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95 KB
  • 2024-02-09 发布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十堰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题共6页,共34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对“土”和“壤”尚无明确区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壤分类、分级概念已形成,还有以质地、色泽、肥力等为标准的划分方法。这些变化反映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犁牛耕的基本普及 C.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D.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 ‎2.西汉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这样描述官营手工作坊生产的漆器:“一杯棬(漆器做的杯子)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这表明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不计成本 B.产品不人市场 C.官府垄断生产 D.质量管理严格 ‎3.“沿街到处都有店铺,鳞次栉比。从早到晚都可以交易,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和“鬼市...‎ 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汉代长安城 B.隋代洛阳城 C.唐代扬州城 D.宋代汴京城 ‎4.《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向明朝纳贡的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家,“从中国拿走的钱要比他们所进贡的(东西)多得多”。可见,明朝的朝贡贸易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C.是实行对外开放的表现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在某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描述- -位欧洲航海家时这样说道:“他于1497年率四艘海船起.航;他的船队由欧洲向南远离海岸航行;他到达了东方,买进了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材料中的“他"‎ A.经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B.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 D.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航线 ‎6.17世纪时,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皮毛.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大都由某--国家的商船转运。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A.西班牙 B.荷兰 C.葡萄牙 D.英国 ‎7.1500~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 ‎40%流入中国。推动这- -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三角贸易的兴起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工业革命的完成 ‎8.下表是1770~1861年英国工农业在国民经济收人中所占比重变化。这一变化 A.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动力 B.表明英国人口增长比较迅速 C.反映出英国农业走向衰落 D.根源于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 ‎9.19世纪末,美国有托拉斯185个,1907年增加到250个,它们掌握了全国煤油生产的95%、‎ 化学工业的81%、金属工业的77%等。材料意在强调美国 A.自由贸易政策遭到破坏 B.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 D.生产与资本日益集中 ‎10. 1900年。《东西商报》载文:“汉口‘各乡织布....近年其经纬丝(纱) ,共用洋棉丝’。”这说明当时汉口 A.自然经济丧失抵抗力 B.自然经济濒临解体 C.成为洋纱倾销的中心 D.土纱遭到洋纱排挤 ‎11.下面是1895~1911年中国创办企业资本表(单位:个)。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洋务运动规模进一步扩大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民族企业迎来“短暂春天” D.中国近代企业资金雄厚 ‎12.新中国第一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先后编制了5次,其中第四次编制,把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由20%下调至14%~15%,并要求加快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由此 可知,新中国“- .五”计划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B.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未实现工业增长的目标 D.实现了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13.在中共八大上,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分别提出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管理方式:对无法纳人国家计划的指标.主张国家从“价格政策、供销关系上加以调节”。这表明中共八大 A.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完全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C.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积极探索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14.在2018年的改革开放40周年壮丽史诗巡礼中,深圳元素处处可见,吸引了中外众多观众的 ‎“眼球”。深圳的“亮眼”主要得益于 A.率先改革城市经济体制 B.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C.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D.国家正确的经济政策 ‎15.据统计,2019年中国粗钢产量为9. 963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3%,连续19年稳居世 界第一位。中国取得这- -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炼钢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内需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6.'下面为1980~2012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居住水平低于城镇 B.人们消闲方式日益多元化 C.城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D.住房商品化发展逐渐失控 ‎17. 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说:“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服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这反映出 A.洋务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B.清廷修建铁路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C.直隶地区的交通亟须改善 D.刘铭传对近代交通有着深刻的认识 ‎18.清末,有线电报自上海北达北京,“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连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有线电报的进步 A.便利了不同地区的联系 B.致使区域发展逐渐失衡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 ‎19.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人创办的电影院座位是男女分开的,20年代以后则逐步变为男女 混座。这反映出 A.中国电影业发展比较迅速 B.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男女社会地位实现了平等 D.传统习俗被完全摒弃 ‎20.在经济危机突然来临时,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政府的救济支出是助长“不劳而获”,会摧残美国人民的品格,毁坏美国的“自治根基”。可见,胡佛 A.关心民众精神生活 B.倡导完善民主制度 C.