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50 KB
  • 2024-04-22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1~15题,每小题1分,16~30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组物质浓度是(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与血浆中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 ‎3.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4.某人右下肢因受外伤造成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5.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按如表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顶芽 摘除 保留 保留 细胞分裂素 ‎(浸泡浓度)‎ ‎0ppm ‎2ppm ‎0ppm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抵消顶端优势 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C.顶芽的存在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D.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6.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8.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9.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样方的多少会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0.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1.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B.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C.第二营养级的粪便 D.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12.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 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14.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剪刀”、“针线”和“载体”分别是指(  )‎ A.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连接酶 B.噬菌体、质粒、DNA连接酶 C.限制酶、RNA连接酶、质粒 D.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 ‎15.在判断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转入棉花基因组的方法中,不属于分子检测的是(  )‎ A.观察害虫吃棉叶是否死亡 B.检测目的基因片段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 C.检测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 D.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能否与特定抗体形成杂交带 ‎16.糖尿病有多种原因.如图所示①、②、③‎ 是引起糖尿病三种原因,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上述三种糖尿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②③‎ B.①、②、③引起糖尿病是自身免疫病 C.③所示产生糖尿病的病因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D.若图中靶细胞为肌肉细胞,则胰岛素能促进该细胞内肌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17.如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e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饭后和饥饿时胰髙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1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19.如图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某一器官生长影响的曲线,从图中分析可以得出(  )‎ A.若B点对应为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B.若B点对应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为BC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C.把植物水平放置,若B点对应为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远地侧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D.把植物水平放置,若B点对应为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根的近地侧为D点以下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20.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2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2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操作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先轻轻振荡试管 C.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放置盖玻片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浸泡法适合溶液浓度较低,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23.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③内的递质的合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密切相关 C.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d的兴奋 ‎2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锄足蟾蝌蚪和蟾蜍蝌蚪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雨蛙蝌蚪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雨蛙蝌蚪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25.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26.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下丘脑,a为血糖浓度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27.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2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甲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乙种群 ‎29.现有一长度为3000个碱基对(bp)的线性DNA分子,用限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使降解产物分开.用酶H单独酶切,结果如图1(含2000bp和1000bp两种DNA片段).用酶B单独酶切,结果如图2.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结果如图3.该DNA分子的结构及其酶切图谱是(  )‎ A. B. C.‎ ‎ D.‎ ‎30.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Ⅱ切割 B.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Ⅰ切割 C.质粒用限制酶Ⅱ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Ⅰ切割 D.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 ‎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分析下列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垂体是高等动物的重要内分泌腺,它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活动受到下丘脑的控制.为了研究这一机制,科学家用犬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 将垂体后叶切除,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显著减少,犬的尿量增加.‎ 实验二 将下丘脑与垂体后叶之间的神经联系阻断,结果与实验一相同.‎ 实验三 将垂体前叶切除,犬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的症状.