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0 KB
  • 2024-03-20 发布

高考作文素材之历史文化名人篇(共227张幻灯片)精华版

  • 2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轻巧夺冠高考作文全程备考课件系列: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之历史文化名人篇 荆轲篇    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人物事略 结识高渐离  荆柯到燕国之后,跟那里一屠狗者和一位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很投合。荆柯喜欢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柯随着筑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遂与高渐离成为知己。 田光识才  荆柯到了燕后,与田光相识,田光知他并非一个平庸的人,非常欣赏他。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后逃回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人。鞠武推荐田光,田光推荐了荆卿。可是太子丹对田光并不信任,田光认为长者办事,应该不让人怀疑;一个人办事却让人怀疑,就算不上是有节操的侠义之人了,于是自杀。 人物事略   相遇燕丹  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委托荆轲以大任,并且恳请荆轲不要谦让推辞,于是把荆卿尊为上卿,请他住上等宾馆。太子每天都上门问候,准备最丰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献上珍异物品,车骑之类,荆柯有感于太子丹的诚意,于是与之相谋。 谋计樊於期  樊於期本为秦将,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去奉献给秦王,秦王才会乐于接见荆轲,这样才有刺杀秦王的机会。荆轲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背着太子私下去见樊於期,用道理说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人物事略 易水萧萧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 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谋计于蒙嘉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被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人物事略   智解危机  秦王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柯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 "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   图穷匕见  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秦王拨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武士们这时冲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名家点评   (汉)太史公: 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 咏荆轲 》 ) 名家点评   (唐)贾岛: 荆柯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 易水怀古 》 ) (明)何景明: 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 易水行 》 )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人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 荆卿里 》 )   素材运用 话题 1 :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 话题 2 :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话题 8 :命运与时代      材料加工: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赢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 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成品展示       刺 秦      (山东考生)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赢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赢政,受死吧! 解读苏轼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赤壁赋 》: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名作选读 : 诗文佳句 : 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曵余光横碧霄 ○苏轼 《 虚飘 》 夕阳虽好近黄昏 ○苏轼 《 浣溪沙 · 春情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 《 卜算子 · 雁 》 。漏断:漏壶是古代的计时器。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完,即已夜深。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烟雨 ○苏轼 《 如梦令 · 有寄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 《 赠刘景文 》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 《 浣溪沙 》 。少:少年。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 《 东栏梨花 》 :“梨花淡白柳深清,柳絮飞时花满城。~。”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家散文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 —— 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 —— 不仅仅是文学 —— 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 《 前赤壁赋 》 、 《 后赤壁赋 》 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 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 “ 四个三 ” 来概括:不忘三事 —— 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 —— 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 —— 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 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 , 历久而不衰 ……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让我们以苏轼得一首词 ——《 定风波 》 ,来结束这番介绍苏轼的谈话。 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一行人,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人倍感狼狈,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 《 定风波 》 的腹稿却已形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此景、此境、此情,这首小词恰恰成了苏轼的人生写照。有人说:“苏轼是在对人们说:‘我嘛,怎么都行。’一个陷于怎么都不行的处境的人,却能怎么都行,这个人肯定就是苏东坡!“ 妙哉,斯言!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多么丰富?这肯定只有东坡在天之灵才能回答。 我们这里有一个比喻来谈谈看法: 一只蚂蚁,它身负重物,艰难爬行着,小小的沟沟坎坎,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分一寸的高度它都感觉至深;一只燕雀,可以飞过两三丈、蹿上三五尺,它飞蹿林间,几丈几尺的高度,它也能够察觉;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千仞,翼触青云,背负苍天,它俯视地面,嗬!满眼是广袤的山川和平原,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沟沟坎坎、树枝树梢,什么几寸几分、几丈几尺? 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 . [片段㈠]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甲卷)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精彩文段 [片段㈡]     忘记和铭记(全国丙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片段㈢]    说“安”(北京卷) “ 乌台诗案 ” 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 —— 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 一首 《 卜算子 》 ,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片段㈣]  脸(江西卷) 品东坡年轻时候的脸,你能读懂东坡将纵横透辟的议论,博大精深的才学,喷薄欲出的感情熔于一炉。我宁愿相信,残菊犹肯为他傲霜枝,只为看他傲视一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脸神,我宁愿相信,红梅为他零落为他开,只为看他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的脸神;我宁愿相信,映日荷花别样红,只为妒他 “ 照水红渠细细吞 ” 的柔情脸神。东坡的脸或显款款柔情,红鬓沈腰,深情处红笺也黯然失色;东坡的脸或显朗朗豪迈,举酒嘱客,引弓时天狼心惊胆寒。品东坡的脸,犹如品东坡的情,才情如海。 [片段㈤]    留给明天(天津卷) 一直卷在新旧两党争权夺势的政治漩涡之中,苏子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明天的命运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当我们循着 “ 杭州 - 黄州 - 琼州 ” 这条贬谪苦旅去寻觅先生精神家园的时候,我们找到的不是 “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 的悔恨与惶惑,而是 “ 苏堤春晓 ” 的胜景,是 “ 安乐医院 ” 的温馨,是 “ 千骑卷平冈 ” 的豪迈,是 “ 吾与子共适 ” 的安然。把对明天的忧虑留给明天,不就意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今天的生活之中,用坦然无畏的心灵、认真负责的态度、果断有力的行动去拥抱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吗? [片段㈥]     纪念(广东卷) 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曾经说过: “ 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定会受到天然的淘汰 ” 以肯定白堤、苏堤对西湖的重要意义。可以假想,没有这两道大堤,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美景也许只能永远的留在古画卷中了。 苏轼,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那些奇绝的诗文,更有这一道至今实实在在横亘在西湖上的长堤。较之屈原、李白、杜甫,同是伟大诗人的苏轼在民间有着更多的亲和力。他的诗文脍炙人口,他的轶事广为流传,以至于一道 “ 东坡肘子 ” 的名菜,黄州、杭州、海南都争说自己才是正宗。 