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3.48 KB
  • 2024-03-26 发布

高中生物选修2第3章章末综合检测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高中生物选修2 第3章章末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满分50分)‎ ‎1.在制作馒头时,可采用小苏打或者通过酵母菌发酵的方法使馒头松软,请问这两种方法中,馒头中的营养和所含有的能量情况相比较最可能的是(  )‎ A.后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少 B.后者所含营养单一、能量少 C.前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少 D.两者所含营养和能量都相同 解析:选A。发酵后淀粉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释放少量能量,所以营养物质丰富而能量减少,小苏打发酵馒头则无此变化。‎ ‎2.从自然界分离出的菌种经多种先进的选育方法选育出生产用菌种,高产青霉菌株是通过下列哪种方法选育的(  )‎ A.细菌工程         B.基因工程 C.杂交育种 D.诱变育种 解析:选D。菌种的选育是培育性状优良的菌种,从而通过发酵获得种类、产量和质量等方面都符合人们要求的产品的先决条件。菌种选育方法很多,如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必修教材已经讲述过高产青霉菌株是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选育出来的。‎ ‎3.发酵工程的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  )‎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的差别,使用含有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需要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 解析:选C。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不同(水除外),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对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的需求来配制特殊的选择培养基,以便获得单一的菌种。也可以根据微生物对不同抗菌素的敏感性的差异,加入不同的抗菌素来获得单一的目的纯种。核酸虽然是微生物的组成成分,但不是它们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微生物不会因为培养基中加入的核酸不同,而培养出不同的物质。故C选项不合题意。‎ ‎4.如图属于细菌生长对数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上图为细菌生长曲线,其中对数期的细胞分裂增殖活细菌数量速率最高,故②段属于细菌生长的对数期。‎ ‎5.青霉素生产是在(  )‎ A.原始发酵时期 B.传统发酵时期 C.现代发酵工业时期 D.生物技术产业时代 解析:选C。发酵工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发展时期→传统发酵时期→现代发酵工业时期→生物技术产业时期。青霉素生产是在现代发酵工业时期。‎ ‎6.味精生产的一些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常用的菌种是谷氨酸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B.培养基是含有五种营养成分的合成液体培养基 C.在发酵中要控制的只是温度、pH、通气量 D.谷氨酸用Na2CO3中和后,再经过过滤、浓缩、离心而成 解析:选D。味精生产常用的菌种有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所用培养基为天然培养基,成分十分复杂。在发酵过程中,要控制的发酵条件有温度、pH ‎、溶氧、通气量、转速等,另外还要及时添加必需的培养基组分。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提取出来的谷氨酸用适量的Na2CO3溶液中和后,再经过过滤、浓缩、离心、分离等步骤,便制成了味精。‎ ‎7.下列不需要利用发酵工程的是(  )‎ A.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 B.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可移植的皮肤 C.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D.工厂化生产青霉素 解析:选B。培育可移植皮肤利用的是细胞培养技术。单细胞蛋白是通过发酵获得的微生物菌体。胰岛素、青霉素的生产都是通过发酵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产物。‎ ‎8.下列对发酵工程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工程菌并进行扩大培养 B.根据工程菌所需的营养精确地配制出合成培养基,并进行严格地灭菌处理 C.发酵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检测并控制发酵条件 D.用适当的方法分离、提纯产品,并严格地进行质量检查 解析:选B。本题是在要求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设置发酵工程操作程序中的“误区”,从而体会科学严谨性。发酵工程分为选育菌种、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发酵等几步,A、C、D选项中内容皆与发酵生产流程中的要求一致,B选项则不符合。发酵工业生产中,多采用天然的液体培养基,即用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如玉米粉、牛肉膏等。‎ ‎9.谷氨酸生产过程中,提高其产量的途径是(  )‎ A.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 B.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C.激活天冬氨酸激酶 D.抑制苏氨酸的合成 解析:选B。因为谷氨酸合成过量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生产上采取的措施是通过诱变育种选育不能合成油酸的谷氨酸产生菌的菌株,这种菌株因不能合成油酸而使细胞膜缺损,通透性增强,将谷氨酸尽快释放出来,消除对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不断生产谷氨酸,使产量提高。激活天冬氨酸激酶和抑制苏氨酸的合成都是在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提高其产量的途径。‎ ‎10.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有些酶是核酸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解析:选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既具有无机催化剂的特点,又具有本身的特性: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等)。‎ ‎11.刚织成的棉布表面有许多微纤维,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可以采用哪一种酶进行处理(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纤维素酶 解析:选D。本题考查酶在轻工业和化工工业上的应用。刚织成的棉布表面有许多微纤维,其化学本质为纤维素,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用纤维素酶除去棉布表面的微纤维,能使棉织品柔软、光滑、亮丽。‎ ‎12.蛋白质代谢是在多种酶的参与下完成的,使肽键断裂的酶是(  )‎ A.呼吸酶 B.蛋白酶 C.转氨酶 D.