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3.00 KB
  • 2024-03-30 发布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冲关 中国近代文明训练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通史冲关——中国近代文明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陈旭麓所指的“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彻底改变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 C.引发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C 按时间计算,“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辛丑条约》,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2.“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耆英、伊里布、璞鼎查,即便议拟各条。”如图是拟定的“各条”的文本。在这一文本拟定前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清朝官员庆幸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皇帝认为此条约影响很坏不予批准 C.英商为中国全境通商而欣喜若狂 D.清政府与英国协定进出口货物税率 解析:D 鸦片战争中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而非清朝放弃,故A项错误;道光皇帝批准了《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只同意了五口通商而不是全境通商,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要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商协定,故D项正确。‎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  )‎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 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 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 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解析:C 材料中“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说明当时魏源不仅仅是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船炮等军事技术,没有涉及民用技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可知当时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涉及“制夷”,故D项错误。‎ ‎4.(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下表是中国近代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统计(单位:个),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县别 ‎ 清代前期 ‎ 清代后期 ‎ 民国时期 ‎ 吴县 ‎ ‎25‎ ‎54‎ ‎133‎ - 10 -‎ 常熟 ‎ ‎38‎ ‎80‎ ‎152‎ 南汇 ‎ ‎17‎ ‎48‎ ‎232‎ ‎…… ‎ 总计 ‎ ‎261‎ ‎757‎ ‎1 684‎ A.自然经济解体使市镇数量得到不断地增加 B.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实业救国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近代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市镇数量 解析:A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以及近代商埠的开放,近代江南地区市镇的数目得以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终结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运动与江南地区市镇数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近代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市镇数量没有直接的关联,不能起到一种决定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 ‎5.“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B 近代中国,发端于广东一隅的侵华战争只有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描述,而第一次向北仅至南京,未深入华北地区,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通过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先后攫取中国东北多达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致使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故B项正确;“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的史实,故C项错误;“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史实,故D项错误。‎ ‎6.“这家工厂创办于1866年,原是锻铁手工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化为近代企业。”该工厂的创办者是(  )‎ A.方举赞、孙英德 B.陈启源 C.荣宗敬、荣德生 D.张謇 解析:A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故A项正确;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是1873年,故B项错误;荣宗敬、荣德生创办企业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也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7.日本从1542年第一次同西方交往到19世纪中叶,实质上遵循了拒绝主义的路线。它只允许有限的现代化形式,如获得火器,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同该做法最相似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A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为根本,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强调改变传统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学习西方科学,与“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和科学,肯定西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8.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学 - 10 -‎ 解析:A 本题考查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冯桂芬等人主张“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些表明了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正确。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是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B、C错误。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9.康有为说:“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旨在(  )‎ A.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B.维护原有之君主政体 C.确保国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D.确立西方式民主政治 解析:D 据材料“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可知是保留君主,而不是实行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赞同三权分立,主张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关于国民的民主权利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据材料“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10.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造成日本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的史实包括(  ) ‎ ‎①明治维新 ②黄海大战 ③南京大屠杀 ④中日建交 A.①② B.②③ ‎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B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故①错误;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华,黄海大战,中国军队被日军击败,故②正确;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南京制造了大屠杀,导致中日关系“最远”,故③正确;中日建交是中日关系改善的表现,拉近了两国关系,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11.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中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这符合孙中山后来提出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解析:B 民族主义即主张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与“共和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民本主义不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12.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这一评论(  )‎ A.支持了国民革命 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 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解析:D “革命与专制战”表明清政府仍存在,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开始,与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发表评论不符,故B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与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发表评论不符,故C项错误;“相见于江汉之间”表明斗争地点在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后,当时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往武汉镇压,这篇评论以提问的形式指出了战争的性质,并且预言它的胜败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大局,故D项正确。‎ ‎13.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 A.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 B.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 - 10 -‎ C.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 D.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 解析:C 材料中“和平解决”指南北议和,体现了双方的妥协、让步,故C项正确。‎ ‎14.“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对于这一时期的“产业革命”描述正确的是(  )‎ A.因官僚资本的出现很快结束 B.速度和规模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C.面粉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D.