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2.50 KB
  • 2024-03-08 发布

【地理】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一卷 单项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下题。 1.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 3 月 12 日晴朗 B. 6 月 5 日晴朗 C. 3 月 22 日多云 D. 6 月 20 日多云 2. 该地可能位于 A. 祁连山地 B. 大兴安岭 C. 南沙群岛 D. 帕米尔高原 【答案】1. D 2. A 【解析】 【1 题详解】 根据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推断出该地日照时长将近 15 小时,即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北半球,而若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下午 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 13 时出现一波谷,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故选 D 项。 【2 题详解】 根据当地昼长将近 15 时,推出当地日出时间为 12-15/2=4:30 左右,后根据时差 1.5 小 时推出其经度约为 97.5°E,祁连山地位于此经度附近。A 正确。大兴安岭、南沙群岛位于 120°E 附近,帕米尔高原位于 80°E 附近,BCD 错误。选 A 项。 下图是甲、乙两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若这一天为 12 月 22 日,则乙地的地理坐标最接近(  ) A. 30°N、52.5°E B. 40°N、127.5°W C. 40°S、52.5°E D. 30°S、127.5°W 4.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关于地轴对称 B. 关于地心对称 C. 关于赤道对称 D. 关于极点对称 【答案】3. C 4.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时间的计算,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地方时的计算。 【3 题详解】 2 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乙地昼长为 15 小时,符合的是 40°S;乙地正午时刻为北京时间 16:30,当地地方时为 12 点,两者相差 4 小时 30 分(1 小时相差 15°),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乙地经度为 52.5°E。乙地 的地理坐标最接近 40°S、52.5°E,故选 C。 【4 题详解】 图是甲、乙两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图,图中北京时间从 0 时到 9 时为甲地的白天,昼长为 9 小时;北京时间从 9 时到 24 时为白天,昼长为 15 小时。同一天两地昼长之和等于 24 小 时,两者所在半球相反.甲地正午时刻为北京时间 4:30,乙地正午时刻为北京时间 16: 30,两者相差 12 小时.故甲、乙两地的位置关系是关于地心对称,故选 B。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 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 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 3℃。读图,回答问题。 5.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 气温的日变化 D. 大气的热力运动 6.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5. B 6. C 【解析】 试题分析: 【5 题详解】 两个都是玻璃箱,不能比较温室效应的差异,A 错。没有土,阳光可以照射过去。底部有土, 土壤吸收太阳辐射,放出地面辐射,导致气温更高,说明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 对。测量一天中气温日变化,应在自然状态下,测量距地面 1 米高度的大气温度,不是箱 中的,C 错。实验只能测量出温度,不能表示气流的运动,D 错。 【6 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有土的箱,阳光照射土壤,土壤升温的同时,向外放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 是长波辐射,大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辐射在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 对。无土 的箱,阳光照射穿过,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升温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两箱受到的太阳辐射,箱中国的大气成分是一样的,A、B、D 错。 读南半球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图中甲乙两地间气流流向,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有关图中信息,正确的是( ) A. a 地风力最大 B. b 地风向为东北风 C. d 地易出现阴雨天气 D. e 点气压一定大于 1008hPa 【答案】7. C 8. C 【解析】 【7 题详解】 从乙地到甲地的气流方向其实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乙流向低 压中心甲的过程中,在南半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总 是向左偏转且与等压线斜交,且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观察 图中四条气流流向,只有③符合题意,C 正确;①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不可能越过高压脊,A 错;②气流在越过 1008hPa 等压线后向甲气压中心运动的过程中偏转方向错误,B 错;④气 流在从乙气压中心向外流出的过程中未发生偏转,D 错。故选 C。 【8 题详解】 a 处等压线不是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不是风力最大的地方;b 地的方向判定可以先做过 b 地附 近等压线的垂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区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南半球再向左偏转之后就是 其风向,应为西北风,d 地位于低压槽部位,锋面气旋的位置,常会带来阴雨天气,e 点气 压不一定大于 1008hPa,其气压值取决于外侧的闭合等压线的数值。C 正确。故选 C。 读图,回答问题。 9. 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10. 关于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地未来 48 小时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B. B 地未来 48 小时会出现降温、降水天气 C. 现在 A 地天气晴朗,气温高于 B 地 D. 现在 B 地天气晴朗,气压高于 A 地 11. 关于图中各地气温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A、B 两处相比,A 处气温较高 B. B、D 两处相比,白天 B 处气温较高 C. B、D 两处相比,夜晚 B 处气温较高 D. A、C 两处相比,夜晚 A 处气温较高 【答案】9. A 10. B 11. C 【解析】 【9 题详解】 根据图示:图中天气系统是由于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系统,冷气团主动为冷锋天 气。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 【10 题详解】 A 位于冷锋锋后,此时位于雨区,连续性降水是暖锋造成的,A 错误。B 地位于冷锋锋前, 未来 48 小时会出现降温、降水天气,B 正确。现在 A 地天气晴朗,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于 B 地,C 错误。