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50 KB
  • 2024-03-10 发布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2月新高考创新卷(五)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www.ks5u.com ‎《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创新卷》选考生物(五)‎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一定不含磷元素的是 A. 酶 B. 纤维素 C. ATP D. 脂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大多数属于蛋白质少数属于RNA,纤维素是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 ‎【详解】A、少数酶属于RNA,组成元素C、H、O、N、P,A项不符合题意; B、纤维素属于糖类,组成元素是C、H、O,不含磷元素,B项符合题意; C、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C项不符合题意; D、脂质中的磷脂含有C、H、O、N、P,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构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牢记各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解题的关键。‎ ‎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A. 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 麦芽糖的水解 C.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消化液、泪液、汗液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A错误;‎ B、麦芽糖的水解在消化道,为外环境,B错误;‎ C、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属于人体的内环境,C正确;‎ D、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 - 32 -‎ ‎3.下列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不是由单层膜的细胞器完成的是( )‎ A. 合成磷脂 B. 对蛋白质进行分拣 C. 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D. 消化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详解】A、光面内质网中合成磷脂,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分拣,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 C、中心体无膜结构,能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溶酶体消化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内的多种细胞器,意在考查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掌握。‎ ‎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B. 葛莱弗德氏综合征可以通过其染色体核型进行诊断 C. 通过检查发现胎儿有缺陷,可诊断该胎儿患有遗传病 D. 羊膜腔穿刺技术可确诊神经管缺陷、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①一般来说,染色体异常的胎儿50%以上会因自发流产而不出生。‎ ‎②新出生婴儿和儿童容易表现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 - 32 -‎ ‎③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④成人很少新发染色体病,但成人的单基因病比青春期发病率高。‎ ‎⑤更显著的是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加速上升。‎ ‎【详解】A、由分析可知,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A正确;‎ B、葛莱弗德氏综合征(47,XXY)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分析染色体核型进行诊断,B正确;‎ C、胎儿有缺陷,可能只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不一定是遗传病,C错误;‎ D、羊膜腔穿刺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以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生命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不断增大 B.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调控的 C. 癌变的细胞不保留原来细胞的特点,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D. 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受到细胞内物质的限制而不表现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沉积;④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⑤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 32 -‎ ‎【详解】A、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A正确;‎ 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B正确;‎ C、癌变的细胞仍保留原来细胞的某些特点,C错误;‎ D、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必需要离体,如果不离体,细胞全能性会受到抑制,不能表现出来,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 ‎6.下列关于蓝藻和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生产者,都有细胞壁 B. 光合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膜中 C. 都以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在细胞分裂时,都会发生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转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被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藻类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黑藻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有复杂的细胞器,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属于生产者。‎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具有细胞壁,都是生产者,A正确;‎ B、蓝藻的光合色素分布在质膜上,B错误;‎ C、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无主次之分,C错误;‎ D、蓝藻无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明确蓝藻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32 -‎ A. 生长素是在核糖体中由色氨酸合成的 B. 幼苗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成熟、扦插枝条生根 D. 波森·詹森的实验可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它与酶、动物激素一样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有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其作用有: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②促进子房发育;③促进生根。