较量,在君主的强力干预之下,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正式通过。这次改革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启蒙思想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刺激下萌发 B.这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英王强力推动 C.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后主导了议会 ‎7.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8.在德国联邦议会58个议席中,普鲁士17席,拥有否决权(14票否决权),但据宪法,其它各邦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确保自己权利,实施否决权,这能说明1871年宪法 A.专制色彩浓厚 B.普鲁士地位显著 C.联邦主义色彩 D.有利于国家统一 ‎9.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10.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11.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12.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英国 ‎1624—1641‎ ‎1660—1685‎ ‎1689—1713‎ ‎1714—1760‎ ‎1760—1800‎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议会主权得到凸显 B.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法律体系日臻完备 ‎13.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14.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 C.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 ‎15.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16.(2018太原五中模考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的。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3)分析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评论观点。‎ 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说明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人们反对教皇对德意志的压榨。故答案为C项。教皇对路德采取的措施不能反映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预,排除A项;B、D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答案】C ‎2.【解题思路】由表中数据看出,17-18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利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B正确;材料反映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A错在因果倒置,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贵族”的信息,排除C;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而不是出版业推动文化进步,D表述不恰当,排除。‎ ‎【答案】B ‎3.【解题思路】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可以直接阅读书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无关,排除A项;这种现象与宗教改革运动无关,欧洲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答案】D ‎4.【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等信息可知,麦迪逊认为,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可以消除内乱、避免小州受害,故答案为C项。麦迪孙强调的是确立中央政府权威对于小州的重要性,不是强调大小州不能平等,排除A项;材料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并非为了对抗大州,而是为了稳定社会,排除B项;材料强调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意义,并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 ‎【答案】C ‎5.【解题思路】根据“如果全院五分之三的议员投票赞成,即可实施中止辩论规则,任何人的发言均不得超过一小时”可知,这一规定是中止辩论规则以及辩论时间的限制,有利于缩短时间,提高议事效率,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简化辩论程序”,排除A;中止辩论规则以及辩论时间的限制与维护宪政体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中止辩论规则以及辩论时间的限制,与“保障国会权力”无关,排除D。‎ ‎【答案】B ‎ ‎ ‎6.【解题思路】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英国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想通过议会选举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故C正确;英法启蒙思想促进美国革命,故A错误;议会改革根源是工业革命,故B错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后并没主导议会,故D错误。‎ ‎【答案】C ‎7.【解题思路】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答案】B ‎8.【解题思路】1871年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联邦制,“其它各邦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确保自己权利,实施否决权”体现出各邦联合的特点,说明该宪法体现出联邦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德意志宪法专制主义色彩,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该宪法联邦制特点,并不是突出普鲁士地位,故B项错误。此时德国已经完成统一任务,故D项错误。‎ ‎【答案】C ‎9.【解题思路】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所以,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符合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内阁的关系,无法体现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排除A;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后,共和派以微弱的优势超过君主派势力,CD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10.【解题思路】“先定论”使得罗马教皇无权擅自解释人的命运,这样有助于控制教皇的权力,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宗教改革先声是马丁·路德的改革;C选项错误,与材料含义相悖;D选项错误,这种观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力。‎ ‎【答案】A ‎11.【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启蒙运动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促进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不仅仅是“摧毁专制主义”的问题,排除;B项提及的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后,与题干信息明显不符,排除;C项与“大兴土木”寓意,即确立资产阶民主政治不符,排除。故选D。‎ ‎【答案】D ‎12.【解题思路】表格显示17、18世纪议会通过的法律逐渐上升,说明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逐渐提高,故A项正确;议会权力的上升不能说明国内矛盾日益激化,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议会立法增多,议会负责的立法权,不是行政权,故C项错误;通过法令的增多不能说明法律体系日臻完备,故D项错误。‎ ‎【答案】A ‎13.【解题思路】根据“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说明首相自 行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不准其他阁员“越级行事”,居高临下,全面控制内阁及下属各部,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故D正确;英国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内阁集体负责制”,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D ‎14.【解题思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导致民主政治发展,材料中现象说明德皇对于议会的干涉已经不符合德国经济发展的潮流,D正确;A是1871年已经确立;B中公众舆论不符合材料主旨;经济危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 ‎【答案】D ‎15.【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和“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说明在美国宪政史上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故答案为B项。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分歧在于联邦制和邦联制,不在于共和政体,妥协的结果是美国确立联邦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政治派别在分权制衡原则上存在分歧,因此也就不存在妥协,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党派之争对确立司法审查原则产生影响,而不是对司法审查制度本身的确立产生影响,排除D项。‎ ‎【答案】B ‎16. ‎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美国解决独立之初面临问题的措施,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古代和美国各自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来说明。‎ ‎(2)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从材料中的“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等信息可以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对这一观点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中国、英国和美国各自的历史状况来说明。‎ ‎【答案】‎ ‎(1)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3)观点:英国的“光荣革命”对中国制度创新有借鉴意义,而美国的制度对中国借鉴意义不大。因为中国有漫长的专制的历史,要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制度创新就需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权力的实施有效的控制,英国光荣革命实现了这一目标。而美国是新大陆,没有专制的历史负担,他可以任意的拿来主义,实验并寻求最佳方案。但中国并没有这一条件。所以以上观点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