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4-03-30 发布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10月1-15日)44页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6年10月1日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 ‎ ‎ ‎ ‎【参考答案】‎ 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具体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 概括人物的形象应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主要是环境烘托和渲染。分析时要抓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对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哭李远 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①,今朝丹旐②欲何为。‎ 才收北浦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 洛下已传平子赋③,临川争写谢公诗。‎ 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④。‎ 注]①湄,指岸边。②丹旐(zhà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③指张衡的《西京赋》。④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害。向秀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作《思旧赋》。‎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塑造了怎样一位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 ‎ ‎ ‎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 ‎ ‎ ‎ ‎【答案】‎ ‎1.①友人李远是一位淡泊功名、志趣高雅、才高于世、文名远播的雅士形象。②“一竿钓”“半局棋”以生活细节刻画了友人性情散淡、闲适悠然的优雅生活情趣。③“平子赋”“谢公诗”以张衡、谢灵运比况,盛赞友人的文才显世,文名远播天下。亦包含了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拔俗志趣。‎ ‎(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亦可前后对称呈现,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尾联曲婉深挚地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情怀。②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③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注意文中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从正面和侧面来分析。颔联“才收北浦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诗人用“一竿钓”“半局棋”的生活细节刻画了友人性情散淡、闲适悠然的优雅生活情趣。颈联“洛下已传平子赋,临川争写谢公诗”,诗人用“平子赋”“谢公诗”,以张衡、谢灵运比况,盛赞友人的文才显世、文名远播天下。亦包含了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拔俗志趣。‎ ‎2.本题既考查诗歌的情感,又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考查范围是尾联,减少了难度。“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①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②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2016年10月2日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 ‎ ‎ ‎ ‎【参考答案】‎ 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作答时一定要回到原诗中抓住概述诗人妻子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中间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同时,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即可细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而人物又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也可指诗人之外的特定形象或物的形象。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形象分类 代表篇目 ‎★人物形象的分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饮酒》;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杜甫《兵车行》等 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雨霖铃》‎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 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或者:请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题的一般格式 ‎(1)本诗刻画了一个……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列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本诗首联描写“塞下”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 ‎ ‎ ‎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边将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 ‎ ‎ ‎【答案】‎ ‎1.特点:白草为北风所凋,可见其风之大,其气之寒,由此可以想见自然环境险恶;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可见军情非常紧急。‎ 作用:营造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①刻画了一个长期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身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须臾不可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 ‎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苦难的同情,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作者从月夜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针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 ‎【解析】‎ ‎1.解答本题,要抓住题中“首联”、“塞下”和“作用”三个词,紧扣诗句词语分析。“北风凋白草”说明气候寒冷;“胡马日骎骎”说明军情紧急。这两句放在诗的开头,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寒冷、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了背景。‎ ‎2.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诗句内容分析边将的形象,然后再分析作者感情。诗的颔联用“戍楼月”衬托“边将心”,暗示边将的思乡之心;颈联刻画了边将饱受戎边之苦,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给边疆战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烟尘飞至今”一语,道出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2016年10月3日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3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 ‎ ‎ ‎ ‎【参考答案】‎ 诗人自我形象是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手法是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考生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偶  成①‎ 明]袁宏道 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涂”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 ‎ ‎ ‎2.