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00 KB
  • 2021-04-15 发布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测)-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 ‎(说明:每题15分,共120分。)‎ ‎1.【2017届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道家美学是以老子和庄于为代表,禅宗美学是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其实就是讲和谐,儒家尤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出世”,禅宗的思想是“循世”,我们可以各列举一位唐代的诗人来说明。儒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因为他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禅宗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王维,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是典型的禅宗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王维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东西。比如,王维进朝做官肯定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禅宗。所以说,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只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另外,一直讲“儒道互补,庄禅相通”,这八个字概括了三种美学、三种文化相互滲造的特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过青岛崂山,就能发现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是什么教派都能留下来。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分支,但是谁也不占统治地位。‎ 再一个是艺术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尤其是道家和禅宗。刚才讲了儒家是“入世”,但是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比如说中国著名的“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清代“扬州八怪”全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家和禅宗里面尽情地遐想。而西方就不一样了,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如德国哲学家尼采,他是19纪德国的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名著《悲剧的诞生》中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尼采自己就没有做完这场梦和演完这幕剧,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自杀了,因为他钻研越深入,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茨威格就是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双双服毒自尽的,既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而中国的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精神的家园,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 ‎(1)下列关于原文“传统美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中国传统美学是由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家”组成的儒家美学以孔孟为代表,道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禅宗美学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B.就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政治思想而言,在唐代的典型代表是:“诗圣”杜甫代表儒家思想,“诗仙”李白代表道家思想,“诗佛”王维代表禅宗思想。‎ C.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在我国,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都能保留下来,世界上三大家教在中国也有分支。‎ D.中国的文人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由此可见,中国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答案】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 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 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一节内容的理解,选项曲解文 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就是讲和谐。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有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B.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 C.道家思想是“出世”,禅宗思想是“循世”,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唯一的精神空间。‎ 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一同服毒自尽,既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他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 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 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具有相互渗透的特点,“儒道互补,庄禅相通”是很好的说明。‎ B.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青岛崂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可以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又如王维身上既存在儒家的东西,也有道家的东西。‎ C.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失意时的精神家园,如中国画家中的“明代四大家” “扬州八怪”等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禅里尽情地遐想。‎ D.西方很多知识分子越钻越深,越来越迷茫,缺少研究道禅一样的美学,所以他们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如哲学家尼采就是其中之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原因表述错误,不是“缺少研究道禅一样的美学”,根据文本最后一段,应该是“因为他觉得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本最后一段的理解,选项曲解文意。‎ ‎2.【2017届贵州遵义市高三上第一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人格化”:文化走出去的秘籍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个古老又崭新的课题,说古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我们先人汲取欧亚各国文化,同时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的最好例证。说崭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两年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想要推动文化走出去,或许我们可以逆向思维想一想: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 据我所知,最近30年来,世界表演艺术,特别是欧美各国表演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不论戏剧、舞蹈还是流行音乐领域,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一个个具体的人——走进来的。卡拉扬、小泽征尔、穆迪这些指挥家代表的欧美古典音乐,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汤姆·克鲁斯代表的美国电影,统统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包括迪士尼的米老鼠、狮子王,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化形象。