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4-03-03 发布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南京市六校联合体 高三年级12月联考试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知识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81年11月16日傍晚,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中,中国队对阵东道主日本队,在主场球迷▲ 的呐喊声中,郎平扣下了▲ 的关键一球,中国女排自1979年首次称霸亚洲以来,取得了更辉煌的战绩!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叫响了郎平的绰号“铁榔头”,这一绰号也就此▲ 。‎ A. 振聋发聩 卫冕 流传 B. 振聋发聩 夺冠 留传 C. 震耳欲聋 夺冠 流传 D. 震耳欲聋 卫冕 留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聋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此处仅仅说声音大,故而选“震耳欲聋”。‎ 第二空: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夺冠:指夺取冠军。文中说“中国女排自1979年首次称雄亚洲以来,取得了更辉煌的战绩”,说明这次世界冠军是第一次夺得,只能选用“夺冠”。‎ 第三空: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多用于技术、技艺、秘方等。“留传”只有纵向传的意思,没有横向传的意思,文中的绰号应是传播开来,只能选“流传”。‎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猎场》遭遇的尴尬,折射的正是当今电视剧整体趋长的现象对作品艺术性的损害。评论家李京盛注意到,眼下很多电视剧为了长而长,大量注水,造成无效时间的耗费和剧情的拖拉,导致在艺术上的粗糙和失败。在他看来, , 。 , , 。 ‎ ‎,将有助于打造精品,提升电视剧的整体质量。‎ ‎①从这一点来看的话 ‎②电视剧创作应尊重艺术的规律 ‎③电视剧越来越长的整体趋势 ‎④而艺术的规律之一就是要讲究含蓄 ‎⑤原本就是反艺术规律的 ‎⑥控制集数,让电视剧短一些 A. ②④①③⑤⑥ B. ②③⑤④①⑥‎ C. ⑥③⑤①②④ D. ⑥②④③⑤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艺术的规律”分析,②和④连接较紧;结合“将有助于打造精品,提升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分析,⑥和后面衔接较紧;“电视剧越来越长的整体趋势”是“反艺术规律的”,③和⑤连接较紧,注意①的衔接作用。综合分析A项正确。故选A。‎ ‎3.下列楹联与各地名亭,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九面烟鬟杨柳外/四围山色雨晴中 ‎②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 ‎③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 ‎④顾盼纵横,四面江山浮眼底/感怀忧乐,万家灯火现心头 A. ①杭州湖心亭②肇庆半山亭③贵州观瀑亭④镇江北固亭 B. ①镇江北固亭②贵州观瀑亭③肇庆半山亭④杭州湖心亭 C ①肇庆半山亭②镇江北固亭③贵州观瀑亭④杭州湖心亭 D. ①贵州观瀑亭②肇庆半山亭③镇江北固亭④杭州湖心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与所给地点、景点有无内容、寓意方面的联系。‎ ‎①“烟鬟”“杨柳”“雨晴”符合江南湖景;②劝人不要半途而废,正合“半山”之境;③“白水”“如棉”“花自散”形象表现瀑布的向下流泻;④“江山”符合长江边的镇江地理位置。‎ 故选A。‎ ‎4.对下面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任何行业中技艺纯熟的工匠,都离不开长年的经验累积。但现在有很多人也因此把工匠的形象和机械重复、循规蹈矩联系起来,把经验与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经验主义,不利于当代科学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认识误区。回顾历史,很多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能工巧匠”,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而为人们称道传颂,如最著名的工匠代表鲁班也是因为发明锯、曲尺等实用工具而被后人称为木工鼻祖。‎ A. 任何一个成熟的工匠都要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 B. 经验和创新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促进发展的。‎ C. 工匠精神不仅是机械重复、循规蹈矩,而是创新发展。‎ D. 具有创造性品质就能成为“能工巧匠”,留名于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结合“把经验与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经验主义,不利于当代科学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认识误区”“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而为人们称道传颂,如最著名的工匠代表鲁班也是因为发明锯、曲尺等实用工具而被后人称为木工鼻祖”等分析,材料主要讲任何行业中技艺纯熟的工匠都离不开经验累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能工巧匠”,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也就是说经验和创新不是对立的,可以互相促进发展。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嗣爵传 吴嗣爵,字树屏,浙江钱塘人。八岁而孤,母督之严,雍正八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大学士张廷玉奏改吏部,迁郎中。嗣爵强识,婀故事。乾隆六年,授常州知府,再授保宁旋命视学湖北,调福建。十三年,授淮安知府,迁淮扬道。洪泽湖盛涨,例当开天然坝。吴嗣爵曰:“开坝减暴涨,如下河州县生灵何?”‎ 持之力,卒无恙。十六年,调两淮盐运使。十八年,复授淮扬道,遭母忧,上谕曰:“防河官吏丛弊,故特由运使调用。河工与地方官吏不同,畀假两月治丧,毕,在任守制。”‎ 握江苏按察使。迁布政使,调湖南,未行,奏江宁等三十五州县积欠应征口粮,请特旨缓征。上谘巡抚托恩多,託思多奏江宁等州县年丰,不当再请缓征。上责嗣爵藉缓征卸过,命发江南河工,以同知用。三十四年,奏请修补丁庙诸闸坝,并言:“运河两岸土工临清以北为民堰,南旺以南为官堤,自临清至南旺,官堤、民堰交错。请凡民堰卑薄残缺者,督令修筑,官堤酌缓急次第培修。”上嘉之。署河南巡抚。三十五年,奏:“南旺湖北高南下,在运河西岸,值分水ロ之冲。伏秋汶水发,自关家、常鸣等斗门灌入,只能收水入湖,不能出水济运。请于南旺下游土地庙前増建石闸一,以时启闭。”‎ 三十六年,迁江南河道总督。四十年,奏:“丁家集黄河自北趋南,北岸新滩插入河心,致冲漫南岸民堰五百馀丈。毛城铺过水较大,下流亦不能容。今收正河头,测量河唇浚引渠,筑子坝,于北岸旁黄河故道浚引河,来春相机开放,俾河改由北岸东下,不使旁注丁家集诸地。”又奏:“济、通济、福兴三闸,惠济尤为淮水入运关键。请俟春融修筑。”