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50 KB
- 2024-01-18 发布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
课程标准
】
1.
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
,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
考纲要求和解读
】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中国古代思想史一直是全国高考命题中的高频区域。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
孔子、孟子、荀子
)
、道家
(
老子、庄子
)
、法家
(
韩非子
)
、墨家
(
墨子
)
的思想等。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本课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阶段
,
考点内容较少
,2009
年以来在全国卷中还未单独命题
,
值得关注。从其他各地命题来看
,
主要推测考向有对董仲舒的新儒学含义的理解、儒学的地位等。
3.
宋明理学
:
是近几年高频考查区域
,
近五年来只有
2011
年没有命题。本课内容也较难理解
,
务必在复习迎考中加强理解和关注。主要推测方向有三教合一与三教并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观点理解、对理学的认识等。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
,2011
年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预测是明年的首选命题范围。复习迎考时需要加大关注力度。主要推测考向有明清时期儒学大师
(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
的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对其的认识和评价。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2018·
北京卷文综历史
,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
,
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
战国时期
,
孟子认为
,“
以力假仁者霸
……
以德行仁者王”
,
他的观点
(
)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
答案
】 C
【
解析
】
根据题干可知
,
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
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
,
排除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
,
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
,
排除
B
。“以力假仁者霸
……
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
,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
,
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
,
道德教化
,
故选
C
。宗法制度强调的血缘关系
,
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
,
排除
D
。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2018·
新课标
Ⅰ
卷文综历史
,1)《
墨子
》
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
,
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
,
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
墨子
》 (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答案
】 C
【
解析
】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
墨子
》
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
,
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
,
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
,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
,
故
C
项正确
;
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
,
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
,
故
A
项错误
;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
故
B
项错误
;
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
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
,
故
D
项错误。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3.(2018·
天津卷文综历史
,1)
朱熹在
《
四书章句集注
》
中说
:“
盖国以民为本
,
社稷亦为民而立
,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
,
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
,
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答案
】 B
【
解析
】
据题干中引文可知
,
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
,
社稷为民而设立
,
而君主的地位
,
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
,
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
,
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
故选
B;
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存亡
,
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
,
故
A
错
;
依据已学知识
,“
存天理
,
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
,
维护封建统治
,
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
,
故
C
错
;
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
,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
,
与“新发展”不合
,
故
D
错。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4.(2018·
新课标
Ⅲ
卷文综历史
,4)
明朝中期以后
,
京城及江南地区
,
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
有人谑称
:“
老童
(
生
)
、低秀
(
才
),
胸无墨、眼无丁者
,
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答案
】 D
【
解析
】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
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
,
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
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
,
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D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书籍的普及
,
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
,A
不正确
;
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
,
排除
B
、
C
。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5.(2017·
北京卷文综历史
,4)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
克”意为“胜”
,“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
答案
】 D
【
解析
】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
,
而朱熹是从“存天理
,
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
,
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
,
故
D
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
,
故
A
项和
B
项错误
;
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
故
C
项错误。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6.(2015·
浙江文综
·12)
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
,
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
,
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
①
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答案
】 C
【
解析
】
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
,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
,
故①正确
;
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
,
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
,
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
,
故②不正确
;
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
,
主张“心外无物”
,
故③正确
;
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
,
主张“万物始于水”
,
故④正确
,
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百家争鸣开始于春秋末年
,
兴盛于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
,
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
,
这也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在
:
政治上
:
春秋战国时期
,
分封制、宗法制遭受破坏
;
“
士
”
阶层崛起。
经济上
:
井田制瓦解
,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
文化上
:
“
学在官府
”
局面被打破
,
私学兴盛
,
受到良好教育的士人阶层不断壮大。
直接原因
: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
,
形成
“
争鸣
”
局面。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主要学派
(
一
)
儒家学派
1.
