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 MB
- 2024-03-25 发布
主题(八)
主题(七)
目 录
ONTENTS
C
专题跟踪检测
(
三
)
模块一 古代史
专题三 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
民间学术
——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
仁政
”“
德治
”
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家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历程
地位
原因
汉代儒学的改造
官方哲学
——
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董仲舒提出
“
大一统
”“
天人感应
”“
三纲五常
”
等新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
受到冲击
——
道教兴起,佛教传入
社会不断变化,儒家思想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且不断吸收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失去优势;统治者因政治需求尊道崇佛
历程
地位
原因
宋明时期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
儒学思辨化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儒学批判化
——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
历程
地位
原因
儒学的近代转换
(1)
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
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康有为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
(3)
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4)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帝制的目的,掀起“尊孔复古”运动。为达到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孔子被塑造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护身符。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的地位
主题考向探究
/
找
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挖掘认知的深度
1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学科
素养
时空观念:新疆、甘肃的佛教早期造像;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
历史解释: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现出差异的原因。
思维
脉图
解析:
D
对: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的结果。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A
错: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
B
错: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
C
错:与史实不符。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
答案:
D
2.
(2016·
高考全国卷
Ⅰ
)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
《
尚书
》
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
《
论语
》
却不在
“
五经
”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
“
五经
”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
五经
”
指
《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
,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
“
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
,故排除
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汉代将
《
尚书
》
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植根久远,
“
五经
”
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
五经
”
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
《
论语
》
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
《
论语
》
不在
“
五经
”
之中,故选
C
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
(
二
)
转换思维的角度
3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Ⅱ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
“
三代
”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从
“
称颂夏、商、周
‘
三代
’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
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4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程颢诗云:
“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其体现的主旨是
(
)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
B
对: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
“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揭示了
“
理
”
是万物的本原。
A
错: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材料不符。
C
错: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
“
道
”
,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
“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
。
D
错:
“
无为而治
”
是道家的治国思想。
答案:
B
考向
(
三
)
拓展教材的宽度
5
.
(2014·
高考全国卷
Ⅰ
)
中国古代,
“
天
”
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
天子
”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
“
承天
”
而
“
子民
”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皇帝制度建立以来,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即以
“
天
”
的儿子自居,并举办祭天大典来强化这种伦理关系。很显然,皇帝把人伦秩序与政治统治联系起来,故正确选项为
B
项。
答案:
B
考向
(
四
)
延展知识的长度
6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
C
对: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
“
无为而治
”
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
A
错: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B
错: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D
错: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实际上是思想专制,不是兼收并蓄。
答案:
C
(2)
儒家思想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
儒家思想产生农业社会中,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没有在近代化潮流中及时更新。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思想只能退居边缘。
②
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
(3)
儒家思想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
儒家思想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而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
从历史上看,儒家思想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
可以用儒家价值思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
.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解析:
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
C
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
A
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
B
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答案:
C
2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
“
去私心,行公义
”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
“
私
”
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
.社会风气破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解析:
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是符合人性的正确主张,不是主张人们追求享乐,故
A
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民主权和民主权利,与材料关于个人利益、个体价值不符,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但政治上专制统治强化,故人们提出了要求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思想主张,故
C
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专制政策,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
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确立。
“
以礼入法
”
,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经历了上千年曲折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积淀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态。
(2)
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八议
”
制度、
“
官当
”
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
“
重罪十条
”
等。
(3)
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
(
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
。
上请原则,官贵犯罪可以请示皇帝给予优待。
恤刑原则,对老幼妇女以优待。
(4)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即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历了由
“
礼治
”
到
“
以礼入法
”
的演变。
[
真题印证
——
明晰考情
]
(2014·
高考全国卷
Ⅱ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儒家伦理强调
“
尊尊、亲亲
”
,这些观念或原则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秦律规定
“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
,说明渗透着儒家伦理的
“
亲亲
”
观念。而晋律又规定
“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
,说明
“
亲亲
”
观念得到强化,故选
D
项;私拿养子和亲子的财物属于其权利受到侵犯的问题,而不是权利相同,故
A
项不正确;
“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和
“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
B
、
C
两项不正确。
答案:
D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3
.
