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4-03-08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绝密★启用前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中国文化 ,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 ,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 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非不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辞句,而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 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汗牛充栋 宵衣旰食 三叩九拜 风云际会 B.浩如烟海 宵衣旰食 三教九流 风起云涌 C.汗牛充栋 孜孜矻矻 三教九流 风云际会 D.浩如烟海 孜孜矻矻 三叩九拜 风起云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且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B.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C.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D.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且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B.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已经显现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中 C.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的思想含量、对话现实的独特价值 D.中国文化对话历史的思想含量、对话现实的独特价值已经显现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中 ‎【答案】‎ ‎1. D ‎ ‎2. B ‎ ‎3. A ‎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汗牛充栋:指藏书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文中修饰“中国文化”,所以填“浩如烟海”。第二处,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很晚了才吃饭。原形容帝王勤于政事。后泛指勤奋刻苦。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的样子。文后有“专心致志”一词,所以填“孜孜矻矻”。第三处,三叩九拜:指古代礼仪。三教九流:本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后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根据语境“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之类。”,应选“三叩九拜”。第四处,风云际会:指风和云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风起云涌:‎ 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文中修饰“时代”,所以填“风起云涌”。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非不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本句是用关联词“不是……而是”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故应去掉“非”;二是“保护礼仪”搭配不当,可改为“维护礼仪”;三是“力争”应修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就排除了ACD三项。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要求补写的是文段结尾句,结尾句一般有总结上文的作用。联系上文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样的话“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总结上文,“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是“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的共同定语。故选A。‎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 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4.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5.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②段中作者以《溪山行旅图》和《渔村小雪图》为例,阐述中国画的主要面目是永恒的宁静。‎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第⑤段论述“静寒之境”中静与空的关系,是对第④段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答案】‎ ‎4. D ‎ ‎5. D ‎ ‎6. C ‎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中,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有误,原文第一段中只是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并没有说是化解。B项,“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与原文不符,文中没有此意。C项,“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故选D。‎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错,文中说“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文意应为“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故选D。‎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原文是“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故选C。‎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的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B.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有些恐惧的心理。‎ C.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D.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8.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9.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 ‎【答案】‎ ‎7. A ‎ ‎8. 含义:(1)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2)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 ‎ ‎9. (1)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2)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3)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 ‎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原因表述不当,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欢快的歌声和浓郁的亲情。孩子们并没有收到圣诞礼物。故选A。‎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题干是“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此题一要正确理解这两处歌声的含义,而理解歌声的含义就要把握这两处歌声的具体语境,即在什么情节下出现这歌声的。第一处歌声,是过温馨的圣诞夜而响起的歌声,这是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而第二处歌声,则是这家人经历了亲情考验之后响起的,体现出人他们一家人享受亲情的快乐。二是分析其重复出现的作用,作用的分析要从其对情节、对人物形象、对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样写,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鲜明,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抓住关键信息“富人的心理变化”。据此明确答题的有效区间是文本的后半部分。然后在文章中圈画出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的孩子!’……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等,概括富人的心理时,可注意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如“惹恼”“无奈”等这样显性的词,以帮助我们来概括富人的心理变化。答题时要分点列写。‎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0.