孔子
(
春秋晚期鲁国人
)
(1)
政治思想
:
提出“仁”
(
仁者爱人
)
与“礼”
(
克己复礼
)
的学说
;
主张为政以德
,
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
哲学思想
:
对鬼神敬而远之
,
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
伦理观
:“
性相近”
(4)
教育思想
:
主张有教无类
,
注重因材施教
,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5)
孔子的历史地位
: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孟子
(
名轲
,
战国时期邹国人
)——
战国著名的思想家
,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
被尊为“亚圣”。
(1)
政治思想
——“
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
(“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
(2)
伦理观
——“
人性本善”说。
(3)
价值观
——
倡导“养浩然之气”
,
强调先义后利
,
舍生取义。
(4)
评价
——①“
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
,
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
荀子
(
名况
,
战国末期赵国人
)——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
主要思想
:
哲学思想
:① “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唯物论
)
② “
性恶论”
(
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
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
政治主张
:①
治国以礼教为主
,
礼法并施
;
②
提出“君者舟也
,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
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
:
杂取百家
,
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2)
地位
: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
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
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提示
:
春秋战国时期
,
诸侯争霸
,
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
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
;
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
,
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
故不受重视。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二
)
道家思想
1.
老子
(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哲学思想
:①“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
否定“天命论”。
②强调一切要顺其自然
,
提倡清静无为
,
知足寡欲。
③朴素辩证法思想
(
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
。
政治主张
:“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
对中国文化
,
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庄子
(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哲学思想
:①“
齐物”
(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
如庄周梦蝶。
②“逍遥”
(
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
。
③天与人“不相胜”
,
人必须顺从自然。
④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
⑤
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
,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政治思想
——
鄙夷权贵
,
批判“窃钩者诛
,
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三
)
墨家思想
:
墨子
(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
思想主张
:“
兼爱”
(
无阶级差别的爱
,
当时不能实现
)
、“非攻”、“尚力”、“节俭”、“尚贤”。
评价
: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
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
②
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
:
战国时期
,
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
,
出现大量小生产者
,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
,
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四
)
法家思想
:
韩非子
(
法家的集大成者
,
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
思想主张
:①
主张法
(
法律
)
、术
(
权术
)
、势
(
势力
)
结合
,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
,
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
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社会影响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
,
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
,
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中国思想、哲学、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例题
】
1.(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Ⅰ,24)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
汉代崇尚儒学
,
尊
《
尚书
》
等五部书为经典
,
记录孔子言论的
《
论语
》
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
答案
】 C
【
解析
】
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
,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
,
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
,
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
,
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
故选
C
。“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
,
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
,
排除
A;
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
排除
B;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
,
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古书埋藏起来
,
排除
D
。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2015·
安徽文综
·12)
据
《
史记
》
记载
:
一日
,
魏太子下车
,
向一位新贵
——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
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
:“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
田子方答
:“
贫贱者。”并解释
,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答案
】 A
【
解析
】
根据“
《
史记
》
、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
,“
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
,
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
——“
随时
……
在别国
……
被派上用场”
,
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
,
而是普遍现象
,
故
A
项正确
;“
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
——“
别国宫廷”
,
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
故
B
项错误
;
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
,
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
,
故
C
项错误
;
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
故
D
项错误。
知识清单一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2014·
高考山东卷
)
春秋时期
,
孔子兴办私学
,
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
答案
】 A
【
解析
】
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阶层
,
其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
答案为
A
项
,
其他选项错误或不恰当。
知识清单二
:
汉代儒学的新发展
——
成为正统思想
一、汉初
:
实行黄老之学。表现为
:
政治上无为而治
(
无为而无不为
,
积极无为
);
经济上休养生息。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
新儒学特点
:
外儒内法
)
1.
背景
:
经汉初的休养生息
,
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
汉武帝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
而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
理论来源
:
董仲舒以儒家
《
公羊春秋
》
为基础
,
吸收道、法、阴阳家理论而形成。
3.
主要内容
: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宣扬“君权神授”
,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三纲”“五常”
(
仁、智、礼、义、信
)
为内容的新的道德标准。
4.
