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50 KB
- 2024-02-17 发布
- 1 - / 23
【2019 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6 月)月考试题(含
解析)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5 小题 5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意。
1. 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
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
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
反映出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之
间的矛盾,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所以与宗法制没有关系,
排除 A。西周末年,天子的权力就在逐渐削弱,周平王东迁,周朝进入
东周时期,王室更加趋于式微,排除 B。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
之间的矛盾,作为地方政权的郑国挑战中央政权的权威,违背了分封
- 2 - / 23
制规定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的义务,所以说明分封制遭到冲击,C 项正
确。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的说法错误,这一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排除 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
2.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
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
头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度重视血缘重视亲情,所以材料中的重血缘、重亲情
反映的是宗法制度,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禅让制,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郡县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重血缘、重
亲情。
3.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
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
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 3 - / 23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
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
因此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故 B 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
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A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地
方制度,故 C 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故 D 项错误。
4.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
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
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垒帝制和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 2000 多年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对后世影响深远。郡县制
源于春秋末期;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是西周;以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
禄制的是商鞅变法。故 B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内涵
- 4 - / 23
5.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
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A. 十三部刺史
B. 御史大夫
C. 参知政事
D. 三司使
【答案】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
断治冤狱”进行分析,结合“《汉书》记载”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6.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
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
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
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
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
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故 A 正确。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
- 5 - / 23
故 B 错误。同理,C 错误。三司使不管理军政,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官
制
【名师点睛】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
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
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
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
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
7. 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
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
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应出
A. 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
B. 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
C. 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 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
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故 B 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
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决策权,ACD 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
设立
- 6 - / 23
8.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
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
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 国家大一统
B. 风水学成为主流
C. 天人合一
D. 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紫禁城的对称以及所
有陈设布局都体现出的是独一无二的帝王特点,为的是凸显皇权至高
无上,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材料体现不出;B 选项与史实不符;
C 选项没有体现出上天的因素。
9. 历史理解是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
向。对以下材料“……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
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
交纳……”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出自 1842 年《南京条约》
B. 体现工业革命商品输出需求
C. 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D. 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
- 7 - / 23
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等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南京条约》
的内容;《南京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内容,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故 ABC 项理解正确,不合题意。D 项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直接
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并非为《南京条约》的签订,符合题意。
点睛:关键信息是“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从中分析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
10. 1899—1900 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
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
易”等。这体现了美国
A. 抵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
B. 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C. 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
D. 重视发展美中关系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故 B 正确; 美国的门户
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在华矛盾,
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故 A
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门户开放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故 C
错误.
D 项明显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
- 8 - / 23
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即可得出答案。
11.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
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
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
民族精神”可见这是一场反帝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清政
府,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矛头是北洋军阀,排除 AD。五四运动虽然反
帝反封建,但是采取的是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谈不上“血战”,
排除 C。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
妄计划,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
团运动。
12. 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
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
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的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
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A. 日本重视对本国商品的宣传
- 9 - / 23
B. 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 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决
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日本的“仁丹”广告并不是为了宣传
销售商品,而是为了指示道路通行情况,是为军事侵略服务的,说明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所以 D 符合题意。日本并不是重视广告宣传,题
干中没有体现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和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的
情况,所以排除 A、B、C 三项。
13. 1938 年 10 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
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 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 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 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可见体现了反对妥
协投降.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故选 A。题干没有涉及蒋介石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者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排除 BC。1937
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很快沦陷,排除 D。
- 10 - / 23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4. 1853 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
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
“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 《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 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准确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认
为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建立中华共和国,实现自由、平等、
博爱,即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实现民主权利,这是与当时
中国实际情况不符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
的战争,受农民阶级本阶级局限性所限,不可能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
那样。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的社会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可能实现,
因此 D 符合题意。 A、B 两项一是农民阶级政权,一是农民革命纲领,
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是在 1856 年,排除。所以答案选 D。
考点: 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
天国运动·评价
15.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A. 都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 11 - / 23
B. 都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实践的产物
C. 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D. 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但不利于中
国社会的近代化,故排除 A、D 选项;《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阶级反封
建斗争实践的产物,所以排除 B 选项。两者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性文件,一个是前期颁布的,一个是后期颁布的,所以本题选择 C 选
项。
16.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
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 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 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 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 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
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
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
“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
制,故选 A。
- 12 - / 23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含义
17. 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对辛
亥革命正确的评价是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是彻底失败了
②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来看,是失败了