‎ 实验四 将下丘脑与垂体前叶之间的血管联系阻断,结果与实验三相同.‎ 材料二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如图所示:‎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①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A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 ‎(2)由实验三可知垂体前叶能释放  ,A分泌的  ‎ 可以促使该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垂体后叶能释放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  重吸收水.‎ ‎(3)图中表示神经调节的过程有  ,表示激素调节的过程有  ;图中受⑥的调节过程有  ,这种调节被称作  .‎ ‎32.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没有天敌等较好环境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据甲图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在  处(单选).‎ A.a B.b C.c D.d ‎(2)乙图中所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 ‎(3)乙图中A属于  营养级的能量,C表示  的能量,某种天敌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仓鼠同化量中哪一部分能量  .(用简要文字说明)‎ ‎(4)由仓鼠想到家鼠,那么对家鼠的控制,若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环境容纳量  (至少答出两点).‎ ‎33.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单位:103kJ/m2•y):‎ ‎(1)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  形式贮存.‎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kJ/m2•y.‎ ‎(3)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 ‎(4)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 ‎  .‎ ‎34.目前,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1)如图原来膳食结构为鸡肉:粮食=1:3,若改为膳食结构为鸡肉:粮食=1:5,理论上,玉米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人类要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至少答出两点).‎ ‎(2)一年中,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除图中所示的能量外,还将有三部分能量,它们分别是  、  和未被利用的.‎ ‎35.图甲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图乙是对某经济鱼类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请回答问题:‎ ‎(1)图甲中,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  .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增加3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g.若蛇全部死亡,猫头鹰数量可能会  .‎ ‎(2)图乙中,t1时期该经济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在t1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类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30条全部标志后释放,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50条、标志的10条,估算该鱼类种群K值是  条.若另外某一海域该经济鱼类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足利用该鱼类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该鱼类的量为  .‎ A.3000吨 B.1650吨 C.1500吨 D.不超过300吨 ‎(3)如表是某湖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A、B、C为不同的营养级,D为分解者.‎ 同化总量 储存能量 呼吸消耗能量 A ‎950‎ ‎250‎ ‎700‎ B ‎100‎ ‎35‎ ‎65‎ C ‎15‎ ‎5‎ ‎10‎ D ‎180‎ ‎80‎ ‎100‎ 分析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 ‎36.如图为某种质粒表达载体简图,小箭头所指分别为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的酶切位点,ampR为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P为启动子,T为终止子,ori为复制原点.已知目的基因的两端分别包括有EcoRI、BamHI在内的多种酶的酶切位点.据图回答:‎ ‎(1)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与质粒表达载体分别用EcoRI酶切,酶切产物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后,其中由两个DNA片段之间连接形成的产物有:目的基因﹣载体连接物、  、  三种.图中ampR和tetR可以作为质粒表达载体的  基因,其目的是为了鉴别  .‎ ‎(2)目的基因表达时,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是启动子,其合成的产物是  .‎ ‎(3)在上述实验中,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表达载体在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酶切时应选用的酶是  .‎ ‎(4)若用第一小问的3种连接产物与无任何抗药性的原核宿主细胞进行转化实验.之后将这些宿主细胞接种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  ;若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  .‎ ‎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1~15题,每小题1分,16~30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组物质浓度是(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与血浆中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酶大多为蛋白质,因而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在蛋白质浓度上相差较大.‎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和血浆所含物质除蛋白质外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即除蛋白外,其它电解质成分基本相同,A错误;‎ B、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和血浆所含物质除蛋白质外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与血浆中的蛋白质差别最大,B正确;‎ C、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质和水分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交流,这一部分液体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常与组织液平行,C错误;‎ D、组织液渗入毛细淋淋巴管,形成淋巴,组织液中的离子含量和淋巴中的离子含量基本相同,D错误.‎ 故选:B.‎ ‎ ‎ ‎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的考查,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答】解:A、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A正确;‎ B、合成血浆蛋白中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位于细胞内的核糖体上,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 ‎ ‎3.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解答】解: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 故选:B.‎ ‎ ‎ ‎4.某人右下肢因受外伤造成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人右下肢因受外伤造成运动障碍,受伤部位是右下肢,说明效应器可能受伤,但由于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都没有受损伤,所以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伤.所以②⑤正确.‎ 故选:D.‎ ‎ ‎ ‎5.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按如表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顶芽 摘除 保留 保留 细胞分裂素 ‎(浸泡浓度)‎ ‎0ppm ‎2ppm ‎0ppm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抵消顶端优势 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C.