换句话说,人格化是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的一种最成功、也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中国文化同样应该人格化地“走出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动中国演出走向世界的工作已经做了近60年,推出去的国内演出团体数以千计,但是能够作为里程碑的演出数量远没有那么多。5月24日举行的“相约北京”闭幕式,程派青衣张火丁与叶派小生叶少兰合作演出《白蛇传》,开票时一票难求,演出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彩,如此盛况,与去年张火丁成功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简直如出一辙。‎ 如果说,86年前的梅兰芳先生“走出去”和86年后的张火丁“走出去”‎ ‎,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格化的方式。美国的受众、媒体、高校,首先是接受了梅兰芳这个人,同时接受了他带来的中国的京剧艺术。梅兰芳先生在莫斯科访演期间,可谓“谈笑有鸿儒”,他在和俄罗斯艺术大师们的交往中,通过他个人的魅力传播京剧文化,影响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学者化之后的京剧艺术家张火丁,同样在海外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但大多数情况下,观众们只知道来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演出了中国的艺术,在他们心中,这些艺术因为缺少具体的形象符号而面目模糊。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讲,我们的文化传播缺少一个鲜明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媒体报道评论找不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也找不到聚焦的对象。正如我们从来不笼统地说欧美交响乐来了,而一定是说卡拉扬带着柏林爱乐乐团来了、小泽征尔带着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了,国外的观众也需要知道,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带着他们所欣赏的中国艺术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艺术家们既是路又是桥——既是艺术传播之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座继往开来的桥梁。‎ 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灵魂式的代表人物。而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也一定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人格化的成功形象树立得越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也会越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B.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成功的文化运输通道,我们的先人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 C.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这种人格化的方式是一种最成功、也是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D.尽管时代不同,可梅兰芳先生和张火丁都以人格化的方式“走出去”,同样在海外创造论文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答案】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 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 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一节内容的理解,选项曲解文 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最近30年来,欧美的古典音乐、美国的电影,都是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这种影响很大程度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 B.外国人是通过孔子、老子这些人格化的化身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道了孔夫子的学说和老子的智慧。‎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可被记住的是一个个的代表人物,这恰好说明了人格化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D.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可是海外观众却只知道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只知道演出了中国的艺术。‎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我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认真思考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这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或许是比较有帮助的。‎ B.这两年,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极其有利的。‎ C.我们的文化传播只要有了鲜明的灵魂,媒体报道评论就能找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就能找到聚焦的对象。‎ D.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只要……就……”表述太绝对。原文倒数第二节中“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讲,我们的文化传播缺少一个鲜明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媒体报道评论找不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也找不到聚焦的对象。”可以推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本最后一段的理解,选项曲解文意。‎ ‎3.【2017届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分)‎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 “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表述有误,原文第3段的相关表述是“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可知,“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无中生有,“兴趣盎然”也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 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无中生有;“兴趣盎然”也有误,原文第3段的相关表述是“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C.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答案】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说法有误,原文最后一段相关表述是“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也有误,文中相关表述是“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4.【2017届河南新乡市高三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 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答案】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 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曲解文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答案】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 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强拉因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答案】B ‎【解析】“全凭皇帝好恶”的判断过于绝对,文中依据也不足。‎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 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无中生有。