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4-03-20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很欣赏徐志摩的柔情、席慕蓉的 、三毛的真切。他们作品中闪现的思想光芒,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让我 。读了这么多名家作品后,我甚至敢 说,我也能写出隽永的辞章。‎ A. 细腻 茅塞顿开 拍脑袋 B. 细腻 豁然开朗 拍胸脯 C. 细致 茅塞顿开 拍脑袋 D. 细致 豁然开朗 拍胸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细腻:(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 ;细致:指办事精细周密或事物细密精致 ;本题指的是席慕容的作品风格,应用“细腻”。茅塞顿开: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豁然开朗: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本题是说作家们思想的光芒让我开阔了思路,应用“豁然开朗”。拍脑袋:指全凭主观决策、出主意,也称拍脑门;拍胸脯: 解释为表示负责,敢打包票; 本题中的意思是读了那么多作品,自己也保证能写出隽永的辞章,应用“拍胸脯”。故答案为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国资委发言人的这番话,生动阐释了优化投资环境对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性,释放出吸引外资从环境改善向政策优惠转变的强烈信号。‎ B. 对记者的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态度鲜明地作了答复:一定要认真调查,还原事实真相;严明纪律,处罚违纪人员。‎ C. 袁隆平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D. 公安部专家们正积极配合立法机关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他们将按照交通技术调试、应用的进程,适时地向立法机关提出相应的修订建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主干,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语序不当,“从环境改善向政策优惠转变”应为“从政策优惠向环境改善转变 ”;B项表意不明,“对记者的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1是对记者本身的问题,比如记者犯了错误;2是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比如记者给有关部门负责人提了个问题。C项成分赘余,“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应删掉“以上”;搭配不当,“解决……温饱和……安全”应为“解决……温饱问题和维护 ……安全”。故答案为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看压缩句,再看搭配。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B.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C.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本题主要考查借代手法。A项 ‎ “彩笺”,题诗的诗笺,“尺素”,写字用的布,这两个词以书写材料代书信,用了借代手法。C项 “丝竹”本是制作乐器的材料,在这里代指音乐, 用了借代的手法 。D项“佩玉鸣鸾”本是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在这里代指舞女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B。‎ ‎【点睛】“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借代的类型有 特征代本体 :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具体代抽象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专名代泛称 :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形象代本体 :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 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对下列句子的排列,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也为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②自此,生命科学开始了以DNA序列为基础的,以生物信息学为导向的新纪元。‎ ‎③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构建完毕。‎ ‎④它促进了生物产业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加速了新基因发现及其功能研究的速度。‎ ‎⑤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构建完成,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⑥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A. ③⑥⑤④①② B. ⑤⑥③④①② C. ③⑥⑤④②①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整体意思,划分层次,再着眼于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做题时最好是用“抓两句相连”法。本题主要是讲“人类基因组框架图构建完毕以及它的意义”,据此可将六个句子划分成两部分,即 ③⑤⑥和①②④ 。再调整内部顺序。⑥句的“这”跟③衔接,故顺序为③⑥,排除BD项;④句中的“加速了新基因发现”与②句中的“开始了以DNA序列为基础的”内容上相连,而①句中的“思想和方法论”属于更深层次的意义,应放在最后,顺序为④②①,排除A项。