寻奏五引河中张家庄、裴家场二河水泄,应浚使宽深,从之。‎ 是年,上东巡,爵年七十,觐行在,入对,不能兴,左右掖以出。四十四年,卒。‎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爵强识,娴故事 娴:熟悉 B. 上责嗣爵藉缓征卸过 藉:假借 C. 请俟春融修筑 俟:等待 D. 入对,不能兴 兴;发作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嗣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考中了进士。‎ B. 母亲去世后吴爵只有两月时间治丧,就按照皇帝的要求回来任职了。‎ C. 南旺湖位置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它蓄水的功能,吴嗣爵建议修建石匣。‎ D. 吴爵上奏要求疏浚张家庄、裴家场等引河以利于排水,皇上同意了。‎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坝减暴涨,如下河州县生灵何?‎ ‎(2)请凡民堰卑薄残缺者,督令修筑,官堤酌缓急次第培修。‎ ‎8. 请简要概括吴嗣爵为官方面的特点。‎ ‎【答案】5. D 6. C ‎ ‎7. (1)打开堤坝消减突然猛烈增高的水位,拿河坝下面州县的老百姓怎么办?‎ ‎(2)请求把所有低矮单薄有残缺地方民堰,督促要求修缮建筑,官堤考虑缓急情况依次加固修整。 ‎ ‎8. ①体恤百姓;②勤于政务;③敬业称职。‎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D项,“入对,不能兴”中“兴:发作”解释错误,“入对,不能兴”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意思是“进去对答以后,不能站起来了”,“兴”在这里解释为“站起”。‎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C项,“南旺湖位置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它蓄水的功能”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南旺湖北高南下,在运河西岸,值分水ロ之冲。伏秋汶水发,自关家、常鸣等斗门灌入,只能收水入湖,不能出水济运。请于南旺下游土地庙前増建石闸一,以时启闭”可知,吴嗣爵建议修建石匣是为了发挥它补给运河的功能。选项不合文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减:暴涨。如……何:固定结构,拿……怎么办。下河:下游。(2)卑薄:低矮单薄。酌:考虑。次第:依次。培修:加固修整。请凡民堰卑薄残缺者:定语后置句。‎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原文,勾画出关键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根据文本“十三年,授淮安知府,迁淮扬道。洪泽湖盛涨,例当开天然坝。吴嗣爵曰:‘开坝减暴涨,如下河州县生灵何? ’持之力,卒无恙”可概括出其为官体恤百姓;根据文本第二、三段“三十四年,奏请修补丁庙诸闸坝……寻奏五引河中张家庄、裴家场二河水泄,应浚使宽深,从之”可见其在治理河道方面能干(敬业)。‎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参考译文:‎ 吴嗣爵,字树屏,是浙江钱塘人。他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管教他很严格,雍正八年考中进士。他被授予礼部主事,大学士张廷玉奏请皇上让他改任吏部的官职,后来升职做郎中。吴嗣爵强于记忆,熟悉旧时的制度。乾隆六年,被授予常州知府的官职,又被授官任职保宁,不久又被调去湖北视察学务,后来被调职福建。十三年,被授官任淮安知府,后来升迁到淮扬道。洪泽湖水势大涨,按照惯例应该掘开天然堤坝泄洪。吴嗣爵说:“打开堤坝消减突然猛烈增高的水位,拿河坝下面州县的老百姓怎么办?”他勉力坚持,最后没有出现忧患。十六年,调任两淮盐运使。十八年,再次授官任职淮扬道,遇到母亲去世,皇上告诉他:“为了防止河道官员积聚弊政,所以才特意从运使调来任用。管理河道的官员跟地方官吏不同,只能给你两个月假期治办丧事,结束以后,回来在职位上接着守丧吧。”‎ 升职做江苏按察使。又改任布政使,调任湖南,还没有出发上任,上奏皇上江宁等三十五个州县积累拖欠应该征缴的口粮,请皇上专门下旨暂缓征收。皇上向巡抚讬恩多咨询,讬恩多上奏说江宁等州县年成丰收,不应当再申请延缓征缴。皇上指责吴嗣爵假借缓征口粮推卸过错,命令他到江南做河道官员,担任副职。三十四年,上奏请求修缮丁庙等水闸堤坝,还说:“运河两岸的堤坝工程,临清以北是民堰,南旺以南是官堤,从临清到南旺,官堤和民堰交错在一起。请求把所有低矮单薄有残缺地方的民堰,督促要求他们修缮建筑,官堤考虑缓急情况依次加固修整。”皇上称赞了他。临时代理河南巡抚。三十五年,上奏皇上:“南旺湖北面高南面低,在运河西岸,正处在分水口的重要地方。夏秋时节汶水汛期,大水从关家、常鸣等斗门灌进来,南旺湖只能把大水收进来,不能排出去补给运河。请在南旺湖下游的土地庙前增建一道石闸,用来依据时节开启关闭。”‎ 三十六年,改任江南河道总督。四十年,上奏说:“丁家集附近黄河从北向南流,北岸新的河滩插到了河中间,以至于冲击漫灌了南岸五百多丈的民堰。毛城铺水流较大,下流也没法容纳。现在应该收治调正河道,测量河宽,疏浚引渠,修筑附属堤坝,在北岸紧挨黄河故道疏浚引河,明年春汛时根据时机打开放水,使黄河改从北岸向东流去,不让它往丁家集等地方灌入。”还上奏说:“惠济、通济、福兴三座水闸,惠济尤其是淮水流入运河的关键,请等春天冰水融化时修筑。”不久还上奏,五条引河中张家庄、裴家场的两条引河河水外泄,应该疏浚使它们加宽加深,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一年,皇上向东巡行,吴嗣爵年七十岁,去行宫朝见,进去对答以后,不能站起来了,身边的人搀扶着他才出来。四十四年,去世。‎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②裁:写诗 ‎9. 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10. 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9. 点题;与尾联中“一樽 ‎”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 ‎10. 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句在诗歌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诗句的内容、在诗歌中的结构、诗句体现的情感等角度进行作答和分析。例如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思想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对全诗内容的理解,要注意认真分析体现情感的关键诗句,要仔细研读诗歌的内容。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5)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6)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 ‎(8)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 (1). 泣孤舟之嫠妇 (2). 翱翔蓬蒿之间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声非加疾也 (5). 拄杖无时夜叩门 (6). 赢得生前身后名 (7). 俯不怍于人 (8). 