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4-03-22 发布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卷完整版答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前5首鉴赏答案 ‎《观沧海》‎ ‎1东汉末年 曹操 政治 军事 文学 曹植 曹丕 ‎2地点 观 兴奋 君临天下 ‎3荡漾 耸立 动静 壮观 “山岛竦峙” 生机盎然 “水何澹澹” 百草 秋风 ‎ 静动 宏伟 现实 ‎4“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若 虚 生机勃勃 浪漫主义色彩 得胜归来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借景抒情 雄伟壮丽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 ‎《望岳》‎ ‎1唐朝 杜甫 现实主义 诗圣 李白 李杜 ‎2望 望 望 望 望 远 近 朝 暮 望岳 登岳 虚实 景 情 情景 ‎3(设)问 兴奋 惊叹 距离之远 高 心驰神往 远望 ‎4近观 巍然耸立 钟 割 ‎ ‎5黄昏 6 祖国河山 ‎6点睛 登岳 雄心和抱负 ‎7情景 雄伟磅礴 勇于攀登傲视一切 ‎《饮湖上初晴后雨》‎ ‎1北宋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三苏 唐宋八大家 ‎2潋滟 空蒙 晴方好 雨亦奇 ‎ ‎3“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湖 西子 阴柔 天然美 ‎ ‎4夏 别样 对西湖美景的热爱、赞美 ‎《钱塘湖春行》‎ ‎1唐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2行 春 西湖 早 最爱 喜悦 ‎3远 初生 静态 ‎4早莺 新燕 早春 早 新 静 动 细节 地点 ‎ ‎5对偶 乱花 浅草 上 下 生机勃勃 ‎6湖东 喜悦(愉悦) 景 白沙堤 ‎ ‎7湖上 远近 湖东 ‎ ‎《黄鹤楼》‎ ‎1崔颢 漂泊一地的伤感 思念故乡 ‎2近 远 日 晚 ‎3怅然若失 乡愁 高耸 开朗 ‎ ‎4对偶 伤 欣欣向荣 清冷的思乡 ‎5愁 气象万千 暗喻 ‎6清朗和谐 有音韵美 ‎ 《山居秋暝》‎ 一、词语解释 ‎1.暝:( 日落,夜晚 ) 2.浣女:( 洗衣服的姑娘 )‎ ‎3.春芳歇:( 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 4.王孙:( 借指诗人自己 )‎ 二、内容理解 ‎1.本诗作者是 唐 朝 王维 ,是 山水田园 诗派代表诗人。苏轼曾经对他的诗画作了如是评价:“__诗中有画_,画中有诗”‎ ‎2.本诗首联,诗人勾画出 雨后山村 的自然画卷。一个“空”字,渲染出 天高云淡,万物空灵 之美,点明了 时间 、 地点 。‎ ‎3.颔联作者勾画出有 色 、有声、有 动、有 静 的幽致雅静的 山间月夜 图。‎ ‎4.本诗的颈联描写了人的活动,是为了起到__以动衬静__的效果,反映了诗人 追 求安静淳朴生活 的理想。‎ ‎5.尾联一方面表明了__对山中秋色的喜爱 ,一方面也表明__隐居山林远离官场___。‎ ‎6.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 山村 的风光和山村居民的 淳朴风尚 。‎ ‎《送友人》‎ 一、词语解释 ‎1.孤蓬:( 喻指远行的朋友 ) 2.班马:( 诗中指载人远离的马 )‎ 二、内容理解 ‎1.本诗作者是__唐_朝诗人___李白_。他字___太白_,号__青莲居士__。___浪漫主义_诗风的代表人物。‎ ‎2.首联写景,为见“送别”二字,却饱含 依依惜别 之情。‎ ‎3.颔联运用__比喻__的修辞手法,一个“___别__”字和“___孤蓬_”一词交待朋友此番如同飞蓬般即将孤身出行,万里飘泊,踪迹难寻。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4.全诗 颔 联点明主题,抒发了作者 对友人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和 依恋不舍 。‎ ‎5.颈联展示了分别时的 寥廓 背景,运用了__比喻_和____对偶_的修辞手法,用“浮云”表现友人此番远行__行踪不定_的特点,以“落日”表现诗人对其的__关切_情感。‎ ‎6.尾联写了 离别 时的情景,不直抒情感,而是借 景 来衬托。‎ ‎7.全联使得诗歌笼罩在一种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氛围中。但是纵观全诗,诗人虽有离别的伤感,但仍不失___乐观豁达 _,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在__首__联的景中也有表现。‎ ‎《卖炭翁》‎ 一、词语解释 ‎1.何所营:( 做什么用 )2.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 )‎ ‎3.黄衣使者:( 皇宫内的太监 )4.敕:( 皇帝的命令或者诏书 )‎ ‎5.白衫儿:( 太监手下的爪牙 )6.驱将:( 赶着走 )‎ 二、内容理解 ‎1. 本诗作者是( 唐)朝的( 白居易),这是一首( 讽喻 )诗,揭露了( 宫室 )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 同情 )和对黑暗现实社会的( 批判 不满 )。‎ ‎2.( 伐薪烧炭南山中 )交待了卖炭翁的工作地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通过外貌的刻画,突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生活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表明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是全诗的诗眼,(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反映了老人的矛盾心理与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了卖炭翁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不易,(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体现了卖炭翁经过一天辛苦后的劳累。(翩翩两骑来是谁 )与老翁的沧桑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体现了宫使的骄横霸道,(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这样的交易是完全不平等的,而(宫使驱将惜不得 )则反映了老人只能无奈接受这样的结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词语解释 ‎1.巴山楚水:( 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处 )2.翻似:( 倒好像 )‎ ‎3.长精神:( 振作精神 ) 4.酬:( 答诗 )‎ 二、内容理解 ‎1. 本诗作者是( 唐)朝的( 刘禹锡 ),这是一首( 酬赠诗)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 过去 )到( 现在)到(未来 ),情绪由低沉到高昂,恰当用典,借用( 景物 )描写,表达了人生哲理。‎ ‎2.作者( 首 )联对自己被贬的境遇表达了( 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之情;( 颔 )联作者怀念老友感慨人事全非,( 怀念 )之情油然而生,上句用( 闻笛赋 )典故,隐含了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典暗示了被贬的时间很长,又表明世态变迁巨大;( 颈 )联作者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情绪变为慷慨昂扬。