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4-03-12 发布

天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六校联考 高一语文 蓟州一中 芦台一中 Ⅰ卷(36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籼米(xiān) 胳肢(gé) 腈纶(lún) 捋虎须(luō)‎ B. 罅隙(xià) 包扎(zā) 碾轧(yà) 白炽灯(zhì)‎ C. 摈弃(bìn) 窸窣(sū) 荫蔽(yìn) 狼居胥(xù)‎ D. 踮脚(diàn) 间关(jiàn) 皱褶(zhě) 揳钉子(xi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B项,白炽灯(zhì)——chì;‎ C项,荫蔽(yìn)——yīn,狼居胥(xù)——xū;‎ D项,踮脚(diàn)——diǎn。‎ 故选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暝目 分孽 螺丝钉 雍容华贵 B. 凛冽 惦量 一炷香 梳装打扮 C. 怂恿 樊篱 笑咪咪 乌雀南飞 D. 过磅 挟带 橘子洲 莫名其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暝目——瞑目,分孽——分蘖;‎ B项,惦量——掂量,梳装打扮——梳妆打扮;‎ C项,笑咪咪——笑眯眯,乌雀南飞——乌鹊南飞。‎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很多人都爱做梦,但能把梦真切地叙写出来的,细腻地表现人之感情的还要数那些妙笔生花的诗人们。‎ ‎③新任会长在上任仪式上表示,成立商会,旨在加强南通同乡与其他旅法华人之间的合作,三人成虎,为增进中法两国友谊尽绵薄之力。‎ ‎④小说的情节安排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将故事推向高潮,同时又张弛结合,疏密相间,在一波三折中人物性格得以逼真展现,情节更加栩栩如生。‎ ‎⑤在广场一侧又一次见到了瓦依提,老远地她就看到了我,向我招手,笑容可掬地走到我面前,问寒问暖,像位老大姐。‎ ‎⑥世界各国只有同舟共济,在加大生态治理、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形成的惊涛骇浪,开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航程。‎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①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这里用错了对象。‎ ‎②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修饰“诗人”,使用正确。‎ ‎③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即能蛊惑人心。望文生义。‎ ‎④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结合“情节”分析,用错对象。‎ ‎⑤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结合“瓦依提,老远地她就看到了我,向我招手”分析,使用恰当。‎ ‎⑥同舟共济:比喻齐心合力,共同渡过难关。结合“世界各国”“在加大生态治理、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形成合力”等分析,使用正确。‎ 故选C。‎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B.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D. 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语序不当,“建造、设计、开发”三个词有先后顺序,应为“设计、开发、建造”。‎ C项,搭配不当,“录取”和“名额”搭配不当。‎ D项,搭配不当,应删除“看”。‎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项是 A.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归园田居》都是古体诗。‎ B.‎ ‎ 雪莱,法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代表作品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歌《西风颂》,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C. 词由诗发展而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 D. 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作品的范畴,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B项,“雪莱,法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错误。珀西·比希·雪莱,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故选B。‎ ‎6.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拟人、比喻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借代 C.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拟人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设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D项,“设问”错误。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应为反问。故选D。‎ 二、访谈类文本阅读(9分)‎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7. 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冷板凳”。‎ B. 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C. 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D. 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 ‎8. 对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根据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B. 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C.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D. 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9.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一项是 A. 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 B. “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 C.