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50 KB
- 2024-04-04 发布
渤海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生物(文科)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40 分钟 试题满分:100 分 2018.9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2 第1章——第3章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
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
A.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B.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C.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的后代;
D.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后代。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与体重; B.兔的长毛与短毛;
C.猫的白毛与蓝眼; 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3.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
A.三黑一白; B.全部黑色;
C.二黑二白;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4.下列属于测交的组合是
A.EeFfGg×EeFfGg B.eeffgg×EeFfGg
C.eeffGg×EeFfGg D.EeFfGg×eeFfGg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是
A.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
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
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同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6.杂种红花阔叶的牵牛花植株(AaBb)与“某植株”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为:3红阔:1红窄:3白阔:1白窄,“某植株”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
A. aaBB(白花阔叶) B. aaBb(白花阔叶)
C. Aabb(红花窄叶) D. AaBb(红花阔叶)
7.右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是:
A.精细胞;
B.卵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8.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B.同源染色体联会;
C.有纺锤体形成; D.着丝点分开。
9.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10.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B.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l/2患病;
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11.脱氧核苷酸的构成碱基中,不包括
A. 腺嘌呤 B.鸟嘌呤
C. 尿嘧啶 D.胞嘧啶
12.一个DNA分子中含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A.4000个和900个 B.4000个和1800个
C.8000个和1800个 D.8000个和3600个
13.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
A.半保留复制 B.复制需要模板
C.全保留复制 D.复制需要酶
14.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
A.DNA上的3个相邻碱基 B.tRNA上的3个相邻碱基
C.mRNA上的3个相邻碱基 D.基因上的3个相邻碱基
15.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表明:
A.病毒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B.细菌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C.遗传物质包括蛋白质和DNA; D.遗传物质是DNA。
第Ⅱ卷 简答题(共40分)
16.(10分)大豆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分析表1中大豆花色的3个遗传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组合 亲本性状表现 F1的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① 紫花×白花 405 411
② 紫花×白花 807 0
③ 紫花×紫花 1240 413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判断 花为显性性状,能判断出显性花色类型的组合是 (填组合序号)。
(2)写出各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组成(等位基因用B和b表示,且B对b为显性):
① ;② ;③ 。
(3)表示测交实验的一组是 (填组合序号)。
(4)组合③中,子代的所有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率约为 。
17.(10分)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下图是某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系谱,请据图回答:
(1)红绿色盲是由 (填“X”或“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 (填“显"或“隐”)性遗传病。
(2)Ⅲ2的红绿色盲基因 (填“有”或“没有”)可能来自于Ⅱ1。
(3)Ⅲ1的基因型是 。若Ⅲ1与一名正常男性结婚,生出病男孩的概率为 。
17.(10分)下图是双链DNA分子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叫 。它是由图中的 (填图中代号)组成。
(2)以甲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物质是 。
(3)若甲链中(A+G)/(T+C)的比值为4,则乙链中(A+G)/(T+C)的比值为 。双链DNA分子中(A+G)/(T+C)的比值为 。
18.(10分)图5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细胞处于 分裂 时期,此时有四分体 个。
(2)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和“1”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是
(填数字)染色体。
(3)此细胞分裂后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每个子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
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3 第1章——第2章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 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
1.人体的体液是指:
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B.细胞内液和血液;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
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淋巴、组织液; D.内环境。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钙离子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4.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下面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淋巴;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8.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9.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10.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11.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是有机分子;
B.激素是信号分子;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细胞。
1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 B.靶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
13.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红细胞;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血小板。
14.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人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15.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
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C.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D.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二、简答题(共40分)
16.(12分)下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徽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乙图中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17.(14分)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下的 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 和垂体分泌的 就会减少,这是一种 机制。
(3)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是[ ] 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和 的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18.(14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
(2)图中c是___ __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 。
(3)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 (填图中字母)。
(4)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________ _____,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5)若该抗原为HIV,侵人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细胞(填图中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