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 ‎ ‎ ‎ ‎【答案】‎ ‎1.刻画了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的)、具有很强叛逆性的人物形象。(或:刻画了一个清高、孤寂、孤傲、随性(率真)、狂傲、多才、具有独立人格等特点的人物形象。)‎ 诗中“独”字说明是特立独行,“随”字表明随性、狂放不羁。“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句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两个典故,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 ‎2.借景(物)抒情,或以景结情。(答隐喻、象征、间接抒情亦可。)‎ 观点一: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贴切。‎ 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同时在诗中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这种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基于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也是值得回味的人生。‎ 观点二: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贴切。‎ 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虽然也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人生短暂,还是要让生命像庭中花一样烂漫绽放一次,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诗歌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和他人评价,从这些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本诗中有明显字眼直接表明人物性格的,如“独”体现其孤寂,特立独行;“随”体现其随性;“狂”体现其狂放不羁。另外,诗中还有心理描写,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的能力和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昨日庭花烂漫开”是写景,从全篇布局来看,用到了以景结情,并且“庭花”‎ 有更深层的内涵,指生命像庭花一样自在开放,即用到了隐喻或象征。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但要言之有理。要理解此句情感,需结合上一联,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那么“昨日庭花烂漫开”可理解为顺应此意,进一步表达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愿望。也可理解为意有转折,虽然向往隐逸生活,但还是要让短暂的生命绽放精彩。‎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2016年10月4日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 ‎ ‎ ‎【参考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首先应当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题格式:诗句翻译+情感主旨。即首先需要将描写景物的诗句描述出来,然后概括诗人选取这些景物目的是什么,或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本词是其中之一。‎ ‎1.词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结合内容分析。‎ ‎ ‎ ‎ ‎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阐述。‎ ‎ ‎ ‎ ‎ ‎【答案】‎ ‎1.词的一、二句写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 ‎2.①流落江湖凄凉、愁苦的心境:起首二句景中含情。‎ ‎②遭贬的怨愤:四、五两句,将自我解嘲的辛酸和久抑的悲慨融为一炉,凄怆之情溢于言表;“何人此路得生还”句,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在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分析其中一点即可)。‎ ‎③结尾两句回首长安,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及其作用。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该题考查概括能力与情感把握。解答本题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漫漫”、“何人”) 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2016年10月5日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 ‎ ‎ ‎ ‎【参考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形象的鉴赏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前六句的内容,概括描写的画面。要考虑前六句写了哪些景物,需要对前六句进行逐句分析。从内容上看前六句是一句一景,作答时应注意全面。‎ ‎ ‎ 本题要求概括诗句描写的画面,这样的题型学生平时应该做过很多训练,因此题目难度不大。但是本题要求概括前六句描写月夜的画面,在概括上增大了难度。‎ 具体分析前六句:‎ 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第三、四句:诗人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后显得更加老旧。‎ 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诗前六句可谓“一句一景”,考生细细归纳概括,分别描述出来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 ‎ ‎ ‎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 ‎ ‎ ‎【答案】‎ ‎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解析】‎ ‎1.根据题干提示,答题时,要从上阕体现了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可抓住关键景物及关键词来分析作答。关键词“远”“虹”“系马短亭西”“斜阳”“丹枫”“酒旗”等,由这些词语可联想到词人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绘出远山、彩虹、近处的亭子与酒旗,层次分明,给人以美丽的画面感。‎ ‎2.由“浮生”“孤鸿”“黄昏”“寒”“闭门”等词语可联系到一个飘泊不定、孤独凄苦、思念家乡的形象。答题时,可从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孤独寂寞之苦等角度,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 ‎ ‎2016年10月6日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 ‎ ‎ ‎ ‎【参考答案】‎ 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试题分析】‎ 先抓住主要景物,如“春江”“扁舟”“愁云”“布帆”等,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着修饰景物的关键词,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缠绵婉恻、孤寂冷清等。由“渺”可得出江水渺茫的意境;由“断送”可得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未了”表现了词人的缠绵婉恻;“小”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怨恨情绪。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杜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②,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③交游万事慵。‎ 注]①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②阒(qù)寂:寂静,宁静。③太向:过于。‎ ‎1.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 ‎ ‎2.本诗抒写了主人公心中的哪些苦痛,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 ‎ ‎ ‎【答案】‎ ‎1.