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 D. 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 ‎【答案】7. D 8. D 9.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寂寞出学问”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据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宣传学术成果而不是追逐学者的私生活。综合分析,D项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D项,结合“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因此,容易被遗忘”等分析,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原文并没有说“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而是说“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错误。原文为“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B项,“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错误。结合“‘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分析,只是作者的观点,“应该取消”于文无据。‎ D项,“只要……就……”错误。结合“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分析,“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文言文阅读(9分)‎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 晏子对曰:“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①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之观而不厌 厌:同“餍”,满足。‎ B. 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C. 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D. 弛刑罚 弛:废除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然则曷以禄夫子 何以解忧 B. 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所思在远道 C. 婴闻为人臣者 因为长句 D. 关市讥而不征 恍惊起而长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B. 晏子认为,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如果使国家安定,自己也能安居。如果使国君尊贵,自己也能安身。‎ C. 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 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1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2)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答案】10. D 11. A 12. A ‎ ‎13. (1)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2)这三条,就算是我的俸禄,也是您的利益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弛”,结合“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分析,是“放宽”而不是“废除”的意思。句意:减轻刑罚。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介词,用。‎ B项,构成“所以”结构;助词,构成所字短语。‎ C项,动词,做;动词,创作。‎ 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误。结合“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一句于文无据。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乃”,连词,表转折,却;“致”,招致、引来;“之”,助词,的;“过”,错误。(2)“此”,代词,这;“禄”,俸禄;“利”,利益;“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判断句)。‎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 ‎)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古代圣王的宫室,如果这样做了,那么诸侯们都会来朝见吗?”‎ 晏子回答说:“如今您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衣服,而不想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治理水平,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您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尽头,追求刻镂雕花的巧妙,追求宫室的错杂花纹而不懂得满足,那么也是与民为仇了。如果像我忧虑的那样,恐怕国家就危险了,而您也得不到安宁啊。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拒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山玩水,打扮宫中嫔妃,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百姓力量疲困,使百姓钱财用完,使百姓身临死境,百姓非常痛恨君主!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臣子的人,要始终把国君的事放在首位,把自己的事放在后边。如果使国家安定,自己也能安居。如果使国君尊贵,自己也能安身。我为什么偏偏不想富有与尊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做您的俸禄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除罪责。这三条,就算是我的俸禄,也是您的利益啊。”‎ 景公说:“这三条,我不会多加干涉,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君主说:“齐国可以安定了。”派人去问小国,小国的君主说:“齐国不会侵凌我们了。”‎ Ⅱ卷(84分)‎ 四、(16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南 湖 早 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动静结合,写风云变色,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大地回暖,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B.