故答案为C。‎ ‎【点睛】做排序题的要求是1、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2‎ ‎、保持顺序的合理。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3、保持结构、内容的照应结构、句式的一致性,表现在: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学地理课本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A. 人类具有神性,登上神台,看地球就像一张地图。‎ B. 人类只有登上太空,才能看得到地球布满的斑纹。‎ C. 人类在神的眼里不过是斑点,价值小得不值一提。‎ D. 人类进入太空模拟神的视角,瞭望地球布满斑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型为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认真阅读全段,标出句子个数;2、仔细分析段内句子间的关系,明确全段中心意思,判断是否有中心句,删掉细枝末节的句子;3、对主要的句子压缩主干,找出每句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4、整理这些关键词,再比对选项,确定答案。本题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交代卫星图片的内容,压缩主干为“地球转动,布满褐色斑纹”,而“转动”显然不是本段的中心,故删掉,关键词为“地球布满褐色斑纹”;第二句是对第一句视角的补充解说,破折号后面内容是“模拟神的视角”的具体内容,故关键词是“模拟神的视角”;而第三句与第二句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并列关系,也是“模拟神的视角”的具体内容。因此本段关键词是“地球布满褐色斑纹”“模拟神的视角”,整理一下为“人类进入太空模拟神的视角,瞭望地球布满斑纹”。故答案为D。‎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所谓“摘取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块,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吾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已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厚:使……厚 B. 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延:迎接 C. 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举:借取 D. 操斧伐竹,濯热盥手 盥:洗涤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曲肱而枕之 吾尝跂而望矣 B. 皆以蔓药覆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 吾病者,学之未至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 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2)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9. 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述独乐园?‎ ‎【答案】6. A 7. D ‎ ‎8. (1)(4分)在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在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 评分建议:每句1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师”“友”“窥”“绪”方可得分。‎ ‎(2)(5分)何况我所快乐的东西浅薄丑陋而且低俗粗野,都是世人所抛弃的(东西),即使推荐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他们(接受)吗?‎ 评分建议:每句1分,大意正确且译出“薄陋鄙野”、判断句、“推”“且”“强”方可得分。 ‎ ‎9. (4分)方位介绍、景观特点(形状描摹)、景观命名。‎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A项“举”全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字意。A.而:连词表修饰,不译;B.以:拿,用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则:连词表承接,就、便/用在判断句中,是、就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师”以……为师,“友” 以……为友,“窥” 究查,“绪”开端。第二句中,“薄陋鄙野” 浅薄丑陋而且低俗粗野,“推”推荐,“且”尚且,“强”强迫。‎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问“文章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记述独乐园”,这类题可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划分,一个层次就是一个方面。‎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更快乐。这是王公贵族的乐趣,不是贫贱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颜回“一竹篮饭,一瓢子水”,“不改变他的乐趣”。这是圣人贤人的乐趣,不是愚笨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像那“鹪鹩在林中筑巢,不过占据一根树枝;偃鼠到河中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各尽自己的本分而相安无事。这才是我(迂叟)所追求的乐趣。‎ ‎ 熙宁四年,我才举家定居洛阳,六年,在尊贤坊北关买了二十亩田作为家园,它的中间作为厅堂,(在堂中)集中了五千卷书,把它命名为读书堂。