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0 KB
  • 2024-01-19 发布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部分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级 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单选题(本项共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 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2. 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3.《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向往太古,②向往禹世,③向往西周,④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A. 儒、道、法、墨 B. 道、儒、墨、法 C. 道、儒、法、墨 D. 道、墨、儒、法 ‎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5.《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6.《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7. “‎ 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8.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9. 公元前4-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A. 专制主义的缺陷 B. 当权者的需要 C. 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D. 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1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后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 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大 ‎11.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12.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C.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13.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皇帝 举措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1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16.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7.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18.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19.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20.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2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2.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 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23. 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D.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24.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他的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接近 A. 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 B.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5.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地理学 工程 技术 化学 农学 生物学 数学 天文学 物理 化学 ‎17.8%‎ ‎11.9%‎ ‎15.7%‎ ‎3.8%‎ ‎8.5%‎ ‎8.9%‎ ‎16.7%‎ ‎22.9%‎ ‎3.4%‎ ‎23.8%‎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26.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27.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28.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川(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9.《说文解字·序》载:“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 B. 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 C. 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 D. 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 ‎30.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这表明中国画强调 A. 得意忘形 B. 神形兼备 C. 以形写神 D. 物我两忘 ‎31.明朝后期的 “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32.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兴起的还有 A.文人画              B.《农书》             C.昆曲                  D.风俗画 ‎33.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34.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35.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二、主观题(本项共有3题,共30分)‎ ‎36.(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 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6分)‎ (2) 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分)‎ ‎3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补充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词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宋词“兴旺”的主要原因。(6分)‎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4分)‎ ‎3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9-2020学年度高二历史第一次段考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单选题(本项共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错误。‎ ‎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答案】A ‎【详解】士阶层本为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说明周王室衰微,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社会地位的宗法制度被破坏。故答案为A项。这一群体的形成不是受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形成儒家和墨家的“诸子百家”现象是这一群体代表的社会状况变化的结果,不是促成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排除C、D项。‎ ‎3.《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向往太古,②向往禹世,③向往西周,④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A. 儒、道、法、墨 B. 道、儒、墨、法 C. 道、儒、法、墨 D. 道、墨、儒、法 ‎【答案】D ‎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5.《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6.《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答案】A ‎【解析】“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意为: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 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可知,这条路是实现做官的途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实现做官的途径,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与礼法并施无关,排除C;正名思想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与材料无关,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7. “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答案】B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 ‎8.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9. 公元前4-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A. 专制主义的缺陷 B. 当权者的需要 C. 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D. 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答案】B ‎1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后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 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大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是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继承,故B正确;汉武帝的思想被后世所采用,故A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以德治国的作用,故C错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受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故D错误。‎ ‎11.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关系互为表里,没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 ‎12.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C.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对于人性进行分类,主要是适应汉武帝时期思想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化,不是刑罚,故A错误;材料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B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 ‎13.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皇帝 举措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封建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而不是否定了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1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1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详解】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变化,材料并没有体现其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错误;  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故B项错误;  材料中“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体现出了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C项正确;  四则材料都与天人合一无关,故D项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6.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 ‎17.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18.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答案】C ‎19.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20.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 ‎2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分析】材料 “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2.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材料“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反映的是近代知识分子对王夫之的著作的整理和出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C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相关信息,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主张是否先进,D不正确。‎ ‎23. 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D.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D正确;A符合黄宗羲的思想,但不属于历史意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黄宗羲是封建士大夫,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权利”,B错误;材料反映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C错误。‎ ‎24.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他的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接近 A. 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 B.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务实,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通。“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反映的是南宋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反映了顾炎武大力提倡求实学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映的是李贽的思想,他认为人伦物理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就是人伦物理的表现。综上分析可知,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项,ABD项排除。‎ ‎25.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答案】B ‎【解析】‎ 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A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B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D错误。‎ ‎26.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27.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 ‎28.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川(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详解】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義之的艺术成就和唐太宗的时代选择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两方面作用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故C项正确;皇帝好恶不是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决定因素,排除A;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绝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D错误。‎ ‎29.《说文解字·序》载:“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 B. 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 C. 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 D. 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 ‎【答案】C 根据“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可知,因为官狱职务繁忙,开始出现简约的隶书,C正确;根据“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表明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除了小篆外,还有隶书,排除A;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0.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这表明中国画强调 A. 得意忘形 B. 神形兼备 C. 以形写神 D. 物我两忘 ‎【答案】A 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是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强调意境,不追求形似,即得意忘形,A正确,排除BC;D表述错误,排除。‎ ‎31.明朝后期的 “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32.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兴起的还有(  )‎ A.文人画              B.《农书》             C.昆曲                  D.风俗画 ‎33.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当时宋词不属于市民文化,我们现在认为宋词也是市民文化),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 ‎34.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35.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 ‎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二、主观题(本项共有3题,共30分)‎ ‎36.(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井田制破坏。 (3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1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2分)‎ ‎3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补充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词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宋词“兴旺”的主要原因。(6分)‎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4分)‎ ‎【答案】(1)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2分,任答两点2分)‎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及对文学艺术的创新。(4分)‎ ‎(2)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成果)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4分)‎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概括即可。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概括即可。‎ ‎(2)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展开认识,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解析】‎ 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