③给封建君主专制致命的一击,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是完全的胜
利
④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
胜利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其历史功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社会
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是失败了,因此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错在
“彻底”,排除;③说法错误,错在“完全”;所以答案选 D。
18. 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
图标题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根据漫画中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
哪一历史事件前后
A. 九•一八事变
- 13 - / 23
B. 甲午战争
C. 五四运动
D. 七七事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图片“贪食小犬“指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
特权,占我青岛。所以该漫画最可能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五四运动
19. 1935 年 10 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
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
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A. 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B. 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 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 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答案】A
【解析】根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
任领导”判断是遵义会议,结束了李德博古的错误的军事指挥权,确
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事上的领导地位。“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
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表明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故 A 正确;
B 不符合史实;C 材料无法体现;D 与材料无关,排除。
20. 《解放日报》1945 年 9 月 5 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
- 14 - / 23
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
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 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成立
D. 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谈判
21. 《全球通史》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
命,……第三次发生在 1949 年……(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
变包括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 ①③
B. ②③
- 15 - / 23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发生在 1949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革
命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故②③正确;
①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④是三大改造的影响,排除;所以答案
选 B。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发生在 1949 年”判断出第三次革命;然后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22. 下表是出席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
(共 662 人)。从中可以获悉
A. 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 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 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新政协会议涉及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政协会议是一次平等协商的会议,不存
在领导地位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不是材料的主
旨,材料主旨是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一届政协未确立政治协商制度,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 16 - / 23
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代表人
数,突出广泛的代表性。
2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
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
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政治协商制度,而是一项
基本的民族制度,故排除④。
24. 1978 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
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
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A.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 17 - / 23
B. 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C.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 表明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表明 1978 年修宪仍然保留文革中的左倾
错误,但也有进步,如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因此这次修宪反映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 B 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
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5. 据媒体报道,江西省某市原人大代表熊某纠集多名同族兄弟称霸
乡里,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干扰基层组织选举。材料中“村
霸”现象的存在
A. 中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B. 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C. 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 摧毁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村霸”现象的存在仅是个别现象,不可能中断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故 A 项排除;据材料中“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
干扰基层组织选举”可以看出“村霸”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叙述的基层民主内容,与民族制度无关,故 C 项排除;
村霸现象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无关,故 D 项排除。
- 18 - / 23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23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5 分,共 50 分)
26. 材料一丘逢甲的《离台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
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材料二
材料三 2017 年 5 月 15 日,蔡英文执政将满一周年,台湾多个“独
派”团体举行座谈会,要求蔡英文在国际上宣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
国家”,制定“反并吞法”杜绝“中国侵蚀台湾主权”,并“以台湾
名义”走上国际、参与国际组织
——摘自网络
2018 年 3 月 16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台湾旅行法”。它宣称,
美国的政策应当允许美方所有层级的官员访问台湾,允许台湾高阶官
员在“受尊敬的条件”下来到美国,与包括美国国防部、国务院的高
官会见,并鼓励台湾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在美展开业务。中国外交部发
言人多次表示,上述议案有关条款尽管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严重违反
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如获通过实施,将对中美关
系及台海局势造成严重干扰
——摘自《凤凰网》
回答:
(1)请你判断材料一的《离台诗》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当时
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
(2)从材料二的这首诗中,你能感觉到作者的什么情结,表达了
- 19 - / 23
诗人什么愿望?”
(3)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
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4)据材料三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有哪些?谈谈你对台湾问
题的认识。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后(或《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
(2)思乡情结,迫切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
(4)阻力:台独势力,国际反动势力。
认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努力实现祖国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
祖国统一是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稳定。(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台湾问题。从甲午战后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海峡两岸的交流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宰相有权能割地”中可以判断出《离台湾》写于甲午战
争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反割台斗争。
(2)从材料“乡愁”中可以看出作者思乡情结;表达了作者盼望国家
统一的愿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创造性的提出
一国两制的方案;一国两制成功的实践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4)根据材料“台湾多个“独派”团体举行座谈会,要求蔡英文在国
际上宣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美国的政策应当允许美方所
- 20 - / 23
有层级的官员访问台湾,允许台湾高阶官员在“受尊敬的条件”下来
到美国”中可以分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
以从台湾的地位,人民的愿望,一国两制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
答案。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
“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
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
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
“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
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
明:可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
迁的特点。
表态:我赞成该观点。
论证: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
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
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
- 21 - / 23
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
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
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示例二:
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表态:我反对该观点。
论证: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
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
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
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解析】试题分析:此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
来阐述和证明论题。总结材料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结合朝代后期社
会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是否繁荣;朝代后期是否具有社会变迁的特
点等方面史实对确立的观点进行评析。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
起;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4 年 2 月 19 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上发表了
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标志着新生活运动的揭橥。"我现
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简单的讲,"就是要使全国国民军事化",就
是要以孔孟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道
- 22 - / 23
德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这就是蒋介石开展新生活运动的初衷。
23 日,蒋介石在南昌再次讲演,对"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作了详尽说明,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
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
迅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以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
"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
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
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
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
复兴民族”。事实上,到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
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
探析》
二次大战期间,当国民政府在重庆时,人们经常奚落阎宝航在"新
生活运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而他却总是列出如下的失败理由:中国人
讨厌别人指点他们孰是孰非;"新生活运动"的分会从来没有得到过地
方政府的支持;警察成了人们行动的监督者,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
不满;"新生活运动"的要旨没有令人信服地被老百姓所接受,他们甚
至不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高级官员对"新生活运动"的意
义不以为然,他们只是在口头上拥护蒋介石。
- 23 - / 23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征:宣扬儒家传统文化;为国家政治服务(或与国家政治生活
紧密结合);条目分明,从日常生活入手。
(2)原因:回避社会问题;宣扬封建文化糟粕,背离时代潮流;缺乏
民众的支持;推行者言行不一。
【解析】(1)从材料“以孔孟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
爱信义和平)为道德标准”“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
手”“对"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了详尽说明”"改造社
会、复兴国家"概括答案。
(2)从材料“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
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
命”并结合所学从新生活倡导内容以及群众基础等角度概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