读书堂的南边有一处屋子,引水往北流贯连屋下,中间作为水池,方圆和深度各为三尺。疏导水流分五处注入水池中,(形状)像老虎的爪子;从水池的北面隐蔽流出北面的台阶,悬空注入庭院下面,(形状)像大象的鼻子;(水)从这里又分为二条小渠环绕庭院的四角然后在西北面汇合流出,把它命名为弄水轩。厅堂的北面又有一个水池,中间有岛,岛上种了竹子,(岛)像玉玦一样呈圆形,环绕有三丈方圆,将竹梢收拢打成结,像打渔人的草屋,把它命名为钓鱼庵。水池的北面有六间并排的屋子,加厚了它的墙壁和屋顶来抵御烈日。开门往东,南北的窗子可以吹来凉风,前后多种植优雅的竹子作为清凉消暑的所在,把它命名为种竹斋。水池的东边,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错杂地种植着花草药材,为了辨识它们的种类名称,给它们(挂上字牌)作为标志。畦的北面也种了竹子,像棋盘一样呈方形,直径一丈左右,弯曲它的顶梢,使它交错通达遮蔽作为屋子。在它的前面种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样的夹道,都用藤蔓芍药等覆盖着它,四周种植草木药材等作为藩篱,把它命名为采药圃。药圃的南面有六个围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占二个,每种(花)只种了两丛,(为了)辨识它的名称形状罢了,不求多种。围栏的北面有个亭子,把它命名为浇花亭。洛阳城距离山不远,但树木丛生茂密,常常看不到,于是在园中砌筑石台,在它的上面修建屋子,来眺望万安、轘辕,直到太室(都能看见),把它命名为见山台。 我平日大多在读书堂中读书,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期望在未曾获得成就之前就达到进入无穷之外(的境界),把事物的原理,全部集中到眼前。所担忧的是学未有所成,对人又有什么祈求,对外又有什么期待呢?神志倦怠了,身体疲惫了,就手执鱼竿钓鱼,学习纺织采摘药草,挖开渠水浇灌花草,挥动斧头砍伐竹子,灌注热水洗涤双手,登临高处纵目远眺,逍遥自在徜徉漫游,只是凭着自己的意愿行事。明月按时到来,清风自然吹拂,行走无所牵挂,止息无所羁绊,耳目肺肠都为自己所支配。一个人孤独而舒缓,自由自在,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替代这种(生活)。于是(将这些美景与感受)合起来,把它命名为独乐园。 有人责备我说:“我听说君子有所快乐必定和别人共享,现在您只为自己获得满足却不顾及别人,这难道可以吗?”我(非常)抱歉地说:“我愚笨,怎么能够比得上君子,自己快乐唯恐不足,怎么能够顾及别人?何况我所感受的乐趣粗俗低下,都是世上人所抛弃的(东西),即使推荐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他们(接受)吗?如果也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乐趣,那么我则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乐趣呢?”‎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南宋)严羽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鹓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天上,指朝廷。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0. 请简要分析“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11. 请简要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①“天下事,吾能说”表明作者关心国家大事,有见识,有主张。②“今老矣,空凝绝”,抒发年华已逝,空有政治抱负和才能却不能施展满怀愁绪。 ‎ ‎11. 想像的手法,想像与廖叔仁分手后,若问相思之情何如,只要今后在镜中看到满头萧萧白发,便可说明愁绪之深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尤其注意注解②作品描写的关键词③诗歌中景物的特点等。本诗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赴任时所作,写得气势豪迈 。作者为南宋诗人,南宋诗人大多怀有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加上友人上京赴任,作者极有可能抒发这种豪情,或者壮志难酬的忧愁,这就把握住了大体方向,再接合句子具体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的句子是“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分号为界感情分为两部分。先抓关键词“天下事”指国家大事,“吾能说”说明有话可说,即自己有政治见识和才能 ;“今老矣”表明年华易逝,“空凝绝”一个“空”字写出空有才华和抱负,却志不得伸的忧愁、无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题答题分三步:找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手法,或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或诗歌传达出的情感。本题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赏析句子的手法。结句“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由“问”“他日”可以判断这是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运用手法为虚写中的“想象”。按照步骤先答术语;再答运用,即翻译诗句的大意;再答感情,抒发了离别后的愁绪,整理为“运用想像的手法,想像与廖叔仁分手后,若问相思之情何如,只要今后在镜中看到满头萧萧白发,便可说明愁绪之深了”。‎ ‎【点睛】诗歌中的“虚写”包括三方面:第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第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此时却不在眼前。 第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3)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7)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8)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答案】 (1). 