形成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解析:B 根据“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可知其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出现官僚资本,故A项错误;这段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获得快速的发展,故B项正确;面粉业是当时主要工业之一,但不是新式工业,故C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形成的,故D项错误。‎ ‎15.民国初年,上海宝山县盛桥里“商业以棉花为大宗,旧时轧花多用小车,每日花衣多者十余斤,少者七八斤。近年用外国轧车,每车一日可轧花六七十斤,更有驾车轧花,事半功倍”。这说明了(  )‎ A.棉纺织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棉花成为上海市场主要商品 D.洋货倾销受到了明显抑制 解析:A 材料信息“旧时轧花多用小车”到“近年用外国轧车”等反映了民国初年棉纺织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故A项正确。‎ ‎16.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 B.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C.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 D.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解析:B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是指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君主立宪制度,故A项错误;旧心理是指儒家文化,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正确;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开明君主,故C项错误;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 ‎17.(2017·浙江宁波十校期末)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该文章是(  )‎ 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专号》‎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D 《庶民的胜利》主要是赞美俄国十月革命,并没有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故A项错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英明领导并对社会主义前景的乐观预测,但并没有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介绍,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专号》虽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但并不系统和全面,故C项错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1919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的近代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故D项正确。‎ ‎18.“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由“山东又要似朝鲜”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 10 -‎ C.国民革命 D.一二·九运动 解析:B 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武昌,故A项错误;材料中“日本”“山东”说明是巴黎和会把德国侵占山东的权益割让给日本,导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涉及山东,故C项错误;一二·九运动主要是在华北地区,故D项错误。‎ ‎19.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拉开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以下著作,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文学革命论》 ②《海国图志》 ③《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④①②‎ 解析:C ①《文学革命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内容的体现,发表于1917年,②《海国图志》是1842年魏源的著作,③《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的朱执信撰写的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学说的著作,④《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19世纪末为宣传维新思想发表的著作,故先后顺序是②④③①,C项符合题意。‎ ‎20.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同年,一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正在高涨,这主要针对(  )‎ A.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 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C.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 ‎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解析:A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与材料中“一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正在高涨”相符,故A项正确;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C两项错误;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段顺口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  )‎ A.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B.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C.传统服饰的西洋化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D 材料中自由帽,文明装,进步靴,说几句义务话体现出服饰以及社会生活近代化,故D项正确。A、C两项只反映了材料某一方面的信息,B项材料未体现。‎ ‎22.下图是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的一首歌曲。它最早流行于(  )‎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解析:A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口号,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时期,A项符合题意。‎ ‎23.(2017·浙江温州期中)《蒋介石日记》载:“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综合判断,这则日记写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B 此处针对《蒋介石日记》中“寇患”态度是防御,“匪祸”的态度是速剿,可以判断出“寇患”指的是日本,“匪祸”‎ - 10 -‎ 指的是共产党,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的主旋律是合作,故A项错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的时间约是1930~1933年,是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正确;全民族抗战时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寇患”(日本)不符,故D项错误。‎ ‎24.‎1934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星》报上发表了《红军抗日先遣队已过闽江》的报道,其中说到:“我们工农红军今年‘八一’全体誓师,在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胜利决心下,准备全体北上抗日。”这说明红军即将进行(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万里长征 D.百团大战 解析:C 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 ,故B项错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故D项错误。‎ ‎25.‎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D 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可知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D项正确。‎ ‎26.董保存《走进怀仁堂》中记叙了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 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这一事例说明(  )‎ A.国共两党始终团结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D.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解析:D 题干中这一事例并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始终团结抗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发动了几次反共高潮,故A项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日军事力量对比情况,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给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拨发物资,表明两党处于合作状态,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故D项 正确。‎ ‎27.“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 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 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能力和中国交通近代化。据材料可知,传统交通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开口通商后“大众化、公共化”主要反映了对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的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交通近代化,而不是对外开放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没有联系,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乡交通的均衡发展问题,故C错误。‎ ‎28.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在近代上海家喻户晓。下图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橱窗中的商品标价,他非常困惑。造成他困惑的原因是(  ) ‎ - 10 -‎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C.抗日战争爆发,商品奇缺,物价飞涨 D.进口洋娃娃供不应求,定价昂贵 解析:B 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费增加,财政入不敷出,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A项不是导致物价飞涨的原因,C项与材料中“40年代后期”的时间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 ‎29.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材料充分肯定的是(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解析:C 根据题干中“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C项正确。‎ ‎30.