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主张解决失业问题 ‎21.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治家鲍威尔指出,国家承担了满足公民普遍需求的义务,这就使.‎ 得它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鲍威尔 意在说明 A.国家干预容易引发社会动乱 B.政府管理职能亟须强化 C.自由放任政策得到社会认可 D.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缺陷 ‎22.20世纪90年代,当世界大国俄罗斯和日本经济处于低迷阶段时,美国经济却保持着稳定、‎ 持续的增长,有学者称之为“新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美国 A.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B.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 C.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D.政府对经济干预增强 ‎23. 1921年春,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 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列宁进行的 调整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施“五年计划”‎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实施农业集体化 ‎24.右图是1931年苏联的一幅宣传画,图中俄文意为“为了运输工具的改 造,为苏联运输业竭尽全力”。该宣传画意在 A.展示苏联工业建设的成就 B.宣扬“斯大林模式”的功绩 C.鼓励人们参加工业化建设 D.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25.勃列日涅夫在农业方面采取了相关政策与改革措施:实行固定收购和 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凡是农庄、农场超过固定收购计划指标后交 售给国家的农产品,国家以高出50%的价格进行收购。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将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 C.扭转了国民经济失衡局面 D.对经济体制有所调整 ‎26.据统计,从1941年年初到1945年年末,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地流人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 1亿美元增 至1945年的200. 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一-现象 A.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实效 B.促进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 C.表明世界黄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D.根源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7.《关贸总协定》规定:“反对倾销和反对出口补贴,即允许缔约国采取措施来抵消倾销行为和出口补贴对进口国所造成的损害。”这-规定体现的贸易原则是 A.公平贸易 B.非歧视 C.关税保护 D.自由竞争 ‎28.移民问题是英国脱欧争议的焦点。有学者提出,开放移民政策有望抵消老龄化带来的经济 负面效应,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移民只增加人口数量,并不能根本改变人口结构。据此推知,‎ 英国脱欧的目的之- -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危机 B.避免恐怖主义滋长 C.减少欧盟解体的冲击 D.维护本国长远利益 ‎29.下面是现代世界某-区域经济组织的特征。该经济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3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从汽车到智能手机.从购物到旅游,从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到 技术服...全球无数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生产被迫放慢甚至暂停。这反映出 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经济全球化具有脆弱性 C.经济全球化速度8益加快 D.人类和谐共生意识增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 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0分,第34题10分,共 ‎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 材料一 ‎“重农轻商”政策的实施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春秋时代,农商并重,无轻重之举,商人 的社会地位也非低下。农商“本末之分,始于春秋季年,首创人应为越之计然”,“此后一百二 十余年,乃有秦国商鞅重农政策之创导”。战国“是从农商并重到重农轻商的转变时期”。出 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 - ‎ ——摘编自谷霁光《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二 春秋战国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和形成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重农 抑商政策被历代封建王朝长期推行,对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其历史的合理 性。农业是古代社会决定性的产业,农业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国家的财 政状况和国家的盛衰存亡。...重农抑商政策,还有着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并使结构优化的 一定合理性。‎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农轻商”政策形成的过程。(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以及由它孕育产生的近代军事工业,给晚清及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近代军事工业生产的枪炮陆续装备清军各镇,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 于中国军队迅速结束以弓箭、刀枪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历史。‎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 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 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艰难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毛泽东和党中央深刻吸取中国近代以 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从维护国家安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目标出发,并结合具体 国情,将发展尖端科技与国防建设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培养聚集性科 技人才,推动了我国国防的发展。‎ ‎——摘编自李正华《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重视国防建设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建设的特点。(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 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潰的边 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 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 组织等领城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 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是 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4 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关于罗斯福新政:一、新政并没有结束大危机...二.罗斯福新政部分政策是对胡佛政 策的延续...三.即使罗斯福新政整体效果是好的,但各个具体领域也可能是有问题的......‎ ‎——-摘编自[美]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等 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的一种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