《
汉书
》《
后汉书
》
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
)
A
.实际上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
.司法制度不够健全
D
.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
“
汉代
”
可知,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
A
项错误;此时并未点明是汉武帝时期,故
B
项错误;题目
“
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
”
并未涉及司法制度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D
项表述符合题目中
“
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
”
。
答案:
D
4
.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例律首列
“
十恶
”
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
或为破坏家庭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
.与孔子
“
仁爱
”
思想背道而驰
C
.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
.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解析:
据材料
“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
或为破坏家族伦理
”
可以得出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
)
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
.以
“
大一统
”
为根本指导思想
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解析:
材料不仅强调建立学校,也有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信息,故
A
、
B
、
D
三项错误;董仲舒的这些主张适应了
“
大一统
”
的需要,以
“
大一统
”
为根本指导思想,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2
.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需求
C
.尚理风气的影响
D
.空谈义理的浸染
解析:
据所学,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
“
幽微之理
”
,故
A
项错误;据所学,市民阶层的需求文学通俗而不是
“
幽微之理
”
,故
B
项错误;据所学,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
“
幽微之理
”
含义相符,故
C
项正确;材料
“
应用性词作
”
说明不是空谈义理,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
“
崇本抑末
”
。所谓
“
崇本
”
,即
“
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
”
;所谓
“
抑末
”
,即
“
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
”
,应
“
一概痛绝之
”
。这说明他主张
(
)
A
.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C
.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
D
.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
”
即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
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
”
,应
“
一概痛绝之
”
意思即反对鬼神享乐,故选
D
项;格物致知,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经世致用,指到实践中求真知,与材料表达意思不符,排除
A
项;题干无从体现手工业和商业的信息,排除
B
项;黄宗羲的确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但与本题题意不符,排除
C
项。
答案:
D
4
.下表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
(
)
A.
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B
.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C
.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D
.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泡茶时
表现为
“
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
”
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
表现为
“
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
”
的明伦之礼
饮茶时
表现为
“
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
”
的谦和之仪
解析:
泡茶时的中庸之美、待客时的明伦之礼,饮茶时的谦和之仪都体现儒家思想,故选
C
项;材料说的是饮茶文化反映的儒家思想而不是促进诗歌的繁荣,排除
A
项;材料没体现的是哪个阶层的饮茶文化,排除
B
项;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渗透社会生活而不是道家养生理念,排除
D
项。
答案:
C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伦理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涵的复杂体系。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二者由于异质相互冲突,这在价值观念、精神倾向、理性方式、约束机制上都是如此。另一方面,二者又存在着一些同构契合的因素。儒家的互助交往思想、规范有序意识、自强自律精神、诚信为本原则等,可以通融于市场法则之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儒家伦理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市场价值形成一种异质互补关系,如义与利、和与争、群与己、人与物等,这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以至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现代经济建设的基本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儒家伦理在我国传统文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分析两者的冲突和契合面,以及如何对待他们的关系,寻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最佳结合点,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
摘编自唐凯麟
《
冲突、契合、互补优化
》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
“
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
”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解析:
根据材料
“
一方面,二者由于异质相互冲突,这在价值观念、精神倾向、理性方式、约束机制上都是如此
”“
二者又存在着一些同构契合的因素
”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拟定论题: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相契合的;儒家伦理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阻碍作用,也有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即可。
答案:
示
例一
论题: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
阐述:
(1)
传统儒学强调
“
重义轻利
”
、先义后利,
(
孔子: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不利于重视谋利的商业活动。
(2)
儒家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不利于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商品交换活动。
(3)
宋明理学强调
“
存天理,灭人欲
”
,限制了追求、积累财富的意愿。
(4)
儒学重视德治,轻视法治,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
儒学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轻视工艺制造和逻辑演绎,不利于工业发展和商业意识。
(6)
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重农抑商,抑制商业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相契合的。
阐述:
(1)
儒家的互助交往思想、规范有序意识、自强自律精神、诚信为本原则等,可以通融于市场法则之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
儒家伦理在一定条件下与市场价值形成一种异质互补关系,如义与利、和与争、群与己、人与物等,这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以至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发展不可忽视。
(3)
儒家强调以民为本,主张轻徭薄赋,有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儒家代表人物黄宗羲曾强调
“
工商皆本
”
,有利于商业发展。顾炎武强调
“
经世致用
”
,注重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利于商业活动。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一、科技成就
时期
重要成就
从先
秦到
秦汉
奠基发展
(1)
战
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
《
石氏星表
》
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两汉时期出现了
《
九章算术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和
《
氾胜之书
》
等科技论著
时期
重要成就
从魏
晋南
北朝
到宋
元
繁荣外传
(1)
北
朝贾思勰的
《
齐民要术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2)
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并西传
(4)
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
《
授时历
》
;王祯的
《
农书
》
时期
重要成就
明清
系统总结
(1)《
本
草纲目
》
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
农政全书
》
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二、文学艺术
时期
知识呈现
先秦
秦汉
奠基发展
(
1)
汉
字:商代出现甲骨文,中国文字成熟
(2)
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
《
诗经
》
,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时期
知识呈现
魏晋
至元
全面繁荣
(1)
文
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
