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50 KB
- 2024-02-10 发布
[解题技巧]
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
[高考示例]
(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技巧运用]
——抓准“题眼”
题眼:“喜字纱灯”“头披白纱”“旗袍”。伴随着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上面的关键词就反映了这一转变。
——分析选项
A项:材料未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可排除。
C项: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可排除。
D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可排除。
——验证结论
B项:在集体婚礼中,既有体现中式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习俗的“头披白纱”,还有体现中西合壁的“旗袍”,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A项正确。
【答案】 B
[运用演练]
3.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反映出当时在我国农村( )
A.农民对劳动产品有了支配权
B.集体经济得到发展
C.农民开始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D.农业开始走向现代化
A [本题“题眼”是“生产责任制”。材料强调多种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这种责任制下农民有了对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故A项正确;从题干表面信息看上去是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本题重点在强调农村出现的变化,故B项错误;农民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错误;材料与农业现代化无关,故D项错误。]
4.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C [“四人帮”的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