颔联写红花遍野,山杏初绽,湖面铺绿,水蘋生长。“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C.颈联写雨后白雁的翅膀仍显得很沉重,笨口拙舌的黄鹂的叫声不成样子。视觉与味觉相结合,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D.本诗和我们学过的《钱塘湖春行》,同样是对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抒情?‎ ‎【答案】(1)C ‎(2)抒发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诗前六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或者答“反衬”),末两句直抒胸臆。‎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视觉与味觉相结合”错误。“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故选C。‎ ‎(2‎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诗人以美景衬哀情,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自己遭贬谪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直抒胸臆。‎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颔联为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答案】 (1). 怅寥廓 (2). 青青子衿 (3). 栗深林兮惊层巅 (4). 强虏灰飞烟灭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寥”“衿”“巅”“虏”“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 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 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17. 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 ‎18.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以“信封上的大头菜”为题的作用。‎ ‎【答案】16. C 17. ‎ ‎①有智慧。②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③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④做事有原则。⑤谦和有礼。 ‎ ‎18. ①“大头菜”是小说线索,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代写冯借“信封上的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信封上的大头菜”得以重逢。②“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亲情、乡情的象征。借“大头菜”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③以“信封上的大头菜”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错误,文中无此意。街巷名称被更改的次数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作答本题,要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有关代写冯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从而概括出其形象特征。代写冯作为代写人,在寄往台湾的信封上画上大头菜的标志,借以寻找在台湾的哥哥,这个看似笨的方法,其实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方法,由此可见代写冯很有智慧。代写冯给人代写时很有原则,尽可能准确地呈现顾客的想法。写信封前会跟顾客商议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说明他谦和有礼,光明磊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代写冯加入代人写信的行列,一直坚持到找到哥哥,说明他很有耐心、坚持不懈,也体现了他重视亲情。‎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引起读者兴趣。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作答本题,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内容和主旨等方面来思考“大头菜”这一物象的作用。结构上,“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是围绕“大头菜”展开故事的。代写冯和哥哥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大头菜”,失散后代写冯在代写信封上留下“大头菜”的标识,后来凭借这个标识找到哥哥。内容上,结合“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分析,通过“大头菜”展现人物重亲情、有智慧的形象。“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大头菜”是亲情的象征,分别多年的兄弟因为“大头菜”最终得以联系,“大头菜”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小说歌颂亲情的主题。‎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六、语言表达(3分)‎ ‎19.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语境句式,主要用的句式为“我不想知道……,我只想知道……”;分析内容,选取一个事物,结合事物的特征及作用等仿写。“语言”可以写沟通、交流的作用。‎ 七、(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父爱的含蓄与深沉;女作家龙应台眼中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让我们懂得了成长需要放手;火海中逆向前行的消防员的背影,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在你过往的生命中,关于“背影”你有哪些体验和经历?又有何感悟和思考?‎ 请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背影 从小到大,让我最不忍观望的便是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带沧桑的背影!‎ 外婆总说她老了。是啊,你看,岁月已在她的眼角和额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一道道、一条条皱纹在她的脸上刻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明显。