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0 KB
  • 2024-01-29 发布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由阅读和表达两部分组成,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2011年泰国发生洪灾,淹没了众多生产企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且,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 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影响沿着社会网络中的关系链条扩散、蔓延,形成一个异常纠结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也形成一个复杂的影响网络,应对网络化危机需要采取网络化模式。公共危机的应对不仅是每个社会单元的职责,还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各个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密切协同关系,特别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对公共危机开展有效的共同治理;最后共同享有公共危机治理的收益与成果。‎ ‎(摘编自王宏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变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危机管理应针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公共危机的新特点,探索新模式。‎ B. 当今转型社会的公共危机表现出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跨界性大等特征。‎ C. 相比于传统观念,现今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应调换到国家外部安全层面。‎ D. 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危机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公共危机新特点到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文章既分析问题又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B. 文章以泰国洪灾导致国外企业受影响的事实,论证现今公共危机具有跨界性的观点。‎ C. 文章通过对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特点的揭示,阐明应该采用网络化模式应对的理由。‎ D. 文章着重比较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以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应因时而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其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能性也更大。‎ B.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才能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 C. 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D.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比预防公共危机产生更重要。‎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按照传统观念,国家安全(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公共安全(国家的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也就是说,对公共安全的定位是基于国家内部安全的。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这说明现今两者是融合关系,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也应融合两个层面,而不是层面的调换。‎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分析有误。对原文论证的内容进行分析看,原文虽然对后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有所说明,但并没有作着重比较,D项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说法正确。公共危机变成国家安全危机是一种传导、放大、演化的结果,而且可以推断,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难以精准预测,影响更为复杂纠结,无疑是会增大这种传导、放大、演化的机会,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与它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能性更大,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B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是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的做法,是因为“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但是这“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选项用“只有……才”,表意错误。‎ C项,分析有误。文中讲“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联系相关内容可知,是因为“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选项说“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偷换概念,结论不当。‎ D项,无中生有。原文讲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变革,说明了“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并未将“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和“预防公共危机”进行比较,没有说哪一个问题更重要。‎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形。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不是从正面揭露“瞎指挥”这种社会现象,而是从抗拒“瞎指挥”的角度来写,这种方式既弘扬了正气,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 小说有意把三儿写成是一个从农村招聘来的乡政府的报道员,这说明他的地位在乡干部里是最低微的,并且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C.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在乡长面前不是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敷衍,显现了人物的真实性。‎ D. “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说明乡长不仅被三儿的行为感动,而且进行了反省,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5.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标题“玉米的馨香”的作用。‎ ‎6. 小说的语言颇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构成线索。