作者以(沉舟 )、( 病树 )作反衬,描绘出富于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此联现在赋予了( ‎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的新意义;( 尾)联点明酬赠的题意,也和友人共勉,表现诗人的(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 )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一、词语解释 ‎1.禅房:( 僧侣们的住所 )2.万籁:(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 ‎3.人心:( 人的俗念 )‎ 二、内容理解 ‎1. 本诗作者是( 唐 )朝的( 常建 ),全诗用细致的描写渲染环境的( 肃穆、幽深、脱俗、纯净)特点,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 自由自在、超尘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 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 ‎2.( 首)联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寺院的全景;颔联写出了景物( 幽静 )的特点,( 颈)联以动衬静,( 尾 )联以声衬静;( 颈 )联点明了禅房的位置和环境,描绘了山寺的幽深清寂的特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 文学常识 1. ‎《江城子 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二、 词语解释 ‎1.聊:姑且。 2.擎:举,向上托住。 3.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 ‎4.太守 5.尚: 6.霜:‎ ‎7.会: 8.天狼: 9.亲射虎,看孙郎:‎ 三、内容理解 ‎ 1.本词抒发了作者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刻画了出猎的景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阕主要写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进一步抒发了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 3.“亲射虎,看孙郎”中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示出苏轼的“狂”劲和豪兴来。‎ ‎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是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表现出作者献身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 ‎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 文学常识 ‎ 本词选自《乐章集》,作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宋代词人。‎ 二、 解释下列的词语 ‎ 1.伫倚: 2.危楼: 3.望极:‎ ‎ 4.黯黯: 5.烟光: 6.拟把:‎ ‎ 7.疏狂: 8.强乐: 9.衣带渐宽 三、 内容理解 ‎1.这是一首怀人词,围绕“春愁”,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写景抒情,感情真挚。‎ ‎2.上阕情景交融,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油然而生。‎ ‎3.“伫倚”写出了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春愁”,点名时令。‎ ‎4.“草色烟光残照里”,借春草表达倦游思归和怀念亲爱的人。“残”字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奈何凄凉。细风、草色、烟光、残照,凄美的景色,加深了“无言谁会凭栏意”的孤单凄凉之感。‎ ‎5.下阕写情,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全词之睛。“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伊”既是指思念深爱的女子,也暗喻词人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 解释下列词语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残酒:余醉。‎ ‎3.卷帘人: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二、内容理解 ‎1.本词选自《 漱玉词 》,作者 李清照 , 宋 代词人。本词以 对话 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 爱春、惜花 的细腻感情。惜花实际上是 惜自己的青春年华 。‎ ‎2.词中“试”字,将词人 关心花事 却又 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 、不忍 亲见落花 却又 想知道究竟 的矛盾心理,表现的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出了作者 埋怨责怪、启发诱导 的神态。“红瘦”象征着 春天渐渐消逝 ,“绿肥”象征着 绿叶繁茂的盛夏即将来临 ‎ 诉衷情 宋 陆游 选自《放翁词》‎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一、 文学常识 ‎《诉衷情》选自(《放翁词》),作者是(南宋)(朝代)爱国诗人(陆游),‎ 二、词语解释 1.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2.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3. 梦断:(梦醒)‎ 4.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1. 胡:(金兵)‎ 2. 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3. 天山:(抗金前线)‎ 4.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一、 内容理解 ‎1、 《诉衷情》在抒发了陆游(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 ‎2、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这两句再现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3、“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塞与河防,这些前线的工事只在梦中才能见到,一梦醒来就无影无踪了。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在军队中穿过的貂裘,由于长久不穿,已经落满灰尘,陈旧变色。这表明他早已(脱离了军队)。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前线的关切。对脱离军队的遗憾)。‎ ‎4、 上片主要写前后两个生活场景,下片就转入了(悲愤感情)的(直接)抒发。