顶芽的存在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D.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由实验结果图示可知: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较快,对比乙与丙可得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生长,对比三组可得: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侧芽的生长,侧芽中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解答】解:A、由图可知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以抵消顶端优势,A正确;‎ 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较快,B错误;‎ C、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C错误;‎ D、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侧芽的生长,侧芽中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D错误.‎ 故选:A.‎ ‎ ‎ ‎6.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解答】解:我国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长.‎ 故选:C.‎ ‎ ‎ ‎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 ‎【解答】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 故选:B.‎ ‎ ‎ ‎8.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细胞呼吸)将遗体、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故选:D.‎ ‎ ‎ ‎9.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样方的多少会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蔓生或丛生多数是由地下部分无性繁殖造成,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 ‎【解答】解: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的地上部分的多个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体,因此不作为种群密度的调查材料,A错误;‎ B、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 C、样方的多少会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C正确;‎ D、种群密度能只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错误.‎ 故选:C.‎ ‎ ‎ ‎10.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 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答】解: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 C、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C错误;‎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故选:B.‎ ‎ ‎ ‎11.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B.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C.第二营养级的粪便 D.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解答】解:A、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流向分解者,所以其同化的能量中有部分被分解者利用,A正确;‎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B正确;‎ C、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C错误;‎ D、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C.‎ ‎ ‎ ‎12.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 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选:B.‎ ‎ ‎ ‎1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属于潜在价值,D错误.‎ 故选:B.‎ ‎ ‎ ‎14.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剪刀”、“针线”和“载体”分别是指(  )‎ A.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连接酶 B.噬菌体、质粒、DNA连接酶 C.限制酶、RNA连接酶、质粒 D.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形成重组DNA.‎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1)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分子手术刀”是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使磷酸二酯键断裂.‎ ‎(2)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分子缝合针”是DNA连接酶,能将具有相同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 ‎(3)基因工程中的“运输车”即运载体有质粒、动植物病毒、噬菌体的衍生物,其中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故选:D.‎ ‎ ‎ ‎15.在判断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转入棉花基因组的方法中,不属于分子检测的是(  )‎ A.观察害虫吃棉叶是否死亡 B.检测目的基因片段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 C.检测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 D.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能否与特定抗体形成杂交带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通过观察害虫吃棉叶是否死亡,属于个体水平上的鉴定,A错误;‎ B、检测目的基因片段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采用的是DNA分子杂交技术,属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B正确;‎ C、检测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采用的是分子杂交技术,属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C正确;‎ D、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能否与特定抗体形成杂交带,采用的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属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D正确.‎ 故选:A.‎ ‎ ‎ ‎16.糖尿病有多种原因.如图所示①、②、③是引起糖尿病三种原因,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上述三种糖尿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②③‎ B.①、②、③引起糖尿病是自身免疫病 C.③所示产生糖尿病的病因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D.若图中靶细胞为肌肉细胞,则胰岛素能促进该细胞内肌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 ‎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 ‎3、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解答】解:A、免疫角度的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其中①②两种情况,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A错误;‎ B、三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发起的攻击,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若图中靶细胞为肌肉细胞,则胰岛素能促进该细胞内肌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正确.‎ 故选:A.‎ ‎ ‎ ‎17.