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9 KB
  • 2024-01-23 发布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14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1919年)‎ 课时作业14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和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班级 姓名 座号 ‎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南平模拟)光绪二十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面世,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该书畅销的背景是( )‎ A、科举考试的改革 B、市民阶层的需要 C、近代工业的兴起 D、民族危机的深重 ‎2、(2017·广东佛山模拟)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面貌也就会大为不同。”据此可知梁启超( )‎ 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 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 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 D、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3、(2017·河南郑州模拟)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 A、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4、(2017·广东深圳模拟)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 )‎ 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 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 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 ‎5、(2017·河北石家庄调研)“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 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6、(2017·新疆模拟)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7、(2017·四川乐山模拟)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同时期胡适合也说治学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说明( )‎ A、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 B、新文化运动片面的批判传统 C、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追求 D、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 ‎8、(2017·陕西宝鸡模拟)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 )‎ A、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 B、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9、(2016·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梁启超曾于1902年在上海《新民丛报》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文章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称其为“社会主义之泰斗”。此后,梁启超又多次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梁启超( )‎ A、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 B、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C、是较早在著述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0、(2016·广西桂林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11、(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12、(2014课标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13、(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一目了然”。该学者指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4、(2015上海单科,24,2分)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15、(2013安徽文综,14,4分)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2016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17、(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式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课时作业14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和思想到新文化运动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CBB 6—10 BCACB 11—15 CBBAC 二、非选择题 ‎16、(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展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17、(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