‎ ‎5.【2017届河南新乡市高三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到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错,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 活想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 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答案】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 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曲解文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答案】A ‎【解析】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而非“历 朝历代的诗人的追求”。‎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 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A项混淆范围。‎ ‎6.【2017届江西九江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分)‎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 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 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结合原文内容“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可知,原文是拜祭先祖理念 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不断。 ‎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所以注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对先祖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的价值。‎ ‎【答案】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结合文本内容“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 、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可知,原文是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是所有的其他民族,文中也没说是根本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中华文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结合文本内容“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 可知,恢复仪式只是形式,不一定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结合文本内容“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可知,恢复仪式只是形式,不一定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7.【2017届山东泰安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文后各题。(15分)‎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 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 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摇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歌》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孩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领羽有《域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 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 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华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农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国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 ‎《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春秋以后,楚国责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 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他们华丽铺张的文辞亦对《楚辞》形成了影响。‎ ‎(节选自章培恒、路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1)关于“楚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楚辞这一名称,来源于《史记》,这表明到汉代司马迁时期才有这一说法。‎ B.楚辞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又涵盖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C.楚辞被汉代人普遍称为“赋”,是因为《史记》、《汉书》都曾称这种诗体为“赋”。‎ D.楚辞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楚地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 ‎【答案】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 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到第一段寻找选项的内容,如选项A ‎“到汉代司马迁时期才有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为“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B项,“涵盖 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说法错误,据原文,后来成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下列关于“楚辞”和“楚地歌谣”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楚辞与楚地歌谣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歌》等直接成为了楚辞的题目。‎ B.楚地歌谣是楚人歌唱的篇幅短小的乐曲,楚辞虽来源于楚地歌谣,但它们都是长篇巨制,这与楚地歌谣明显不同。‎ C.楚地歌谣不是整齐的四言体,句子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在楚辞中都得到了传承。‎ D.楚辞在摆脱了楚地歌谣形式方面的某些限制之后,其文辞开始变得繁丽,内涵变得复杂,思想情感变得丰富。‎ ‎【答案】B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项,楚辞“都是长篇巨作”的说法错误,像屈原的作品中,《九 歌》亦不是“长篇巨作”。‎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楚辞”和“楚地歌谣”关系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 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B项,楚辞“都是长篇巨作”的说法错误,‎ 像屈原的作品中,《九歌》亦不是“长篇巨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楚辞》与“楚辞”不同,“楚辞”是指一种诞生于楚地的新诗体,而《楚辞》是包含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B.在战国时期,楚地从宫廷到民间仍然盛行巫教,这种风习也影响了当时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的文学创作,从而使楚辞带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C.屈原《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的诗句中,也包含了奇异想象,能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D.