走在苏堤的烟柳中,踏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值得纪念的:高贵的人格、实在的成就、爱民的心。 [片 [ 段㈦]    圆形与星形(福建卷)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 “ 寂寞东坡一病翁 ” ,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 《 赤壁赋 》 ,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学生佳作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 —— 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 《 赤壁赋 》 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 《 东坡突围 》 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确属考场的优秀作文。 诗人 · 明月 · 黄花                  一考生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 —— 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 《 金石录 》 ,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 《 漱玉词 》 ,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南宋状元郎, 宦海屡浮沉。 亮节昭日月, 无愧民族魂。 少年时期 家境殷实, 生活优裕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是丹心难灭! 文天祥篇 文天祥( 1236-1283 ),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天祥多才多艺,不但好文善诗,而且对象棋颇有研究,十分好弈。每当空闲时,他总要与人杀几盘,有时甚至忘记吃饭。每逢节日和生日,他更是以下棋为乐。同时,文天祥也酷爱游泳,从小就练了一身好水性,有空总想到江河湖泊去畅游一番。由于文天祥既迷下棋又好游泳,所以常常因照顾了这一项,而“委屈”了那一项。为了两全齐美,互不影响,他首创“盲棋” ( 没有棋盘和棋子,棋手双方用对话的形式来调兵遣将 ) ,经常与人在水中“下棋”,既活动了全身,又陶冶了性情。 人物简介: 1274 年的一天,当时担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特意邀请了闻名大江南北的象棋国手周子善一同驾车来到赣江的一条支河边,他们兴致勃勃地要在这澄碧清冷的水中游泳对弈,以此度过这美好的一天。他们刚刚下到水中,就迫不及待地“厮杀”起来,一对平时交谊颇深的好友,此时在意念中的“战场”上,指挥自己的兵、车、炮、马狠命拼搏。周子善轻拨浪花,一个出奇不意,直捣对方腹地;文天祥剪碎清波,巧妙迂回,只略施小技,便又转危为安。周子善很佩服文天祥这一着,他仰浮水面赞叹道:“文山 ( 文天祥的号 ) 兄真是运筹机巧,胸握雄兵啊 !” 文天样甩动双臂,奋力向前 — 游,然后回头对周子善说道:“子善兄过奖了,其时这下棋如同对付来犯之敌,只能以战求安,如一味退让求和,其结果是安和俱损。当今大宋天下不也是如此吗?”说得周子善连连点头。 两人边游边对弈,兴致愈来愈浓,不觉已是日落沉西,水面上还不时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 18 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 20 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礼部的考试中,文天祥被主考官誉为 “ 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 ” ,但还应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的 “ 御试策 ” 这篇文章,主要提出四个问题;为什么天灾频繁、人才匮乏,兵力薄弱、 “ 虏寇 “ 入侵?文天祥运笔如飞,洋洋洒洒,一气写了将近一万字.他直言论政,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灾的发生是民怨招来的,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巧取豪夺,贪而无厌,人民怎能不痛苦呢? 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坏,士人或追逐名利,或空谈性理,对国家的耻辱和人民的痛苦漠不关心,国家重用这种人,有才能的人就被见弃了。兵力的薄弱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的,财政困难则是因为皇室、大臣和寺观挥霍浪费,如果天下之财专供军用,就不会兵力不足.他对这三个问题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可惜对第四个问题,文天祥出于阶级偏见,作出了惜误的答案.他认为少数民族的入侵,是“盗贼”蜂起,也即农民起义的结果.文章回答这些问题后,又要求皇帝采纳逆耳的忠言,重视社会的公论,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黄榜张贴出来后,文天祥取上了一甲第一名 —— 状元及第。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元军大举进犯,国势极危,朝廷发出 “ 勤王 ” 诏令。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 “ 捧诏涕泣 ” ,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 “ 勤王 ” 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 6 人。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 1277 年三月,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 10 县、吉州 4 县,人心大振,江西湖南、湖北各地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 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忙调 40 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终因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  10 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 “ 会同馆 ” ,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文天祥见到留梦炎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接着,南宋亡国之君, 9 岁的赵隰又来了,文天祥连声说 “ 圣驾请回 ” 后,便闭口不语了。 再往后,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了,劈面喝问文天祥: “ 见了宰相为何不跪? ” 文天祥说: “ 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什么要跪? ” 阿合马见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 “ 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 ” 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 “ 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 ” 。阿合马无言答对,色厉内荏地环顾左右说; “ 这个人生死由我 ……” 。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 “ 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 ” 。 一个月后,文天祥被带到枢密院,见元丞相孛罗。文天祥泰然自若站定,立刻有官员喝令: “ 跪下! ” ,文天祥拒不跪下,孛罗令差官按文天祥跪倒,尽管一群走卒拳脚相加,文天祥被拽倒后还是拼死坐在地下,始终没有屈服。 通事(翻译)传话: “ 你还有什么话说? ” 文天祥答: “ 我尽忠宋朝,才有今天,请你们快快处置罢! ” 孛罗又说: “ 你们丢掉君王(赵隰)。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 ” ,文天祥答: “ 社稷为重,君为轻。 ” 孛罗再问: “ 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 ” 文天祥答: “ 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 ” ,又说: “ 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 ” 孛罗叫道: “ 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押起来! ” ,文天祥凛然答说: “ 我为国死都不怕,还怕关押! ”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 《 正气歌 》 ,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 “ 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 之志向。 面对高官显爵的诱惑以及死亡的威胁,文天祥慨然说道: “ 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 ”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過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说: “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於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 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 ” 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 “ 社稷为重,君为轻 ” 。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給你官位(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 “ 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 ” 文天祥喝道: “ 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 ” 他问监斩官: “ 哪边是南方? ” 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 “ 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 於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後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他的遗书: “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向南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 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大文学家蒲松龄曾屡试不第,但他并不因此而颓丧,他写下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此后,他在家门口摆上桌凳,端出茶水,让过路人给他讲各种传说故事,二十余年,从不间断。正是在搜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他才写成了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 聊斋志异 》 。 解读韩信篇 名家点评 (唐)刘禹锡: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 韩信庙 》 ) (宋)钱若水: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己深。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 《 题韩信庙 》 ) (宋)张耒: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 韩 》 信 》 ) (明)袁祟焕: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 韩淮阴侯庙 》 ) (清)周永年: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尽惊。