颔联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天色渐晴,烟雾萦绕,笼罩全城的凄凉、孤寂的画面,映照孤城的晚霞红色逐步减退,慢慢变暗;下句再写城镇上空的烟雾颜色也逐渐变深加重,这样以色彩的由明变暗描绘出了一幅与诗人心境相符的画面。‎ ‎2.(1)孤独寂寞之苦痛。傍晚独自登上钟楼,寺内和尚来了但不与自己交谈,生病无人慰藉,只是匆匆相见。(2)盛年不再之苦痛。自己的生命就像夕阳西下一样。(3)多病之苦痛。自己体弱多病。(4)自己无所作为(怀才不遇)之苦痛。自己百无聊赖,一事无成。‎ ‎【解析】‎ ‎1.‎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对于此类意境概括题要紧抓意象,展开联想想象还原画面,进而把握意境特点及诗人感情。答题模式往往是先概括后分析。颔联描述的意象有:孤城、夕阳、浮烟,夕阳西下,残霞将要隐去,城上的烟雾渐渐浓重,这是一幅孤寂凄凉的画面,烘托了诗人孤寂愁苦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需要通读诗歌,把握意象,逐句分析,只有理解了诗意才能把握情感,最后分条概括、阐释即可。首联写作者在傍晚独自登楼,僧人也自顾鸣钟,并不与之交谈,可看出诗人的孤独;颔联描述了一幅孤寂凄凉的孤城暮色图,暗含自己晚景的凄凉;颈联直接抒发自己多病的苦痛;尾联“万事慵”表明自己一事无成,有怀才不遇之悲。‎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2016年10月7日 鉴赏诗歌的意象(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参考答案】‎ 猿声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意象。中国诗歌很多特定的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如松、梅、菊、兰、鸿雁、布谷等。这些特定的意象要记住。李端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啼猿更觉心愁。‎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意象的题目,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因为历史的发展而形成某种特定的、固化的含意,从而在诗歌中具有固有的意思,考生在平时应注意积累意象方面的知识。‎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金 陵 驿①‎ 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们蕴含的深意。‎ ‎ ‎ ‎ ‎ ‎2.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 ‎ ‎ ‎ ‎【答案】‎ ‎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2.(1)用典。‎ 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原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家千里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得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尾联“化作啼鹃带血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2)设问。‎ 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解析】‎ ‎1.第一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首先理解意象,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情感的人、事、景、物等。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的“离宫”“孤云”等。也可以去掉前面的定语,找到核心词语,应该注意意象本身是名词,不应该找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就可找出:草、离宫、夕晖、孤云。第二问要求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们蕴含的深意。其实就是问意象的作用,可以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本题该从渲染氛围的角度作答。‎ ‎2.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颈联和尾联,再根据“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可断定是考表达技巧的,并且只答运用最突出的一点就可以。通过理解诗歌可知是“用典”手法。颈联“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得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尾联“化作啼鹃带血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 2016年10月8日 鉴赏诗歌的意象(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 ‎ ‎ ‎ ‎【参考答案】‎ ‎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试题分析】‎ 注意从桂花的外形特征(主要是形态、气味、色彩等)和内在的品质方面进行分析。‎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注意从桂花的外形特征(主要是形态、气味、色彩等)和内在的品质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 ‎ ‎ ‎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 ‎ ‎ ‎ ‎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 ‎ ‎ ‎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 ‎ ‎ ‎ ‎【答案】‎ 一、 1.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2.(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二、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一、1.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然后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中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为借代;以美人喻梅花,为比喻;教月色玲珑剔透,为拟人。‎ 二、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具体说就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必修2节选了屈原的《离骚》,故考生对于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应该并不陌生,而对陶渊明的诗中菊的意象就更熟悉了。‎ ‎2.①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如本词的开头“长恨复长恨”;二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经历,对于辛弃疾,同学们应该也是不陌生的,他是主战派,却受到主和派的压抑,屡次起用又屡遭贬抑,这就理解了他的“长恨”从何而来;三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和注释中的信息,如本题注释中表明作者是“奉召赴临安”,这是一个背景,作者对于此次奉召,心情如何,就值得关注了。词中全无奉召可能担当重任的兴奋,却是长恨悲愁。‎ ‎②本题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对用典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既要理解这个典故当初的含义,又不能拘泥于原意,还要结合作品的语境来理解,才是准确的。如用楚狂接舆的典故,并不是表明自己要像接舆那样愤世嫉俗,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要结合前面的“何人……听”来理解,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用陶渊明的典故,也并不是真正的想归隐,这和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信念不符,而是表明此去京城,并不是要追求个人的富贵,对被主和派把持的朝廷能重用自己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自己也决不会和主和派同流合污。‎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2016年10月9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选自《全唐诗》)‎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 ‎ ‎ ‎ ‎【参考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此题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炼意 诗歌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 炼境 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命题往往与意境相关。