如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e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饭后和饥饿时胰髙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中枢都是下丘脑,而且三者都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调节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渗透压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剧烈运动时,产热增加导致体温暂时升高,出汗后导致热量大量带走使体温降低,A正确;‎ B、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来降低渗透压,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寒冷的室外,人体需要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来促进产热,进入温暖室内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应减少,C正确;‎ D、饭后人体内血糖含量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降低,饥饿时人体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升高,D错误;‎ 故选:D.‎ ‎ ‎ ‎1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治污生态工程.‎ ‎【分析】本题是微生物细胞呼吸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加入的菌种是需氧异养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 ‎【解答】解:A、实现物质循环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由题干信息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加入了分解者,因此不能实现物质循环,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因此污染物应是有机物,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组成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由题意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 D、泥浆生物反应器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能量的输入,菌种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进行繁殖和呼吸,属于能量的转换和散失,该过程没有能量的传递过程,D错误.‎ 故选:B.‎ ‎ ‎ ‎19.如图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某一器官生长影响的曲线,从图中分析可以得出(  )‎ A.若B点对应为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B.若B点对应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为BC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C.把植物水平放置,若B点对应为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远地侧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D.把植物水平放置,若B点对应为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根的近地侧为D点以下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分析图可知,图示曲线表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低于C点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于C点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而C点处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B点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能够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解答】解:A、在顶端优势中,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顶芽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若B点对应为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必然为B点之后对应的生长素浓度,A错误;‎ B、茎在单侧光的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因此若B点对应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为B点之前对应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 C、把植株水平放置,由于重力的作用,茎的近地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远地一侧生长素分布少,长得慢,因此若B点对应为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近地侧为B点之前对应的生长素浓度,C正确;‎ D、同样由于重力的作用,使根的近地一侧生长素分布多,但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很敏感,此时根的近地一侧生长受到抑制,而远地一侧反而由于生长素浓度低,长得快,因此若B点对应为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C,D错误.‎ 故选:C.‎ ‎ ‎ ‎20.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B和AC过程为神经调节,内分泌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解答】解:A、饭后血糖升高时,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A正确;‎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C、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寒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肾上腺素”,C正确;‎ D、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过程为:“针刺激→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有关肌肉”,D错误.‎ 故选:D.‎ ‎ ‎ ‎2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 ‎【解答】解:A、已知图中B是生产者,③过程是生产者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才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A错误;‎ B、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B错误;‎ C、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骤然增多导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C正确;‎ D、图中⑤过程为消费者(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动物一般在地面活动,所以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对⑤过程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 ‎ ‎2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操作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先轻轻振荡试管 C.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放置盖玻片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浸泡法适合溶液浓度较低,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解答】解:A、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先轻轻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正确;‎ C、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C错误;‎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浸泡法适合溶液浓度较低,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D正确.‎ 故选:C.‎ ‎ ‎ ‎23.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③内的递质的合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密切相关 C.