始知真国士,元不论群情。楚汉关轻重,英雄出战争。何能避菹醢,垂钓足平生? 《 吊淮阴侯 》 (清)袁保恒: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同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 《 过韩侯岭题壁 》 ) (清)包彬: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 淮阴侯庙 》 ) 材料加工: 话题 1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同一样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评价。在我的记忆里, " 能屈能伸”这个词好像就是因为韩信才创造出来的。似乎, " 韩信 " 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说解: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看看人家韩信,当年能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后来还不是当上了刘邦的大将,比追随汉王多年,身经百战的樊唉和周勃还厉害! 事实上,在强权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采取韩信的办法,双膝跪地从别人的裤档下爬过去,只能说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的耻辱,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情。试想,如果韩信后来毫无 " 成就 " ,只是一个浑浑匪熏过日子的小混子,那么,人们会不会转而评价说: " 那是一个从年轻时就不知廉耻的东西。 " 但是,我们却把韩信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的行为夸奖成多么了不起的举动,是不是因为韩信后来有权得势了?生活中常常有 " 豆腐渣 " 变成 " 一朵花 " 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感情惹的祸。( 《 可耻的韩信 》 节选) 话题 2 :转折 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 " 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 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 " 木婴渡军 " 、 " 声东击西 " 、 " 以少胜多 " 、 " 四面楚歌 " 、 " 十面埋伏 " 等,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白己的前途当场断送。 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必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 " 政治人物 " 活跃的舞台,英雄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 " 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 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 " 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 《 转折 》 节选) 话题 3 :性格与命运 韩信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韩信悲剧的构成,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只是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原因当归为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气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 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 》 节选) 话题 4 :人格 人常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将才之过,是忍辱负重,是大才不拘小过,我却怀疑其中有谬误之处。 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正值少年,当时他并不知道将来有子牙之谋,管仲之才,将来韩信成不成大事谁也不知道,如何便说他是大才不拘小过呢 7 所以,韩信受胯下之辱,与他后来的纵横沙场毫无关系。倒是后人通透了韩信的一生后,才牵强附会说韩信能忍辱以成大才。 韩信受胯下之辱实则是韩信厚颜无耻之举,缺乏气节之过。中国文化重视人格自尊,讲求骨气, " 不吃嗟来之食。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早为国人所提倡。韩信丧失人格,正是体现于胯下之辱,即使是后来韩信成就了将才功名,建立了赫赫功勋,仍然有很多的人骂他 " 无耻胯夫 " ,何也?这难道不与他的人格丧失有关吗? 故我今日读史感叹:世人误传韩信受 " 胯下之辱 " 乃忍小谋大,误导久矣! 我不提倡世人学习韩信此举,是为倡导人格之贵重也。( 《 评论韩信 》 节选) 话题 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 " 金无足赤,玉有微暇 " ,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 史记 》 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 " 爱卿与朕孰能耶? " 韩日: " 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益善。 " 刘又问: " 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 " 上善将将,信不及。 " 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皇帝老儿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 " 嘿嘿 " 直笑。(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节选) 话题 6 :利益 韩信与钟离昧 " 素善 " ,他为了改变自已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竟然拿了朋友的头去取悦刘邦,把朋友对他的信任出卖了,叫卖得一干二净。钟离昧的头却没有为他换来安宁,到了最后,还被当初最赏识他的萧何与吕后共同谋害了,连同他的九族,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原是韩信的保荐人,应该说和韩信关系不错,这时候为了保全白己,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有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孔子说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古往今来,在利益面前,有为了大义不动心的吗?( 《 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 》 节选) 成品展示 陷阱 (河南高考优秀作文)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吐阵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得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 萧丞相! " 是的,萧丞相是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人了沉思 -•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 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地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 " 萧丞相也将出席。 "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 那晚,他会心地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地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 走吧。 " 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末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作文如何运用经典素材 1 、庄子 【 人物事略 】 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 " 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 惠子说: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说: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说: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 庄子说: " 请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 秋水 》 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 " 庄子来,欲代子相。 " 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 "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 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 " 没有什么用处。 " 庄子说: "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 "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 主人说: " 杀不能鸣者。 "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 "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 庄子笑道: "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 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说明 " 物化 " 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 " 道 " 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 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 "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 庄子说: "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 ……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 他主张人生在世,要 "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 " 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 "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 弟子说: "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 庄子说: "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自我认识和他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 " 曳尾于涂中 " 的庄子?