而御六气之辩 (2). 朝搴阰之木兰兮 (3). 枯松倒挂倚绝壁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5). 只是当时已惘然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学而不厌 (8). 一骑红尘妃子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是给出上句直接写下句,只要注意重点字就行了。比如“而御六气之辩”的“辩”,“朝搴阰之木兰兮”的“搴”“阰”,“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惘”等。‎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红鬃马 石评梅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一轮赤日照着摩天攀云的韩信岭。岭下的居民,睡眼蒙眬中,忽然看见韩侯庙的塔尖上,插着一杆雪白的旗帜,闪耀着,飘展着。‎ 山坡上,陆陆续续可以看见许多负枪的兵士,他们是推倒满清、建设民国的健儿。一列列整齐的队伍过去,高唱着激昂悲壮的军歌,惊醒了山城中尚自酣睡的居民。‎ 革命军首领是郝梦雄,他是父亲的学生。在见到父亲和梦雄并骑缓缓地走过柳林时,我忽然感到一种光荣,这光荣是在梦雄骑着的那匹红鬃马的铁蹄上!‎ 梦雄因征服了岭南各县逆军,升了旅长,驻扎在缉虎营,保卫全城。他家境原本贫寒,十岁时便离开家乡,从戎数载,转战南北。谁都以为他早已战死沙场,哪料到革命军纷起后,他首先回来响应。他少年得志,令人敬佩;夫人美丽勇武、憨漫天真,我叫她珊姐。 ‎ 十岁生日那天,梦雄送我一匹小马,周身纯白,鞍辔俱全。学校散课后,珊姐和我骑着马去郊外,夕阳如染、柳丝拂髯的古道上曾留了不少笑语和蹄痕。‎ 中学毕业前一年,梦雄和珊姐去驻守雁门关。他们临行时,我将已长得高大雄壮的白马送给珊姐,珊姐骑着走了三次,才追着梦雄的红鬃马去了。‎ 八年以后,我尝遍人间酸甜辛辣,便由燕北繁华的古都,回到娘子关畔的山城。归途望见的崇岭高山,令我回想到幼年时经过的韩信岭、久无音信的珊姐和梦雄。‎ 归家后去冠山小住。一天,我站在山峰上向四面眺望,云霞烟雾生于足下,万山罗列,如翠笏环拱,片片白云冉冉飘过,如雪雁飞翔。我为这非人间的仙境痴迷似醉。‎ 下了山,忽然听见马嘶的声音,声音很熟,似乎在哪里听见过一样!我奇怪极了,重登上山峰,却看不见马在哪里!又越过一个山峰,我看见一带粉墙中,一排杨柳下,拴着两匹马,我失惊的叫起来,原来一匹是梦雄的红鬃马,一匹是他赠我、我又赠珊姐的白马。‎ 我像骤然得到一种光荣似的,心中说不出的喜欢。重新下山,寻至人家,说明来历,我被领到客厅,厅里挂满写了梦雄上款的对联和他的像,收拾得很整洁。正入神时,帘子响了,一个穿着缟素衣裳的妇人走过来。我和她一步一步走近了,握住手,但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我真想哭,面前的憔悴苍老的妇人竟是当年艳绝一时的珊姐。而我呢,如今满面风尘,又何尝是当年的我。后来问到梦雄,她颜色渐渐苍白,说:“已在一年前死了!”我的头渐渐低下,珊姐紧紧握住我的手,我和她都在静默中哭了!‎ 走到后院,我看见那两匹马很疲懒的立在垂杨下。我望着它们时心中如绞,往日光荣的铁蹄,是何等雄壮英武!如今英雄已死,名马无主!‎ 珊姐骑上梦雄的红鬃马,我骑上白马,由后门出来。一片绿原,弥望的是黄色的麦穗、碧绿的禾苗。珊姐在前领着道,我后随着,俨然往日童年的情景,只是岁月和经历的负荷,使我们振作不起那已经逝去的豪兴了。‎ 进了一片蔚浓的松林,迎面矗立着一块大理石碑,碑顶塑着个雕刻的石像,揽辔骑马,全身军装,碑上刻着“革命烈士郝梦雄之墓”。‎ 我合掌低首立在梦雄墓前,致这最后的敬意和悲悼!珊姐两手怀抱着梦雄的像,告诉我他被害的情状和死时的慷慨从容。我才知道梦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不满意破坏人民幸福利益的现代军阀。他虽然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有一日后继者完成他的工作时,他仍不是失败的英雄。他的遗嘱是让珊姐好好教养儿子,将来承继他的未完之志,以填补他此生的遗憾!‎ 听了珊姐的叙述,我被阴霾包围的心情中忽然出现了一道白采,我依稀看见梦雄骑马举鞭指着一条路径,仿佛望见我已陨落希望之星的旧址上,重新发射出一种光芒!而一种如焚的热情在我心头缭绕着,燃烧着!‎ ‎(有删改)‎ ‎13. 文中两次出现的“一种光荣”,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14. 文中梦雄送“我”白马一事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 文中的红鬃马与刻画梦雄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16. 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案】13. 第一处,体现了对英雄的仰慕以及父亲是英雄师长的自豪;第二处,偶然发现红鬃马(或:能再次与梦雄夫妇相会)的惊喜。 ‎ ‎14. 梦雄送马”增进了“我”与梦雄、珊姐的感情,引出骑马、赠马等情节;为后文偶然发现两匹马时的惊喜埋下伏笔;与再次同珊姐骑马时豪兴逝去相映衬;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严密。 ‎ ‎15. 红鬃马威武雄壮,烘托梦雄少年得志,军功煊赫;红鬃马疲懒站立,映衬英雄逝去,壮志未酬;揽辔骑马的雕像与骑马举鞭的想象,凸显梦雄革命英雄的形象。 ‎ ‎16. 梦雄的精神对处于迷惘中的“我”具有鼓舞力量;赋予革命者英雄主义色彩,表现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表达了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心。‎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答题思路: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表达效果,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词语含义解说)、联系本句或上下句(突出本句或上下句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修辞手法)。