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4-15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02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学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主干知识全解※‎ 时间轴 ‎ (政治)‎ ‎(文化)‎ ‎ ‎ 州郡县三级 地方刺史 察举制推恩令 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 ‎ 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 ‎ 公元25年 隶书 汉赋 黄老学说 独尊儒术、太学与郡国学 ‎ ‎ ‎ 公元前202年 小篆 焚书坑儒 ‎ 公元前221年 秦律 御史监察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皇帝制 ‎ 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经济)‎ 耦犁、耧车、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造纸术 修驰道、开灵渠 ‎ 东西织室、 青瓷 ‎ 高炉炼铁、炒钢技术、水排 商业发展艰难 开通丝绸之路 ‎ ‎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始皇帝赢政-二世胡亥,都咸阳)、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汉高祖刘邦—汉平帝,都长安)、新朝(王莽,8-23)、东汉(25 -220,汉光武帝刘秀—汉献帝刘协,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 ‎“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的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的得以巩固。‎ 经济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西汉武帝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东汉明帝即公元58年于西域的佛像经卷,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经济 ——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铁犁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即二牛抬杠,二牛三人,西汉后期二牛一人,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后来出现了翻土的犁壁,耦犁技术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西汉时发明了播种的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兴修水利: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形成。‎ 田庄 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田庄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 ‎(2)成就:‎ 冶铁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 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丝织业:汉时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能织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享誉世界。‎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困难,加之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2)海外贸易:西汉时期开通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3)交通:秦始皇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链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 ‎(4)城市:坊市分区,西汉长安东西有市九处。‎ ‎(5)汉武帝的抑商政策: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重难点解析 秦汉时期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及特点 材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 材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三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 ‎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富足的大商人很多;政府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发展长安的商业经济。‎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商业利益比农耕利益大得多,促使众多人从事商业;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而离不开工商业;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促进商业发展。‎ 归纳拓展 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③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④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政治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①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的封建王朝。 ‎ ‎ 秦统一的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战乱和分裂后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策略。‎ 秦统一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②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 ‎(2)内容 ‎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帝至尊。‎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权力不可僭越。‎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 ‎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下设诸卿,各自负责相关职务 ‎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③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 内容: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把全国分为36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④用人制度:制定选拔(军功授爵)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⑥法律制度:颁布了细密严苛的《秦律》‎ ‎(3)影响 ‎ ‎①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 ‎②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出现暴政。‎ 误区警示 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步形成“内外朝”制度,‎ ‎(2)中央集权的巩固:‎ ‎①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 ‎②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监察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位低权重,直接对皇帝负责。‎ 误区警示 ‎“汉承秦制”不是完全继承秦朝的制度。汉初,继承了秦的一些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但又在秦的制度上进行有所损益的改革。‎ 重难点解析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 ‎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的发 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围绕着皇权来设置和运转。各官职相互牵制,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影响:‎ ‎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对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统一国家的巩固,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代王朝沿用、加强和完善。‎ ‎④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2、中外朝制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 ‎——《汉书•严助传》‎ 问题:据材料,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 措施: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3、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不同?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的趋势是什么?‎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只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至元,郡名完全废弃,改为行省制度。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管理人则由永远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观点一 宋代以前,辩论焦点,围绕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①‎ 秦统一以后的争论: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其中,魏晋时陆机认为分封比郡县更合理。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郡县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 ‎②唐朝的争论。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郡县制。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矫秦之枉,复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他列举“有叛民无叛吏”、“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 观点二 一些学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确定选用哪一种制度。‎ 李纲提出两制适用于不同的形势, 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脱了封建和郡县之争。‎ 观点三 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一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 而像黄宗羲所说: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所以他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尊令长之职, 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 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 行辟属之法 , 即加强地方政府权力, 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 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 认识 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西汉时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 ‎①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并各有利弊, 不能绝对地判定孰劣。‎ 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 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周族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新兴民族,它联合许多方国灭商。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一方面承认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异姓姻亲的方法来屏卫周王室。分封制是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的政治体制。