这个 " 心如澄澈秋水 " ,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2004 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 《 菊花飘香的时节 》 节选) ☆ 话题 2 :换一种角度 材料加工: 其实,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己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 "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 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地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 “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所以更多的人们仅记住了庄子蕴意 " 相濡以沫 " 中相互依靠、相互偶依的内涵,而宁愿忘却那句 " 相忘于江湖 " 。 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 " 相濡以沫 " 却是一个过程,因为不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绵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 《 夏日黄昏 》 节选) 偶翻 《 庄子 》 ,看到了这样一行话: "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由庄子看来,在一个几乎没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 ☆ 话题 3 :魅力 材料加工: 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 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设喻,便可见他的胸襟。( 《 忙里偷闲读庄子 》 节选 ☆ 话题 4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 …… 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 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己给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 2003 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 感情和认知 》 节选) ☆ 话题 5 :买镜 材料加工: (一)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 2004 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明月为镜,昭然我心 》 节选) (二)心有明镜,活得超然。 "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他能 " 冯虚御风 " ,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 2004 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 心有明镜 》 节选) 材料加工: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 " 泥泞中亦可 " 的大无畏 …… 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 " —— 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苹。( 2004 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 《 精神的伊甸园 》 节选) ☆话题 6 :人文素养与发展 话题 7 :  辨 材料加工: 我敬畏庄子的明辨,他的妻子与世长辞,别人为他哀悼妻子,为他感到可惜;而他却自在地击缶而歌。那歌声中没有丝毫哀伤忧愁,没痛哭悲虑。人们都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奇怪,纷纷问他为什么在这样做。他的明辨,让人感到敬佩;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随尘土而逝。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哀伤呢?    庄子对人生态度的明辨,让他的心灵永远清澈透明。( 2006 年广州一模范文节选) 2 、嵇康 【 人物事略 】 博才嵇康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竹林七贤 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嵇康饮酒 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 《 酒会诗 》 ,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 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广陵散绝 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 《 广陵散 》 ,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 《 广陵散 》 ,我总是不肯教他, 《 广陵散 》 今绝矣!” 嵇康与孙登 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以至留连忘返,陶醉其中,在苏门山中遇见孙登。孙登是大隐士,他对嵇康的提间不做任何回答。最后,稽康要离开了,他再一次间孙登:“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次开口了,他说:“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孙登承认嵇康有才,但是又认为他识寡。所谓识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孙登是当时的一位很有见识的隐者,其隐逸之举,也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与迫害。嵇康说“今愧孙登”,就是因为没有采纳孙登的意见,未能及早隐居以致自蹈大祸的缘故。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哐当、哐当 ……” 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 《 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 》 ?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 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2004 年高考重庆满分作文 《 菊花飘香的时节 》 节选) ☆ 话题 2 :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 —— 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 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 《 广陵散 》 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2002 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 《 心在刃上选择 》 节选) ☆ 话题 3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材料加工: 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 《 广陵散 》 从此绝矣。”一部名曲就这样失传了。当真是“后不见来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代人就将再次听到这千古绝唱,嵇先生之记忆即是现代音乐家的曲谱。( 1999 北京市满分作文 《 重现文明再创辉煌 》 节选) ☆ 话题 4 :包容 材料加工: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话题 5 :家庭教育 材料加工: 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 《 绝交书 》 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但我们看他做给儿子看的 《 家诫 》—— 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 —— 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 《 家诫 》 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 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 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 三告后辈要慎言。 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 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他说:“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 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他说:“匹帛之馈,车服之赠,肖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 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节选) ☆ 话题 6 :自虐 材料加工: 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刺激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 话题 7 :坚持自我 材料加工: 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 。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 话题 8 :路 材料加工: 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 —— 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哈哈 …… 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人说你毁坏礼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没有发出的呼喊,就让我替你喊出吧!或许,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马心的时代,这是称那个“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时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是激愤于挂羊头卖狗肉者之流(如司马懿)的胡作非为,激愤之极而转为不言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礼教!其实啊!司马懿何尝是孝子?可司马氏就是以不孝为名杀了你。悲哉!“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子几百年前的这一悲吟,不幸却又应验在了你的身上。( 《 哭嵇康 》 节选) ☆ 话题 9 :交友 材料加工: 冤哉!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 《 中国古代史 》 ,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一纸 《 与山巨源绝交书 》 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 《 哭嵇康 》 节选) 话题 10 :辨 我欣赏阮籍的明辨。“人以饮酒而死,他以饮酒而生。”阮籍以白眼对待礼俗之士,不屑于与他们为伍。当司马昭看上他的女儿,希望能迎娶他女儿到司马家时,阮籍明辨是非,深知这是不仁不义的事。于是他以酒为籍口,每当司马家族的人到来的时候,他就喝酒,有时真醉,有时假醉,如此六十天,直到司马家的人实在不得已。终于放弃迎娶他女儿的打算。    阮籍对人间是非的明辨,让他的心灵永远清澈。 “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他明辨也使我折服。当山涛到别外做官,特意令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时,嵇康明辨是非,写了一封 《 与山巨源绝交书 》 ,从此与他断绝关系,当受到钟会的陷害。将受司马昭之刑时,他本可以求司马昭放他一马。他便可贻养天年。然而,他毅然决然踏 刑场,在三千名学生面前弹即将面为绝响的 《 广陵散 》 ,令人为之可惜。    而正是嵇康的明辨,在千百年之后人们还会记住这一位心灵清澈的勇士。