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00 KB
- 2024-04-22 发布
湖南省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卷(非高考班)
满分:100 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属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的是( )
①南水北调工程 ②三北防护林工程 ③西电东送工程 ④退耕还湖还林工程 ⑤西气东输工程 ⑥晋煤外运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国际化大都市。据此回答2~3题。
2.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上海市建设浦东新区是因为( )
①上海市人口出生率高 ②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解决上海市城市问题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1997年)为第一产业占0.8%,第二产业占62.1%,第三产业占37.1%,这说明( )
A.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很不发达
B.浦东新区的农业非常落后
C.工业是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D.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表示的两个不同的区域图,完成4~5题。
4.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5.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①方向在区间调配的主要是( )
A.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廉价劳动力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6~7题。
6.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小 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2010年3月19日~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出现扬沙、浮尘。受此影响,远在南方的香港多个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超过400,创历史新高,深圳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就连海峡对岸的台湾也受到了影响。据此回答8~10题。
8.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造成了21个省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其主要污染源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9.从生态破坏角度看,西北地区与沙尘暴的联系是( )
A.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10.下列哪一做法不利于沙尘暴的防治( )
A.禁止在草原滥挖发菜和其他野生药材
B.营造防护林带
C.鼓励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山羊
D.建立沙尘暴监测、预报系统
11.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其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6年6月15日至7月3日,小浪底进行了第五次调水冲沙,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下游主槽过流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回答12~13题。
12.小浪底水利工程与三门峡水利工程相比( )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充分地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预留库容为防汛作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下图)。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完成14~15题。
14.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
C.旱涝灾害 D.水土流失
15.下列关于民勤县上述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降水多,对土壤冲刷严重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6.决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的是( )
A.流域的整体性特征 B.流域的水文特征
C.流域的自然背景 D.流域干支流的水量大小
17.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
①经济发达 ②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 ③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④贫穷落后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8.田纳西河及其支流进行水能梯级开发的优势条件是( )
A.流域内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
B.流域内各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
C.流域内人口稀少,便于建水电站
D.水电人才密集
19.田纳西河流域最适合布局的工业类型是( )
A.市场导向型 B.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动力(能源)导向型
20.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 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 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21.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
①沼泽 ②耕地 ③河流 ④海岸带 ⑤森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2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为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据此回答23~24题。
23.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以下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25.下列国家中湿地面积相对较少的是( )
A.巴西 B.加拿大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二、综合题(50分)
26.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6分)
(2)N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____________,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6分)
(3)N河开发可借鉴M河的措施有哪些?(8分)
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全长1 241千米,建设全立交、全衬砌引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每年将145亿立方米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后到达天津、北京。
材料三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于2007年10月11日启动。根据该工程的总体安排,2010年在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25个县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材料四
(1)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6分)
(2) 试分析中线方案的实施,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8分)
28.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8分)
湘南中学2019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地理答案(非高考班)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0DBCBC ABDBC 11-20DCBBA CBBDC 21-25CBCDD
二、综合题(50分)
26.(20分)
(1)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②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 富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2)长江三峡 巫山以上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3)①通过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
③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
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27. (14分).
(1) (6分) (每点2分,任答3点)
①节约用水;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生态环境④合理分配好水资源。
(2) (8分) (每点2分,任答4点)
①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
②有利于保护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
③带动沿线地区的绿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④改善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饮水质量;
⑤带动调水区、沿线区和受水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28(16分).
(1) (8分)
变化: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原因:①湖泊泥沙的自然淤积。
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③还有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
(2) (8分)(每点2分,任答4点)
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功能;
③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
④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⑤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⑥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