现在 B 地天气晴朗,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于 A 地,D 错误。故选 B。 【11 题详解】 A 地天气晴朗,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于 B 地,A 错误。B、D 两处相比,D 天气晴朗,大气 削弱作用弱,白天 D 处气温较高,B 错误。B、D 两处相比,B 多云,夜晚大气逆辐射强,B 处气温较高,C 正确。A、C 两处相比,夜晚 A 处云量少,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D 错误。 故选 C。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 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13. 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 A. 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 黄赤交角的变化 C. 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 D. 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 题详解】 气候温暖湿润,树木生长得快,年轮较宽,即图中该树木中间与外围的年轮。热量和降水条 件差,则树木生长缓慢,年轮较窄。从图示树木年轮可以看出:中部及外部树木生长旺盛, 反映气候由暖到冷再到暖的变化。故选 B。 【13 题详解】 人类不断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气温持续升高,不会有周期性变化,A 错。黄赤交角在一定时 期内可以看成不变的,B 错。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 11 年,与图中年轮的周期性变化相似, C 对。人类不断破坏森林,会导致全球变暖,使得树木生长快,D 错。故选 C。 湖陆风是因湖水和周围陆地热力性质差异,而在沿湖地区形成的一种周期为一日的风 (在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湖面,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图中 L 是我国著名湖泊。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14. 依据水循环的原理,直接补给湖水最多的水体是(  ) A. 大气降水 B. 下渗水 C. 地表径流水 D. 冰雪融水 15. 每年 7-8 月份湖陆风最显著,因为这个时期(  ) ①湖水面积较大  ②湖周围陆地面积较大  ③人类活动对环境干扰频繁  ④影响此地的盛行风比较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 题详解】 根据湖泊轮廓和地理位置可知,该湖为洞庭湖,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和河流水,注入 该湖的河流数量多且水量大,流域面积广,因此河流水(地表径流水)是直接补给湖水最多 的水体,C 正确。 【15 题详解】 每年春末夏初该地降水多,因此 7、8 月份时湖面水位最高,湖泊面积最大,湖陆热力性质 差异最显著;且此时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影响此地的盛行风比较弱,因此湖陆风最显 著,D 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和出库水量变化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水库蓄水量最大为( ) A. 5 月 B. 7 月 C. 8 月 D. 11 月 17. 该水库的位置最可能的地区是( ) A. 汉江流域 B. 松花江流域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18. 关于水库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2 月 流域内降水量少 B. 5 月 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C. 5 月 为防洪释放水库蓄水腾出库容 D. 7 月 出库水量最多 【答案】16. D 17. A 18. C 【解析】 【16 题详解】 当入库水量大于出库水量时,水库水位上升,因此水库最高水位出现在入库水量不断减小, 直至减小到与出库水量相等时,图中时间为 11 月。故 D 正确。故选 D。 【17 题详解】 该流域 6 月过后入库流量明显增加,6 月进入雨季,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河流入汛早, 雨季长,纬度较低,最可能为汉江流域,A 正确。松花江流域 7、8 月份进入雨季,西北地 区、青藏地区主要位于非季风区,雨季较短,BCD 错误。故选 A。 【18 题详解】 当出库水量大于入库水量时,水库水位下降,因此水库最低水位出现在入库水量不断增大, 直至增大到与出库水量相等时,图中时间为 5 月。该水库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降 水丰沛,河流进入汛期,5 月份水库水位降至最低,是为即将到来的雨季(洪水)蓄水腾出库 容。C 正确。故选 C。 下图是世界某国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9. 该国沿海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原因是( ) A. 众多河流汇入大海,饵料丰富 B.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C. 表层冷水和底层海水搅动,饵料丰富 D.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水温高,饵料丰富 20. 该国沿海和内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其影响因素分别是( ) A. 海陆位置地形 B. 洋流地形 C. 洋流陆地面积 D. 地形植被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 题详解】 该国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大陆西岸,盛行东南信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离岸风,在其吹 拂下,近岸地带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底部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底部冷海水上泛到表层, 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C 正确。故选 C。 【20 题详解】 从上题分析可知,沿岸寒流对该国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加之海拔较高,因此年平均气温 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B 正确。故选 B。 下图是信风带中的某海区水温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海区表层洋流的性质和位置可能是(  ) A. 暖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B. 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C. 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 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22. 图中洋流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有(  )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热带沙漠气候 ④热带草原气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1. B 22. D 【解析】 【21 题详解】 该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温海区(即高纬度)凸出;该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该海区海 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洋流位于南半球,是暖流。再根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规律可以判断,南半球大洋西岸为暖流。