玉米的馨香,统领全文,首尾呼应,巧妙地把玉米和由玉米引发的事件贯穿到一起。②具有象征意义。玉米的馨香,不仅指玉米的芳香,而且象征着三儿的良知和敢于“抗上”的美德。③突出主题。标题突出了“要有良知,有思想,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要敢于抗拒”的主题。 ‎ ‎6. ①口语化。如“呆了半晌”“待会儿”“吸吸鼻子”等语言,完全口语化,亲切自然。②有地域色彩。如“俺娃子”“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等语言,凸显了浓郁的地域色彩,鲜活真实。③简洁明快。本文语言不事雕琢,多用短句,生活气息浓厚,整体上形成了简洁明快的风格。‎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D项,“而且进行了反省”理解不当,文中并没有表现出乡长的这个意思,他只是被三儿的行为感动,且“完全看到希望”与文意不符,只能说,看到了一些希望。‎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原文“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可见,“玉米的馨香”,统领全文,首尾呼应,巧妙地把玉米和由玉米引发的事件贯穿到一起,成为了文章的线索;此外,文章标题“玉米的馨香”,本是指的玉米本身的韵味,同时烘托出三儿的形象特点,丰满其形象。原文有“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此处“象征着三儿的良知和敢于‘抗上’的美德”,也使文章内容得到具体升华,突出了文章“要有良知,有思想,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要敢于抗拒”的主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考生应在解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出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开篇,“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一句,便带有了乡土特色,文中的人、事也都与乡土有关,可结合这一特征作思考。“呆了半晌”“待会儿”“吸吸鼻子”等语言,朴实,亲切,自然,突出了文章的口语化特色;“俺娃子”“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等语言,具有方言性质,凸显了文章的浓郁的地域色彩,显得故事更加鲜活真实;“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这些短句的使用,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居日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创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演出,可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最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白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春游》。“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选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选自《辞海》第六版,有删改)‎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选自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 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C. 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的刘海粟、徐悲鸿等人也受到过他的影响。‎ D. 《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B. 据传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用文艺救国的理想。‎ C. 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传言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D. 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9. 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B ‎ ‎9. ①在艺术思想方面,撰写文章推介西方艺术思想,改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②在艺术实践方面,创作了众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③在艺术教育方面,培养了多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曲解文意,由《祖国歌》歌词可知,《祖国歌》主要表现的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并没有表达对祖国的现实和未来的忧虑。‎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需逐一比对分析。‎ A项,“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并列失当。《白水滩》是李叔同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演出的京剧,并不是在留学日本期间。‎ B项,联系与《文野婚姻》有关的文字可知,该选项理解表述无误。‎ C项,“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错误,鲁迅弃医从文发生在其在日本留学期间,且“赴日留学研究艺术”于文无据;“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于文无据。‎ D项,“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于文无据。‎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本题要求分析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首先要从文中找到介绍李叔同的艺术贡献的具体内容。如他推介西方思想,撰写欧洲文学史,以《白阳》杂志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创作《祖国歌》《送别》等优秀艺术作品;任杭教职六年,培养了大批英才等。然后对此加以概括即可。具体可按以下角度,据正文及“相关链接”材料筛选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形成答案。‎ ‎①音乐戏剧方面:创办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创作《祖国歌》《送别》《春游》《早秋》等优秀艺术作品;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 ‎②美术方面: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编辑,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 ‎③文学方面: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以《白阳》杂志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 ‎④培养艺术人才方面: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二年,弟子门人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如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 ‎【点睛】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滶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曰:“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滶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滶,令立功。