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A错误;‎ B、幼苗向光性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B错误;‎ C、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C错误;‎ D、波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可以检验达尔文的“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假说,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图为弃耕农田演变成一片森林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群落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 B. 草本植物阶段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 - 32 -‎ C. 成熟森林阶段,树冠层对群落的影响最大 D. 若所处气候为低温高湿,其顶极群落为热带雨林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弃耕农田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任何群落都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草本植物阶段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正确;‎ C、树冠层的植物属于该森林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影响最大,C正确;‎ D、气候为低温高湿,顶极群落为北方针叶林,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相关内容,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栖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方式 B. 生物的性别决定都取决于性染色体的组成 C. 在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D.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与性别决定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2 -‎ ‎1.生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一般是对雌雄异体的生物来说的,有的生物的性别决定是ZW型,有的是XY型。ZW型性别决定普遍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XY型性别决定是所有哺乳类动物、多数雌雄异株植物、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XY型性别决定生物的伴性遗传类型有:X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Y染色体上的遗传。‎ ‎【详解】A、某些两栖类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A错误;‎ B、蜜蜂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染色体数目,无性染色体,B错误;‎ C、X非同源区段的基因,Y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基因不成对,C错误;‎ D、对雌雄异体的生物来说,生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是与性别决定有关,例如果蝇X染色体上决定眼色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点睛】对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0.如图1为物质A通过质膜的示意图,图2为质膜的结构模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物质A的转运方式为易化扩散 B. 若物质A正在进入细胞,则运输方向为图2中的Ⅱ→Ⅰ C. 图1中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发生可逆性形变 D. 图2表示的结构模型可用高倍物镜直接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物质A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应属于主动转运,其中B物质表示载体蛋白。据图2分析,Ⅰ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外侧。‎ ‎【详解】A、由图1可知,物质A跨膜运输时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物质B(载体蛋白)结合,且运输方向为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转运,A错误;‎ - 32 -‎ B、图2中Ⅰ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外侧,物质A进入细胞的方向为Ⅰ→Ⅱ,B错误;‎ C、图1中物质B为载体蛋白,转运时会发生可逆性形变,C正确;‎ D、质膜模型是人为绘制出来的,显微镜下看不到,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条件,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反应为吸能反应 B. 曲线I表示无酶参与时的反应 C. E2代表有酶催化时所降低的活化能 D. 其他条件相同E4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E4)=没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E1)-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E2)。曲线I是没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曲线II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 ‎【详解】A、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反应物的高,因此该反应为吸能反应,A正确;‎ B、曲线I是没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B正确;‎ C、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C错误;‎ D、酶降低的活化能E4越大,酶的催化效率越高,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酵母菌体内“丙酮酸→CO2”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32 -‎ A. 线粒体膜上存在转运丙酮酸的载体蛋白 B. 催化丙酮酸转化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和嵴上 C. 细胞中“丙酮酸→CO2”的过程可能产生ATP D. 细胞中“丙酮酸→CO2”的过程可能消耗[H]‎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丙酮酸→CO2”可以表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ATP和[H],场所为线粒体基质;也可以表示厌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H],不产生ATP,场所为细胞溶胶中。‎ ‎【详解】A、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分解,说明线粒体膜上有转运丙酮酸的载体蛋白,A正确;‎ B、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在细胞溶胶中转变为乙醇和二氧化碳,细胞溶胶中也有对应的酶,B错误;‎ C、“丙酮酸→CO2”可以表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ATP和[H],C正确;‎ D、“丙酮酸→CO2”可以表示厌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H],不产生ATP,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下列有关实验或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检测淀粉时,设置了未加碘—碘化钾溶液的样本上清液作为对照 B. 检测花生子叶中油脂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C. 可以用两种颜色橡皮泥各制作6条染色单体来进行减数分裂过程的模型演示 D.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需选取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作为支架和连接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本尼迪特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 32 -‎ ‎4.淀粉可用碘-碘化钾鉴定,呈蓝色。