‎ 炼结构 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 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薛华①‎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 ‎ ‎ ‎ ‎(2)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 ‎ ‎ ‎【答案】‎ ‎(1)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 ‎(2)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 ‎(1)题干要求“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炼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送送”“遑遑”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然后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了送别友人的情景;“遑遑”写出了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送送”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同时要比较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别薛华”,“别”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情感关键词句“送送”“遑遑”“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同为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以及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的是:《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2016年10月10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 ‎ ‎ ‎ ‎【参考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考生要准确解读诗歌,必须紧抓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等)、注解等四个方面。同时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各种题型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只有掌握了这些,答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 ‎ ‎ ‎ ‎(2)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 ‎ ‎ ‎ ‎【答案】‎ ‎(1)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解析】‎ ‎(1)题干问的是“‘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几个方面考虑,一般都要有炼意,即表情达意,写景的一般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的感情。‎ ‎(2)题干问的是“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2016年10月11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句(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 ‎ ‎ ‎ ‎【参考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在意象上主要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课标卷重视诗歌内容的考核已经坚持很多年,主要是分析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词语的运用,这充分体现了诗歌降低难度的趋势。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炼句”而出现,这一点应引起考生关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 ‎ ‎ ‎ ‎(2)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 ‎ ‎ ‎ ‎【答案】‎ ‎(1)本联是实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照云,红日西沉,夕阳与楼阁姿影相叠。凉风突起,感觉山雨将来。作者用词精当“云起”“日沉”等有别样意蕴:既有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也让人体会到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晚眺”二字,规定了具体的情境;“晚”指出了时间,可以更好地印证诗中“日沉阁”等景物;“眺”指出写景的角度,与诗中颔联眺望的远景与颈联眺望的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等相呼应。指出了“眺望”,暗示本诗是登临之作,更符合本诗要抒发的思乡和怀古之愁。‎ ‎【解析】‎ ‎(1)赏析诗句的题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是注意意蕴的挖掘,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此题注意写景的角度,远近结合,从意蕴的角度注意对唐王朝局势的暗示。‎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标题的题目,注意两个题目的不同,还要注意题目的作用:统领全诗。分别涵盖诗歌的哪些内容,将其中之一和另一个比较,突出“晚眺”的含义,“晚”点明时间,“眺”点明事件,同时点明其和表情达意的关系。‎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 ‎ ‎ ‎ ‎2016年10月12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句(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 ‎ ‎ ‎ ‎ ‎【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的意思是,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官家(皇帝)恩赐呢!②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翻出新意,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炼句。答题步骤为:①简析句意;②结合文意赏析;③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 赐与不可呢?这两句引用贺知章的典故。词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用以自嘲,嘲笑自己衰鬓残年尚寸功未立,也流露出内心的怨念与不平。‎ 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 答题步骤一般是:(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写法精妙,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 ‎ ‎ ‎ ‎2.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 ‎ ‎ ‎ ‎【答案】‎ ‎1.①从字面上看,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涉笔成趣,且紧扣主题。‎ ‎②“心上秋”三字,既突出离别的时节为“秋”,渲染了抒情氛围,又委婉地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比平铺直叙说愁苦更别致含蓄。‎ ‎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以设问方式,问答唱叹,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和抒情节奏。而且先抒情后写景,为倒折之笔,与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互为映衬,情景交融。‎ ‎2.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流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 ‎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无理的埋怨表达了对亲友深挚萦回的思念。