周初的大分封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武王以来殷人复辟的问题,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亲属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区, 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因此,分封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制度。‎ 秦统一后,秦始皇鉴于周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更为了加强集权,于是推行郡县制,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之后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 ‎ 但分封制又不能完全废除。因为历代大多数皇帝都信任自己的家族成员, 把他们视为巩固统治的屏藩。又由于皇位惟一合法继承人是太子, 而其他家族成员无不觊觎皇位。为了安抚同姓子弟, 避免祸起萧墙, 皇帝又不得不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侯。因此,分封制作为调节皇家内部矛盾、优待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一直延续到明清。‎ ‎②其次, 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来看,中央集权成为政治的主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本不允许地方分权的存在, 因此,分封制必然被淘汰。 ‎ ‎③再次,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 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 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社会才能克服这种弊病。‎ ‎4、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 实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的差异 ① 内涵:先秦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 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春秋战国时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拨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的创制开创了模式。‎ ② 政治体制:贵族政治与西周分封制相伴而生,是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宗法血 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的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贾谊《过秦论》‎ ‎①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割据状态;‎ ‎②巩固统一的措施 ‎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统一文字(小篆)、统一度量衡 ,‎ 统一车轨,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修建灵渠 焚书坑儒,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2、历史评价:‎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贾谊《过秦论》‎ 功:①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结束分裂,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安定;‎ ‎ ②创造了皇帝制、郡县制、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 ③统一了度量衡、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 ‎ ④通过统一战争等形式,扩大了疆域。‎ 过:①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三、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初步发展 ‎(一)秦代: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 ‎(二)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1、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 ①汉初“无为”的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养生息。‎ 黄老学说:即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 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 ②西汉景帝时期,诸侯国势力增长,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社会潜伏着危机。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强化,国家统一发展的趋势,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特点: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3、主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 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 政治上:重用儒家知识分子,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 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中央兴办太学、地方令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 5、影响:汉代: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有利于汉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 后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误区警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而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易错易混点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封建思想文化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汉武帝时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 ‎(三)科技文化 ‎1、科技:‎ ‎①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②天文历法: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水运浑仪;汉武帝《太初历》。‎ ‎③农学: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 ‎④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⑤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医圣”。‎ ‎ 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2、文学:汉朝,楚辞盛行。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赋。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3、文字: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民间出现隶书;汉通行隶书。‎ ‎4、绘画: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洛阳东汉墓壁画《夫妇宴饮图》。‎ 重难点解析 ‎1、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但儒家思想也不受重视。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为何到汉武帝时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此你有何认识?‎ ‎(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儒学自身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扶持相结合的产物。‎ ‎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在神化皇权和严格等级名分基础上,使儒学焕然一新,实现了儒家自创立以来的第一次革命。‎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需要,从而为统治者所大力扶持、宣扬,以致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儒家思想本身所蕴含的“仁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认识:‎ ‎①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与时俱进。‎ ‎②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 ‎③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根植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难以生存。‎ ‎2、全面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 ‎ (1)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3)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新特点 ‎①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②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③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④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 ‎⑥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4)影响:①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②‎ 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史学界对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评价 观点一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的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观点二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观点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评价: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学,形成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重要里程碑,今天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 ‎ ①积极方面:“大一统”思想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有积极意义;“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五常”中的一些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对今天社会依然有积极意义。‎ ‎②消极方面:“罢黜百家”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应当被抛弃;“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该抛弃;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也受其影响。‎ ‎3、大一统思想 ‎①“大一统”不同于“大一统”中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②早期的“大一统”也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自上而下的建立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庞大帝国。‎ ‎③“大一统”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儒墨道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 的身影。老子主张以“一”位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我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墨子主张“尚同”,“一同天下之义”,“一同其国之义”,要求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做到“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④经孔子以后儒学家的阐发,“大一统”在今天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还有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内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