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4-02-18 发布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命题人 张绍开 审题人 全正华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 ‎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 韩非子 荀子                                B.韩非子 商鞅 孟子 C.荀子 商鞅 老子                                    D.墨子 韩非子 荀子 ‎5、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            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6、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7、《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8、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来源:]‎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9、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来源:]‎ ‎10、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11、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主要体现“君权神授”的理念         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 ‎12、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13、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1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 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15、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6、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  )‎ 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 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 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 ‎17、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18、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19、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据此可知,王阳明(  )‎ 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20、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来源:Z*X*X*K]‎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21、《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主张君权神授    B.阐述宗教哲学     C.维护封建道德    D.规范人际关系 ‎22、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 A.“求之性情”      B.“发明本心”       C.“内积忠信”      D.“只是致知”‎ ‎23、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24、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国家的积贫积弱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战乱的频繁发生 二、主观题(两题共52分)‎ ‎25.(24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孟子·梁惠王》 ‎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 ‎——董仲舒《春秋繁露》 ‎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6分) ‎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6分) ‎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6分)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分)‎ ‎26、(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 “教养兼施”。 ‎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1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B D B D C A A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B B C B D A C D C B[来源:]‎ ‎25、(1)看法;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6分) ‎ ‎(2)变化: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4分) ‎ 需要: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2分) ‎ ‎(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2分) ‎ 伦理学:三纲五常;(2分) ‎ 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2分) ‎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答出两点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6、(1)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 (8分)‎ 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6分) ‎ ‎(2)特点:救灾与防灾相结合;赈灾与备荒相结合;鼓励民众平时储蓄和筹备保险;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8分)‎ 原因:中国近代灾荒频仍,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怀;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6分)‎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