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16 KB
- 2024-03-11 发布
5.5 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两个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实例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符号感,提高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学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感受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深化理解。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只是让学生初步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代数式意义的应用和发展,为后续学习提前做些渗透和铺垫,切不可搞成函数的教学。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老师今天就遇到了两个难题,
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
问题:(课件展示)
1、一棵树苗,刚栽下去时,树高2.1m,以后每年长0.3m,则n年后树高为 m。
2、汽车离开A站4km后,以4km/h的速度前进了th,写出汽车离开A站的距离S(km)与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s= 。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积极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学生试说。
激情导入,激活学生的解题思维。
设计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做好铺垫。
探究活动一
1、动画呈现问题情境,了解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出示(157页气温变化图),教会学生识图:
师讲解:
水平方向的轴表示的是一天内的时间,竖直方向的轴表示的是气温。对某一确定时刻,即水平方向的轴上一点,从这点沿竖直方向上画直线,与气温变化曲线有一个相应的交点;再从这个交点沿水平方向画直线,与竖直方向的轴相交于一点,这个点表示的温度,就是那个确定时刻的气温。例如,在3月2日的气温变化曲线中,12时的气温是16℃
3、巩固新知,强化训练
做一做 请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填写下表
3月2日气温:
时间t/时
0
2
4
6
8
10
气温T/℃
10
8.2
5.2
7.2
11
14.2
时间t/时
12
14
16
18
20
22
24
气温T/℃
16
13
10
10.5
11.8
10
8
5月2日气温:
时间t/时
0
2
4
6
8
10
气温T/℃
12.8
12.8
14.8
16.8
19.2
21
时间t/时
12
14
16
18
20
22
24
气温T/℃
22.5
23.2
23.8
21.8
17
16.8
14
4、拓展延伸:
表格数据反映的是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在一天当中,每确定的时刻,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温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识图方法,并练习巩固。
学生认真观察网格,独立解答问题。
同桌互评并回答问题,体会气温与时刻之间的关系。
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气温和观测的时刻相关,而和其他因素无关。
师进行方法点拨,学生加以巩固,体现师生互动教学。
切实地让学生独立观察,有助于学生感受时刻与气温的对应关系。
通过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一天之内,每一个确定的时刻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气温。
探究活动二
一、 动画展示:
由鱼儿跃出水面泛起层层波纹,创设情境,了解圆的面积随半径的变化情况。
二、 实践操作,整体感知:
1、圆的半径r和圆的面积S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S=
2、利用关系式填表:
圆的半径r/米
1
1.2
2
2.5
3
5
…
圆的面积S/米
1.44
3、对于r的每一个值,都能确定出S的一个值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观察画面,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答案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对于r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能确定S的一个值。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归纳能力。
学习总结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谈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生尝试小结疏理知识,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反馈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堂检测(基础试卷和能力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师生互评。
分层对学生提出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板书设计:
5.5 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1)
一、探究活动(一)
3月2日气温:
时间t/时
0
2
4
6
8
…
气温T/℃
10
8.2
5.2
7.2
11
…
5月2日气温:
时间t/时
0
2
4
6
8
…
气温T/℃
12.8
12.8
14.8
16.8
19.2
…
结论:每一个确定时刻都对应一个确定的温度。
二、探究活动(二)
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S=
圆的半径r/米
1
1.2
2
2.5
3
5
…
圆的面积S/米
1.44
结论:对于r的每一个值,都能确定S的一个值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是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初步感受两个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千万不要搞成函数的教学。在教学时,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