故选 B。 【22 题详解】 南半球没有热带季风气候,且热带季风气候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形成,与洋流无关;热带沙漠气候受寒流降温减湿影响,故①③错,暖流增温增湿可能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选 D 项。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依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 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观测点的相关信息记录在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23. 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 南北方向 B. 东西方向 C. 西北—东南方向 D. 东北—西南方向 24. 该小组考察的构造地貌为( )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山 D. 向斜谷 【答案】23. D 24. B 【解析】 【23 题详解】 读表格,根据表格中的坐标,C、D、S 三个地层中,两个观测点连线方向都是西北—东南方 向,根据题目,选择观测点的方向是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所以该考察区 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D 对。故选 D。 【24 题详解】 根据表格中的经纬度坐标数值,由 C-D-S,所测的点的移动方向是由两侧向中心移动,岩层 年龄是由新到老,说明该地的岩层年龄是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C、D 错。材料中是 观察出露地层,所以不是背斜山,A 错。只有背斜谷的岩层是出露的,该小组考察的构造地 貌为背斜谷,B 对。故选 B。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5. 该河谷( ) A. 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 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 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 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6. 本次洪水( ) A. 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 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 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 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25. A 26. D 【解析】 【25 题详解】 图示岩层①位于岩层②的下面,表明形成时间早,A 正确;而图示岩层①受流水影响,侵蚀 较严重,岩层②出露河谷处,岸线较平直,所以岩层①比岩层②易受侵蚀;该处是断裂形成 的谷地;因断层地基不牢固,所以不适宜修水库,BCD 错误。故选 A。 【26 题详解】 水位上升的中期,沉积物较少,表明河流搬运作用较强,A 错误;水位下降时,沉积物较多, 表明泥沙沉积,河流含沙量减少,B 错误;流量增大时,河流侵蚀作用增强,C 错误;而河 流对河底和两岸的侵蚀,使河床加宽变深,D 正确。故选 D。 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7.②~⑤中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8.在 a、b 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 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 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 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27. D 28. A 【解析】 【27 题详解】 ③位于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不易发生洪涝,②为冲积扇,位于出山口,流速较快,不易 出现洪涝,④位于中游地区,植被茂密,离河流远,不易出现洪涝,⑤位于河流下游,河流 弯曲,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故选 D。 【28 题详解】 a 处为等高线向上凸出,为背斜构造,易储存煤气层,可能会发生瓦斯爆炸,b 处等高线向 下凹,为向斜构造,且其上层为含水层,易发生透水事故。井喷事故是开采流体(石油、天 然气、水等)过程中产生的事故,煤炭是固体,不会产生井喷事故。故选 A。 潟湖,是指被沙嘴或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河北省的七里海为潟湖, 七里海曾是一个淡水湖,后由于滦河洪水侵入,在东北部冲开一条水道注入渤海,即新开口。 20 世纪 70 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并发育 了湖口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沙丘,沙主要来源于(  ) A. 河流所携带来的泥沙 B. 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C. 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 D. 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海沙 30. 与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相比,湖口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湖水的顶托作用 B. 河流注入湖口的地势低平 C. 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入湖泥沙增加 D. 入湖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 【答案】29. D 30. C 【解析】 【29 题详解】 如图可知,图中的沙丘位于七里海与渤海之间这些沙源应当是由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泥沙沉 积而形成,从而使得七里海与渤海相隔形成了七里海澙湖,D 对。河流所携带来的泥沙,一 般会在河口地区形成湖口三角洲,A 错。冬春季节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来自内蒙和西北干旱 地区与湖泊东侧的沙丘的形成无关,B 错。读图可知图中的沙丘,沿海岸分布且内侧有农田 分布,且分布范围很广,如果为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不会在海岸南北延长分布,C 错。故 选 D。 【30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 力增强,并发育了湖口三角洲。”而湖水的顶托作用,以及入湖口地区的地势低平和河流流 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都不是主要原因,ABD 错,故选 C。 第二卷 综合题 31.下图中甲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乙图为 A 位置极地上空俯视光照图、丙图为 B 位置 长沙市某中学教学楼正午日影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____,乙图中 PMN 线为晨昏线,其中晨线是_____(填“PM” 或“MN”)。 (2)若乙图中 P 点的自转线速度为 V1,M 点的自转线速度为 V2,则 V1____V2(填“大于” 或“小于”)。此时,M 点的昼长时间为_______小时。 (3)长沙某校四位同学从 B 位置所示日期开始,在一个月内,观察正午(以当地地方时为 准)教学楼楼影朝向及花坛暗影范围变化(第一观察的暗影范围为定值 R),下列四项观察 结果中,你认为最可信的是_______。(单项选择) 地理实践主题 物影的变化 地理实践时间 2018 年××月××日至××月××日 地理实践内容记录卡 罗同学 郑同学 龙同学 王同学 次数 楼影朝向 暗影变 化 楼影朝 向 暗影变 化 楼影朝 向 暗影变 化 楼影朝 向 暗影变 化 第一 次 东北 R 正南 R 正北 R 西北 R 第二 次 东北 变大 正南 变小 正北 变小 西北 变大 第三 次 东北 更大 正南 更小 正北 更小 西北 更大 A.