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d的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轴突,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小泡,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①是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的末端,A错误;‎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神经递质的本质有乙酰胆碱等,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C正确;‎ D、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也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抑制,D错误.‎ 故选:C.‎ ‎ ‎ ‎2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锄足蟾蝌蚪和蟾蜍蝌蚪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雨蛙蝌蚪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雨蛙蝌蚪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由题意可知,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竞争,某一种生物的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型,随水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推知水螈更爱捕食它;由于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改变三种蝌蚪的相互关系,使雨蛙蝌蚪的数量大大上升.‎ ‎【解答】解:A、锄足蟾蝌蚪和蟾蜍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捕食者水螈主要捕食锄足蟾蝌蚪和蟾蜍蝌蚪,A正确;‎ B、据图可知,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种间斗争的结果,B正确;‎ C、据图可知,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雨蛙蝌蚪消失,C正确;‎ D、由题图可知随着捕食者水螈数量的增加,锄足蟾蝌蚪数量越来越少,说明锄足蟾蝌蚪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错误.‎ 故选:D.‎ ‎ ‎ ‎25.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 ‎【解答】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B、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C、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D、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 故选:C.‎ ‎ ‎ ‎26.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下丘脑,a为血糖浓度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刺激下丘脑,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诱捕雄虫会破坏棉铃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答】解:A、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刺激下丘脑,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A错误;‎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B正确;‎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错误;‎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故D错误.‎ 故选:B.‎ ‎ ‎ ‎27.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 据图分析,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解答】解:A、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最高点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多,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数量大概处于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将增加,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较小,D错误.‎ 故选:B.‎ ‎ ‎ ‎2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甲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乙种群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 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则乙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甲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 ‎【解答】解: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乙是被捕食者(藻类),甲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乙)→浮游动物(甲)→鱼(丙),即丙和甲存在捕食关系,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者也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乙种群.‎ 故选:D.‎ ‎ ‎ ‎29.现有一长度为3000个碱基对(bp)的线性DNA分子,用限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使降解产物分开.用酶H单独酶切,结果如图1(含2000bp和1000bp两种DNA片段).用酶B单独酶切,结果如图2.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结果如图3.该DNA分子的结构及其酶切图谱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用酶H单独酶切,得到2000bp和1000bp两种DNA片段;用酶B单独酶切,得到2000bp、600bp和400bp三种DNA片段;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得到1400bp、600bp和400bp三种DNA片段.‎ ‎【解答】解:A、A中用酶H单独酶切、用酶B单独酶切和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所得到的DNA片段的长度和种类与题干相符,故A正确;‎ B、B中用酶B单独酶切,得到1400bp、600bp和1000bp三种DNA片段,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 C、C中用酶B单独酶切,得到1400bp、400bp和1200bp三种DNA片段,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 D、D中用酶H单独酶切,得到2000bp、400bp和600bp三种DNA片段,与题干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 ‎ ‎30.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Ⅱ切割 B.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Ⅰ切割 C.质粒用限制酶Ⅱ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Ⅰ切割 D.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由于限制酶Ⅱ能识别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限制酶Ⅰ不能识别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要将目的基因从该DNA链中提取出来,需要在目的基因左右切开,所以要用限制酶Ⅱ;质粒不能用限制酶Ⅱ,如果用该酶的话,质粒就会有两个切口.‎ ‎【解答】解: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 GATC﹣,可知限制酶II能够识别和切割限制酶I切割后的黏性末端.据题图可知,目的基因两端分别是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和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只有用限制酶II才能将目的基因切割下来.质粒有GeneI和GeneⅡ表示两种标记基因,分别有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如果用限制酶II切割,则GeneI 和GeneⅡ都被破坏,造成重组质粒无标记基因;用限制酶I切割,则破坏GeneⅡ,保留GeneI,其黏性末端和切割目的基因所在DNA的黏性末端相同,可以连接形成重组DNA.‎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分析下列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垂体是高等动物的重要内分泌腺,它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活动受到下丘脑的控制.为了研究这一机制,科学家用犬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 将垂体后叶切除,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显著减少,犬的尿量增加.