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 KB
  • 2024-05-03 发布

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二上学期六科联赛(2016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衡阳市八中2016高二上期六科联赛试题 历 史 命题人:谢丛良 审题人:谢训华 一、选择题 (本大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C.霹雳一声暴动,分田分地真忙            D.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庄子·天地》也谈到:‎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 B.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范畴 C.都表现出了对国事国运的关注 D.都体现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 ‎3.《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 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 的这一特色(  )‎ A.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5.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 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 A.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                        B.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C.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                        D.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6.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 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材料体现了(  )‎ A.儒家仁爱和谐思想                                B.宋朝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D.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 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 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 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道统      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风俗 ‎8.某学者认为:“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 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下列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并最能体现上述 观点的是(  )‎ A.工商皆本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循天下之公 ‎9.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 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 ①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 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②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③顾炎武 ‎“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④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 哲学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 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 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11.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 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12.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 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 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13.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 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 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 在佛罗伦萨(  )‎ 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 ‎14.西方近代哲学家经典思想纷纭,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的“实体说”,‎ 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与“充足理由律”等。与这些哲学家 走在同一条思维道路上的是(  )‎ A.苏格拉底             B.但丁                    C.莎士比亚             D.康德 ‎15.“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人的体力虽然比另一人强,或 是脑力比另一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和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 求获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 处在同一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霍布斯这段话(  )‎ A.体现了人人平等                                     B.凸显了社会契约 C.诠释了人民主权                                     D.强调了智力作用 ‎16.1859年,英国巨型游轮“大东方号”从英格兰启程,开始了它的处女航。“大东方号”‎ 这样的游轮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成为民族主义、现代性、人类战 胜自然的象征。游轮“大东方号” (  )‎ A.便利了达尔文远洋研究活动                 B.显示出蒸汽时代的强大威力 C.促成了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D.初显出海洋文明的无穷魅力 ‎17.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 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 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1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 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 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 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19.林则徐在其《秦稿》中称:“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 马(问“码”)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 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这说明林则徐已觉察到英国(  )‎ A.政治制度的先进                                     B.对外通商的愿望 C.殖民扩张的意图                                     D.军事力量的强大 ‎20.《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中提到:近代流行过“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论调,他 们借助《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提法,指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 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是核心,形而下的是辅助。持这种论调者的意图是(  )‎ A.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倡导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21.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 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 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 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22.陈旭麓指出:“‘新’有两种含义,一是质变和飞跃的产物,这是性质之新;二是在性质 不变的条件下,一物取代另一物,这是形式之新。”以下属于第二种含义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3.晚清公使郭嵩焘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 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据此分析,郭嵩焘(  )‎ A.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                         B.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C.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认识 ‎24.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俗学陋行,动言名教(即礼教、理学),敬若天命而不敢渝,‎ 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 以其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据此可知,‎ 谭嗣同(  )‎ A.否定专制制度     B.批判封建礼教      C.主张改革变法     D.宣传革命思想 ‎25.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 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26.‎1900年12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某一政治派别作出这样的述评:“他们敢 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 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其)最大弱点是在做出政治判断时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据。”‎ 下列属于这一政治派别的人物是(  )‎ A.严复                     B.左宗棠                  ‎ C.蔡元培                  D.邹容 ‎27.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 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 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28.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 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这说明谭嗣同(  )‎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                             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 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29.“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 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 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 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30.《爱因斯坦传》载:“……‎ 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 将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 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 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这反映了(  )‎ A.梁启超全面肯定西方文明                     ‎ B.知识界对西方科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C.戊戌变法推动科学文化传播                 ‎ D.当时国人对科学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材料解析题 ‎31.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葬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那传会士向教立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秦、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看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 阶段 ‎ 时期 ‎ ‎“西学东渐”简况 ‎ 第一阶段 ‎ ‎1840~1860年 ‎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 第二阶段 ‎ ‎1860~1895年 ‎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第三阶段 ‎ ‎1895~1900年 ‎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 析原因。(12分)‎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 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 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 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 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 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 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 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 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 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年)、‎ 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 1181年)等。当 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 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 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 ‎ ‎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 社会观念的差异。(12分)‎ 衡阳市八中2016高二上期六科联赛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B A D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D A B C A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B B A B C D B 二、材料解析题 ‎31.【答案】(1)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2分) ‎ 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2分) ‎ 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2分) ‎ 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任答一点2‎ 分) ‎ ‎(2)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2分)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4分) ‎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32.【答案】:(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4分) ‎ ‎(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4分);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4分) ‎ 差异: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4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