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50 KB
  • 2024-02-13 发布

2017-2018学年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18—1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 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 足以止乱也。”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 仁政德治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可知是法家思想,反对仁义、仁政、道德教化,主张严刑峻法,故 D 项正确。A 项仁政德治, 与材料信息“慈母有败子”“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矛盾,排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 强调严刑峻法不符,排除 B 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符,排除 C 项。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 止乱也”,结合法家思想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 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确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 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 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答案】A 3.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 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 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 C. 宋明理学 D. 佛教传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学主要倡导“仁”和“礼”等道德思想, 没有神话色彩,故 A 项错误;佛教思想主要是人生命运、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理念,不 符合材料中意思,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皇帝极为恐惧”“感动上苍”说明是受到西汉时期“天 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故 C 项正确;宋明理学主要是儒学的哲学化,没有神学色彩,故 D 项 错误。所以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4.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尚书》”属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 监”可知此应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A 项正确;B、C、D 三项分别属 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所以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5. 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 “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而选 D 是韩非子的主张, 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是孔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是墨子的主张,不 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是老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6.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A. 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 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 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 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答案】C 【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 之一,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 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 B 不符 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 D 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本题选 C。 7. 近几年春节,自贡市富顺县都举办了豆花文化节。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下是说法最 可信的是 A. 据考证,商代的甲骨文上发现了有关大豆的记载——证实豆腐是从商代开始的 B. 《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李时珍是大医学家,其说法可信 C. 宋人寇宗《本草衍义》载“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说明豆腐源于宋朝 D. 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东汉时已经出现了豆腐 【答案】D 【解析】墓葬属于考古挖掘中原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最有说服力,故 D 正 确;甲骨文属于还没有完全解读的文字,故 A 错误;《本草纲目》和《本草衍义》均属于 二手史料,使用的时候要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故 B 和 C 错误。 8.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 非所宜。”康有为上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是 A. 变革社会风俗.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B. 变革经济,发展机器生产 C. 变革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赞同“今为机器之世”,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辫 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说明他主张变革服饰等社会风俗是为了“趋于尚同”,即使中国与世界 近代文明相融合,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康有为主张变革社会风俗,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而不是变革经济,发展机器生产,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的信息,而是强调变革 社会风俗,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断发的信息,而是强调变革社会风 俗,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排除 D 项。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辫发与 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逐一分析选项 即可知道答案。 9.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 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下列著作中,与“这种风气”关联最密切的应是 A. 《变法通议》 B. 《海国图志》 C. 《天演论》 D. 《孔子改制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天泽”“竞存”等可知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提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影响了许多中国的有志之士,故C 项正确。《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所著,抨击封建专 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化图存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排除 A 项。《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孔子改制考》是梁启超所著,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与材料不符, 排除 D 项。 10.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 书,搜讨颇有年。”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代表作,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 地、科技知识的著作,魏源明确地提出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而作,与材料中的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相符合,故 B 项正确。《四 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 30 多个国家的地 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与材料不符, 排除 A 项。《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所著,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 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思 想家顾炎武所著,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记述山川地形、物产风俗、民生利弊等内 容,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 11. 1842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 是 A. 汽车制造技术 B. 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 电话制造技术 D. 内燃机制造技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长技”指的 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处于“蒸汽”时代,所以“长技”是蒸汽机车制造技术;A C D 三 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 B 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共同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 出发,故 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排除;BC 项两者都不符合,排除。 13.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的挫折而中 国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 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 B. 中国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取得成功 C. 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 中国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 不对,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的是南斯拉夫,率先进行改革; B 不对,中国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取得成功不是根本原因;D 不对,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 年;C 符合题意,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 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 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 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4. 以下资料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主题的第一手资料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邓小平传》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的一系列谈话,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为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确立了基本原则,符合中国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国情,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主题,故C 项正确。 