( 06 年广州一模范文节选) 3 、 曹操 【 人物事略 】   疑杀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 218 年,曹操颁布了一道 《 终令 》 ,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 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 公元 207 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观沧海 》 。    滥杀无辜 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曹操焚稿 《 三国演义 》 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 《 孟德新书 》 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 《 孟德新书 》 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生性多疑 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记得历史上常有这回事。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何也? "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 也!事且如此,况于人乎?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鲁迅曾就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伐的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并不是真正的曹操。( 2003 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 《 偏心 》 节选)    ☆ 话题 2 :规则    材料加工:    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昔日汉人宽袍大袖,看上去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褚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级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一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 2002 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何成方圆)节选)   ☆ 话题 3 :宽容    材料加工: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的下属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但曹操否定了这个意见,并且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 张郃天荡山失守,曹洪告诉曹操,认为张有罪,但曹操却说:“非郃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曹操退守阳平关,派许褚接应粮草。许褚饮酒大醉,粮草被张飞夺去,自己兵败负伤逃回。曹操没有责怪他,白己承担了失败的责任,并令医生为许褚治伤。曹操曾派人招安张绣,张因过去与曹操有仇,杀了曹操的儿子,怕曹操不会容忍他。贾谢告诉他,曹操是个英雄,为了延揽人才,一定不会记私怨的。张绣遂即见操,拜于阶下。曹操把他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 " 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 ,并封张绣为将军。( 《 论曹操的用人政策 》 节选)    ☆ 话题 4 :人才    材料加工: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短歌行 》 中的这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惟才是举,是曹操既出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臼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郃;或从行伍之中提拨上来,如于禁、乐进。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 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 》 节选)   ☆ 话题 5 :谋略    材料加工:    刘义庆在 《 世说新语 • 假谲 》 里说,曹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兵士们很渴。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梅树林,到那里摘梅子吃,可以解渴。兵士们听说有梅子可吃,口里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据此故事,后人引申出了一句成语,叫做“望梅止渴”。    曹操说:“欲攻敌,必先谋。”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 《 三国志 》 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 曹操的军事思想 》 节选)    ☆ 话题 6 :进取心    材料加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龟虽寿 》    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经济萧条,白骨累累,给人带来一种感伤颓废的情绪。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阵春风,吹散了这种伤感的情绪。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进取。在闲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 《 论曹操的诗 》 节选)   ☆ 话题 7 :英雄    材料加工:    英雄还是奸雄?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 "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 ,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仟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喝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生发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满洒!马背上,勒缰援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你以道、义、治、度、谋、备、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但仍有人称你为奸雄。是因为你生性多疑,屠吕伯奢全家,还是因为败你诗兴而槊死刘馥,忌才学而杀杨修?抑或是你功高震主,无视汉天子存在?奸雄,时人作下的预言,史学家对你的评判,小说家给你的名号。    孟德啊!只有你自己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功与过留与后人评说,我只管把酒临风,歌以咏志!    ☆ 话题 8 :角度    材料加工:    罗贯中笔下的 《 三同演义 》 中,曹操那阴险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剧中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角色在众人心中早己根深蒂固, …… 声声笑里藏刀,总让人毛骨悚然。也许是因为他违背了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诈、狡猾的恶名,引来千古辱骂 ¨    “ 论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曹操到底是好是坏呢?引起了众人争议。    “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软怜惜人才,收留了黄盖,怎会一失足成千占恨,上了周喻的当?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颗爱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认。他不仅爱惜人才,自己也喜爱文学,足智多谋,文章朴实而不华丽,精湛而不罗嗦,使得千古闻名的 《 观沧海 》 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    也许因为他的善于用人,才智博学,使得他成为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使魏日益强大。    如果光说曹操善于用人,那我将会说 "NO" ,他也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好友去世使得家族破裂,惟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为了替好友找到女儿,曹操千方百计,派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接回了蔡文姬,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怎么又不让人感动?古今中外,对于曹操众说纷纭,他也以自己独特一面向众人展现着自已,带上一份沉默,一份赞赏,静静地沉静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我们却应多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 《 提笔论曹操 》 节选)  4 、司马迁 【 人物事略 】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 10 岁起诵读 《 古文 》 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 《 古文尚书 》 和 《 春秋 》 。 19 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 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 …… 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 104 ),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 《 太初历 》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 99 ),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 " 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的巨著一一 《 史记 》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 •…¨ 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 《 史记 》 永表后世。( 2004 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节选) ▲ 话题 2 :转折 材料加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 " 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 带来的惊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 " 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 " 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 2003 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 《 转折 》 节选) ▲ 话题 3 :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 " 噫吁唏!难于上青天也! " 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 司马迁。