脱氨基酶 解析:选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是通过肽键连接的,因此使肽键断裂就是蛋白质水解,因为酶有专一性,只有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肽键断裂);从概念分析,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氨基转换作用和脱氨基过程并没有涉及肽键断裂问题;呼吸酶只是催化呼吸过程的酶。‎ ‎13.在一个装有蛋清的试管中,同时注入2 mL 狗的胃液和肠液,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过一段时间试管中的物质将是(  )‎ A.蛋白质 B.多肽 C.氨基酸 D.以上三种都有 解析:选A。本题考查酶的特性。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题目中的反应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的,但是胃液和肠液pH是不同的,两种消化液混合后,pH发生变化,使其中的蛋白酶、肽酶都无法发挥作用,结果蛋清(主要是蛋白质)没有变化。‎ ‎14.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解析:选D。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固定化酶的结构更稳定。‎ ‎15.1976年,美国的H.Boyer教授首次将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获得表达,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的转基因生物。上述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内(  )‎ A.能进行DNA的复制 B.能进行转录 C.能合成人的生长激素 D.能控制合成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 解析:选D。转基因技术能否成功的标志就是看是否有产物产生。将目的基因——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中,如有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合成,则表示转基因成功,即基因得到了有效表达。‎ ‎16.下列哪一项不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 A.快速繁殖 B.制备单克隆抗体 C.培养无病毒植株 D.培养转基因植物 解析:选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属于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17.利用植物的茎尖或叶片、茎段、花药、花粉等,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在玻璃器皿中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它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培育植物新品种,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下列关于这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种技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这种技术叫做组织培养,可以克隆生物体 ③这种技术属于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④这种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方式 A.①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组织培养的原理是利用细胞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即克隆)。‎ ‎18.植物细胞杂交过程的实质是(  )‎ A.细胞质融合的过程 B.细胞核融合的过程 C.细胞膜融合的过程 D.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 解析:选D。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后,余下的原生质体再融合。‎ ‎19.生产单克隆抗体时,在培养液中加入某种试剂能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因为该试剂(  )‎ A.能阻止淋巴细胞的原癌基因被激活 B.选择性抑制骨髓瘤细胞的DNA复制 C.能抑制杂交瘤细胞和淋巴细胞的DNA复制 D.能阻止杂交瘤细胞核糖体上所有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选B。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条件下大量增殖,因此只要加入的试剂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就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20.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纤维素酶处理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D.筛选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解析:选B。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把小鼠骨髓瘤细胞与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仙台病毒的诱导下融合,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两个亲本细胞的特性,一方面可以无限增殖,另一方面可以分泌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满分50分)‎ ‎21.(12分)‎ 据右图回答问题:‎ ‎(1)当终产物谷氨酸合成过量时,往往会导致合成途径中断,原因是谷氨酸抑制了____________的活性,这属于________的调节。‎ ‎(2)假设B酶只有在细胞内出现某种中间产物后才能合成,则B酶是一种________。‎ ‎(3)由(1)和(2)可以说明,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包括________的调节和________的调节两种方式,且两种调节方式________,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 解析:解该题的分析过程包括如下几步:第一步,明确相关知识在教材中的出处,即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包含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两种方式,且二者同时存在、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第二步,明确酶合成的调节是指只有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合成特定诱导酶的调节方式;酶活性的调节则主要是由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变化(此变化可逆)从而改变了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第三步,明确以上知识后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谷氨酸脱氢酶 酶活性 (2)诱导酶 (3)酶活性 酶合成 同时存在 ‎22.(12分)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每年要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下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用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________为碳源、并加入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____________的菌落。