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嫠”“蓬”“疾”“叩”“赢”“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刷刷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着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指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刻画,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真实呈现了生宝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 B.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描述生宝雨夜到达小站的情景,设置悬念:梁生宝是谁?为何不住旅馆?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通过继父对生宝的不满,可以看出虽然两人都吃苦耐劳,都想发家致富,但梁生宝更加乐于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生宝这样的带头人。‎ D. 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如“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富有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质朴而又富有情韵。‎ ‎13. 小说中两次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4. 小说节选自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请分析“创业”一词在选文中的丰富意蕴。‎ ‎【答案】12. B 13. ①故事 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②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生宝眼下的难题。③结尾的“春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 ‎ ‎14. ①“创业”指梁三老汉口中的“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是个人的发家致富。②“创业”指梁生宝心中的“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是带领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生活。③“创业”表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命运,创建新生活的可贵精神。‎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小说采用倒叙手法”错误,小说采用的是顺叙手法,小说中提及梁三老汉的内容属于插叙。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两次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然后到小说中找到两次描写“春雨”的内容,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表现主题上分析作用。首先,小说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了“春雨”,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从情节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从情节发展上看,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生宝眼下的难题;从人物塑造上看,结尾的“春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要求分析 “‘创业’一词在选文中的丰富意蕴”,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创业”,明确创业写的是什么,如何来写的,达到了什么效果。由梁三老汉口中的“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创业”是指个人的发家致富;由梁生宝心中的“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创业”是指带领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由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表现,“创业”是指努力改变命运,创建新生活的可贵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的道德 ‎【法】古斯塔夫·勒庞 ‎①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某些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过于多变和冲动的群体显然不能被认为是有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如舍己为人、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我们则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②研究过群体的少数心理学家,只是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看到他们如此频繁地犯罪,心理学家们都认为他们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 ‎③这种情况当然经常存在。但为什么这样呢?这不过是因为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个人独处时,要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而一旦加入了某个群体,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通常,我们不能向同类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只好把它发泄在动物身上。群体捕猎的热情与凶残,有着同样的根源。群体慢慢杀死手无寸铁的受害者,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但在哲学家看来,这种残忍,与几十个猎人聚集成群用猎犬追捕和杀死一只不幸的鹿时表现出的残忍,没有什么不同。‎ ‎④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像十字军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献身的精神。多少群体为了信仰、主张和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只言片语而英勇就义!不断举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为了服从一道命令,而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在群体的智力难以理解的那些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私人利益——在这种战争中,他们甘愿献出生命,就像是被猎人施了催眠术的小鸟。