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1-04-15 发布

【政治】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12月《科技日报》报道,英国利兹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观察到艾滋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是如何附着于细胞并被传播的。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D.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答案】C ‎【解析】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错误。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不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B不合题意。C:英国利兹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观察到艾滋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是如何附着于细胞并被传播的。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符合题意。D:材料没有体现存在决定思维,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 ‎2.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大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答案】C ‎【解析】BC:拍脑袋决定,不顾客观实际,是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了人的主观的感觉和经验,否定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和运动的决定者,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不选,C符合题意。A:“拍脑袋决策”并未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但属于唯心主义,A错误。D:“拍脑袋决策”并未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D错误。故本题选C。‎ ‎3.‎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具有自然科学前提,是科学革命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②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物质武器 ‎③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④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实践是科学革命理论的来源和基础;②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③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是因为其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故选D。‎ ‎4.201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中性的基调。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在宏观大局的变化中把握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做好预调微调,但也要把握好度。这一决策体现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促进作用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坚持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在宏观大局的变化中把握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做好预调微调,但也要把握好度。这一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③正确;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②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5.‎2018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能动性 B.社会历史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物质性 ‎【答案】A ‎【解析】A:会议提出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A符合题意。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选A。‎ ‎6.在生活中,当我们伤风感冒时,医生经常建议多喝水。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却指出,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B ‎【解析】A错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正确,依据题意,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C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不会因为不同的立场而改变;D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选B。‎ ‎7.《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了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强调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因为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 ‎ ‎②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④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强调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因为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只有在有序合理的结构中整体功能才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8.“别说村官官小,大权不比市长少。”“村官”虽处治理的“神经末梢”,却管理着国家惠农物资的发放、拆迁、补偿等工作,这其中“村官”可“插手”的机会可不少,若对“村官”监管不到位,很容易滋生腐败。这说明 ‎①量变总会引起质变,要防止小官巨贪  ‎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防止积小贪成巨贪 ‎ ‎③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加强监管  ‎ ‎④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发展,要防微杜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题中事物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防止积小贪成巨贪,同时说明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加强监管,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并不是量变总会引起质变;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一定是发展,①④选项观点错误,排除;故选B。‎ ‎9.科班出身却不留恋传统的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创立的“海派清口”,从上海本地的单口滑稽、北京单口相声和香港“栋笃笑”等曲艺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的,并赋予了时代特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其演出常常是一票难求。周立波创立“海派清口”的过程坚持了 ‎①辩证的否定 ‎ ‎②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③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海派清口”是从地方曲艺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的,并赋予了时代特质,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的过程,坚持了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坚持了辩证否定观,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量变与质变、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故②④均与题意不符。‎ ‎10.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C.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D.要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 ‎【答案】C ‎【解析】ABD:三个选项不符合漫画,排除,ABD不符合题意。C:漫画“抛弃一切与赞扬一切是一对大笨蛋”说明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C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1.“复兴号”在研发过程中,摆脱了对引进的法国、日本、德国技术平台的依赖,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复兴号”的成功运营从哲学上看表明 ‎①树立创新意识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高铁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对外国技术的“扬弃”‎ ‎③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④掌握高铁核心技术需对既有理论和实践加以突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故①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故③错误;材料中,“复兴号”在研发过程中,摆脱了对引进的法国、日本、德国技术平台的依赖,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说明高铁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对外国技术的“扬弃”,掌握高铁核心技术需对既有理论和实践加以突破,故②④正确。故选B。‎ ‎12.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调节个人收入,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①②适合题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错误;④是个税法调整的经济意义,不是哲学依据;故本题选A。‎ ‎13.‎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面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这一论述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同步性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作用。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表明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①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选项“没有确定的界限”的表述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明确了慈善活动的定义与范围,规范了慈善组织的资格与行为,回应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制度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政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措施,确立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5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慈善法的制定实施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②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 ‎④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慈善法的制定实施表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①②符合题意。