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
绘画:魏晋时期,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出现
(4)
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时期
知识呈现
明清
承古萌新
(1)
小
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2)
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
《
牡丹蕉石图
》
和清代郑板桥的
《
墨兰图
》
(3)“
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
——
京剧
主题考向探究
/
找
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转换思维的角度
1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Ⅲ
)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
《
神农本草经
》
大约成书于汉代,
《
唐本草
》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
《
本草纲目
》
,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学科
素养
时空观念:汉代、唐代、宋代、明代
历史解释:依据史实概括我国古代药学发展的特点。
思维
脉图
解析:
依据材料
“
《
唐本草
》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
”“
《
本草纲目
》
,由朝廷颁行
”
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支持,故
B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
(
二
)
延展知识的长度
2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Ⅱ
)
右图为三国曹魏
《
三体石经
》
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
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
《
三体石经
》
,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
B
项;
A
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
C
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D
项与史实不符,商代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故排除。
答案:
B
3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Ⅲ
)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
“
书同文
”
的推行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
B
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C
项;
D
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答案:
A
考向
(
三
)
挖掘认知的深度
4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
“
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
“
雅乐
”“
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
“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
“
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
“
官腔
”“
雅乐
”
,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士大夫的文化需求,
D
项正确;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材料也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故
A
、
B
、
C
三项错误。
答案:
D
5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
《
墨子
》
中有关于
“
圆
”“
直线
”“
正方形
”“
倍
”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
墨子
》
(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
《
墨子
》
中关于
“
圆
”“
直线
”“
正方形
”“
倍
”“
杠杆原理
”“
声音传播
”“
小孔成像
”
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
A
项错误;
“
完整
”
说法与史实不符,
B
项错误;
《
墨子
》
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
《
墨子
》
不可能体现
“
贵族阶层的旨趣
”
,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
(
四
)
拓展教材的宽度
6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Ⅲ
)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
老童
(
生
)
、低秀
(
才
)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
D
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
A
项错误;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
项错误。
答案:
D
7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Ⅲ
)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
“
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
“
尽善尽美
”
,于是连西州
(
今吐鲁番
)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A
、
D
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②
中国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
——
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
《
四库全书
》
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③
中国古典文学进入总结时期
——
融合多种文体的小说作品层出不穷: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是其代表,特别是
《
红楼梦
》
更是多种文体的荟萃。
(2)
“
萌新
”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
《
天工开物
》
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
《
农政全书
》
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
天工开物
》
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3)
原因
①
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②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文化上表现为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近代启蒙文化
③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
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
《
皇舆全览图
》
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
(
)
A
.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B
.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传统科技
C
.康熙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材料中地图三角测量采用西方技术,因此可见西方技术影响中国传统科技,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2
.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
“
情
”
和
“
欲
”
放在
“
理
”
或
“
礼
”
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这主要是因为
(
)
A
.市民阶层发展
B
.礼教地位动摇
C
.社会道德败坏
D
.小说创作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
“
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
”
并结合所学,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越来越弱化礼教的影响,关注情欲作为人性的一面,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链接一 文化兴盛与彰显自信
——
古代中国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1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儒学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具体如下:创立
(
孔子,仁、礼
)
→
发展
(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
)
→
完善、独尊
(
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
)
→
改造、成熟
(
儒、佛、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
)
→
批判、新生
(
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
。
2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技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先后出现了
《
诗经
》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古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链接二 文化危机与寻找自信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
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
.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征
(1)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以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为主题,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再到
“
思想文化
”
的过程。
(3)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
如洋务运动
)
到主动选择
(
如辛亥革命
)
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链接三 文化创新与回归自信
——
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来实现
“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伟大
“
中国梦
”
的重要路径。
2
.