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会议 ‎ 内容 ‎ A 中共一大 ‎ 明确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 B 遵义会议 ‎ 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辟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 C 瓦窑堡 会议 ‎ 明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D 中共七大 ‎ 明确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解析:D 中共二大明确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故A项错误;中共八七会议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辟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瓦窑堡会议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故C项错误;中共七大明确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 ‎000千米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 10 -‎ ‎——据宗玉梅《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整理 材料二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 历史资料 ‎ ‎1878年 ‎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 ‎1878年 ‎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 ‎1895年 ‎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 ‎1895年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897年 ‎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 ‎1912年 ‎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 ‎1917年 ‎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 ‎1917年 ‎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 ‎1919年 ‎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 ‎1924年 ‎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4分) ‎ ‎(2)请从材料二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6分)‎ 解析:第(1)问,材料“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和有法规条例保障;“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体现了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增设防空设施等”体现了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从完成的交通建设成就可以归纳出成效显著,意义重大的特点。第(2)问,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论证,政治上可以选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分析,经济上可以选择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代分析,思想上可以选择维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的传播分析。‎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有宏大规划,有法规条例保障;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成效显著,意义重大。(答出4点即可,4分) ‎ ‎(2)从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中任选一主题作答即可。 ‎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1分) ‎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5分) ‎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1分) ‎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5分) ‎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思想近代化历程。(1分) ‎ - 10 -‎ 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5分)‎ ‎32.(2017·浙江绍兴适应性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连续发表10多个文件,号召民众武装抗日。同时,派遣大批党员赴东北,领导抗日战争,并为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肖裕声 材料二 中国率先举起大旗,打响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第一枪”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最早站起来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开辟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则指七七事变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形成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胡德坤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5分)‎ ‎(2)指出材料二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核心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5分)‎ 解析:第(1)问注意限定信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连续发表10多个文件,号召民众武装抗日”,结合所学,逐一归纳作答即可。第(2)问核心观点要根据材料二提炼,关键信息是“打响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评价其实考查了历史热点,那就是关于“14年抗战”的问题,可以从观点是否正确,有何影响入手 评价。‎ 答案:(1)史实: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战争驱除日本”;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递交国共合作宣言。(5分,答出5点即可)‎ ‎(2)观点: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抗日战争打响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2分)评价:这一观点符合历史事实;(1分)更加彰显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有利于鼓舞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33.(2017·浙江嘉兴期末)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视域中地理名词“江南”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向来各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吝啬。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但英人及各国均不得借有此条,任意妄有请求,以昭信守。‎ ‎——《虎门条约》第8条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通过《虎门条约》第8条攫取的特权,并结合所学简析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5分)‎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指挥的一场进军江南的战役,请指出这场战役的名称和直接结果。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性质变迁的角度,概括地理名词“江南”所见证的历史。(5分)‎ - 10 -‎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可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虎门条约》为《南京条约》附件,签署于19世纪40年代,故回答19世纪上半期的时代背景即可,可从中、西两个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和题干“40年代”“进军江南”这些信息,判断是渡江战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注意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社会性质变迁的角度”,材料一见证了中国的屈辱、沉沦,材料二见证了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国即将走向新民主主义 社会。‎ 答案:(1)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1分)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前夜。(4分)‎ ‎(2)名称:渡江战役。(1分)直接结果: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统治。(2分)见证近代中国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历史。(2分)‎ ‎34.(2017·浙江湖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以前,需要使用丝帛、竹简等作为文书载体,文字越简洁越好,文言文正适合。……使得书写和印刷更加方便,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 ‎——郑非凡《白话文发展史》‎ 材料二 “西学东渐”期间,一批外文著作被有识之士翻译为白话文……当时的中国人通过白话文这一工具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开阔自身视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胡适、陈独秀等激进派纷纷撰文,阐明对“文学革命”的观点,使得白话文运动势如猛虎……‎ ‎——韩昊洋《白话文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两代“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人物及其贡献。(4分)‎ ‎(2)列举材料二中阐明“文学革命”观点的代表作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角度概述“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意义。‎ ‎(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新文化运动。第(1)问根据材料一“使得书写和印刷更加方便”,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书写的材质方面,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宋代在印刷术方面,有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胡适、陈独秀等激进派纷纷撰文”,结合所学可知,代表作品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通过白话文这一工具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开阔自身视野”,可知推动了西方思想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根据材料二“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可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白话文的推广普及。‎ 答案:(1)人物和贡献: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物2分,发明2分,共4分)‎ ‎(2)作品:《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2分)‎ 意义:促进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中国和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使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4分)‎ - 10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