《井冈山的斗争》属于毛泽东思想内容,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排除A 项。 《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 项。 《邓小平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主题,但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二手 资料,排除 D 项。 15.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B.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 D.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故 A 项正确;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故 B 项错误;1940 年《新民主主义 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 C 项错误;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 指导地位,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故 D 项错误。 考点:毛泽东思想 16. 《感动中国》中有一颁奖词:“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离饥饿。”这里的“他”是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李四光 D. 华罗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 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只有袁隆平符合名满天下 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 离饥饿,所以,这里的“他”只能是袁隆平。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 17. 1964 年 10 月 16 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 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 1964 年 10 月 16 日,这个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A 选项时间 符合,且符合李宗仁的描述,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大亚湾核电站是在改革 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C 选项发生在 21 世纪;D 选项发生在 1970 年,时间不满足要求,故 排除。 18. 15 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皮科曾说:“上帝赋予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 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社会契约 B. 禁欲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上帝赋予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 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以 “人性”反对“神性”,故D 项正确。社会契约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符, 排除 A 项。禁欲主义是天主教神学思想的内容之一,与材料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不符,排除 B 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19.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 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 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B. 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C. 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 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信息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 自主权,材料“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信息强调个人精神 上的自由,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故 B 项错误;材料强 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并没有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 的自主权,没有涉及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故 D 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 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 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 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 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 20.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 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 运动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等 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A 正确;BD 项强调君主和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信仰; C 项是东方的传统观念,主张集体;所以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21.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 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 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 渴望征服自然 【答案】A 【解析】题干寓言故事形象的概括人从出生到老的状况,主要讲述人的一生,这一故事体现 了古希腊重视以人为研究对象,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突出的是人,而不是自然规律,故 B 项 排除;材料中强调的研究的对象是人,而没有说人是世界的主宰,故 C 项排除;材料以寓言 故事来说明古希腊对人的研究,至于是否渴望征服自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信息,不能对史料信息进行错解,否则无法得出准确法案,如 本题材料中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与背景史料,用人的一生,突出强调了古希腊重视对人的研 究。 22. 有人说,中世纪的“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 横财”,但后来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天主教会被打倒 B. 人们不再信仰上帝 C. 上帝已经不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D. 出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 对宗教改革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宗 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强调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 为 D 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信仰得救 23. 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 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 动”,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因此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法国 24.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的产物。” 上述言论反映的思想包括 ①社会契约论 ②三权分立学说 ③人民主权论 ④浪漫主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 约的产物”可知作者希望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上述思想反映了社会契 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的思想,故①③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行政、立法、司法等三权分立的 内容,排除②;材料没有涉及浪漫主义的内容,而是强调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排除④。 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排除 ABD,所以选 C。 25. 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 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都抨击 了教会,因此不是超越的地方,故排除③。因此 ABD 项错误。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把 人文主义上升到理性阶段,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理想王国。因此 ①②④正确,故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26.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 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观点的提出者应 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康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可知依次是立 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该观点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与孟德斯鸠的思想相一致,故 B 项正确。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主张自由平等,与材料三权分立不符,排除 A 项。卢梭主 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与材料三权分立不符,排除 C 项。康德主张人非工具,与材料三 权分立不符,排除 D 项。 点睛:本题洲启蒙运动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 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结合三权分立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7.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做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 提倡“人权”,否定“神权”。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天主教会是维护封建神学的工具 B. 资产阶级反对信仰上帝 C. 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D. 资产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 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严重的束缚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幸福的欲望,因此资产阶级提出肯 定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D 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28. 苏格拉底为了说明希腊民主制的一个问题,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比如一条在海上航行的 大船,船的舵手是抽签产生呢,还是请懂得航海技术的人来担任,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以 下对苏格拉底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 主张任用懂得治国的人担任公职 B. 