滶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汪直,南直隶(今安徽歙县)人,本名锃,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海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B. 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C.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 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发表意见常用的文体有表,如《陈情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 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C. 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D. 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不满)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 ‎(2)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 本句断句先注意几个名词,如“宗宪”“倭”“锐卒”“砖桥”“浙东诸州县”,围绕这几个名词,再找相应的动宾短语,适时断句。‎ ‎“将锐卒四千/营砖桥”正确,排除AB项;‎ ‎“倭殊死战”停顿正确,根据语意,“杀文武吏甚众”的应该是“倭”,而非“诸州县”,“而倭犯浙东诸州县”停顿正确,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 D项,“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表述正确,但是《陈情表》应该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的文章,而不是“向皇帝发表意见”,选项以《陈情表》为例,说“表”的特征,表述不正确。‎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 B项,张冠李戴。从原文看,“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的不是胡宗宪,而是宗礼。‎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理解;‎ ‎(1)会:恰逢,正赶上。攘功:窃取功劳。恨:生气。遂:于是。‎ ‎(2)尽夺:全部撤销。切:严厉地。让:责备。克期:限期。‎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真,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余姚知县。被提拔为御史,巡查宣化、大同。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查御史,当时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岛,煽动倭寇入侵,而徐海、陈东、麻叶等人巢居柘林、乍浦、川沙洼等地。每天在骚扰郡县。当时柘林中众多倭寇转移屯据陶宅,势力逐渐衰弱。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胡宗宪和他一同进攻,带领精锐士兵四千人驻扎在砖桥,约定曹邦辅一起夹击,倭寇殊死抵抗,胡宗宪的士兵死了一千多,同时倭寇侵犯浙江东部诸多州县,杀死很多文武官吏。胡宗宪于是和赵文华制定安抚计策。赵文华回朝,极力诋毁总督杨宜,并且推荐胡宗宪,胡宗宪于是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替代杨宜。‎ 当初,胡宗宪让幕僚蒋洲、陈可愿告诉日本国王,在五岛遇见汪直的养子汪滶。汪滶邀请使者去见汪直。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和妻子,资助很丰厚。蒋洲等人向汪直宣告了胡宗宪的想法,汪直内心动摇,又知道母亲和妻子安然无恙,非常高兴地说:“俞大猷断了我的归路,所以才到这地步。如果免除罪过准许海上贸易,我也想归顺,只是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能相互统摄,必须一个一个地宣告。”于是留下蒋洲而派汪滶等人护送陈可愿回去。吴宗宪优待汪滶,让他立功。汪滶非常高兴,把徐海入侵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不久,徐海果真带领大隅、萨摩二岛的倭寇分头抢掠瓜州、上海、慈溪,自己带领一万多人进攻乍浦,陈东、麻叶同他一起进攻,胡宗宪坚守塘栖,和巡抚阮鹗形成夹击之势。正碰到徐海急奔皂林,阮鹗派游击将军宗礼在崇德三里桥攻击徐海,三战三胜。‎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任福州巡抚,就任命胡宗宪兼任浙江巡抚。到第二年春天,新来的倭寇大量增加,皇帝严厉责备胡宗宪。胡宗宪惧怕皇帝治罪,上奏陈述战功,说敌寇能够在短时间歼灭。主管官吏判他欺骗罪,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当时赵文华已经犯罪死去,胡宗宪在朝中没有了内援,看见倭寇的祸患不停,想讨好皇上,恰逢从舟山得到白鹿,献给皇上。皇上很高兴,施行告庙礼,馈赠给他许多银币。‎ ‎(二)古诗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①‎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②‎ ‎①支:支付, 此处赏赐意。②合:调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 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自以为是,认为“虏畏不敢犯”而且还“射麇捕鹿”,玩忽职守、纵情享乐。‎ C. 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D. 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 ①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②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强烈的感情。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向写悲。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大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 C项,“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表述错误。“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一句说明我军的将领自恃身份贵重,不披铠甲,不骑战马,只派兵士防守关口。‎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以及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结合内容层次的安排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运用了何种手法。“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一句凸显将军只知道让战士牺牲,自我只知道享乐,表现出对将军丑陋行径的揭露,这种行为是不正义的,“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更是揭露战士的苦楚。头两句写生活环境,烘托军营戒备森严的战争气氛,后面写将军的沉醉、赏赐的无度,让读者想象饮酒作乐场面的豪华奢靡,不从正面着笔,却能尽得其意。最后两句转写兵士,情调由“乐”突转为“悲”,士卒苦战受伤,却无力支付刀伤的药费,对比鲜明,足见诗人的愤慨之情。