‎ ‎(2)如上所述的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________(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一定不相同),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定量测定。‎ ‎(3)根据测定结果,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是________酶。‎ ‎(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________,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____________,④过程要注意避免______________。‎ ‎(5)该技术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存在酶的成本高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该过程。首先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改造,提高酶的产量。其次,可利用______________等技术使酶能够重复利用。‎ 解析:(1)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富含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是以纤维素为碳源,通过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而获得。‎ ‎(2)由于三个菌落中的细菌数目可能不同或者产酶能力不同,从三个菌落中获得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其活性也不一定相同;可以通过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来确定三种酶液的活性。‎ ‎(3)木霉中产生的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三个组分。‎ ‎(4)生产中获得乙醇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生产中注意保证无氧条件,还要注意避免杂菌的污染。‎ ‎(5)为了降低成本首先要通过基因工程或基因突变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进行改造,提高酶的产量。其次,可利用固定化酶等技术使酶能够重复利用。‎ 答案:(1)富含纤维素(其他答案合理给分,如落叶较多等) 纤维素 刚果红 透明圈 ‎(2)不一定相同 对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3)纤维素 ‎(4)酵母菌 发酵装置密闭(或保证无氧条件等) 污染杂菌 (5)基因工程(基因突变) 固定化酶 ‎23.(12分)生物工程药物一般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等。‎ ‎(1)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大致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大肠杆菌的哪种结构取出,然后连接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重新导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用这种带人的生长激素基因的工程菌进行发酵,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人的生长激素(  )‎ A.DNA分子 B.RNA分子 C.质粒 D.核区 ‎(3)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是(  )‎ A.疫苗能消灭体内的细菌 B.疫苗是有毒的病原体 C.疫苗能提高人的兴奋性,加强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D.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4)列举你所知道的疫苗,并说出这些疫苗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和原理。‎ 解析:(1)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大致过程可分为获得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分离提取目的产物等步骤。(2)在基因工程中,细菌的质粒常常被选择作为载体。质粒可以在细胞间进行传递,从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3)疫苗分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它们都是抗原,是经人工处理后丧失了致病能力的抗原。而抗原能使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4)例如,服用小儿麻痹糖丸这种减毒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这是从自然界筛选减毒病原体,但其仍保留抗原特性,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体内产生的抗体可以抵抗病原体侵袭。注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肝病毒的几个抗原决定基因导入酵母菌细胞生产的亚单位疫苗,由于具有乙肝病毒的抗原特性从而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体内产生的乙肝抗体可以抵抗乙肝病毒侵袭。‎ 答案:(1)获得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分离提取目的产物 ‎(2)C (3)D ‎(4)见解析。‎ ‎24.(14分)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人体内细胞产生抗体、病毒增殖与疾病程度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它能消灭抗原。与抗体的产生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甲图中的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2)甲细胞由__________细胞或__________细胞分化而来。‎ ‎(3)在乙图的a、b、c曲线中,表示病毒增殖的是__________,表示抗体产生的是__________。由曲线变化特点可以看出,再次感染病毒后,体内抗体产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在“流感”流行前注射过流感疫苗,结果在感染流感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出现,原因是此人体内__________________。半年后,他又患了“流感”,表现出了严重的症状,其可能的原因是此次感染的流感病毒已发生了__________,原来产生的抗体不再发挥作用,说明抗体具有__________性。‎ 解析: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由甲图可以知道该细胞是效应B细胞,原因是它产生了抗体,而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蛋白质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从乙曲线分析,当抗原第二次进入人体内,会使记忆细胞大量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并释放出抗体,所以a应是病毒,c应是抗体,其特点是产生时间短,数量多。但抗体与抗原的反应具有很强的专一性,一旦抗原发生变化,抗体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 答案:(1)蛋白质 ②③⑤⑥ (2)B 记忆 ‎(3)a c 时间短、数量多 ‎(4)已获得了免疫(有抗体) 突变(变异) 特异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