现代中国的文教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多年的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作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教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
3
.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前,从
“
两弹一星
”
到杂交水稻及生物技术方面,中国科技发展取得初步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载人航天等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中国在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3
.
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出现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
)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儒家学派的分化
C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两大阵营的争论,并不是不同政见的争论,也不是儒法两家的争鸣,故
A
、
B
两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动,不同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儒家内部也因政治主张不同分化为两个阵营,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其他学派的思想,无法表明儒家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中医用药讲究
“
君臣佐使
”
,
“
君药
”
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
“
臣药
”
次之,
“
佐药
”
又次之,
“
使药
”
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根据皇帝的病情,配药时没有拘泥于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知
(
)
A
.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
.君主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
.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原则
D
.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解析:
理学形成于宋代,与材料时间
“
唐代
”
不符,故
A
项错误;
“
君臣佐使
”
配药组方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严格的等级之别,太医令根据病情加了三味药,实为一种创造性尝试,但其仍因违背
“
君臣佐使
”
的原则被判绞刑,可见君主专制体制阻碍了医学的发展,故
B
项正确;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医治方法。材料中的太医令遵循了辨证施治原则,但是被判绞刑,这说明当时的中医临床并非固守辨证施治原则,故
C
项错误;
“
君臣佐使
”
这一原则是与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相契合的,不是来自自然界,所以不能证明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5
.
1905
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
“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
……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
孙中山说:
“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
这段对话说明
(
)
A
.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
.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
.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主张维新改革,实行教育救国,而孙中山主张革命,二者救亡图存的路径不同,说明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选
A
项;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主张都与民族危机有关,但材料反映不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
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并未反对严复的主张,
C
项错误;
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A
6
.在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遭到赫鲁晓夫批判之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实行中国模式的
“
新经济政策
”
——
允许国家市场的对立物自由市场存在。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
.与苏联一样遇到经济发展的瓶颈
B
.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C
.试图探索与苏联经济体制不同的道路
D
.否定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遭到赫鲁晓夫批评之际
……
,中国模式的
‘
新经济政策
’
——
允许
……
自由市场存在
”
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中国试图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
C
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A
项错误;
B
、
D
两项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答案:
C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
1150
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
A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
.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
.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解析:
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
羊皮纸被取代
”
,其主要影响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
C
项;
A
、
B
、
D
三项均不是其主要影响。
答案:
C
2
.下表是
1600
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
(
)
科学家
论述
方法
伽利略
没有它们
(
数学
)
人们就会在黑暗的迷宫中徒劳的徘徊
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
朱载堉
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
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
徐光启
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
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
A.
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
B
.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
C
.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
D
.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
解析:
近代科学指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
堉
和徐光启都以实验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
A
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
B
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
C
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
D
项。
答案:
A
3
.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
“
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
)
A
.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
.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
.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解析: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故
A
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
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是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的研究,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创作表明
(
)
A
.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
B
.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
解析:
题干中商人
“
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
”
,可知商人仍受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影响,故选
A
项。
答案:
A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
·
其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六首
·
其五
【
南宋
】
朱熹
【
南宋
】
杨万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莫言下岭便无难,
艨艟巨舰一毛轻。
赚得行人空喜欢。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正入万山圈子里,
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山放过一山拦。
中国古诗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解读上面诗句,从其中任意一首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思想哲理。材料中朱熹诗的大体意思是: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却能自在地移动。根据诗意和所学知识可归纳观点为历史事物的发展进步需要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根据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紧扣设问要求
“
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
”
可以结合儒家思想从产生到确立为正统思想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杨万里诗的大体意思是: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根据诗意和所学知识可归纳观点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根据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紧扣设问要求
“
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
”
可以结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曲折发展过程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说明。在论述过程中要紧扣观点和设问要求,阐述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
示
例
1
:朱熹诗
观点:历史事物的发展进步需要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孔孟周游列国希望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有序,但在当时并未被统治者接受。西汉建立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国思想,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学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支持,最终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并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思想纽带。
结论:人生发展也要善于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借力求成。
示例
2
:杨万里诗
观点: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论述:古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曲折发展的过程。虽然古代中国历经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宋多个时期的国家大分裂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但是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随着历代王朝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各民族对共同经济生活文化观念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结论: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必将再创辉煌。
专题跟踪检测
(
三
)
点击进入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