‎ ‎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A、淀粉加碘—碘化钾溶液可变为蓝色,同时设置未加碘—碘化钾溶液的样本上清液作为对照,A正确;‎ B、油脂检测,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进行染色,B错误;‎ C、模拟减数分裂,至少需两对同源染色体,两种颜色橡皮泥各制作至少4条染色单体,C正确;‎ D、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需选取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作为支架和连接物,以便支撑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模拟细胞减数分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材料及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DNA可以使全部R型菌转化S型菌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未搅拌马上离心则噬菌体可能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若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则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少数带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 32 -‎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增强。‎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A、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 B、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DNA只能使少数R型菌转化为S型菌,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使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故未搅拌则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离心后存在于沉淀中,C正确;‎ D、若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利用细菌中含32P的原料合成子代DNA,则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全部带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5.下列关于“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50mg可溶性淀粉需溶于100ml热水中,搅拌均匀待用 B. α—淀粉酶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固定化后可永久重复使用 C. 实验中两次用10倍柱体积的蒸馏水洗涤反应柱的目的一样 D. 亲和层析洗脱液加指示剂呈红色,表明淀粉已水解成麦芽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 酶固定化的方法有: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和共价偶联法,教材实验中用的是吸附法。‎ ‎【详解】A、可溶性淀粉溶液的制备,取50mg可溶性淀粉溶于100mL热水中,搅拌均匀,A正确;‎ - 32 -‎ B、酶固定化后可以重复使用,但不能永久使用,B错误;‎ C、第一次使用10倍柱蒸馏水洗涤是为了除去未吸附的游离淀粉酶,第二次是为了洗去残留的反应物和产物,目的不一样,C错误;‎ D、亲和层析洗脱液加指示剂呈红色,说明淀粉水解成糊精,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固定化酶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牢固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是解题的关键。‎ ‎16.二倍体生物(2N=10)的某细胞刚刚完成着丝粒的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不含染色单体 B. 该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是体细胞的2倍 C. 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可能含同源染色体 D. 着丝粒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上基因不同是交叉互换导致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分裂时,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是体细胞的两倍;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与体细胞相同。‎ ‎【详解】A、二倍体细胞完成着丝粒断裂,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无染色单体,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无染色单体,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核DNA数是体细胞的2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与体细胞一样,B错误;‎ C、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着丝粒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32 -‎ ‎1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结构和排列顺序 B. 二倍体植物和四倍体植物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C.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 在工业污染的条件下,桦尺蠖群体中黑色基因频率定向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但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A错误;‎ B、二倍体植物和四倍体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工业污染,环境的选择作用导致黑色基因频率定向升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频率的变化,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8.下列有关HIV病毒和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个HIV病毒含有2条RNA分子 B.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C. HIV侵入人体后可以识别并结合脑细胞表面的受体 D. 没有感染过HIV的人,体内不存在与之相匹配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因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而患病死亡。‎ - 32 -‎ ‎【详解】A、HIV体内含有2条RNA,A正确;‎ B、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被破坏,更易感染其他病原体,B正确;‎ C、HIV可以攻击脑细胞,因此HIV可以识别并结合脑细胞表面的受体,C正确;‎ D、没有感染过HIV的人体内仍然存在对抗HIV的免疫应答,故体内存在与之相匹配的受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HIV病毒和艾滋病,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要求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19.研究发现某糖尿病的病因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和破坏了胰岛β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低于正常值 C. 患者可以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 D. 补充促进T细胞分化的药物可以缓解病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于免疫系统过分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发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2.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产生,生理作用为降血糖。