‎ ‎5“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敌人未灭,双鬓已白,壮志难酬,说尽内心的抑郁和悲愤。“未”“先”“空”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6、“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天山代指(抗金的西北前线),沧洲(代指自己闲居的湖边)。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7、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 文学常识 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诗人(辛弃疾),‎ 词语解释 1. 八百里:(牛名。亦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麾下:(指部下) 麾:(军旗)‎ 2. 炙:(烤肉)‎ 3. 五十弦翻塞外声:(乐队演奏悲壮的歌曲)‎ 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翻:(演奏 ) ‎ 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4. 沙场:(战场)‎ 5. 点兵:(检阅军队)‎ 6. 作:(像、如)‎ 7. 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 8. 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9. 了结:(完结,完成)‎ 10. 天下事:(指恢复中原之事)‎ 11. 赢得:(博得 )‎ 12. 身后:(死后)‎ 13. 可怜:(可惜)‎ 一、 内容理解 ‎1、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抒发了词人的(抗金决心和壮志难伸的悲愤)之情。‎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词人,借酒消愁,带着醉意挑亮灯火,端详着心爱的宝剑,醉眼朦胧中,他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各军营响起了雄壮的号角之声。上句写看到的是“剑”,下句写听到的是“吹角”,表现他(念念不忘报国)。‎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官兵们在军旗下分享着烤熟的牛肉,各种军乐器合奏出雄壮的军歌。这两句写出了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4、“沙场秋点兵。”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整齐地排列着,接受检阅,准备出征。短短几句便描绘出(军容之雄壮),(士气之高昂),火热的(战斗)激情喷涌而出。‎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动,响如霹雳。(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抗金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写(投入到惊险的战斗)场面。‎ 6、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替君王完成了(收复失地、统一天下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这两句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意气昂扬)的神情。”‎ 4、 ‎“可怜白发生!”从醉眼朦胧中醒来,看看自己,可惜啊,头发都白了,毕生的理想还是难以实现!末句的(现实)完全否定了前几句的(理想),理想在现实中彻底破灭。“壮词”也由(雄壮)化为(悲壮)。‎ ‎6、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中间从军营生活到阅兵待发,从阵前激战到宏伟抱负,有层次地写出了(一腔豪情)。(末)句再返回(现实),与(首)句呼应。(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现实中的词人(报国壮志难酬),只有(无限感慨和悲愤)。‎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词语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3.层楼:(高楼 )。‎ ‎4.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少年“愁”:(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7)老年“愁”:(报国无门的哀愁。)‎ 二、句子理解 ‎1、“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 ‎2、欲说还(hái)(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 ‎3.“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阅读理解 ‎1、《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 )‎ ‎2、词作者是(辛弃疾),(南宋)(朝代)词人。‎ ‎3、这首词通过“(少年)”与“(而今)”,(无愁与忧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4、上片写年轻的时候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生动描绘了(年轻人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不识”写(年轻人幼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强”字写出(年轻人好装斯文的好胜与纯真。)‎ ‎5、下片写历尽艰辛,饱尝忧患,已知愁苦,形象写出了词人抑郁、深沉的愁苦。“尽”‎ 概括了(词人半生的艰难心酸的经历。)‎ ‎6、“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心情,迭用更表现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 ‎7、“却道天凉好个秋”,是说词人(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表面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郁。‎ ‎8、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 ‎(以“少年”“不识”“ 愁”与“而今”“识尽”“ 愁”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深处报国无门的痛苦、愤懑之情 。)‎ ‎9、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 ‎(因为投降派把持朝政,在当时抒发这样的忧愁是种大忌,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表达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 ‎10、此词构思巧妙,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与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生动真切。