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4-03-20 发布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 ‎ 一 、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 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这种现象 A.导致了秦国社会矛盾尖锐 B.反映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 C.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变革 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3.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 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 ‎ C.丞相地位的尊崇 D.官僚集团的庇护 ‎4.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 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5. 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 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 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 ‎6.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且经三级考试通过后,不需再试于吏部即可直接授官。这表明宋代 A.科举取士有失严谨 B.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C.六部职权相对削弱 D.官僚制度活力增强 ‎7.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 ‎8.明朝(1386-164)曾经历过两次非正常的皇权更替,一次是靖难之役,一次是夺门之变,大批大臣被卷入其中。这反映了明朝 A.皇权更替充斥着血雨腥风 B.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官僚政治体制运行机制成熟 D.专制制度日益走向黑暗 ‎9.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体制,唐代道州县体制,宋代路州县体制,元明清省州(府)县体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B. 国家疆域扩大不断扩大 C. 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D.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 ‎10.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递呈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削弱了总督巡抚权力 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1.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 ‎ 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13.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 D.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 ‎14.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15.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16.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17.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百日维新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8.中共在1926年提出,“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不会成功。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这表明中共 A.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 B.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 C.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 D.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19.国民党曾经盛赞共产国际和苏联“团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人民, 领导着他们为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而进行斗争”。国民党此举意在争取苏联 A. 支持国民革命 B. 协助收回东北主权 C. 援助抗日战争 D. 制衡美国全球霸权 ‎20. 1927 年 7 月,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武装暴动。这些意见和决策 A.初步总结了大革命的教训 B.促进了国民革命的新发展 ‎ C.贯彻了八七会议的新方针 D.标志着革命重心转入农村 ‎21.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主张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 C.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已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22.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先后设想在湘西、云贵高原、川西、新疆等地建立新的根据地,最后选定在陕北。这表明 A.红军战略转移计划周密 B.西部地区群众基础薄弱 C.敌强我弱形势没有改变 D.北上抗日成为全民共识 ‎23.1936 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 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D.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 ‎24.《申报》社评在《1938年的春雷》中写道:“抗战八月越,我们有多少牺牲?在‘英雄的’第一期抗战中,我们在战略上采取了‘挨打主义’,在战术上流行的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普遍地流行着‘轻生主义’。”文中评论的战役最可能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一所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1940年至1945年,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这表明 A.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B.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延 C.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D.抗日战争获得世界广泛支持 ‎26.1948 年岁末,马叙伦、郭沫若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在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B.辽沈及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D.新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7.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28.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 C.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基础奠定 ‎29.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 ‎ ‎30. 全国人大于 1982 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 2018 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 200 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 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 600 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 C.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 D.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31. 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32.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 B.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政策 C.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3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 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B.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 C.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 ‎34.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A.推动中美建交 B.推动改革开放 C.实现睦邻友好 D.引进先进技术 ‎35.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A.不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有利于中国更好融入世界 C.标志着我国外交的重大转折 D.表明美国冷战思维的结束 ‎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4分,37题16分,共30分。)‎ ‎36.(14分)不同时期的外交有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 ‎,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11年12月南方各省代表集于上海开会,研究筹组新政府,谈论国旗问题。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的将领旗,参会代表认为其符合中国文化五行之习惯、以五色代表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且外国人视五色彩旗为虹旗,虹现而雨霁,虹旗出则象征一扫旧制度之阴霾等诸多原因,最终确定以五色旗为临时国旗。一面旧旗被赋予了新含义。‎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促进中国的外交近代化所起的建设性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旧旗新含义”。(6分)‎ ‎ ‎ ‎37.(1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 ‎——丁韪良《西学考略》‎ ‎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 材料四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3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4分)‎ ‎(3)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9分)‎ ‎ ‎ ‎ ‎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A D D A C D D C B C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A A B C D A C C A D A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B B B B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36.【参考答案】‎ ‎(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作用:打破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局面,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促使中国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转变。‎ ‎(2)含义: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民族平等的新国家;接受启蒙思想的理念。‎ ‎ ‎ ‎37.【参考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3分)‎ ‎(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4分)‎ ‎(3)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9分)‎ ‎ ‎ ‎ ‎ ‎ ‎ ‎ ‎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A D D A C D D C B C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A A B C D A C C A D A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B B B B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36.【参考答案】‎ ‎(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作用:打破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局面,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促使中国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转变。‎ ‎(2)含义: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民族平等的新国家;接受启蒙思想的理念。‎ ‎ ‎ ‎37.【参考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3分)‎ ‎(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4分)‎ ‎(3)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9分)‎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