老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 " 每念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 " 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 "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 " 临清流而赴死 " 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割睾丸的利刃变成接生 《 史记 》 的手术刀,其化害为利之术,良足谓今古奇观。( 2002 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 《 发自心灵的选择 》 节选) ▲ 话题 4 :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 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摈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向辉煌。( 2004 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 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 节选) ▲ 话题 5 :变通 材料加工: 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的 《 史记 》 的五体 ——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 《 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 》 节选) ▲ 话题 6 :挑战 材料加工: 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物资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他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 《 管子 》“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百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响,其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 《 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 》 节选) ▲ 话题 7 :买镜 材料加工: (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 2004 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 买镜,我要特制的 》 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罚。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一片惨像。( 2004 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 本期话题 》 节选) 5 、苏武 【 人物事略 】    出使匈奴 公元前 100 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 " 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 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意外事变 当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而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活动。然而,谋反失败。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 " 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 说着拔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怒斥卫律 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窖中受饥 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饿死。 流放北海 苏武拒不投降,单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群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归国 苏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后,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 81 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活到八十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 60 年)病亡。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2004 年高考满分作文 《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 节选)    ▲ 话题 2 :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 《 女神 》 节选)    ▲ 话题 3 :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 " 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 " 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2002 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 《 与永恒拔河 》 节选) ▲ 话题 4 :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 苏武传 》 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 《 苏武的尊严 》 节选)    ▲ 话题 5 :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 " 人淡似菊 " 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 " 渴饮雪,饥吞毡 "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 《 道德与名节 》 节选)    ▲ 话题 6 :信念    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 " 屈节辱命 " 。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 " 剑斩虞常 " 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 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 《 信念 》 节选)   ▲ 话题 7 :选择    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 《 无尚的选择 》 节选)   ▲ 话题 8 :坚持    材料加工: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 " 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 " 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 " 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 " 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 《 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 》 节选)   6 、孙膑 【 人物事略 】 师从鬼谷子 孙膑,自幼聪慧。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 " 鬼谷先生 " ,孙膑于是学艺于鬼谷先生。与孙膑一起学艺的还有庞涓、苏秦、张仪,被后人称为 " 鬼谷四友 " 。 因才遭妒 庞涓是其同学,孙膑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而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贤妒能。庞涓比孙膑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悄悄派人召孙膑到他那里共事。等孙膑到了以后,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摈刑),想使孙膑的才能不得显现于世。这是 " 孙膑 " 这一名字的由来。 逃魏奔齐 孙腔被削去了膝盖骨后,成了残疾人,并且是受人贱视的 " 刑徒 " 。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陈说自己的遭遇、行军布阵的策略及政治主张。齐国的使臣大为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回齐国。 赛马显才 孙膑到齐国时,齐威王即位不久。齐国王公贵族常以赛马为乐。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出主意说: " 将军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赛,再用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 " 田忌照做了,结果一负两胜。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跟他谈论兵法和治国之道,威王衷心信服, " 遂以为师 " 。 围魏救赵 公元前 354 年,赵国出兵攻占了卫国的漆和富丘,卫国原来就依附于魏国,当受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后,卫国屈服了。魏惠王为了夺回属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邯郸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赵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 " 批亢捣虚 " 、 " 疾走大梁 " 、 " 攻其所必救 " 的战略。田忌依计而行,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泪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 马陵之战 公元前 342 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 " 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 " 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咯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人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 " 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人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 " 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 "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 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 " 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白刎,临死说: " 遂成竖子之名! " 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回归田园、著书立说 齐宣王拜田忌为右丞相,孙膑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权贵大臣不断向宣王进谗言,宣王起了疑心。孙膑知道后,即劝田忌一同弃官隐居。孙膑回到自己的老家,在这里写成了 《 孙膑兵法 》 继承和发展了 《 孙子兵法 》 的军事战略思想,这是一部享誉世间的兵家宝书。