‎ ‎【解析】‎ ‎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常见的赏析诗句的思路,结合诗歌整体内容,“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句子的含义、营造的意境、突出的主题、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这首词的下片诗句,抓住关键词,结合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者的情感。例如,“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显然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考生以此类推即可。‎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 2016年10月13日 诗歌中的文学常识(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词曲常识的把握。解题时可以根据词牌的分类进行判断。结合平时学习过的词曲,进行对比判断。也可以从选项出发,选择熟悉的词牌进行套用,看是否符合,即可判断出答案。‎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词曲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词一般都分两段(称作上下片或上下阕)。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学生在解答时可以根据以前所学的词曲,进行比对,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了。本题学生可以套用以前学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回答小题。 ‎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故出自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一首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每联习惯上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依次为: 、 、‎ ‎ 、 。‎ ‎2.第二联两句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 ‎ ‎ ‎ ‎3.最后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 ‎ ‎ ‎ ‎ ‎【答案】‎ ‎1.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3.最后一联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诗句。作者在最后化用陶翁的诗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人生志趣。‎ ‎【解析】‎ ‎1.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一般有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便说是几言律诗。本诗为七言律诗。‎ ‎2.野菊的形象,在诗歌中表现的很鲜明,“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刻画出一个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高洁的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3.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菊花,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尾联的这种说法正体现了一种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相得益彰。 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 ‎ ‎2016年10月14日 诗歌中的文学常识(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 ‎【参考答案】‎ ‎《论语》‎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有关内容见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对于类似题目,考生要注意文学常识的积累和文言文的背诵。本题要求考生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考生抓住了“舞雩风”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联想到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中第10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句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可知该典故出处为《论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诗;从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诗。‎ ‎ ‎ ‎ ‎ ‎2.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 ‎ ‎ ‎ ‎【答案】‎ ‎1.送别;近体诗(绝句,七绝)。‎ ‎2.我同意。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更显体贴与深情。‎ ‎【解析】‎ ‎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2016年10月15日 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3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 ‎ ‎ ‎ ‎ ‎ ‎ ‎【参考答案】‎ ‎①意象豪迈:“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豪迈之感;②意境开阔:北海、太阳、路茫茫等组成了开阔的意境;③气概刚健: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该题考核词风。“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豪迈之感;用“北海”“朝阳”这两个景物意象,境界显得很开阔;携书佩剑,自然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这些意象和装扮的描写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词风分类 代表作家、篇目 激越高亢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如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清婉秀丽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如山水田园诗等。‎ 语言绮丽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其他如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语言平易 李绅《悯农二首》。‎ 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的诗词不管是在意境或是在内容上往往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以此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古典诗词风格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身内在的属性,考生对此应予以关注。‎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 ‎ ‎ ‎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 ‎ ‎ ‎ ‎【答案】‎ ‎1.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跋山涉水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同时意味着离家乡越来越远,又突显词的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之时,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从语言特点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等。‎ ‎【解析】‎ ‎1.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此时的境况,然后才能够分析“一程”的本义;另外,还要结合诗词的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题干中的“叠用”一词可给我们解题的提示。‎ ‎2.在思想感情方面,可以抓住词中的“乡心”“故园”进行分析,并分析这些意象是如何把思乡之情婉约地传达出来的。在语言特点方面,要从作者的用词和音律等方面分析其婉约的体现,如词中的诸多“一”字的使用。‎ 进步,从总结开始!‎ ‎ ‎ ‎ ‎ ‎ ‎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