罗同学 B.郑同学 C.龙同学 D.王同学 【答案】(1)太阳系 MN (2)大于 0 (3)C 【解析】(1)甲图以太阳为中心,最高天体系统为太阳系。乙图地球逆时针自转,应为北极 俯视图,此时北极为极夜,故 MN 为晨线。(2)P 点纬度低于 M 点纬度,故 V1 大于 V2,M 点位 于北极圈上,北极圈此时正值极夜,其的昼长时间为 0 小时。(3)长沙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正午日影朝北,C 正确。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利用北极航道, 可以开辟我国大部分港口到欧洲港口的新航线。 材料二 下图为从中国大连至荷兰鹿特丹传统航道和北极航道示意图。 (1)从大连到鹿特丹的新航线,可以通航的季节是_______,原因是该季节_______。 (2)从大连经北极航道到鹿特丹,在 A 海域因受______(填寒或暖)流影响船舶逆水航行。 (3)冬季,从大连经传统航道到鹿特丹,船舶经过洲界 C_________(填运河)后,受到盛 行风的影响,在 D 海域_________(填顺或逆)风航行。 【答案】(1)夏季 气温高,海冰融化 (2)寒 (3)苏伊士运河 逆 【解析】(1)从大连到鹿特丹的新航线经过北极附近寒冷地区,夏季气温高,海冰融化,可 通航,故该航线可以通航的季节是夏季。 (2)从大连经北极航道到鹿特丹,在 A 海域因受千岛寒流影响,船舶逆水航行。 (3)C 位于西亚和非洲之间,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应为苏伊士运河。D 海域为地中海, 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因此冬季从大连经传统航道到鹿特丹,途径此处为逆风航行。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国际河流,全长 1236km,流域面积 15.1 万 km2,是巴尔喀什 湖的主要补给水源。雅马渡以上为上游,雅马渡至哈萨克斯坦的伊梨村(卡普恰盖)为中游, 伊犁村至巴尔喀什湖为下游。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 中。自伊犁村以下,进入卡普恰盖峡谷,水流清澈。伊犁河上游水资源最为丰富,干支流均 有汛期,且干流汛期较长,流量相对平稳,历史上未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洪涝灾害。下图示 意伊犁河流域。 (1)说明伊犁河成为巴尔喀什湖主要补给水源的原因。 (2)从整体性角度说明伊犁村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 (3)分析伊犁河干流汛期长、流量平稳的原因。 【答案】(1)伊犁河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天山冰雪融水 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量水大。 (2)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库区;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导 致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 (3)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自下游到中游,积雪 依次融化,形成春汛;夏季,上游地区冰雪融化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讯;中上游河段多沼 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 【解析】(1)注入巴尔喀什湖的河流有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阿亚克兹河等,伊 犁河成为湖泊的补给水源主要从水量大来分析。伊犁河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 雨,大气降水较多;天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 量水大。(2)河水清澈说明含沙量低,含沙量低的原因除与植被覆盖率高有关外,还与流域 内的沼泽有关,上游水库的修建有关。当河流流经沼泽地时,流速变慢,泥沙会沉积在沼泽 地中,沼泽对泥沙起过滤的作用,这样河流的泥沙含量减少。上游有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在 库区。影响伊犁村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是沼泽和上游的水库。(3)流域内以温带大 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自下游到中游,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 夏季,上游地区冰雪融化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讯;故汛期长,伊犁河流域除常年受西风影 响,来自大西洋等水域水汽常年补给,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故流量稳定。 3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 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U”型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 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图甲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材料三:图乙为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 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河底沉积物,请你指出河底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说明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有“U”型谷;后来冰川消退,谷地中的河流的下蚀作用 明显,形成“V”型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 性好。 (3)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 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 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 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解析】(1)根据图甲中河谷剖面图,该地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纬度高,气温低, 冰川广布,先是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有“U”型谷。后来冰川消退,谷地中形成河流,受 河流的下蚀作用影响,底部形成“V”型河谷。 (2)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从上游到下游,河流的流速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少,沉积物的 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颗粒大的沉积在下层,小 的沉积在上层。 (3)读图,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断,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 风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作用明显。从地形角度分析,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 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影响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晴天少气温低, 蒸发弱。该河谷的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空气湿度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