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将军的“乐”是建立在兵士的“苦”之上的本质,暗示了当时官兵之间矛盾的尖锐,善于运用对比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使诗人对将军的愤恨、对士卒的同情、对边防的眈眈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指出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_________”的后果。‎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了宋荣子能认清物我之分,辨明荣辱的界限。‎ ‎(3)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一句来回答了“西游何时还”的问题,增添空山之愁的因素是“_________”。‎ ‎(4)《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定乎内外之分 (3). 辩乎荣辱之境 (4). 畏途巉岩不可攀 (5). 又闻子规啼夜月 (6). 总角之宴 (7). 言笑晏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答好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要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注意表达手法的提示,据意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各题还需注意“鳝”“辩”“巉”“宴”“晏”等字不要写错。‎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7年7月,中国的可可西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可可西里契合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所需的____①___的自然美景、审美价值、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栖息地完整的严苛标准。海拔4500米以上大面积的高山和草原系统,具有洪荒之美,这种美景让人____②___。寒冷的高原气候,在不间断的地质变迁中形成了高山、冰川、原野、湖泊、湿地等鲜少人类干扰的荒野栖息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美景。数万平方千米的荒野和繁衍其间的生灵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1/3以上的植物,以及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所有食草动物都是青藏高原特有;拥有完整的长距离、大范围的大型兽类——藏羚羊迁徙路线。这些地球上最显著的生态价值让可可西里在全世界的视野中____③____。‎ 我们之所以需要荒野,正是因为它具有一个独立于人类价值的领域。荒野自然有着一种完整性,荒野中所固有的价值不需要以人类作为参照。荒野之中的生物不依赖于人类的价值评价而自为地进行它们的生命的活动,自然本身具有一种主体性的生命活力。(    )。‎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可可西里申遗意味着我国在世界遗产申请中不再____④____,是在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荒野的自然价值。‎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史无前例 ②众口一词 ③初试锋芒 ④迫不及待 B. ①史无前例 ②叹为观止 ③脱颖而出 ④迫不及待 C. ①无与伦比 ②叹为观止 ③脱颖而出 ④急功近利 D. ①无与伦比 ②众口一词 ③初试锋芒 ④急功近利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寒冷的高原气候,在不间断的地质变迁中形成了高山、冰川、原野、湖泊等鲜少人类干扰的荒野栖息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美景。‎ B. 寒冷的高原气候,在不间断的地质变迁中造就了高山、冰川、原野、湖泊、湿地等鲜少人类干扰的荒野栖息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美景。‎ C. 气候寒冷的高原,在不间断的地质变迁中形成了高山、冰川、原野、湖泊等鲜少人类干扰的荒野栖息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美景。‎ D. 寒冷的高原气候,在不间断的地质变迁中造就了高山、冰川、原野、湖泊等鲜少人类干扰的荒野栖息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美景。‎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是没有经过人类扰动的荒野之地,就能让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类体会自然的本真力量和生命价值。‎ B. 没有经过人类扰动的荒野之地,能让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类体会自然的本真力量和生命价值。‎ C. 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类,能够从没有经过人类扰动的荒野之地中体会自然的本真力量和生命价值。‎ D. 荒野之地因为没有被人类扰动,所以能让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类体会自然的本真力量和生命价值。‎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第一空,根据语境,应选“无与伦比”。‎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第二空,语境强调的是人们对具有洪荒之美的高原美景的赞美,故选“叹为观止”。‎ 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初试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二者都有“显示”的意思,前者偏重于全部显示出来,后者偏重于开始显示,第三空,结合语境应选用“脱颖而出”。‎ 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第四空,语境强调的是我国在世界遗产申请中不再追求眼前的利益,故选用“急功近利”。‎ 综合以上分析,选项C合乎题干要求。‎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即主语“气候”与宾语“栖息地”“美景”不搭配;二是并列不当,即“湿地”不能与“湖泊”并列。‎ A项,第一处错误没修改。‎ B项,第二处错误没有修改。‎ C项,第一处错误修改后,主语“高原”与宾语“栖息地”“美景”仍旧不搭配。‎ 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从文段中提炼出关键性词语、主要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看文段,括号前的内容表述的是人类需要荒野的具体原因,论述的中心是“荒野”,根据表述的一致性原则,括号内语句的主语应是“荒野”,联系上下文分析,括号内应承接前文荒野的特点,写荒野之地能带给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类的好处。‎ 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B项,合乎题干要求;‎ C项,主语为“人类”,与前文论述中心不一致;‎ D项,此处用因果关系句,与前文不连贯 故选B。‎ ‎【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20.下面是甘肃某中学新蕾文学社社长刘妍给著名作家王蒙写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王老:‎ 您已荣幸地被邀请为贵社顾问。你已八十高龄,能够应允忝列我社顾问之职,我们非常感激。同时,我们敬请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新蕾的发展建言献策。本社兹定于本月23日上午9时在本校礼堂举行文学社成立一周年大会,届时恭请您务必莅临指导。‎ 刘妍 顿首 ‎2018年1月5日 ‎【答案】①将“荣幸地”删去;②将“贵社”改为“我社”;③将“忝列”改为“屈就”;④将“务必”删去;⑤将“顿首”删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侧重得体的考查。