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B.“中文房间”实验证明了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 C.符号主义学派和联结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D.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11.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对于人工智能的“奇点”是否会到来,人们意见不一。‎ D.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这是被人工智能“异化”的现象。‎ ‎12.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答案】‎ ‎10. C ‎ ‎11. B ‎ ‎12. (1)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上。(2)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 ‎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错误,而应是联结主义学派认为“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符号主义学派“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以推断出。故选C。‎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材料二,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原文说: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故选B。‎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抓住“如何不断深化的”,“人工智能的认识”,去通读两则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然后结合材料中的相关语句,如材料一第一段中“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材料第二段、“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材料二中“‎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等要加以概括提炼。综上可以简要概括为(1)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上。(2)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 ‎,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 ‎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③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 ‎④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优是伶人,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优孟”就是一个名叫孟的伶人。‎ B.讽谏:以讽刺的方式直言规劝君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成功的讽谏例子。‎ C.霸:称霸。楚庄王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D.列传:《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列传”为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答案】‎ ‎13. B ‎ ‎14. B ‎ ‎15. C ‎ ‎16. (1)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2)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第一句“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第二句“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结合文本理解意思,第一句话是说“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第二句话是说“于是他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止言谈。一年多后,学得酷似孙叔敖”,然后圈出两个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大夫”“之”“人君”“孙叔敖”“衣冠”等,再根据句子内容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第一句中如“请以人君礼葬之”是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的意思,故不能断开,就排除②句,也就排除CD两项;第二句中“即为孙叔敖衣冠”是于是他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的意思,故不能分开,就可排除③句,从而排除选项A,故选B。‎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以讽刺的方式直言规劝”错。讽谏是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有委婉陈词,旁敲侧击的意思。故选B。‎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错,当时优孟的回答是“请让我回去同妻子商量,三天之后回复吧”。故选C。‎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病肥:患肥胖病,其中病,名词作动词,可译为患病;丧:为动用法,为……治丧;以:用;左右:指左右群臣;争:直言规劝。第二句关键点:持廉:坚守廉洁;方今:如今;妻子:妻子儿女;穷困:处境困窘;不足:不值得。‎ ‎【点睛】‎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优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衣服,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庄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楚相孙叔敖知道他是贤德的人,便好好地对待他。孙叔敖病重将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会贫困。那时你可以前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几年后,孙叔敖的儿子果然穷困到要背柴卖来谋生,一次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死时嘱咐我贫困时就前去见你。”优孟说:“你不要远行到别的地方去。”于是他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止言谈。一年多后,学得酷似孙叔敖,连楚王的左右大臣也无法分辨。一次楚庄王设宴,优孟上前敬酒,庄王见了大为吃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命他为楚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议一下,三天后我再回来担任相职。”庄王答应了。三天后,优孟又来了。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优孟说:“妻子说千万不要这样做,楚相不值得当。像孙叔敖担任楚相,竭诚尽忠,廉洁奉公,以此来治理楚国,楚王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儿子却没有安身之地,穷得卖柴谋生。要是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于是唱道:“居山耕田太辛苦,难以得食物。出仕去当官,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全然不顾耻辱。一想要身后家室富,又怕受贿枉法,干坏事犯大罪,身遭杀戮家随灭。贪官怎可做!要想做个清廉吏,奉法守职,至死不敢胡作非为,廉吏又怎能做?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道歉,随即召来孙叔敖的儿子,将寝丘的四百户分封给他,用来祭祀孙叔敖。以后十世一直不曾断绝祭祀。‎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8.苏轼曾作诗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请说出苏轼赞扬林逋《梅花》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 ‎17. C ‎ ‎18. ①赞扬林逋《梅花》诗的理由:写梅花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理解有误,“尚余孤瘦雪霜姿”中“霜雪姿”指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 “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这样看来诗句没有透露出无奈之情。故选C。‎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诗句意义内涵的辨析把握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决非桃李诗”的含义,是指林逋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外形上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没有表现红梅的精神品格。答题时要求考生能围绕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注意层次清晰、要有逻辑性。‎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涤殆尽。