‎ ‎⑤ 即使是一群罪大恶极的坏蛋也如此,他们仅仅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便会严格遵守道德原则。1848年革命期间,在占领杜伊勒里宫时呼啸而过的群众,并没有染指那些让他们兴奋不已的物品,而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意味着多日的面包。‎ ‎⑥群体对个人的这种道德净化作用,当然不是一条永恒的规则,然而它却是一种常态。甚至在远没有我刚才提到的情形那样严重的情况下,也能看到。我曾说过,在戏剧中,人们都希望主人公高、大、全,一般也可以看到,一场集会,即使其成员品质低劣,通常也会表现得一本正经。‎ ‎⑦所以,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但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果无私、顺从和绝对献身于或虚或实的理想,都可算做美德,那就可以说,群体经常具备这种美德,而且它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最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他们这样做,也许是无意识的,然而这无碍大局,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眼前的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选自《乌合之众》,有删节)‎ ‎1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首先对“道德”的概念进行界定,引出“群体的道德”这一论题,从而为全文论证奠定了基础。‎ B. 第③段通过比喻论证,指出残忍与破坏的本能与生俱来,但是这种本能在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表现出来。‎ C. 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崇高的境界和追求,常常使群体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 D. 第⑦段得出结论,指出群体有时会服从低劣的本能,但更多的时候可作为品德高尚和道德崇高的典范。‎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数研究过群体的心理学家,只是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与他们相比,作者研究的视角要更加宽广。‎ B. 群体中的人有时在群体中放纵自己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有时又会在群体中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C. 激励群体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极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动机主要包括名誉、光荣等以及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日常利益。‎ D. 群体为了或虚或实的理想所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常常让他们忽略自己眼前的利益,这有助于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 ‎17. 具体分析群体对个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答案】15. A 16. C ‎ ‎17. 群体使个人不计名利甚至献出生命,让罪大恶极的坏蛋严格遵守道德原则,让品质低劣的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一本正经。‎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B项,“通过比喻论证”错误,没有运用比喻论证;C项,“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错误,原文“他们甘愿献出生命”,只是“把自己的生命看轻”,文中没有对别人死亡的看法;D项,“更多的时候”错误,原文“但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C项,“主要包括名誉、光荣等以及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日常利益”错误,原文“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故选C。‎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分析群体对个体的“道德净化作用”,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即使是一群罪大恶极的坏蛋也如此,他们仅仅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便会严格遵守道德原则”“在戏剧中,……即使其成员品质低劣,通常也会表现得一本正经”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七、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采访录 朝花周刊: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我也问过一些画家:“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后来一位老画家讲:“常画常不新。”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朝花周刊: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我不是什么“劳模”。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写作是一生的事。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朝花周刊: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岱和归有光一生写的散文和诗词相比数量少多了,但是在散文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 小说创作的观念不停在变,散文也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变革,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改变。‎ C. 人生的、社会方面是散文重要的写作内容,如果仅仅是抒情,路子会越走越窄,不利于散文的发展。‎ D. 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比如不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平凹从古典与文人笔记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但他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 B. 举画家的例子说明,如同画画“常画常不新”一样,散文写作也会常写常不新的。‎ C. 作者认为写散文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反对矫情的散文。唯美的、抒情的,会把路子越走越窄。‎ D. 文章举摄影的例子说明,散文人人都能写,但是要想写出好的散文是很不容易的。