③:选项③不符合题意,不选。④: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 ‎15.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革。“三权分置”改革实施的重点是在法律和实施办法上清晰界定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权利关系,建立健全土地产权制度和利用制度。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三权分置”是人民利益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内在统一的要求 ‎④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改革的先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革,是在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①项符合题意;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农民的利益,是人民利益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内在统一的要求,③项符合题意;农村土地改革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②项不合题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改革的先导,而不是制度创新,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16.《中国制造2025》,是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其依据在于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B.尊重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A: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这需要调整生产关系,加快创新,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其依据在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A符合题意。B:题目要求的是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尊重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属于价值观范畴的知识点,B不符合题意。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C错误。D:题目要求的是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知识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7.精准扶贫包含精神扶贫的命题。在政策引入和产业扶持的同时,扶贫干部和基层干部还应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引导乡风民俗,抵制陋俗恶习。精神扶贫的依据是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D.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形态更替 ‎【答案】B ‎【解析】“精神”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A、C项不选;精神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精神扶贫是因为“精神”这个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故B项正确;“精神扶贫”不属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 ‎1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转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随时性、随意性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 ‎④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具有规律性,同时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事情才会发展,因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随时性、随意性”错误。②③正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说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非对抗性矛盾。④错误,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而不是由主要矛盾决定。故选B。‎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B.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劳动中直接创造的 C.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 ‎【答案】AC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A、C适合题意;B中的直接创造说法错误,排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D是错误的。‎ ‎20.一到检查就紧张,一遇考核就焦虑……针对当前部分扶贫干部把迎检当负担的实际情况,一位扶贫工作者分享经验时说,把群众当成永不撤离的检查组,迎好群众24小时的“检查”,这样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经得起任何方面的检验。这样说的依据在于 ‎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扶贫工作成效的标准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 ‎③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在扶贫工作中,各级扶贫干部要把群众当成永不撤离的检查组,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做好工作,就不会把检查当成负担,②④两项符合题意;让贫困群众富起来是扶贫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①项观点错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21.黄大发在担任贵州省遵义市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演绎了新版“愚公移山”的精彩故事,被评为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大发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人生的价值的实现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④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价值、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黄大发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②说法错误;③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2.“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与现实获得之间的契合,是改革成果公平共享的具体体现。如何才能有获得感,众说纷纭。有人说要让低收入者尽快脱贫,有人说要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有人说要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化……这反映出 ‎①获得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 ‎②不同主体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不同主体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可能是相同的。④选项“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表述错误。题目中,如何才能有获得感,众说纷纭。有人说要让低收入者尽快脱贫,有人说要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有人说要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化……这反映出获得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①③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B。‎ ‎23.‎2018年6月11日,河南信阳小学老师李芳在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冲向学生的三轮摩托车,她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挡护学生,自己却被严重撞击,献出宝贵生命。教育部印发通知,追授李芳“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李芳同志学习活动。李芳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坚持正确价值选择,才能得到社会对自身价值的承认 ‎②越是在危急时刻,人们越容易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③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④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李芳老师为救学生献出了生命,教育部追授李芳“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这告诉我们坚持正确价值选择,才能得到社会对自身价值的承认,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①④符合题意;在危急时刻,人们不一定会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②说法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③说法错误。本题选B。‎ ‎24.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强调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要始终牢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表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故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但不是领导力量。故本题答案为D。‎ ‎25.“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得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成长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这段励志名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励志名言强调奋斗、拼搏,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②③‎ 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奋斗拼搏,没有强调奉献、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6.“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很多青年在谈到未来时,只见“诗和远方”而不见“眼前的苟且”,不明白只有跨过“眼前的苟且”方能真正体味“诗和远方”。从价值观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②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青年既要看到“眼前的苟且”这种客观存在,又要有“诗和远方”的价值观念,这强调了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①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②不选;青年要看见“诗和远方”,这强调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③正确;“许多青年不明白只有跨过‘眼前的苟且’方能真正体味‘诗和远方’”这不是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27.中共中央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了 ‎①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社会和个人有导向作用 ‎ ‎②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③正确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 ‎④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错误的价值观会把人引向歧途,①项错误;②③项符合题意;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28.