‎ ‎【详解】A、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胰岛β细胞,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低于正常水平,B正确;‎ C、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缓解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的糖尿病,C正确;‎ D、促进T细胞分化,可以形成更多攻击胰岛β细胞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不利于缓解病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考查血糖调节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胰岛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明确该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解题的关键。‎ ‎20.如图为原核细胞内某一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2 -‎ A. ①②过程都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 B. 多条RNA同时在合成,其碱基序列相同 C. 真核细胞中,核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跟上图一致 D. ①处有DNA-RNA杂合双链片段形成,②处有三种RNA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所以①处正在进行转录,故DNA主干上的分支应是RNA单链,②处正在进行翻译,故侧枝上的分支应是多肽链。‎ ‎【详解】A、①过程为转录,DNA解旋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DNA双螺旋重新形成又有氢键的形成,②过程为翻译,tRNA和mRNA之间反密码子和密码子之间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tRNA从mRNA离开又有氢键的断裂,A正确;‎ B、转录形成的多条RNA都以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故RNA的碱基序列相同,B正确;‎ C、图示中该基因边转录边翻译,而真核细胞中核基因是先转录后翻译,故两者不一样,C错误;‎ D、转录过程中,以DNA为模板合成RNA,会形成DNA-RNA杂交区域,翻译过程中有tRNA、mRNA和rRNA参与,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内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1.同侧屈反射涉及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效应器为肌肉。假设在该反射弧中放置了甲、乙两个灵敏电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2 -‎ A. 该反射属于最简单的反射 B. 结构a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C. 在b处给予适宜电刺激,将观察到电表甲、乙的指针偏转情况不同 D. 反射过程中兴奋在d上的传导是双向的,I和Ⅱ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d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e为感受器。‎ Ⅰ为轴突,Ⅱ为树突或胞体。‎ ‎【详解】A、该反射是三元反射弧,不是最简单的反射弧,A错误;‎ B、根据神经节或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从e→a,故a为效应器,B错误;‎ C、在b处给予适宜电刺激,电表甲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兴奋无法逆向传递到c和d,电表乙不偏转,C正确;‎ D、反射过程中,从感受器开始兴奋,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2.海鲜过敏的原因是由于海鲜中富含大量的异种蛋白,这些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引起化学介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抗体抗原共同作用,人体就表现出过敏症状了。海鲜过敏反应的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2 -‎ A. a细胞需特异性识别异种蛋白后才能分泌lgE抗体 B. 被异种蛋白直接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参与①过程 C. 正常人体的体液免疫也能发生如图所示的②、③过程 D. 过敏反应是机体二次接触异种蛋白引起的免疫过度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异种蛋白首次进入机体,使得成熟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a细胞(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a细胞分泌抗体,吸附在皮肤和内脏黏膜下的肥大细胞表面;过敏原再次进入时,与皮肤和内脏黏膜下的肥大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a细胞为效应B细胞,不具备识别异种蛋白的能力,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膜上是抗原-MHC受体,识别的是抗原-MHC复合体,不能直接识别异种蛋白,B错误;‎ C、②中抗体分布在肥大细胞的膜表面,③再次接触异种蛋白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与图中过程不一致,C错误;‎ D、如图所示,过敏反应是二次接触到异种蛋白才发生的免疫过度反应,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要求了解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2 -‎ ‎23.如图是生产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的流程图。已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抗虫棉的整个过程中只需要基因工程操作即可 B.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中可能存在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C. 利用CaCl2处理的大肠杆菌将重组质粒导入离体棉花叶片组织细胞 D. 为检测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将“离体棉花叶片组织”放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培育抗虫棉需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详解】A、生产抗虫棉还需进行植物组织培养,A错误;‎ B、标记基因中也可能存在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但在构建重组质粒时注意不被切断,B正确;‎ C、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离体棉花叶片组织细胞,不是大肠杆菌,C错误;‎ D、将“离体棉花叶片组织”放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只能检测重组质粒是否导入离体棉花叶片组织细胞,而不是检测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表达,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转基因抗虫植株的培育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原理及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24.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32 -‎ A. b点到c点的过程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B. 该种群a点的次级生产量大于c点的次级生产量 C. 该种群同化量和呼吸量的差值不都用于其生长繁殖 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详解】A、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b点到c点过程属于正常的波动,K值保持不变,A错误;‎ B、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b点的种群数量多于c点的种群数量,但该种群b点的次级生产量不一定大于c点的次级生产量,B错误;‎ C、同化量=呼吸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该种群同化量和呼吸量的差值都用于其生长繁殖,C错误;‎ D、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在熟悉各种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基础上,准确理解K值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5.