‎ ‎20.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贾平凹散文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18. D 19. C ‎ ‎20. ①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②改变散文创作观念,提倡”大散文”。(回答“扩大写作题材,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可得分)③有真正的触动,才会写作,提倡发乎真情,不要矫情。④处理好写作和待人处事的关系,一天保障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⑤写作时入静较快,能够全神贯注,心系一处。⑥多去基层,放松身心,体验生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错误。结合“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分析,基本上是统一的。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错。结合“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分析,原文为“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等分析,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结合“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分析,改变散文创作观念,提倡”大散文”;结合“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分析,有真正的触动,才会写作,提倡发乎真情,不要矫情;结合“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分析,处理好写作和待人处事的关系,一天保障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结合“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分析,写作时入静较快,能够全神贯注,心系一处;结合“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分析,多去基层,放松身心,体验生活。‎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八、作文 ‎21.在以下材料中任选一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 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字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大河从来不讲章法。‎ 材料二:‎ 布莱希特曾经说过,过程性的回忆越丰富,越会让人产生惯性下滑般的迟钝。因此,需要阻断,需要间离,让讲者和听者陡然停步,获得思考。‎ 材料三:‎ 体制是一种力学结构,身在其中,即使互相嫉妒,却也互相牵制,获得平衡和安全。‎ ‎【答案】居安思危,方能不败 康可能从没想过它们会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智能手机打败,方便面巨头也可能没想过越来越懒散的人会有一天竟然拒绝它们。时代并没有给这些处在鼎盛时期的企业任何提醒就抛弃了它们,它们也没能在时代之中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走向下坡。所以,任何人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代打败你,可能并不是你违背了历史潮流,而只是因为你只是在时代潮流之中不能立于潮头。每一个“弄涛儿”只能向涛头而立,方能“手把红旗旗不湿”。‎ 马从不曾忘记奔跑,因为它知道只有跑得快才能逃避敌害,获得生存;蚂蚁一入秋就开始不停忙碌,因为它知道只有积累得多才能穿越寒冬;小树在还是苗的时候就不停地向深处扎根,因为它知道只有根扎得牢才能顶得住暴雨狂风。动植物尚且知道在安逸的条件下为以后的艰难做准备,我们人类呢,不是更应该懂得,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经济发展迅猛、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往往会过度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周围的危机和挑战。要知道,糖衣炮弹有时比冷兵器的杀伤力来得更为强大。你的对手可能是“智能手机”“外卖”等你意想不到的对象。而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前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又怎么能够脚踏实地地向未来发起挑战,又怎么能够如初生的朝阳般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向上攀登,直至达到人生的辉煌点?因此,摒弃盲目的优越感,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我们才能在发展路上越探越深,越行越远。‎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在顺境中看时代,在危机中求生存,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推动自身前进发展,你的人生将更加稳定和开阔,更加丰富和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材料一主要讲文学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应。不同的精神世界的人物反应出的语言特点是不同的。文字的搭配传达出了情绪。材料二主要讲过程性的回忆带来的影响。有时候我们需要正确过去,不断思考,提升自己。材料三主要讲事物处在联系中,互相促进和牵制,以达到平衡。题干要求“在以下材料中任选一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自己擅长的材料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选取材料一分析立意,如语言美来自能表达情绪;准确运用语言反应自己的内心世界等。选取材料二分析立意,如正确认识过往,反思自己;正确处理现在与过往的关系等。选取材料三分析立意,如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中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居安思危,方能不败》。开头可以用一些生活事例分析,引出论点“任何人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打败你,可能并不是你违背了历史潮流,而只是因为你只是在时代潮流之中不能立于潮头;经济发展迅猛、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往往会过度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周围的危机和挑战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在顺境中看时代,在危机中求生存,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推动自身前进发展,你的人生将更加稳定和开阔,更加丰富和精彩”。