她额头上的三道深深的皱纹像岁月的伤疤,那么明显,有时候看了都让人心里酸酸的,她眼角的皱纹像树枝,也像鱼美丽的尾巴。外婆每次见到我的时候总会眯起她的小眼睛,直到眯成一条弯弯的线,笑容很甜很甜,皱纹就从舒张的形态向中间收紧,虽然这样,但是依旧感觉不到外婆在渐渐地老去,惟独每次看到外婆的背影,我才有一种锥心的痛——原来外婆真的老了!‎ 记得小时候,外婆走路总是健步如飞,她说这样去哪里都可以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颠屁颠地跟在她的背后,时而还得小跑几步才能跟上她的步伐。每次望着她的背影总是直直的挺立着,笔直的脊梁把衣服撑得很平整,看着她的背影就会让人觉得外婆虽然矮小,但是却是个很能干的女人!‎ 可是,等我渐渐长大,有一次跟着外婆去赶集的时候,外婆走在很陡的路上,气喘吁吁,被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我说:“外婆,累了就休息一下吧!”外婆感叹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点坡路也觉得有气无力啊!”但是外婆还是坚持走着,微风吹来,撩起她银白色的头发,飞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后,望着她双手叉腰,略微佝偻的背影,摇晃在风中,她蹒跚的步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的样子,突然使我意识到:“原来外婆老了!”看着她沧桑的背影,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每次放假回家,我总要去探望外婆,但是每次去学校的时候,外婆总是坚持要送我,走在路上我都要偷偷看外婆的背影,沧桑的背影隐藏了多少外婆对我的爱啊!‎ 离别的时候我悄悄回头,看着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带沧桑的背影消失在远处,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小成了一个小黑点消失在了远处。有时我在想,那时外婆独自走在路上应该很孤单很落寞吧!‎ 我那爱我的外婆虽然离开一年多了,但是每次想起她的背影,我都会想起外婆对我深深的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背影”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以“背影”为题,写一件正能量的,有关“背影”的事。如陌生人的背影:社会的关爱;亲人的背影:亲情;朋友的背影:友情;老师的背影:温情等。学生能从与背影有关的故事中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即可。必须以对“背影”这一形象化的联想和思考入题,再展开对亲情、成长或责任担当的感悟与思考,而不能脱离原材料的范围直接以“亲情”“成长”或“责任担当”为话题展开作文。要求有一些与背影有关的细节描写,并且与背影相关的感悟思考符合逻辑,不生硬牵强。不在本材料列举的背影之内但言之成理的文章亦可。‎ 参考立意:难忘的背影;母亲的背影照亮了我的世界;永远刻在我的心中的背影等。‎ 行文结构:1.可以用倒叙的手法,现在回想父亲的背影怎么样,或者采用一句凝练的话,作为题记。突出背影的场景、感人、父亲不如以前那么年轻,而是苍老,而且自己深深愧疚。2、回想在最初的记忆力,父亲送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情景,把我送到幼儿园,他得背景,一边走,一边回头,是不放心、是欣慰、关爱……3、稍稍长大,下雨天,父亲给你送东西,(或者写你和父亲的误解,你不想让同学看见父亲,因为他的职业或者其他,怕丢面子,可以自己安排),我还没说话,他怕同学看见,放下东西就走了,他的背影是那么匆匆,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是为对我的关爱,当时我的泪滚滚落下。4、再后来,还是没有消除误解,但是再一次看我的时候,他依然匆匆,但是我看见了他得白发,而且身影不那么矫健了,我没有来得及道歉,父亲还是消失在视线中……,又一次,我流泪了,但是倔强的我,始终坚持着。5、自己得了很重的病,他不顾别人的建议,向医生请求,一定把我治好。之后父亲为我的手术忙碌的身影,我醒来后,说了声:“爸爸,对不起”。‎ ‎【素材】学校里,为我们的美丽校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人很多,敬爱的老师、保安叔叔、清洁工阿姨……人和学子也为我们的校园增添着美丽与光彩。‎ 他全身湿漉漉的,都被雨水淋透了,脸上也是湿漉漉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而外面呢,连个人影都没有,他为什么不穿雨衣?我很奇怪,再看看邮包,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的雨衣用来包邮包了。“邮递员叔叔,辛苦了。我还以为你不会来呢,没想到……”他擦了擦脸上的水珠,笑眯眯地说:“我们的工作就应该风雨不误,哪能不来呢。”他小心翼翼地把邮包打开,递给我:“这是你们家的《扬子晚报》。”我接过那些东西,对他说:“邮递员叔叔,你等一下,我给你找件雨衣。”他却摇摇手:“谢谢,不用啦,反正都已经湿了。再见!”他把邮包放好,脚一抬,骑上自行车,又冲进风雨中,谁也不知道,他还要在这个大雨倾盆的天气里来回穿梭多少次……我望着那个绿色的背影,心中发出一连串的感谢。“邮递员叔叔,谢谢你!”‎ 夕阳普照的河畔边,栀子花早已怒放,像一缕缕碎裂的素帛,斑驳了一河。远去的雁阵是一行平白直露的句子。秋季来临,飘零一地的往事。栀子花的缕缕幽香在空气中酝酿着,带着回忆的气息,一点一点地传送着。打开心中珍藏已久的记忆盒,那个背影恍若又在眼前浮现……‎ 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你站在路口,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原来,人生不过是这样的行程:你目送我成长,我目送你苍老。还好这一路,我可以珍惜你的背影。‎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熟悉的背影。想到那一个个背影,我都肃然起敬。闪亮的夜空里有许多星星在眨眼睛呢。也许它们也知道那些背影的主人的功绩吧。‎ 我和妈妈一把雨伞共撑,妈妈把雨伞倾向了我,我们一深一浅地踏着积水,仿佛在跟乌云哥哥一起演奏动听的乐曲。猛一抬头,我才发现整把雨伞都是挡着我,而妈妈却变成了落汤鸡。我不由得心里一震,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不用挡了吗?你的衣服湿了。”妈妈说:“没事,你挡到了就好!”终于到家了,我安然无恙,妈妈却成了落汤鸡,妈妈连衣服都还没来得急换,就对我说:“女儿,妈妈要去外公家,我去去就回。”“嗯!妈妈,拜拜!”望着她不再年轻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雨帘中,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父亲推出摩托车,载着我驶在路上。天蒙蒙亮,连空气都是那么冰冷,两旁的冷风刮的我脸生疼。我蜷缩着身子,倚在父亲背上。父亲下意识的挺直了背,刹那间我发现父亲的背脊挺直了,宽阔的后背像一堵厚厚的墙为我挡住寒风。到学校了,车却没油了,我和父亲对视一下,彼此无语。父亲转过身,推着车走了。我目送他走过那个拐弯之后,终于控制不住,两行热泪,悄然流了下来。泪眼朦胧中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前倾着身子,推着车,在那段长长的坡路上走呀,走呀……那充满爱的后背,留在了那段长长的坡路上,留在了我的心里。‎ ‎【点睛】‎ 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