本题“一种光荣”第一次出现在第三段,是在“见到父亲和梦雄并骑缓缓地走过柳林时”感受到的,这种感受与梦雄和父亲有关。联系上下文可知,“梦雄因征服了岭南各县逆军,升了旅长,驻扎在缉虎营,保卫全城”“他少年得志,令人敬佩”,而父亲是他的老师,所以我感受的光荣是“对英雄的仰慕以及父亲是英雄师长的自豪”。“一种光荣”第二次出现在第十段,是在见到那两匹马之后“心中说不出的喜欢”,所以这个光荣是“偶然发现红鬃马(或:能再次与梦雄夫妇相会)的惊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一般是1、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的结局,升华深化文章的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2、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3、照应题目4、烘托人物形象5、升华深化主题。本题题干要求思考梦雄送我白马“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主要考虑结构上对上下文的作用。解题方法是找出下文与“白马”相关的内容。第一处是“珊姐和我骑着马去郊外,夕阳如染、柳丝拂髯的古道上曾留了不少笑语和蹄痕”“他们临行时,我将已长得高大雄壮的白马送给珊姐”,可见送白马“增进了“我”与梦雄、珊姐的感情,引出骑马、赠马等情节”。第二处是“原来一匹是梦雄的红鬃马,一匹是他赠我、我又赠珊姐的白马”“我像骤然得到一种光荣似的,心中说不出的喜欢”,送白马才会有重遇两匹马的惊喜。第三处是“珊姐骑上梦雄的红鬃马,我骑上白马……我们振作不起那已经逝去的豪兴了”,与当年赠马骑马的欢欣相映衬。最后从效果上答一点,这些情节互相照应,使结构严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形象特征及它与周围形象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这种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理解形象在文章主题上的作用。本题题干中说“文中的红鬃马与刻画梦雄的形象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首先要找到关于红鬃马不同阶段的描写,再看它与梦雄的联系。第一处是“这光荣是在梦雄骑着的那匹红鬃马的铁蹄上” ,用“铁蹄”描写红鬃马,可见它威武雄壮,而梦雄“征服了岭南各县逆军,升了旅长”“他少年得志,令人敬佩”,可见红鬃马的形象是衬托梦雄少年得志,军功煊赫。第二处是“那两匹马很疲懒的立在垂杨下”,而梦雄“已在一年前死了”,可见马的惫懒是表现英雄逝去,壮志未酬。第三处是“碑顶塑着个雕刻的石像,揽辔骑马,全身军装”“我依稀看见梦雄骑马举鞭指着一条路径”红鬃马的形象依然雄健有力,它预示着英雄虽然逝去,但他的精神不倒, 凸显梦雄革命英雄的形象,‎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结尾段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的角度去答。本题首先考虑结尾段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分别找出对梦雄和“我”的作用。据“我依稀看见梦雄骑马举鞭指着一条路径”可知,梦雄已经化作神一般的存在,永远是我心中的英雄, 结尾赋予革命者英雄主义色彩,表现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据“我被阴霾包围的心情中忽然出现了一道白采……重新发射出一种光芒!”可知, ‎ 梦雄的精神对处于迷惘中的“我”具有鼓舞力量。其次考虑这样结尾对主题的升华作用,据“一种如焚的热情在我心头缭绕着,燃烧着”表达了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心,这正是作品要表达的主题。‎ ‎【点睛】小说的结尾多有以下几种:以结局为结尾,以景物描写作结,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等。 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的作用:1、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的心理2、烘托/丰满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3、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暗示故事的走向。4、含蓄表达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的效果 丰子恺 ‎①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不外乎人们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 ‎②就直接效果而言,研究艺术可得自由的乐趣。因为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的拘束,所以我们的心不得自由舒展,对付人事要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失。我们的心境大部分的时间是戒严的,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解严,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理想自由地发表出来。世间常有战争的苦患,我们想劝世间的人不要互相侵犯,大家安居乐业,而事实上不能做到。于是我们就在文学中描写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生活,使人看了能共爱、共勉、共图这种幸福,如《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人说这些文学是画饼点饥,聊以自慰而已。其实不然,这是理想实现的初步。只要方向不错,理想不妨高远。理想越高远,创作欣赏时的自由之乐越多。‎ ‎③同时,研究艺术可得天真的乐趣。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因为习惯所迷,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惟有在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万物的天然的真相。我们看见朝阳,便想这是教人起身的记号;看见田野,便想这是人家的不动产。