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磨难    材料加工: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炭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一是胸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获得胜利者自然成为兵法大家:一是潜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磨难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难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在钻研过程中身受磨难,在身受磨难中反复钻研者自然成为兵法通家。舍此两个途径不能掌握中同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夸夸其谈,无济于事。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惟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不能不让曾经躺在担架上谋划中国革命战略的毛泽东感慨赞叹。( 《 攻魏救赵 千古高手 》 节选)   ▲ 话题 2 :理智与良知    材料加工:    鲁迅先生说: "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 而己集 • 小杂感 》 )暴力在夺取人的生命的同时,也取消了人的终极价值。在权力的平台上,人只是一个任人摆弄的物件。无论屠杀者寻找如何完美和貌似合理的借口,都难以直面无辜的生命。比寒光闪闪的屠刀更无情的,是可怕的恶的循环。     孙膑虽然没有膑骨,但仇恨使他冲上战场,两块膑骨,像两颗种子,生出两柄复仇利剑。一剑刺出桂陵之战,歼敌两万,俘敌七万。围魏救赵,声震天下。一剑刺出马陵之战,射死庞涓,歼敌三万,俘敌五万。减灶之计,千古流传。可是,他把庞涓射死了,膑骨之痛就没了?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白由,生命变成了复仇的工具。( 《 刺痛千年的麻木 》 节选)    ▲ 话题 3 :转化    材料加工:    鞋的历史,己相当久远。大约在 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庞涓。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们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高跟鞋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这些发明怪鞋的人,发明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本来为掩盖缺陷的作品会转化为时髦的装束。( 《 鞋的由来 》 节选)    ▲ 话题 4 :妒忌    材料加工:    寓言诗 《 鸟的评说 》 讲的是: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 总之,众鸟都只会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是优点,也被认作了缺点。这则寓言诗想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应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    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就难以有大作为。战国时的魏将庞捐,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对孙膑才智过人由嫉妒进而心生恶念,使孙膑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终也恶有恶报,兵败身亡。三国时的周瑜,年少有为,前途无量,但气量狭小,不是虚心学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优点,而是心生嫉妒,发出了“既生喻,何生亮”的哀叹,最后忧愤而死。    庞涓、周瑜二人本来都可以更有作为,但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心生嫉妒,想挤掉对方,结果不但没学到对方的优点,还断送了前程,赔上了性命。这危害可谓大矣!( 《 写作中样例教学法的运用 》 节选)    ▲ 话题 5 :变通    材料加工:    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我们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 善于“变通”的孙膑 》 节选)    ▲ 话题 6 :低头    材料加工:    “该低头时就低头!”为什么暴风雨过后碗口粗的大树会折断,但纤细的竹子却仍完好无损呢?因为风来则竹弯,风大则竹更弯,风有多大,竹有多弯。而风雨后,竹子仍旧那么直。是啊!竹子一弯风雨过,那人一低头不必要的麻烦不也就过了吗?孙膑一低头,成为一代军事家,否则他也只是黄泉路上一个孤魂野鬼罢了。    总之,做人要忠要义,但不要迂:要善要信,但不要任人欺:要有骨气,但不可太固执:要会变通,但不可太圆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天空之外,你还可有一番作为!( 《 也说屈原 》 节选) 7 、 韩信   【 人物事略 】 胯下之辱 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命运多舛 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离楚归汉 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到后来,刘邦问韩信: " 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 " 韩信说: " 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 " 刘邦又间: " 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 " 韩信说: " 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 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偷渡陈仓。 断水塞流,大破联军 汉王三年(公元前 204 年)九月,韩信与齐楚联军对峙于潍水。韩信连夜秘密派人装满一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次日上午。当齐楚联军刚刚走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泻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韩信回兵追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齐王逃跑,尤且(齐楚联军主帅)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四面楚歌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该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人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项羽眼见大势己去,自剔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同一样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评价。在我的记忆里, " 能屈能伸”这个词好像就是因为韩信才创造出来的。似乎, " 韩信 " 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说解: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看看人家韩信,当年能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后来还不是当上了刘邦的大将,比追随汉王多年,身经百战的樊唉和周勃还厉害! 事实上,在强权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采取韩信的办法,双膝跪地从别人的裤档下爬过去,只能说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的耻辱,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情。试想,如果韩信后来毫无 " 成就 " ,只是一个浑浑匪熏过日子的小混子,那么,人们会不会转而评价说: " 那是一个从年轻时就不知廉耻的东西。 " 但是,我们却把韩信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的行为夸奖成多么了不起的举动,是不是因为韩信后来有权得势了?生活中常常有 " 豆腐渣 " 变成 " 一朵花 " 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感情惹的祸。( 《 可耻的韩信 》 节选)    ▲ 话题 2 :转折    材料加工:    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 " 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 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 " 木婴渡军 " 、 " 声东击西 " 、 " 以少胜多 " 、 " 四面楚歌 " 、 " 十面埋伏 " 等,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白己的前途当场断送。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必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 " 政治人物 " 活跃的舞台,英雄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 " 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 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 " 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 2003 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 《 转折 》 节选) ▲ 话题 3 :性格与命运    材料加工:    韩信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韩信悲剧的构成,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只是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原因当归为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气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 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 》 节选)    ▲ 话题 4 :人格    材料加工:    人常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将才之过,是忍辱负重,是大才不拘小过,我却怀疑其中有谬误之处。    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正值少年,当时他并不知道将来有子牙之谋,管仲之才,将来韩信成不成大事谁也不知道,如何便说他是大才不拘小过呢 7 所以,韩信受胯下之辱,与他后来的纵横沙场毫无关系。倒是后人通透了韩信的一生后,才牵强附会说韩信能忍辱以成大才。    韩信受胯下之辱实则是韩信厚颜无耻之举,缺乏气节之过。中国文化重视人格自尊,讲求骨气, " 不吃嗟来之食。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早为国人所提倡。韩信丧失人格,正是体现于胯下之辱,即使是后来韩信成就了将才功名,建立了赫赫功勋,仍然有很多的人骂他 " 无耻胯夫 " ,何也?这难道不与他的人格丧失有关吗?    故我今日读史感叹:世人误传韩信受 " 胯下之辱 " 乃忍小谋大,误导久矣!    我不提倡世人学习韩信此举,是为倡导人格之贵重也。( 《 评论韩信 》 节选)    ▲ 话题 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材料加 1 :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 " 金无足赤,玉有微暇 " ,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 史记 》 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 " 爱卿与朕孰能耶? " 韩日: " 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益善。 " 刘又问: " 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 " 上善将将,信不及。 " 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皇帝老儿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 " 嘿嘿 " 直笑。(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节选)    ▲ 话题 6 :利益    材料加工:    韩信与钟离昧 " 素善 " ,他为了改变自已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竟然拿了朋友的头去取悦刘邦,把朋友对他的信任出卖了,叫卖得一干二净。钟离昧的头却没有为他换来安宁,到了最后,还被当初最赏识他的萧何与吕后共同谋害了,连同他的九族,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原是韩信的保荐人,应该说和韩信关系不错,这时候为了保全白己,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有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孔子说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古往今来,在利益面前,有为了大义不动心的吗?( 《 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 》 节选)    ▲ 话题 7 :用人之道    材料加工:    太史公用如椽大笔活现了淮阴侯韩信一生沉雄悲壮的历史。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能够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决定鹿死谁手者,非淮阴侯韩信莫属。然而正是这位赫赫大将军,曾几何时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险些为历史大潮淹没、吞噬。且不说“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遭受“胯下之辱,人多厌之”:即使事楚之际,归汉之初,依然未能运交华盖。名位低浅,碌碌无为乃至始而亡楚归汉,继之归而复亡 ¨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淮阴侯韩信亡楚归汉,不正是一面历史明镜吗?他自己也照过镜子,被重用后也重用贤人、智者,哪怕被用者原是降将。广武君即是其人。韩信问计于他,说:“ ——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 ,道明了用人的症结与真谛。所以,揭去亡、归二字头上的神秘面纱,不难看到,无论亡者、归者均系于一个”用“字,不“用”则亡,“用”则归也。( 《 韩信亡楚归汉浅议 》 节选) 8 、武则天 【 人物事略 】 武皇家世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 705 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入宫见闻 贞观十一年( 637 年), 14 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人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皇后武则天 公元 654 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六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也没有放过,将二人各责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去双脚,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死了。   平定徐敬业 武则天为以后做女皇做的准备活动,被一些大臣识破,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花公元 684 年的九月,被武则天贬出京城的徐敬业开始起兵反抗。武则天连忙调动了三十万兵马迎战,让李孝逸领兵平叛。只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   实现女皇梦 公元 690 年的重阳节,即九月九日,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赏。    广揽人才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贮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完善科举 武则天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的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重视农业 武则天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抗击外侵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 692 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恢复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巩固国防 武则天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 701 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张柬之兵变复唐 公元 704 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大臣,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把持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 705 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武则天的男宠)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 素材运用 】   ▲ 话题 1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人是感情的动物,然而感情并不是放在天平上的,它有倾斜,有侧重,在这种不客观因素指导下认识事物,势必也有倾斜。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当政,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长河中,被一 - 些卫道士们认为违反天理,违反人理纲常,然而,这些评价公正吗?显然不。    武则天当政期间,知人善任,提倡有识之士自荐,并广开言路,重视发展经济。在她统治下,唐朝经济继续朝前发展,之后便出现了“开元盛世”,难道这些违反天理了吗?    然而,面对古人,封建卫道士在感情上亲近封建伦理,尊崇封建道德,所以否定她;而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上,用理性的思维去认识这件事,所以能给予正确评价。这便是根据感情亲疏判断事物的片面性,不准确性。( 2003 年高考安徽优秀作文 《 莫让感情蒙住双眼 》 节选)   ▲ 话题 2 :相信自己    材料加工:    我认为,武则天是聪明坦荡的,她由一个宫女成为一个女皇,干了那么多石破天惊的大事,主宰了 46 年的江山,却在自我评价上留下了一张白纸,也拒绝了别人在她的墓碑上对她歌功颂德。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生前事”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至于“身后评”,那是后人的事,褒贬“于我何有哉”?武则天和曹操都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如果他们在“担当生前事”的时候就想到后人会对自己如何评价,思前想后,诸多顾忌,就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使其不敢大刀阔斧地行事。而这也正是他们最大的悲哀。( 2004 年重庆市高考优秀作文 《 相信自己 》 节选)   ▲ 话题 3 :感情和理智    材料加工:    有人说,女人是靠感情生活的动物。女人永远离不开感情,女人更珍惜感情。一个可以为了事业而放弃感情的女人,又会怎样呢?我个人的回答是:势不可挡。有一句话说“只要有了仇恨,一个女人可以扳倒十个男人。”但我看,只要没了感情,一个女人足可令百万男人低头称臣。    漂亮是女人天生的幸运。在有智慧的女性手里,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如果在这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里,女人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充分运用这把宝剑。 一个女人若能像一柄剑那样冰冷无情,雪亮锋利,却又外表美艳,楚楚动人,就是想得天下也并非不可能。    而武则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漂亮,有野心,工于心计,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无情。她才是女人里面的“独孤九剑”!美貌 + 野心 + 多谋 + 无情 = 天下无敌!她为了坐上皇位,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四个亲兄弟,一个亲姐姐,两个亲儿子,一个亲甥女,这种“剑法”,简直让任何枭雄也要瞠目结舌,自愧不如。你说,这个放弃亲情不谈爱情的女人厉不厉害?( 《 武则天和南丁格尔 》 节选)    ▲ 话题 4 :宽容    材料加工:    《 唐语林 》 卷一中有一则武则天和骆宾王的小故事。骆宾王在他刚成年时,正好遇到徐敬业在徐州造反,于是便作了著名的 《 讨武曌檄 》 ,臭骂武则天,后兵败被杀。武则天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意指武则天用花言巧语诱惑了皇上),一笑了之,及至读到“一抔之土末干,六尺之孤安在?”川意指高宗刚死,坟土末干,武则天就篡夺了王位,如今太子又在什么地方呢?),她很不高兴,对左右埋怨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没注意到这样的人才!)    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找人寻访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传于世”。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入狱,写了 《 在狱咏蝉 》 ,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死后,决没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头号敌人!武则天的肚量,由此可见!( 《 笔伐 》 节选)   ▲ 话题 5 :无字碑    材料加工:    墓碑,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 " 无字碑 " ,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其实, " 无字碑 " 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 节选)   ▲ 话题 6 :评价    材料加工:    武则天,一代女皇,中国历史上亘古一人。那么,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出现的这一位不同凡响的女性?暴君乎?明主乎?风流女皇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 " 无字碑 " 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 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 " 纳谏 " 和 " 用人 " 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都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 " 酷吏 " ,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最终导致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 " 无字碑 " ,由后人去评价。( 《 一代女皇武则天 》 节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