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t)控制。3个复等位基因ⅠA、ⅠB、i控制ABO血型,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图,Ⅱ-3和Ⅱ-5均为AB血型,Ⅱ-4和Ⅱ-6均为O血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2 -‎ A. 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Ⅰ-5个体有3种可能的血型 C. 若Ⅲ-1与Ⅲ-2婚配,则后代为AB血型的概率为1/4‎ D. 若Ⅲ-1与Ⅲ-2生育一个正常女孩,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3/27‎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t)控制,控制ABO血型的基因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Ⅱ-1患该遗传病,而其父母正常,所以可判断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Ⅰ-1、Ⅰ-2正常,而Ⅱ-1(女性)患病,可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由于Ⅱ-5为AB血型(IAIB),则Ⅰ-5基因型可能为IAIA、IAIB、IAi、IBIB、IBi,血型共3种:A型、B型、AB型,B正确;‎ C、就血型而言,Ⅲ-1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由于Ⅱ-5为AB型(IAIB),Ⅱ-6为O型(ii),则Ⅲ-2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Ⅲ-1与Ⅲ-2产生的配子均为IA:IB:i=1:1:2,二者婚配,则后代为AB型(IAIB)的概率为1/4×1/4×2=1/8,C错误;‎ D、就该病而言,Ⅲ-1基因型为2/5TT、3/5Tt,产生的配子为7/10T、3/10t,由于Ⅲ-3患病,则Ⅱ-5、Ⅱ-6基因型均为Tt,则正常Ⅲ-2(T_)基因型为1/3TT、2/3Tt,产生的配子为2/3T、1/3t,Ⅲ-1和Ⅲ-2婚配,正常女儿(T_)中TT和Tt的比例为14:13,其中携带致病基因(Tt)的概率为13/27,D正确。‎ 故选C。‎ ‎【点睛】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正确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各个体的基因型,判断后代患病的概率。‎ 二、非选择题 - 32 -‎ ‎26.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大型真菌和跳虫以碎屑中的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或无机物)为食, _______生态系统通常以该种食物链为主。‎ ‎(2)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表现。‎ ‎(3)为了有助于了解该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需要收集数据以绘制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而调查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是预测预报蝗虫是否成灾的基础。‎ ‎(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f表示能量值,a为甲的同化量。若甲为第一营养级,则甲的净初级生产量为______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b至f中________________字母代表的能量值中。‎ ‎【答案】 (1). 有机物 (2). 陆地 (3). 空间异质性 (4). 存活曲线 (5). 种群密度 (6). a-b (7). c ‎【解析】‎ ‎【分析】‎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 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甲的同化量,d表示乙的同化量,b、e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f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 - 32 -‎ ‎【详解】(1)分解者作用:分解者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大型真菌和跳虫作为分解者,是以碎屑中的有机物为食。该食物链是腐食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2)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体现了空间异质性。‎ ‎(3)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种群密度大小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4)甲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同化量a)-呼吸消耗量(b);乙粪便中的能量归属于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能量的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为了探究两个水稻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科研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品种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中,提取该物质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 ‎(2)水稻叶肉细胞中,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是碳反应中将CO2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碳反应中形成的第一个糖是________________。‎ ‎(3)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了CO2的供应,水稻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4)在25℃-40℃范围内,P1表观光合速率受温度影响比P2________________。‎ ‎(5)比较15℃时P1总光合作用强度和P2总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相等、不相等、无法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膜(光合膜) (2). 95%乙醇(无水乙醇) (3). ATP、NADPH (4). 三碳糖(三碳糖磷酸) (5). RuBP(核酮糖二磷酸) (6). 大 (7). 无法确定 (8). P1和P2在15℃时净光合速率相同,但二者在该温度下呼吸速率不确定 - 32 -‎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P1和P2的净光合速率都先上升后下降,且最适宜温度都是25℃;净光合速率P1高于P2,且两者都高于对照组,但是温度较高时P1下降的更快。‎ ‎【详解】(1)捕获光能的物质是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进行提取。‎ ‎(2)光反应产生ATP、NADPH都是能源物质。三碳糖是碳反应形成的第一个糖。‎ ‎(3)消耗RuBP的CO2固定过程立即停止,而生成RuBP的三碳酸还原过程继续,故RuBP首先积累起来。‎ ‎(4)在25℃-4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P1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更大,故P1净光合速率受温度影响比P2大。‎ ‎(5)P1和P2在15℃时净光合速率相同,但二者在该温度下呼吸速率不确定,故总光合作用强度无法判断大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表观光合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某植物花色由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花色产生机理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甲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乙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 32 -‎ ‎(1)图中的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该生物的花色性状。