‎ ‎【素材】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不必杞人忧天”。但是,如今就连很多小孩子的梦想都是要当明星。“长此以往,谁还去搞科研?”有人会说,科学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无需热度关注的领域。但是,社会发展需要崇尚科学的风气,国家强盛需要一代代现身科学的后备生力军。‎ 不但是政府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增加合理的税收,加大对科学家的奖励与关注度。社会各界大众也应该达成重视科学,关注长远价值、公益价值的共识,具有着眼未来的智慧的行动。‎ 我们所处的时代,应如陈与义先生所言: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科学家所在的群体,是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教以少年高屋建瓴之眼界和海纳百川之胸怀。演艺明星所在的群体,是献身荧屏前后的文艺工作者,教以少年多元的发展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有将这二者的风采和品格予以积极的引导并展现,才更加有利于多元社会的和合共进。‎ 做人要有原则,要讲求职业道德,恪守法律法规,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这其中,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和处事之本,是公民都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的最后底线。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个不道德的人。当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这个底线,而是要时时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慎独,慎微,慎行,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情趣的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一个走向成熟的社会人。‎ 人类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是有好的创新,也有坏的创新。例如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人类世界,帮助我们战胜病痛,甚至是让自己更健康,可能都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有人利用创新,为了一己私利,而完全不顾创新的后果,给社会造成巨大的隐患,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语文Ⅱ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颇渊》)‎ ‎22.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5处)‎ ‎23. 《论语》与《孟子》、《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4. 文段中孔子对“达”如何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22.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23. (1). 大学 (2). 中庸 ‎ ‎24. ①品质正直,遵从礼义;②能够察言观色;③谦恭待人。‎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①抓虚词看位置,②看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根据句末语气词“也”可断句,断出“是闻也”“非达也”;“者”用在句末,表停顿,断出“夫达也者”“夫闻也者”;利用句子的对称结构,断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因此可断句为“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此句译为:这叫做声望,不叫做通达.所谓达,就是本性正直,喜好大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善于观察别人的神色,在心中愿意向别人谦让。‎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应注意日常积累。‎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考生按题目要求对应填写即可。‎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分析。‎ 根据文本“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可知孔子倡导的“达”,应该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意思是要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考生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虚名。”‎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站着喝酒”、“舍不得脱下长衫”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自视读书人身份尊贵,不屑于与那些“短衣帮”同桌吃酒的迂腐性格。‎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扳手比赛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 《边城》不仅写了翠翠的爱情故事,还写了她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她父亲是一个屯防士兵,因为顾及军人名誉,服毒自尽;她母亲待孩子生下后喝了许多冷水死去。‎ D.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启程去印度前,欧也妮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作盘缠,查理则委托她保管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他们私订了终身。‎ E. 《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答案】A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答题时要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 A项,“从‘站着喝酒’、‘舍不得脱下长衫’这个细节他自视读书人身份尊贵,不屑于与那些‘短衣帮’同桌吃酒的迂腐性格”不正确。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和“短衣帮”一起。‎ B项,“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错误,狄马吉奥体格并不完美,骨刺折磨着他躯体。‎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解答时不要轻易断定哪一项是一定正确的,而是要怀疑每一项都是错误的,然后细心筛查,就会找出正确答案。‎ ‎26.