‎2015年9月15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倡议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与人民同忧患共欢乐、同呼吸共命运。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应该 ‎①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②用正确价值观指引文艺创作 ‎ ‎③以正确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④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创造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了要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引文艺创作,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在文化创作中引导作用;“始终与人民同忧患共欢乐、同呼吸共命运”体现了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创造源泉,选D;①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基础;③错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足实践。‎ ‎29.做大国工匠,建制造强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双创”活力,既要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又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和企业家精神从哲学角度是因为 ‎①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认识源于实践,又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精神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④: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从哲学角度是因为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①④正确。②:正确认识才会推动实践的发展,②错误。③:精神的力量可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是直接转化,③错误。故本题选A。‎ ‎30.‎8月19日,中国女排在教练郎平的领导下,绞牙死磕,一分一分往上顶,一步一步往前挪,决不后退一步,苦战四局击败荷兰队,时隔十二年,再度挺进奥运会决赛,终于迎来一场气壮山河的胜利、热泪盈眶的胜利、青史留名的胜利。从哲学角度分析,材料表明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了女排青史留名 ‎②中国女排坚定信念,在曲折中经受住了考验 ‎③女排队员自强不息、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教练发挥队员各自优势,争取团队最大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选, 因为人们事业的成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主观能动性不能决定女排青史留名; “一分一分往上顶,一步一步往前挪,决不后退一步,苦战四局击败荷兰队,时隔十二年,再度挺进奥运会决赛”体现了中国女排坚定信念,在曲折中经受住了考验,女排队员自强不息、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选C;④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同时是我国第一个“宪法宣传周”中的一天。这次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尊紫宪法、学习宪法、道守宪法,护宪法、运用宪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律意识与规范意识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人们的法律思维与习惯却没有相应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民心。‎ 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什么要开展“宪法日”主题活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实践观,针对人们的法律思维与习惯却没有相应提高的现状而开展“宪法日”宣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进步。 “宪法日”主题活动的宣传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将法治意识自己贯彻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法律意识来规范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进程。‎ ‎【解析】本题以开展“宪法日”主题活动为话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什么要开展“宪法日”主题活动?‎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题目限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针对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律意识与规范意识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人们的法律思维与习惯却没有相应提高,考生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民心,考生可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进步的角度作答。‎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红军战士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患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今,类似“老摔倒在路上,你扶不扶”这样一些问题折射出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为实现道德崛起,某地通过多种形式弘扬长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举行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其实,弘扬长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只是通过道德模范人物的善举体现出来,它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每位普通人的平凡小事之中 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长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答案】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②弘扬长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界具有重要导向件用有利于人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影人们的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 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选正确的人生道路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解析】本题以弘扬长征精神为话题,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长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题目限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肯定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从价值观导向作用体现的两个方面,即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进行分析。‎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各项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法律制度日益健全。各项制度的完善是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会上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运用唯物史观有关改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答案】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改革实践,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各项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促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政治法律制度日益健全,促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改革开放为话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唯物史观有关改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题目限定改革的知识。‎ 根据设问关键词“改革”。学生可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等方面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作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廖俊波,一位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用自己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答卷。‎ 不忘初心,廖俊波把对党忠诚体现在权力观上。担任县委书记等职务期间,廖俊波搞开发、征土地、忙招商、建工程,经手的很多是涉及土地、资金的“敏感”甚至“高危”项目。但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守廉洁底线,绝不为自己和家人朋友谋取一丝一毫的利益。为党员干部如何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立起了标杆。‎ 不忘初心,廖俊波把对党忠诚注入到事业观里。把建县委办公楼的钱拿出来搞项目,招商引资办开发区;短短4年就让3万多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子......廖俊波用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为党为民创业造福的政治追求。‎ 不忘初心,廖俊波把对党忠诚浸润到人生观中。正是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最高追求的信念,让廖俊波登上挥洒激情、成就梦想的广阔平台。正如廖俊波同志生前所用的微信名“樵夫”,他几十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辛劳,为人民送上暖心的“柴薪”,换来熠熠生辉的“口碑”。‎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说领导干部在经办“敏感”和“高危”项目时怎样才能少犯错、不犯错。‎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谈谈廖俊波短暂而精彩的人生留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守廉洁底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绝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朋友谋取一丝一毫的利益;‎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坚持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②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本题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事迹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说领导干部在经办“敏感”和“高危”项目时怎样才能少犯错、不犯错。‎ 解答本题,考生可从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谈谈廖俊波短暂而精彩的人生留给我们的启示。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从坚定理想信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