在习惯中看来,这样的思想原是没有错误的,然而都不是这些事象本身的真相。朝阳,分明是何等光明灿烂,神秘伟大的自然现象!岂是为了教人起身而设的记号?田野,分明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与人家的产业何关?惟有在艺术中,人类解除了一切习惯的迷障,而表现天地万物本身的真相,从而获得乐趣。画中的朝阳,庄严伟大,永存不灭,才是朝阳自己的真相;画中的田野,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我们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的思想而用全新至净的眼光来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们的心境豁然开朗,自由自在,天真烂漫,好比长夜大梦一觉醒来,这时候才恢复到自己的真我。‎ ‎④就间接效果而言,我们研究艺术有素之后,心灵受得影响,体得了艺术的精神,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人生处世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实在太冷酷而无聊,人的生命实在太廉价而糟蹋了。所以在不妨碍现实生活的范围内,能酌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懂得了这看法,我们对于阡陌、田园,以至房屋、市街,都能在实用之外讲求其美观,可使世间到处都变成风景区,给我们的心眼以无穷的快慰。陶渊明有诗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⑤艺术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一体的,一体则物与我无隔阂,我视物皆平等。于是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画家用这看法观看世间,则其所描写的山水花卉有生气,有神韵。中国画的最高境“气韵生动”,便是由这看法而达得的,这是艺术上最可贵的一种心境。习惯了这种心境,而酌量应用这态度于日常生活上,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看似滑稽,却很严肃。‎ ‎(有删改)‎ ‎17. 文中第②段以《桃花源记》为例有何作用?‎ ‎18.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19. 作者认为“艺术的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7. 证明文学作品可以自由表达幸福生活的理想;表明研究艺术可得自由的乐趣;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增加了文章观点的说服力。 ‎ ‎18. 首先,提出研究艺术可得天真乐趣的观点;其次,举例阐述研究艺术认识到事物的真相,是获得天真乐趣的途径;最后,得出打破传统,创作、欣赏艺术才能心境自由,回复真我的结论。 ‎ ‎19. 研究艺术可得自由的乐趣;研究艺术可得天真的乐趣;研究艺术可以远离功利;研究艺术可以让物我归于平等。‎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理解论据内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而论点通常就在论据所在的段落。注意论据首先证明它所在的这句话的观点,其次是证明它所在的段落的观点;另外论据要求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要注意它的权威性。本题《桃花源记》作为论据在文章的第②段,它首先证明它所在的这句话的观点“因为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的拘束”“于是我们就在文学中描写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生活”,即“证明文学作品可以自由表达幸福生活的理想”;其次它证明了本段的论点即“研究艺术可得自由的乐趣”;再次,因为《桃花源记》很经典,知道的人很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问文章或段落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一般答题格式为“本节在开头先提出了…的论点,然后具体分析了…,最后总结上文,得出…的结论”。我们首先给第③段划分段落层次:同时,研究艺术可得天真的乐趣。/我们平日对于人生……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我们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的思想…… 这时候才恢复到自己的真我。/ 然后提取各层层意,按照答题格式整理,即:首先,提出研究艺术可得天真乐趣的观点;其次,举例阐述研究艺术认识到事物的真相,是获得天真乐趣的途径;最后,得出打破传统,创作、欣赏艺术才能心境自由,回复真我的结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思考: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 ;论述对象、话题、论题、问题、事件,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论述角度、论述层次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论据。本题围绕“艺术的效果”来谈,①是文章开头,总领全文; ②③论述直接效果,研究艺术可得自由的乐趣,研究艺术可得天真的乐趣; ④论述间接效果,研究艺术可以远离功利 ;⑤是对全文的总结,研究艺术可以让物我归于平等。‎ ‎【点睛】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2.捕捉关键句。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七、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们常有回归的愿望。在城市久了,想回归田园;在官场久了,想回归平民;在外地久了,想回归故乡……回归是一种生活态度,回归是一种人生智慧,回归是一种文化传统……‎ ‎【答案】范文:‎ 回归自我,留守心中净土 欲望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为名累,为利醉,心迷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题记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将心中填满成见、财富、权势、欲望,生命之舟愈加不堪重负。