楚辞这一新诗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楚文化本身是其形成的直接因素,《诗经》及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文辞对其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项,“怨灵修之浩荡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这些诗句中并未 有奇异想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 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怨灵修之浩荡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这些诗句中并未有奇异想象 ‎8.【2017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5分)‎ ‎《毛诗序》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 ‎①《毛诗序》是《诗毛氏传》中写在《国风》首篇《关睢》题下的序。在秦末大乱之后,古书多有亡佚。西汉王朝建立和稳定之后,开始搜集、纪录、整理、注解先秦古籍。到汉武帝定儒家于一尊,这一工作更受重视,所谓“经学”大大繁盛起来。经学有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分,后者是官学,用秦以来通用的文字书写,在经文的解释上常常是牵强附会的;前者是私学,用秦统一前东方各国的文字书写,基本上是把古代典籍当作政治历史学术性的著作来研究。就儒家的《诗》的整理注解来看,鲁、齐、韩三家所传的诗属于官学、今文学派,赵人毛苌所传的属于私学、古文学派,被称为毛诗。原来鲁、齐韩三家的诗都有序,后来都亡佚了,只有毛的序传了下来。‎ ‎②关于《毛诗序》的作者,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后汉书·儒林传》对《毛诗序》的作者有明确记载,指出是卫宏所作,这应当是最为可信的说法。但所谓卫宏所作,并非卫宏一人的创建,是指对毛苌诗说的纂集整理。《毛诗序》很早就有所谓大序、小序之分。小序是用以说明《诗经》各篇的主题、作者和历史背景的。现存《毛诗序》写在《国风》、首篇《关睢》题下,而其中大部分内容是概述诗的一般理论,显然并非仅仅针对《关雎》而发。这些内容应是全书的总序,也就是所谓大序,但后来因卷册错乱,窜入了《关睢》小序之中。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③通观《毛诗序》,它的基本美学思想显然来自荀子学派的《乐记》。在谈到诗的本质时,《毛诗序》开始的一段话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下的话,见于《乐记》的《师 ‎ ‎ 乙篇》,文字稍微有些不同。而“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说法,一方面继承了古老的“诗言志”的命题,另一方面把“志”和“心”明确地联系起来,显然又受着《乐记》中把“乐”与“人心”相联系,认为“乐”生于“人心”的说法的影响。《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本篇》)这和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说法相比,两者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讲的是“乐”,一个讲的是“诗”罢了。在讲到诗的社会作用时,《毛诗序》所说:“治世之音安以和”等等,也见于《乐记》的《乐本篇》。除《乐记》原文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被简化为“情发于声”,“治世之音安以和”《乐记》作“安以乐”之外,其余完全与《乐记》相同。“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才华,移风俗。”所讲到诗对于政治教化的作用,也屡见于《乐记》有关“乐”的教化作用的论述之中,只不过作了更概括、集中、简明的陈述罢了。“乐”和“诗”在古代本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乐”的基本理论也适用于诗。从东汉章帝时期编成,并被章帝软定为“国宪”的《白虎通义》来看,其中《礼乐篇》大量引用《乐记》中关于“乐”的教化作用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产生在东汉前期的《毛诗序》以《乐记》的基本观点来说诗,并且突出地强调诗的教化作甩,这同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潮流是一致的。 ‎ ‎④《毛诗序》除根据《乐记》的基本观点来论诗之外,还提出了“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个说法也不是《毛诗序》的新创,而出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周礼》大约是西汉时为了制定礼仪,由当时的儒者辑录秦以前有关礼仪制度的言论而成,其中保存了孔子弟子或再传、三传弟子的言论,多数为荀子学派的言论。所谓“六诗’’的说法,明显地是从《诗》中总结出来的。‎ ‎⑤总起来看,《毛诗序》是以《乐记》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将先秦以来儒家的诗论加以整理组织而写成的。它以一种最为简明的形式,使儒家的诗论系统化和经典化了,在儒家美学发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选自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有删改)‎ ‎(1)有关于《毛诗序》,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毛诗序》是我国最早最全面的诗歌理论的专著,它以《乐记》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整理总结了先秦以来儒家的若干诗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B.《毛诗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文,成文于西汉时期,当时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得以流行,《毛诗序》应运而生。‎ C.《毛诗序》又名《诗毛氏传》,分为大序和小序,小序用以说明《诗经》里各篇诗歌的主题、作者和背景,大序用以阐述诗歌的一般原理。‎ D.《毛诗序》虽位于《关睢》题下,但因主要概述诗的一般理论,故应为全书总序,一般认为是卫宏对古文学派毛苌关于诗歌的理论观点进行编辑整理而成的。‎ ‎【答案】D ‎【解析】A “《毛诗序》是我国最早最全面的诗歌理论的专著”夸大其词,与文意不符;B“《毛诗序》成文 于两汉时期”错误,《毛诗序》产生于东汉时期;C“《毛诗序》又名《诗毛氏传》”,张冠李戴,与文意不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 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 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A曲解文意,B混淆范围,D张冠 李戴。‎ ‎(2)下列关于《毛诗序》的渊源流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了诗歌的情感特征,这一说法出自于《乐 记》,而“诗言志”的论题源头更为久远,与《乐记》无关。‎ B.《毛诗序》中“志”与“心”的关系,源自《乐记》中对“乐”与“心”的关系的阐发,都强调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辩证关系。 ‎ C.《毛诗序》非常重视“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这也是沿袭发扬了《乐记》中关于“乐” 的社会教化的思想,倡导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诗歌应有的作用。‎ D.《毛诗序》提出的“六义”说,源自于专门记载先秦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周礼》中的“六诗”说,而“六诗”说,源自孔子编著的《诗经》。‎ ‎【答案】B ‎【解析】无中生有,“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辩证关系”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 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毛诗序》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其正面效应是促使后世作家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讽喻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 B.本文第③段采用了对比论证,引述原文,同中辨异,从诗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功用两 方面阐明《毛诗序》的理论精髓,并引用汉时的《白虎通义》加以印证。‎ C.在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大学派,他们对《诗经》的阐释和研究均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解说,但学术水准相差很大。‎ D.本文引用的内容可分为“引文”和“史实”两个类别,其作用一是充分印证作者的观点,二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毛诗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答案】B ‎【解析】第三段主要是阐明《毛诗序》的思想渊源来自于《乐记》,“对比论证”说法也欠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 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混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