做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明要求,确定分析方向。其次,通读材料,大致了解语段的意思,对语句的语体风格进行明辨和认识。再次,对应要求,先找后改,对应作答。根据特征,看哪些词语有可能存在问题,要利用旧知对之认真推敲。“荣幸地”不能用于对方,应该删去;“贵社”是敬辞,不能用于己方;“忝列”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务必”语气强硬,应删去;“顿首”是敬辞,常用于书信结尾署名之后,不能用于邀请函,应删去。‎ ‎21.以下是某公司货物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请以配送中心为陈述主体,把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含标点)。‎ ‎【答案】配送中心从供货商处收货,然后将货物储存在仓库,并定期盘点。接到订单后,中心拣出所需货物,配送给相应客户,如果货物有缺,则需要进行补货。‎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从表中看,配送中心从供货商处收货,然后将货物储存在仓库,并定期盘点。接到订单后,中心拣出所需货物,配送给相应客户,如果货物有缺,则需要进行补货。‎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举行2017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培育有思想的青年人,永远是大学的核心目标。”校长邱勇寄语学生要跨越知识的界限、文化的界限、时空的界限和自我的界限,在阅读中与智者先贤对话,在思考中与内心真我交流。并送予每位毕业生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希望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反思人生,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在体察自然、感悟生命中提升思想的境界,在成就事业、开创未来中彰显思想的力量,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以“做有思想的行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例文】‎ 做有思想的行者 人类是能思想的苇草,是天地间的一只蜉蝣,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却因思想而拥有了星火燎原的力量。‎ 年轻人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主角,他们单纯的内心需要思想的浇灌。“培育有思想的青年人永远是大学的核心目标。”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邱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的,做有思想的行者,有了思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尽最大可能去施展自己的才情。‎ 德国哲学家黑塞曾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永恒生命的生命。”他言说的核心、火花与念头,正是与我们大脑共生的思想能力。从呱呱坠地,我们便拥有了思想能力,从最基本的喜怒哀乐到不断发展的各种高级行为,都融入了思想的色彩。作为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想的海洋里潜游,每分每秒都因思想而进行创造。我们本是苇草,却创造了缤纷的生活;我们本是蜉蝣,却跃出浅水走向宇宙。我们渺小是因为宇宙无边无际,我们伟大是因为思想可以包纳宇宙。‎ 生命的曲线蜿蜒曲折,看不到尽头。天地间,我们固然伟大,可有时候,发现我们身边的事物:一树唐朝的花、一座宋朝的楼、一口明朝的钟、一件清朝的裳,甚至是一坛50年前买下的酒,都可以在时间的罅隙间顽强生存,获得比我们更久远的存在。人生看似漫长,但年老后蓦然回首,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云烟过眼。只有思想才能永存,才能让逝去的躯体获得灵魂上的永生,才能让隐藏的力量蔓延到历史的角角落落,让你的力量注入新的躯体,衍生新的思想。但丁吟诵着《神曲》,以人为本的思想带来新世纪的曙光;苏格拉底赤脚行于雅典大街,哲学的智慧永耀不息;马克思目光如炬,把握着社会的发展规律。思想是点点星火,点燃了盛大的烟火。‎ 思想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燎烧的却也可能是生命延续所必需的希望田野。事实上,没有正确的思想,一切都会停止脉动。思想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有向阳的灿烂繁盛,也有背阴的凋萎枯暗,向阳则生,背阴则亡。星火燎原,除了创造盛大的花火之宴,亦可毁灭碧绿的生物之园。‎ 有思想的人,不会失去目标、失去方向。有思想的人,内心是充实而丰富的。有思想的人,自有人格的魅力。做有思想的行者,正确运用思想的力量才能燎烧荒原,涅槃重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材料作文,要写好这则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材料。这是一道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文题,材料以清华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寄语为背景,选取了能够体现时代潮流的“思想”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嘱托与希望。清华校长在本科毕业生典礼上的寄语,代表着一种思想的时尚、跨越知识的界限、文化的界限、时空的界限和自我的界限,突出了思想带来的超越性。“在阅读中与智者先贤对话,在思考中与内心真我交流”,突出了阅读在提升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阅读和思考中反思人生,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在体察自然、感悟生命中提升思想的境界”,表现出反思感悟可以使思想提升。这段寄语从大处着笔,高屋建瓴,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即“思想”。启示学生们做有思想的行者,而思想的来源则因为阅读和思考,在确定了大方向的前提下,学生不妨对其进行切割。从小处进行关照,比如可以谈跨越界限,在阅读中开创思想的大格局;可以谈思考真我,以真诚行走于世;也可以谈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就“做有思想的行者”也可以谈行和思的辩证关系。如此化大为小,便于把握,也能让文章避免泛泛而谈。另外,注意以“做有思想的行者”为题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参考立意:‎ 培养思想的锋芒 做有思想的行者 做有思想的年轻人。‎ 可用素材:‎ ‎1、穷困潦倒中,绝望墨染了思想,年轻的诗人忘却了往日吟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走向了冰冷的铁轨,生日亦成忌日,从此再无海子。坐在时代的车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撒哈拉归来的三毛失去了丈夫,她往日随风乐观的思想随荷西溺死在了海洋,台北寓居的她孤独而煎熬,终被一条丝袜拉向了死巢。‎ ‎2、现代人最大的缺点,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罗丹 ‎3、思想的形成需要丰富的阅历,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思想。‎ ‎4、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宋代思想家朱熹 层次结构:文章按题干要求以“做有思想的行者”为题,以比喻开篇,表明对“思想”的认识。接下来,照应所给材料,通过校长邱勇表的心声,指出做思想的行者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论证,举例分析,从多个角度强调了观点。最后照应开头结尾,重申观点。文章结构完整,论证有力,语言畅达,富有文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说服力。‎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