走在钢筋混凝土编织的巨大森林里,我们渐渐迷失自己,物欲渐欲迷人眼,轻装才能纵马蹄,给心灵留一方净土,生命留一片空白,回归自我吧!‎ 回归自我,不被名利羁绊,内心得以悠然。庄子逍遥于世外,参透自然,懂河鱼之乐、蝶舞之愉,拒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飘然一往无所欲,俯仰尘沙宁为翁,留守心中的净土;陶潜于恬静清溪旁,繁花幽菊间,执一壶花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琴声悠悠荡涤胸中纷繁淡泊心中坚守一份净土;苏轼仕途多蹇,但他倒乐得回归自我,鬓微霜,又何妨,怀着心中净念,叹“人生恰似飞鸿踏雪泥”,终咏“一蓑烟雨任平生”。上述之人,皆给心灵留一片净土,懂得回归自我,持淡泊之心,拥本真之美。‎ 念天地之悠悠,前有古人,后亦有来者。‎ 回归自我,不顾他人眼光,内心得以纯净。学坛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留净土于心中,展清姿于人世,闲适如空中云鹤,恬淡似皓月清风;徐本禹大学毕业后,未如同学般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而是回归自我,毅然前往山区支教,让内心在大山深处得以净化,留一寸净土;钱学森在“无论放在哪里都成一位大师”的光环下毅然回到一贫如洗的祖国,心无私欲。上述之人,皆尊重心灵的选择,回归自我,怀瑾握瑜,不受世俗影响,不被世俗玷污心中净土,内心得以纯净。‎ 相反,若失去心中的净土,失去自我,像高老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陷入对金钱的攫取;如袁世凯穷尽一生只为对权力的追求,空留千古骂名,岂不悲哉!‎ 春秋轮,日月更迭。人生百载,草木一生,不仅为了一日三餐,不仅为了一身铜臭。鹰击长空,岂能被欲望捆住翅膀;鱼翔浅底,怎能被欲望掩住双目,要回归自我,心中留一份净土:那里,流着忘忧泉,架着逍遥桥,飞着天堂鸟……‎ ‎【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带有哲理思考性质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给出了思路导引:回归田园,回归平民,回归故乡……‎ ‎,又把“回归”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一种文化传统”……。由此可知本题是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什么样生活方式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写成记叙文,要注意写出自己对生活认识的变化,以及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写出自己的细腻感受;写成散文,要围绕不同的人生选择,写出人生百态,从而表达自己对于“回归”的看法,升华出人生哲理;写成议论文,则要化大为小,写具体的“回归”。‎ 参考立意:‎ ‎1、回归田园,享受绿色生活 ‎2、淡泊名利,回归本真 ‎3、故乡,我们永远的根 ‎4、简单与幸福 ‎5、沿着传统的河流漫溯 可用素材:‎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帯月荷勧归。道狭草木长,タ露沾我衣。衣沽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农家的生活永远是忙碌而充实的,在农家人的眼里,踩着露珠除草,披着月光回家,这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在晨曦中走向露水满地的原野,将身影淹没在一片无际的绿色的海洋里。‎ ‎2、回归真实,即使你一夜成名也要保持原本的作风。“大衣哥”朱之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靠唱杨洪基老师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名气暴涨。但即使这样,他依然坚持每次上荧屏上仍穿着大衣上场,每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不换衣服时,他总是憨厚的回答,其他衣服没有它暖和。这是人的本真。即使拥有很大名气,但仍然不忘自己是个农民,不必光彩照人。名人与普通人一样,他仍然需要厚实的棉衣来保暖。做真实的自己最快乐。朱之文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本真。回归真实的自己最快乐。‎ ‎3、故乡遥,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回故乡,乘一支长蒿,随着心的河流,向故乡漂流,向故乡漫溯。游子们还在徘徊,他们仍没能回故乡,因为他们的事业在四方。他们要载着一船的星辉,带着闪耀的光芒重回故乡。就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声,期待与他们在灿烂的季节里的重逢。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你永远是我的灵魂之根,我期待着,回归你的怀抱。‎ ‎4、游子离老家愈久愈远,那种思乡的情绪就越强烈,犹如一坛老酒,放得愈久,味道愈浓。‎ 每次回老家去,走到老家的村口听着熟悉的乡音,走进自家的小院见到年迈的爹娘,心底登时升腾起踏实而又温暖的感觉,默默地感叹着“总算到家了!”‎ 看着村中的一草一木、家中的一砖一瓦、还有那一个个曾经熟悉的老物件,早已被生活磨钝揉皱的神经异常敏感起来,童年的记忆瞬间复活,一幕一幕就像过电影似地在脑海中闪回 行文结构:比如写成议论文“回归是一种文化传统”,开头可以写当代文化的多元、混乱,缺乏文化精神,亮明观点“回归是一种文化传统”;接着论述为什么要“回归”,“回归”的意义,可以举例,孔孟老庄哲学思想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高端理想、性善论、一与多的统一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然后论述“如何回归”,举“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事例。‎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