‎ ‎(2)杜甫《蜀相》中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屋檐突起的一句是“____________”,描写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 ‎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舞榭、风流、频烦、计、开济、檐牙、啄、钩心。‎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广播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下周省“创城”联合检查团将到敝校检查。为此,政教处要求诸位下周务必准时莅临学校,不准迟到、早退,且必须穿上校服,见到检查团的贵客一定要有礼貌。‎ ‎【答案】(1)敝校 我们学校 (2)诸位 每位同学 (3)莅临学校 到校(4)且 而且(或“并且”) (5)贵客 领导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要注意文体的得体和语体的得体,文体的得体要符合文体的特殊要求、注意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区分;语体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对象,以及尊卑的关系。本题中“敝校”是书面用语,用于广播不合语体的要求,可改为口语“我们学校”;“诸位”是书面用语,用于广播不合语体的要求,可改为口语“每位学生”; “莅临学校” 莅临是含有敬辞的书面语,应改为“到校”;“且”是书面语,语义较多,可改为明确的连词“而且”或“并且”;“贵客”意思是尊贵的客人,书面用语,用于广播不合语体的要求,可改为口语“领导”。‎ ‎21.生活中,说服别人要讲艺术。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完成小题。‎ ‎(1)在心理学中存在倒“U”曲线,右图是根据说服次数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倒“U”曲线图。请依据右图,概括出说服次数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2)根据语境,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以归谬法去说服儿子。‎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 ‎【答案】(1)说服的效果先随说服的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到了一定程序之后,随着说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2)示例:如果你一次犯了应扣5分的错误,老师分五次批评你,每次扣1分,你会愿意吗?‎ ‎【解析】‎ ‎【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目要求依据右图,概括出说服次数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属于图表转换。解答此题,应关注图表上的对象,即“说服次数”与“效果”,从曲线的走向可以看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说服的效果先随说服的次数的增加而上升,第二阶段则随着说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甚至产生负面效果。答题时要注意坐标系,看清正负。这样就不难概括出说服次数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说服的效果先随说服的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到了一定程序之后,随着说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 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题干是“根据语境,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以归谬法去说服儿子。”,考生要先理解什么叫归谬法,归谬法是一种反驳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再从它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的。然后分析材料中儿子的观点,材料中儿子捡到50元钱,因为了品德加分,打算分五次上交这样一种错误的做法,妈妈要反驳他,就得从相反的一面来说,而和加分表扬相反的是扣分批评,反驳要有力,用反问句可加强说服语气。故妈妈可以用归谬法这样说服儿子:如果你一次犯了应扣5分的错误,老师分五次批评你,每次扣1分,你会愿意吗?‎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蒙田)‎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富尔格姆)‎ 以上三句话出自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的课文《短文三篇》,你读了有何感悟或联想?请从中任选一句,根据你对它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平衡,是参天大树欣然地接受当初身为小树苗时的柔嫩与脆弱,经历的任何风雨都是一种历练。平衡,是蜻蜓伸出触角,吟一阕草长莺飞,盈一杯水满香袖,而不沾沾自喜,陶醉在那一片闪耀着光环的涟漪里。‎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它温婉美好;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它动人绝妙。你且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段段平衡的生活……‎ 她是王昭君,出走大漠,只因不赂画师。丝绸之路上,驼铃的叮咚声响彻天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强烈的思乡之情浸润了漫漫黄沙。然而昭君没有怨天尤人,依然用一颗平衡的心化解着矛盾,最终换来了汉匈两地的一片安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王昭君轻舞霓裳,丝袂翩翩,声情并茂地唱出了和平的凯歌。‎ 平衡,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智慧。‎ 她叫居里夫人,一生献给科学的伟大女性。她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拥有献身科学的坚定信念。她的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 枚,各种名誉头衔更是不胜枚举,但她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居里夫人没有因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而自以为是,没有因为发现了反射性元素“钋”和“镭”,而沉浸在快乐和喜悦中无法自拔。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居里夫人被全世界、全人类深深地敬重着。‎ 平衡,是一种淡漠名利的心态,是一种谦虚谨慎的品质。他叫史铁生。曾经,他的快乐和他的双腿一起瘫痪,他的苦痛和他的地坛一样沧桑。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病痛甚至一度让他失去了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他清楚地记得曾有多少风雨飘在胸前,响在耳畔。可他最终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一个平衡的心态去面对苦难。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他用他的笔写出了《一个人的记忆》,写出了《务虚笔记》,写出了《命若琴弦》。如果说,人生来就有宿命,那么,选择一种平衡的心态去生活,何尝不是在善待命运呢?‎ 平衡,是一种淡看苦痛的解脱,是一种善待命运的理智。‎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平衡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怨天尤人,不放大生活的磨难。过一种平衡的生活,让生命温婉美好.‎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多则名家名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是:你读了有何感悟或联想?请从中任选一句,根据你对它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首先要分析理解所给的名句的意思。第一句“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强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关心这个世界,你关注的越多,你会越发从中获得乐趣和幸福。第二句“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是讲思想对人的重要作用。第三句“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中的关键词是“平衡”,何谓平衡,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剑走偏锋。平衡既是一种人生追求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和态度。所以考生可化大为小,从实和虚等方面来立意。‎ 然后根据写作任务,明确自己的看法。写作任务要求中“你有何感悟或联想”,名家名言都对生活有所启示,各有侧重,但审题立意必须名家名言的观点展开讨论,体现思考、权衡、选择。作文应符合时代主题和正能量价值观。写作时要围绕其中一则名言的观点来写。‎ 文体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果写议论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新颖,论证有力。要注意的是,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只要考生围绕关注、思想、平衡来写都算符合题意。‎ ‎【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