反对公职人员的产生办法 C. 反对希腊的民主制度 D. 指出希腊民主制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中抽签选举、 轮番而治,使不同政治素养的人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雅典民主制有明显的弊端, 但他并不反对希腊的民主制度,所以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29. 1879 年,某项科技新成果发明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随之狂 跌。引起股票狂跌的科技新成果应是 A. 改良蒸汽机 B. 电灯 C. 汽船 D. 蒸汽机车 【答案】B 点睛:本题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879 年”、“引起煤 气股票价格狂跌”,结合电灯的发明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30. 12 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据此判断大学的产生具有 A. 重视教化的宗教化特点 B. 神学为主的神学化特点 C. 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 D. 培养官僚的官方化特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城市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推动大学的产生,可知大学的 产生具有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学具有宗教化的特点,而是 强调大学具有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排除 A 项。材料强调大学具有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 没有涉及大学的神学化,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大学具有培养官僚的官方化特点,而是强 调大学具有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排除 D 项。 31. 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 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③ B. ②③ C. ②④ D. 全部无法享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具体考查春秋战国时期 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楷书字体大规模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排 除①;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排除②;杂剧是元朝才产生的,排 除③;《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在先秦至汉代,排除④。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系列状况 32. 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可能会 A. 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 B. 偷偷阅读到《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 C. 在街上购买到黄庭坚精美的字画 D. 在勾栏瓦舍中观看到杂技和说书等表演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所以唐朝贵族子弟可以接 触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故 A 项正确。《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的代表作,《红楼梦》 清朝曹雪芹的代表作,与题意唐朝不符,排除 B 项。黄庭坚是宋朝书法家,与题意唐朝不符, 排除 C 项。在勾栏瓦舍中观看到杂技和说书等表演出现于宋朝,与题意唐朝不符,排除 D 项。 33. 美国芝加哥为庆祝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400 周年而发行的一枚邮票,请问该邮票发行的时 间应在 A. 1492 年 B. 1519 年 C. 1892 年 D. 1919 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492 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从而开辟了 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因此庆祝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400 周年,应是 1892 年,排除 A,C 项 正确。1519 应是哥伦布到达美洲的 27 年纪念,不是 400 周年纪念,排除 B 项。1919 应是 哥伦布到达美洲的 427 年纪念,不是 400 周年纪念,排除 D 项。 睛: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史论;历史学是“关于时 间中的人”的科学,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 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哥伦布到达 美洲的时间,根据题意要求推算时间即可。 34. 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 1492 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 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结合这段 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 哥伦布曾经到达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 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C. 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 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并未到达印度也未在印度建立殖民 地,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哥伦布在死时仍然误认为他发现了印度,选项 B 不符合题 意,排除;哥伦布未到达印度,印度附近岛屿上也没住着食人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 除;结论具有真实性的只能是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选 D;故本题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 35.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 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 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 的是 A. 郑和下西洋 B. 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C. 新航路的开辟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不是以获利 为目的的贸易,符合设问要求,所以选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以获利为目的从事对外贸 易活动,其中 17 世纪的荷兰海外商业繁荣,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而同时期的英国 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故 BCD 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二、主观题(本题共 2 道小题,第 1 题 14 分,第 2 题 16 分,共 30 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 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难以立足 ——《论语》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请回答: ①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②据材料一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是什么? ③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哪一观点? ④据材料三分析荀子思想的意义? 【答案】①民本思想。 ②取信于民,“为政以德”。 ③“民贵君轻”。 ④正确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为后世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借鉴;继承 和发扬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①根据材料一“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材 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等信息可从民本思想的角度归纳即可。 ②根据材料一“‘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难以立足)”可知孔子 认为取信于民,“为政以德”才是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 ③根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④根据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从正确认识到君与民的关 系,为统治者提供借鉴;推动儒家思想发展等角度分析意义即可。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教育状况 17 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城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 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救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裁性 18 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 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 世纪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 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 家初等教育制 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 17 世纪至 19 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 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 合)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扩展,新兴资产阶级要 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但受到宗教神学的束缚;当时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 代基督教文化,只能够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取代基督教文化;要求把人和人性从 基督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2)原因:17、18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 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进步;文 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3)反对专制主义,反对宗教神学,把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封建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建立 法治社会。都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都主张“主权在民”、“天 赋人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都主张实行法治, 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设计了蓝图。 (4)都注重了人的价值,宣传人文主义精神;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的产物; 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 阶级的利益。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西方 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提取观点,论 证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工业化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