‎ ‎(2)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定律,其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种。‎ ‎(3)将甲组F2中的黄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某次重复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花粉致死。根据结果可预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包含、不包含)_________A或a基因,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是________________(A、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5)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以验证某黄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文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配子不做要求)‎ ‎【答案】 (1). 酶的合成 (2). 自由组合 (3). 3 (4). 黄花:白花=5:1 (5). 不包含 (6). A (7). ‎ 若F1全为黄花,则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若F1出现白花(或性状分离或既有黄花又有白花),则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红花基因型为A_B_,黄花基因型为A_bb,白花基因型为aa__。由甲组合中,白花×黄花→红花自交→红花:黄花:白花=9:3:4,可推知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图示为第一种控制方式。‎ ‎(2)某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白色前体物→黄色→红色,可推知:红花基因型为A_B_,黄花基因型为A_bb,白花基因型为aa__;亲本:白花×黄花→红花自交→红花:黄花:白花=9:3:4,比例之和为16,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推知:F1‎ - 32 -‎ 红花基因型均为AaBb,则亲本白花×黄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总共3种。‎ ‎(3)F2中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AAbb(1/3+2/3×1/4)+Aabb(2/3×2/4)=5/6A_bb(黄色)、2/3×1/4aabb=1/6aabb(白色)。‎ ‎(4)由题意可知,F1红花基因型为AaBb,而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缺失导致雄配子致死,只有当F1的雌配子A或a基因正常时,F2的表现型及比例才能为红花:黄花:白花=3:1:4(比例之和为8),故可判断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不包含A或a基因;由F2减少的比例可以看出,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5)染色体正常的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要验证其基因型可设计测交实验,让该黄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杂交,若F1全为黄花,则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若F1出现白花(或性状分离或既有黄花又有白花),则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遗传图解为:‎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糯稻:禾本科一年生植物,是稻的粘性变种,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还可加工成米酒、米醋等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请据图回答:‎ ‎(1)糯稻秸秆中的纤维素需要被分解才能得到更多副产品。因此在①过程中,需要筛选出优质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分解菌菌种进行稀释,用________________(工具)接种在________________并添加刚果红(能将纤维素染成红色复合物)的固体培养基上,挑选若干个________________的单菌落,再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__。‎ - 32 -‎ ‎(2)与酿制果酒相比,在②中利用糯米酿酒,需增加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酒曲中的黑根霉或________________中的淀粉酶完成的。‎ ‎(3)欲进一步进行③过程酿醋,在原有培养条件下接种醋化醋杆菌,再持续通入无菌空气进一步发酵,但几乎未能得到果醋,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若将醋化醋杆菌进行________________处理,则可实现其与发酵产物的分离。‎ ‎(二)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奶牛品种进行改造,可以从奶牛中提取人类临床所需的大量血清白蛋白。请根据以下流程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中奶牛组织经________________处理获得分散的单个细胞悬浮液。若将其接种到细胞培养瓶中,形成________________并增大以后进行传代培养,得到的细胞系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 ‎(2)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②称为________________。构建重组质粒时,为了避免质粒和人血清蛋白基因自身环化,需使用________________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相应DNA分子进行切割。‎ ‎(3)过程③需要借助精密的________________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为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要对供体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过程④和⑤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 A.过程④需要配置一系列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液 B.过程⑤前不需要鉴定重组胚胎的性别 C.分割后的重组胚胎还需过程④和⑤才能获得转基因奶牛 D.最终培养得到转基因奶牛体现了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答案】 (1). 玻璃刮刀/涂布器 (2). 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3). 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大 (4). 扩大培养(扩增) (5). 将淀粉水解成糖 (6). 曲霉 (7). 温度不适宜 (8). 固定化 (9). 胰蛋白酶/胰酶 (10). 生长晕 (11). 异质 (12). 转化 (13). 2 (14). 显微操作仪 (15). 超数排卵 (16). C - 32 -‎ ‎【解析】‎ ‎【分析】‎ ‎1.刚果红染液遇纤维素呈红色,纤维素分解菌在含有刚果红染液的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会出现透明圈,可以用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2.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3.动物细胞培养时,需用胰蛋白酶将动物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细胞。‎ ‎4.要得到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促性腺激素对母畜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5.核移植过程,成熟卵(母)细胞在核移植前需要进行去核处理,以保证克隆后代的遗传性状主要来自于供体核。‎ ‎6.分析图(二):①为分散动物细胞、②目的基因的导入、③为核移植、④早期胚胎培养、⑤为胚胎移植。‎ ‎【详解】(一)(1)将纤维素分解菌菌种进行稀释,采用涂布分离法,用涂布器(或玻璃刮刀)涂布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起到选择作用)的固体培养基上,只有能利用纤维素的纤维素分解菌才能生存下来。