‎ ‎11、“欲说还休”叠句的运用,既连接了上、下片的前后文(一个是前文的果,一个是后文的因),也使上、下片互为(呼应)。‎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一、字词解释 ‎1.绝: 断 2. 凭阑:靠着阑干 ‎3.杨花雪: 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4.斜:溪流拐弯 二、文学常识 ‎1.此曲作者是元 朝代的关汉卿 ,号已斋,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此曲作者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称“元曲四大家”。主要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 ‎3.曲大致分为戏曲和散曲两种。其中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包括 套曲和 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 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并以 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三、内容理解 ‎1.本小令言辞简约,深切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从自送别写起,以心难舍紧接,充分表明 离愁之深切,同时扣住了别情这一曲题。‎ ‎2.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本曲“自送别”交代了所写的事件,难舍两字刻画了女子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一点”似乎不多,但“一点相思几时绝”这一问,将缠绵悱恻、似断实连的相思之情表现得准确而传神。‎ ‎4. “凭阑袖拂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的诗句,用以表明思念之情像杨花那样多而乱,描写内心的复杂情绪。拂这一动作流露出女子目送爱人的急切心情。作者在这里用杨花飞絮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多重障碍,加深缠绵的愁思。同时,作者抓住了杨花纷飞这一 时节的景物特征,营造了凄迷伤感的氛围,既契合女子愁思的缠绵,又暗喻离人的漂泊。‎ ‎5.“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离别的伤痛。‎ ‎6.本曲不断变化景物,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送别时的愁思无穷尽的心境。‎ ‎ ‎ ‎ ‎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太阳渐渐西下,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多么的落寞,拖出那长长的影子,却带有几分幽静之感。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全身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还发出几声令人心酸的啼叫。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一、字词解释 ‎1.残霞: 晚霞 2.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3.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二、文学常识 本曲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号兰谷,代表作有 ‎ ‎《墙头马上》《梧桐雨》。‎ 三、内容理解 ‎1.本曲以 孤村统领,渲染秋季时节黄昏时段的冷寂。‎ ‎2.此曲通过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这两幅画面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热爱。(情感)‎ ‎4.“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由此情感发生了转换。最后两句由远及近 ‎ 、由 高 及 低 多层次描绘了充满暖意的明朗绚丽 ‎ ‎ 美丽景象。“飞鸿”暗喻本人,“一点”说明 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归隐之地,,表现了作者对的 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一、字词解释 ‎1.秋思:旅人在秋天的思绪情感。 2.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3.断肠人: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二、文学常识 作者元朝代 马致远 ,号东篱 。代表作有 《汉宫秋》 、《青衫泪》 。‎ 三、内容理解 ‎1.全曲构成了“游子思归图”图,是描述羁旅游子的优秀作品,被称为 “秋思之祖 ”。‎ ‎2.本曲前三句一连推出九个意象,无任何动词连接,突出了画面 昏暗阴冷 萧索 之感。作者在苍凉的背景上渲染了游子在旅途中的 孤单与寂寥 之情,勾画出行旅之人漂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九个意象按照由远及 近 的顺序描述。“西风”意指秋风。‎ ‎3.前两句是写途中所见,第三句则是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前三句是烘托了悲伤、萧瑟的氛围,那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直接抒写了游子的心里感受。‎ ‎4.本曲中“断肠”这二字为全曲的“诗眼”。‎ 水仙子·咏江南 ‎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一、字词解释 ‎1.岚: 山林中的雾气 2.晴岚: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3.芰荷: 菱叶与荷叶 4.毡:风吹物使之颤动 ‎5.杀: 用在东此后,表示程度深。‎ 二、文学常识 本曲作者为 元 朝代的 张养浩 。水仙子是_曲牌名_。‎ 三、内容理解 ‎1.本曲着重描写秋 季 江南水乡这一地方特有的景象,表达了 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之情。作者所写的景物有两类,一类是自然风光,另一类是市井风光。‎ ‎2.前两句采用 对偶的修辞手法,由远及近 的描绘了景物。‎ ‎3.“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描写了动态的景物,“十里”为夸张之词,表明江南人家的富裕。‎ ‎4.“卷香风十里珠帘”为 十里香风卷珠帘句子的倒装,化用了李清照的“帘卷西风”。‎ ‎5.“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又将视角转向远处,营造了祥和的氛围。‎ ‎6.“爱杀江南”结尾,直接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又表达了情感。‎ ‎7.本曲“一江”“一段”“两岸”“十里”与一般诗文中的“百、千、万”相比显得较为“小”,但也体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与江南风物的“秀”相对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