‎ 实验二 将下丘脑与垂体后叶之间的神经联系阻断,结果与实验一相同.‎ 实验三 将垂体前叶切除,犬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的症状.‎ 实验四 将下丘脑与垂体前叶之间的血管联系阻断,结果与实验三相同.‎ 材料二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如图所示:‎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①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传入神经 ,A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下丘脑 .‎ ‎(2)由实验三可知垂体前叶能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 ,A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可以促使该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垂体后叶能释放 抗利尿激素 ‎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 ‎(3)图中表示神经调节的过程有 ①②③⑦ ,表示激素调节的过程有 ③④⑤⑥ ;图中受⑥的调节过程有 ③④ ,这种调节被称作 反馈调节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涉及了水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2、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又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又能够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解答】解:(1)①表示的结构名称是传入神经,A表示的结构名称是下丘脑.‎ ‎(2)根据题意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需要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将垂体前切除,犬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的症状,说明垂体前叶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将下丘脑与垂体前叶之间的血管联系阻断,甲状腺激素同样减少,说明垂体前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控制.将垂体后叶切除,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显著减少,说明垂体后叶能释放抗利尿激素.将下丘脑与垂体后叶之间的神经联系阻断,结果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显著减少,说明下丘脑通过神经联系控制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3))图中表示神经调节的过程有①②③⑦,表示激素调节的过程有③④⑤⑥;图中受⑥的调节过程有③④,这种调节被称作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下丘脑 ‎(2)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不完整不给分)‎ ‎(3)①②③⑦;③④⑤⑥;③④(不完整不给分);反馈调节 ‎ ‎ ‎32.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 表示仓鼠种群在没有天敌等较好环境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据甲图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在 C 处(单选).‎ A.a B.b C.c D.d ‎(2)乙图中所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3)乙图中A属于 第一 营养级的能量,C表示 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的能量,某种天敌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仓鼠同化量中哪一部分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用简要文字说明)‎ ‎(4)由仓鼠想到家鼠,那么对家鼠的控制,若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环境容纳量 粮食储藏在安全地方、硬化地面、释放天敌猫等 (至少答出两点).‎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在K2﹣K3附近波动.‎ ‎2、仓鼠摄入=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分解者利用+某种天敌摄入.‎ ‎【解答】‎ 解:(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根据图示仓鼠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缺少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乙图中的A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属于仓鼠的同化量.C是仓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某种天敌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仓鼠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由仓鼠想到家鼠,那么对家鼠的控制,若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应当采取粮食储藏在安全地方、硬化地面、释放天敌猫等措施来降低环境容纳量.‎ 故答案为:‎ ‎(1)S C ‎ ‎(2)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第一 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粮食储藏在安全地方、硬化地面、释放天敌猫等 ‎ ‎ ‎33.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单位:103kJ/m2•y):‎ ‎(1)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呼吸作用 ,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形式贮存.‎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1.1×105 kJ/m2•y.‎ ‎(3)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15.6% .‎ ‎(4)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 ‎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据图分析: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包括被植食动物同化、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四个部分;而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的来源为从生产者那里同化、由外界补充,去向包括被小型肉食动物同化、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四个部分.‎ ‎【解答】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2)该生态系统中肉是动物从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2.5,植食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4,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23+70+3+14=110=1.1×105kJ/m2•y.‎ ‎(3)根据(2)的分析可知,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2.1+5.1+0.25+0.05﹣5)/(4+9+0.5+2.5)]x100%=15.6%.‎ ‎(4)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所以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1.1×105‎ ‎(3)15.6%‎ ‎(4)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 ‎ ‎34.目前,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1)如图原来膳食结构为鸡肉:粮食=1:3,若改为膳食结构为鸡肉:粮食=1:5,理论上,玉米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减少了玉米通过鸡这个环节所散失的能量,因此人获得的能量增加 ,人类要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消灭害虫,停止养鸡,玉米秸秆养牛,生产食用菌或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能源等 (至少答出两点).‎ ‎(2)一年中,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除图中所示的能量外,还将有三部分能量,它们分别是 通过呼吸作用所消耗的 、 被分解者利用的 和未被利用的.‎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答】解:(1)如图原来膳食结构为鸡肉:粮食=1:3,若改为膳食结构为鸡肉:粮食=1:5,理论上,减少了玉米通过鸡这个环节所散失的能量,因此人获得的能量增加.