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0 KB
  • 2024-04-18 发布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4 柳永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专题04 柳永词两首(第2课时)‎ ‎ ‎ ‎1.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2.创作背景 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 ‎(1)嬉嬉钓叟莲娃 (   )________‎ ‎(2)多情①自古伤②离别 ①(   )________②(   )________‎ ‎4.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 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头绪。‎ - 12 -‎ ‎3.(1)名词作动词,采莲。‎ ‎(2)①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②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忧伤。‎ ‎4.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2.试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对”字表现的深刻意蕴。‎ ‎“对”是“面对着”的意思,而词中表现的是即将离别的人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默默无语的情景,一个“对”字就表现出离人情深意长,依依不舍,胸中千言万语,口中却无一言的留恋伤感之情。‎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 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在内容上交代了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在内容上“念去去”三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就此一别,人各东西,所经过的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路程遥远,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 ‎(2)在结构上“念去去”三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烟波千里,暮霭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黯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 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直接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 12 -‎ 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6.词的上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雨霖铃》上片通过描写凄切的寒蝉、暮色苍茫中的长亭、初歇的骤雨勾画出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营造了一种凄冷伤感的意境。又将催发的兰舟、执手相看的离人,衬上浩渺无际的粼粼水面、傍晚浓重的云雾、楚地辽阔的天空,烘托出一种愁绪无边、沉重压抑的惆怅伤感的意境。‎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其高明在何处?‎ 这几句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诗人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在用景写情,情景交融,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 ‎(1)这几句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而这种特有的意境,不仅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并深感眼前的孤单,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借酒浇愁,然而“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 ‎9.“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需要注意的是,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10.请结合《雨霖铃》中有关词句分析其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 - 12 -‎ 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短短几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为虚写。虚写中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 ‎11.总结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珠玑/畸形 剑鞘/画桥 镶嵌/天堑 ‎ B.参差/参商 罗绮/涟漪 无涯/山崖 C.钓叟/瘦削 菱歌/棱角 骤雨/妯娌 ‎ D.凝噎/呜咽 暮霭/和蔼 箫鼓/萧瑟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3.下列对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下面对词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无语凝噎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 12 -‎ B.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 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羌管弄晴 弄:吹奏。‎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柳永于词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__。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_________,大胆引进了巿民生活、市民情感、巿民语言,从而创造了巿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_________,基本上不用比兴,_________。‎ ‎①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②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 ‎③是里程碑式的 ‎④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⑤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 ‎6.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词又称作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7.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解读和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与落笔四字呼应,这一句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 12 -‎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 ‎8.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9.场景一是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进行改写而成的剧本,参照场景一将“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改写成剧本。‎ ‎【场景一】‎ ‎(大远)暴风骤雨后的汴京郊外。画外响起蝉的鸣叫,音乐起,蝉声渐消。‎ ‎(远景)郊外河流潺潺,树木苍翠,一长亭现于其中。‎ ‎(全景)长亭中,一男一女对坐,石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酒菜,还有一个蓝色包袱。‎ ‎(中景)女子为男子夹菜,起身为男子倒酒,却发现酒杯依然满着,顿了下,眼眶一红,又坐下了。‎ ‎(特写)女子眼泪满眶,紧闭双唇,默默不语。男子深情地握着女子的手,无奈叹息。‎ ‎【场景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 12 -‎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对这首词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为下文写分别渲染气氛。‎ B.“无绪”与“催发”两句写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急催。‎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暮霭沉沉楚天阔”句写词人从离别的惆怅中摆脱出来,放眼远方,开始为离别人的前途担忧。‎ ‎2.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写想象中的况味:一舟临岸,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B.“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凄凉的图景,融情于景,很能打动人。‎ C.“酒醒”之后,离愁不减,“杨柳”添愁,“晓风”增冷,“残月”生悲:这句话是景语而实情语。‎ D.这句话巧妙地交代出酒醒时已是清晨,说明词人烂醉如泥,以至于彻夜露天而卧,浑然而不知。‎ ‎3.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 12 -‎ 柳 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1.对这首作品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 D.“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 - 12 -‎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1.C ‎ 2.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D项,良辰好景。‎ ‎3.D ‎【解析】诗歌的节奏要根据音节和意义来划分,D项应为“便/纵有/千种/风情”。‎ ‎4.B ‎【解析】“经年”指年复一年。‎ ‎5.④③⑤②①‎ ‎【解析】此题考査语句的连贯。首先要关注句号,分析每句话的内容;其次抓住关键词,第一句是“贡献”,第三句是“市民生活”,最后一句是“比兴”。然后对照分析所要填人的句子,得出答案。‎ - 12 -‎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7.C ‎【解析】“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不是实写,是虚写,是想象的离别后的景象。‎ ‎8.C ‎【解析】C项,“纯用白描手法”有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9.(特写)女子的手轻柔地为男子整装。‎ ‎(近景)女子欲言又止,低下头,红了眼眶。男子深情地拉起她的双手。‎ ‎(特写)两人深情凝望。‎ ‎(中景)船夫走近他们身旁,催促男子启程。‎ ‎(全景)男子站立船尾,女子站立渡口,挥手告别。‎ ‎(远景)江面广阔,雾气浓重,女子和山水都消融入雾气之中。‎ ‎(大远)广阔的天,巍峨的山,辽阔的江面,小船如一片叶子在其间飘啊飘。‎ ‎ ‎ ‎(一)‎ ‎1.D ‎【解析】D项,“写词人从离别的惆怅中摆脱出来,放眼远方,开始为离别人的前途担忧”理解错误,这句话是借景抒情,表达了离别时的悲怆气氛。‎ ‎2.D ‎【解析】D项,说词人“彻夜露天而卧”没有根据。‎ ‎3.C ‎【解析】C项,“今宵”三句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 ‎(二)‎ ‎1.C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已到达目的地”错误,应是已身所在,近处所闻;D项,“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错误,全词的最强音不是“自别后”句。‎ ‎2.①对前路的迷茫感。“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③对故乡的思念。“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④离别的痛苦感。“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别离的痛苦。‎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如抓住其中的“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 - 12 -‎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刚断肠、惹得离情苦”等词句,根据这些分点概括作答,答出“前路的迷茫”“孤独”“思乡”“离别的痛苦”等内容,意思对即可。‎ ‎(三)‎ ‎1.营造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此类概括意境特点的题目,要从分析意象特征入手。“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意象均有凄冷、萧条之感。‎ ‎2.“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暮云过了”既可指傍晚,又可指晚年;“秋光”也有两解(四时之秋、人生之秋)。本题从情感内容角度设问,重点自然是后者。“故人”二字将情感限定在怀人上。‎ ‎3.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表达的角度看,是神态描写;从结构上看结尾句。答案要全面。“竟日”即一整天,“凝睇”指凝望;结合上句,可知词人因“迟暮之感”“怀人之悲”而久伫江边,怅望远方。而“空”字写出了失落与惆怅。从结构上说,与上文呼应,使结构完整;以描写作结,给人遐想。‎ ‎1.词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 2.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 12 -‎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 ‎ - 12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