简答题 ‎ ‎(1)《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三岁女儿英莲上街看热闹,遇见一僧一道。那僧要甄士隐把女儿——所谓“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给他,甄士隐不理睬。为什么说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说明。‎ ‎(2)《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这种矛盾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1)①有命无运:出身乡宦之家;年幼被拐;被薛蟠强占为妾;遭夏金桂欺凌。②累及爹娘:爹娘思女成疾;甄士隐出家。‎ ‎(2)①维护“男女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但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②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但有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1‎ ‎)先说“有命无运”。香菱命运多桀,有命无运始终伴随她一生。英莲是本名,“香菱”二字是她被卖到薛家后,宝钗替她取的名字,原本出生甚好,家境富裕,父母疼爱,邻里喜爱。这样的出生不可不谓“命好”,即“有命”。所谓“无运”,应该是指她年幼被拐。按说被拐后,第一次被卖时,夫家也算好的,只可惜运气差点,“一女许两家”,未婚夫被呆霸王一顿拳脚打死,香菱从此落得半丫鬟半“妾”的身份。进了大户人家,吃穿不愁,比寻常百姓人家的日子还好过,香菱的命运似乎有了转机。又可惜,呆霸王娶妻,金桂氏偏又刁泼,香菱日子也不大好过。再说“累及爹娘”。香菱幼时被拐,父母为此伤心,家境急转直下,更遭遇祝融之灾,最后是娘亡,爹出家,不能不说是受她影响。‎ ‎(2)阿Q迫于生路参与抢劫,回未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他一任生理本能的需要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可是他的思想里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颇有卫道者的气概。‎ 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 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总想借重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点睛】从近两年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题往往在十一部名著中考查五部,一部编写成一个选择项;而简答题则是在选择题之外的三部名著中选择两部考查,这一块是考查重点。方法上: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小说关键细节的价值。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义,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他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于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字句有“出处”并不等于诗歌有出路。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至于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7. 从这段文字看,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 ‎28. 请具体解释“法不孤生仗境生”在文中的意思。‎ ‎29. 请分析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案】27. 善于运用典故,对偶工致,讲究“组绣”“藻绘”,部分作品体现出朴质清空的特点。 ‎ ‎28. “法”指诗思;“境”,指现实世界(游历和阅历、生活体验)。“法不孤生仗境生”,意思是新鲜的绝尘迈往的诗思来源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来源于诗人的游历和阅历。 ‎ ‎29. 学习写作要善于借鉴名家名作,但不能寻章摘句:写作不能片面追求词藻华美;要写出好文章,应该接触外面的世界,丰富自身的游历和阅历。‎ ‎【解析】‎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从这段文字看,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段,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文中说“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据此可总结出善于运用典故,对偶工致;文中说“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可见陆游的部分作品体现出朴质清空的特点;再根据“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很讲究‘组绣’‘藻绘’”,可知陆游还讲究“组绣”“藻绘”。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2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再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 本题所考查的句子为“法不孤生仗境生”,结合下文,“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可知,“法”指的是诗思;而“境”指的是“游历和阅历”“生活的体验”,也就是现实世界。“法不孤生仗境生”表面意思就是诗人的思考不是孤立生成的,而是要依据现实世界生成,结合原文来判断,“法不孤生仗境生”的意思是就是新鲜的绝尘迈往的诗思来源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来源于诗人的游历和阅历。‎ ‎【2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有哪些指导意义”,考生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再结合现实思考,答出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的指导意义。‎ 文中说陆游“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但陆游也“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由此可概括出学习写作要善于借鉴名家名作,但不能寻章摘句。陆游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由此可概括出写作不能片面追求词藻华美:陆游还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认为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据此可总结出要写出好文章,应该接触外面的世界,丰富自身的游历和阅历。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的方法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