人类要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消灭害虫,停止养鸡,玉米秸秆养牛,生产食用菌或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能源等.‎ ‎(2)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可用于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故答案为:‎ ‎(1)增多 减少了玉米通过鸡这个环节所散失的能量,因此人获得的能量增加 消灭害虫,停止养鸡,玉米秸秆养牛,生产食用菌或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能源等 ‎(2)通过呼吸作用所消耗的 被分解者利用的 ‎ ‎ ‎35.图甲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图乙是对某经济鱼类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请回答问题:‎ ‎(1)图甲中,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增加3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1350 g.若蛇全部死亡,猫头鹰数量可能会 增加 .‎ ‎(2)图乙中,t1时期该经济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增长型 ,在t1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类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30条全部标志后释放,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50条、标志的10条,估算该鱼类种群K值是 360 条.若另外某一海域该经济鱼类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足利用该鱼类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该鱼类的量为 D .‎ A.3000吨 B.1650吨 C.1500吨 D.不超过300吨 ‎(3)如表是某湖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A、B、C为不同的营养级,D为分解者.‎ 同化总量 储存能量 呼吸消耗能量 A ‎950‎ ‎250‎ ‎700‎ B ‎100‎ ‎35‎ ‎65‎ C ‎15‎ ‎5‎ ‎10‎ D ‎180‎ ‎80‎ ‎100‎ 分析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9.5×108 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增加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其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 分析图乙:图乙是对某引进经济鱼类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分析表格:表是该湖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可知,A、B、C依次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 ‎【解答】解:(1)图甲中,猫头鹰捕食蛇,且猫头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猫头鹰体重增加30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30×)÷20%÷20%+(30×)÷20%÷20%+(30×)÷20%÷20%÷20%=1350g.若蛇全部死亡,猫头鹰的营养级降低,故猫头鹰数量可能会增加.‎ ‎(2)图乙中,t1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30×(50+10)÷10=180条,此数值对应的是t1‎ 时的数量,即=180条,因此K=360条.若另外某一海域该经济鱼类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足利用该鱼类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该鱼类的量为不超过300吨.故选:D.‎ ‎(3)由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是950×106,即9.5×108,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即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应是15÷100=15%,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者的同化总量﹣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量为正值即为增加,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增加的.‎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1350 增加 ‎(2)增长型 360 D ‎(3)9.5×108 15% 增加 ‎ ‎ ‎36.如图为某种质粒表达载体简图,小箭头所指分别为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的酶切位点,ampR为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P为启动子,T为终止子,ori为复制原点.已知目的基因的两端分别包括有EcoRI、BamHI在内的多种酶的酶切位点.据图回答:‎ ‎(1)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与质粒表达载体分别用EcoRI酶切,酶切产物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后,其中由两个DNA片段之间连接形成的产物有:目的基因﹣载体连接物、 载体﹣载体连接物 、 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连接物 三种.图中ampR和tetR可以作为质粒表达载体的 标记 基因,其目的是为了鉴别 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 ‎(2)目的基因表达时,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是启动子,其合成的产物是 mRNA .‎ ‎(3)在上述实验中,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表达载体在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酶切时应选用的酶是 EcoRI和BamHI .‎ ‎(4)若用第一小问的3种连接产物与无任何抗药性的原核宿主细胞进行转化实验.之后将这些宿主细胞接种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 载体﹣载体连接物 ‎ ‎;若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 目的基因﹣载体连接物、载体﹣载体连接物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用EcoRI酶切出的目的基因和质粒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如果放在一起加入DNA连接酶,则可出现3种连接结果.载体自身形成的连接物能重新形成完整的tetR基因,具有抗四环素的特点,其他连接物中tetR基因被限制性内切酶破坏,不再具有抗四环素的特点;在整个操作过程中,ampR基因保持完整,载体(质粒)自身连接形成的连接物和目的基因﹣载体连接物(重组质粒)都具有抗青霉素的特性.‎ ‎【解答】解:(1)用EcoRI酶切出的目的基因和质粒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如果放在一起加入DNA连接酶,则可出现3种连接结果,即目的基因自身连接形成的连接物,载体自身连接形成的连接物和重组质粒,要通过筛选、纯化才能选出符合要求的DNA.图中ampR和tetR可以作为质粒表达载体的标记基因,其目的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2)载体自身形成的连接物能重新形成完整的tetR基因,具有抗四环素的特点,其他连接物中tetR基因被限制性内切酶破坏,不再具有抗四环素的特点;在整个操作过程中,ampR基因保持完整,载体(质粒)自身连接形成的连接物和目的基因﹣载体连接物(重组质粒)都具有抗青霉素的特性.‎ ‎(3)RNA聚合酶与相关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完成的是转录过程,转录的产物是mRNA.‎ ‎(4)若用第一小问的3种连接产物与无任何抗药性的原核宿主细胞进行转化实验.之后将这些宿主细胞接种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由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因此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载体﹣载体连接物;若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由于青霉素抗性基因没有被破坏,因此能生长的原核宿主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是目的基因﹣载体连接物、载体﹣载体连接物.‎ 故答案为:‎ ‎(1)载体﹣载体连接物  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连接物 标记 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2)mRNA ‎(3)EcoRI和BamHI ‎(4)载体﹣载体连接物  目的基因﹣载体连接物、载体﹣载体连接物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