添加刚果红(能将纤维素染成红色复合物)能起到鉴别的作用,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菌落说明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强,利用液体培养基可以进行扩大培养。‎ ‎(2)与酿制果酒相比,在②中利用糯米酿酒,糯米中主要是淀粉,故需增加将淀粉水解成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酒曲中的黑根霉或曲霉中的淀粉酶完成的。‎ ‎(3)果酒发酵温度为18-25℃,果醋发酵温度为30-35℃,除了考虑氧气,还要注意温度的改变。若将醋酸杆菌进行固定化处理,则可实现其与发酵产物的分离。‎ ‎(二)(1)胰蛋白酶处理可以获得分散的单个细胞悬浮液。若将其接种到细胞培养瓶中,形成生长晕并增大以后进行传代培养,得到的细胞系未经克隆培养,故具有异质性。‎ ‎(2)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称为转化。构建重组质粒时,为了避免质粒和人血清蛋白基因自身环化,需使用2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相应的DNA分子进行切割。‎ ‎(3)过程③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为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要对供体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超数排卵。‎ - 32 -‎ ‎(4)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生理代谢的需求不同,需要配置一系列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液,A正确;从哪种性别奶牛组织提取的细胞,发育成胚胎就是对应的性别,不需要鉴定重组胚胎的性别以便获得母牛,B正确;分割后的胚胎可以直接移植给受体,C错误;核移植得到的重组细胞能够发育成完整个体,说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以及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和过程。本题还结合转基因奶牛培育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所列知识要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并能在较简单的情境中使用,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0.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合成并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促使机体减少摄食,增加能量释放,进而使体重减轻。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引发的肥胖与小鼠体内瘦素有关,科研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 ‎(1)瘦素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运输至下丘脑,并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产生信号,在________________形成饱腹感,从而抑制食欲。‎ ‎(2)蛋白酶P是下丘脑中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一种关键蛋白。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小鼠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脂饮食,一组饲喂正常饮食。一段时间后,测定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高脂饮食导致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关于蛋白酶P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两种假说机制如图2所示。‎ - 32 -‎ 为验证上述假说,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及部分思路,完善实验。‎ 实验材料:蛋白酶P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若干只,高脂饮食,正常饮食。‎ ‎(要求与说明:饮食用量和次数按照小鼠正常水平,方式为饲喂;检测指标为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测定,具体检测过程不做要求)‎ A.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等量的蛋白酶P基因敲除小鼠编号丙组;‎ ‎②_________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喂一段时间;‎ ‎④________________。‎ B.预测实验结果:用柱形图来表示假说二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 C.分析与讨论:‎ 为使实验结果更加严谨,还应进一步测定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瘦素)受体 (2). 大脑皮层 (3). 蛋白酶P含量增加 (4). ①将若干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甲、乙 (5). 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正常饮食,乙组和丙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高脂饮食 (6). 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测定三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7). 三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结果示意图 - 32 -‎ ‎ (8). (血液中的)瘦素含量 ‎【解析】‎ ‎【分析】‎ ‎1.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产生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分析图1相关实验,自变量为高脂饮食和正常饮食,因变量为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由结果可知,高脂饮食导致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 ‎4.分析图2相关实验,为证明蛋白酶P的作用,实验可分为三组,甲组野生型小鼠(正常饮食)、乙组野生型小鼠(高脂饮食)、丙组蛋白酶P基因敲除小鼠(高脂饮食),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测定三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 ‎【详解】(1)瘦素是一种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功能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大脑皮层是感觉形成中枢。‎ ‎(2)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使下丘脑细胞产生的饱腹信号减弱,因而难以抑制食欲。蛋白酶P是下丘脑中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一种关键蛋白。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小鼠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脂饮食,一组饲喂正常饮食。一段时间后,测定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由实验结果可知,高脂饮食导致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 ‎(3)A、该实验分成三组,甲组野生型小鼠(正常饮食)、乙组野生型小鼠(高脂饮食)、丙组蛋白酶P基因敲除小鼠(高脂饮食);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测定三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甲乙两组对照证明高脂饮食可以影响瘦素或受体的含量,结合丙组证明是高脂饮食通过影响蛋白酶P的含量进而影响瘦素或受体的含量。‎ - 32 -‎ B、若蛋白酶P作用于瘦素受体,则乙组瘦素受体含量低于甲组和丙组,而丙组瘦素受体含量高于甲组,‎ C、②为使实验结果更加严谨,还应进一步测定血液中的瘦素含量。‎ ‎【点睛】本题结合小鼠体内瘦素的相关研究实验,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结合实验思路是解题的关键。‎ - 32 -‎ ‎ ‎ - 32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