影响
:
汉武帝接受其主张
,
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
,
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
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
,“
独尊儒术”又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独尊儒术”并不代表其他各家学派的消亡。
知识清单二
:
汉代儒学的新发展
——
成为正统思想
【
例题
】
1.(2014·
江苏卷
)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
,
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
,
主张民贵君轻
,
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
,
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
,
董仲舒
( )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答案
】 B
【
解析
】
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
,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
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
,
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
,
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
,
故本题选
B
项
;A
项错在“全部”
;C
项中“仁爱”与
D
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知识清单二
:
汉代儒学的新发展
——
成为正统思想
2.(2013·
福建高考
,14)《
春秋繁露
》
曰
:“
大富则骄
,
大贫则忧
……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
故易治也。”在此
,
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答案
】 A
【
解析
】
本题以
《
春秋繁露
》
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
《
春秋繁露
》
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
,
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
,
且由“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
故易治也”可知其治国理念是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因此
A
符合题意。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
,
故排除
B
、
D;
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
,
不仅仅是济贫问题
,
故排除
C
。故选
A
。
知识清单二
:
汉代儒学的新发展
——
成为正统思想
3.(2013
年重庆高考,
1)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
,
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糅合
,
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
(
所
)
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
A.
韩非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
答案
】 C
【
解析
】
从题中的题干可知该位学者把包括“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糅合
,
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从选项中
:A
韩非子尽管维护君主专制
,
但他的思想没有“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成分
;B
孟子不符合题干要求
;D
朱熹利用理学体系维护君主专制
,
但也没有神化专制的理论
;C
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
利用“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神化皇权
,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知识清单三
:
宋明理学的形成
1.
背景
:
魏晋南北朝以来
,
由于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以及儒学自身的问题
,
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
隋唐以来
,
社会上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发展。
2.
含义
:
儒学吸引佛、道思想
,
逐渐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称为理学。
3.
程朱理学
(1)
代表
:
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2)
主张
:
理是万物的本原
,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真理
,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
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个人的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原则
,
当个人欲望与天理发生矛盾时
,
要“存天理
,
灭人欲”
(
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
(3)
地位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
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
,
其编写的
《
四书章句集注
》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
明初更是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知识清单三
:
宋明理学的形成
4.
陆王心学
(1)
代表
:
陆九渊
(
南宋
)
、王守仁
(
明代
)
(2)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
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3)
阳明心学
: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
,“
心外无物
,
心外无事
,
心外无理”
,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
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5.
评价
: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
,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它注重主观意志
,
注重气节、品德
,
讲究以理统情
,
自我节制
,
强调社会责任感等
,
体现了人性的尊严。但理学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己任
,
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
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知识清单三
:
宋明理学的形成
【
例题
】
1.(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
,
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
佛教位居第三
;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
,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
,
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
;
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
,
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
;
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在此过程中
,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
,
最为稳固。故答案为
C
项。
知识清单三
:
宋明理学的形成
2.(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
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
,
灭人欲”
,
他们认为人性
( )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
答案
】 D
【
解析
】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
,
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
,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
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
——
天道
(
天理
),
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
,
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
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因此
,
必须长期坚持、实践。
A
项表述不完整
,B
、
C
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故选
D
项。
知识清单三
:
宋明理学的形成
3.(2013
年高考全国
Ⅰ
卷
25
题
)
自汉至唐
,
儒学被奉为“周
(
公
)
孔之道”
,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材料中“自汉至唐
,
儒学被奉为‘周
(
公
)
孔之道’”
,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
,
这与宋代朱熹将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和
《
中庸
》
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
,
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
,
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
,
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
所以答案选
C,A
、
B
、
D
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没有直接关系。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一、时代背景
1.
政治上
:
君主专制强化
,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
要求反封建束缚
,
发展商品经济。
2.
经济上
:
商品经济发展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工商业者阶层不断壮大。另一方面
,
统治者依然固守传统的抑商政策。
(
根本原因
)
3.
思想上
: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保守
,“
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
,
科举考试使思想因循守旧。
4.
外因
:
西学东渐
,
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
经世致用
)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二、代表人物
1.
李贽
(
明朝人
):
作品
——《
焚书
》《
藏书
》
(1)
主要思想
①提出“穿衣吃饭
,
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
挑战“天理”学说。
②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
,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
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
倡导男女平等。
⑤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
(
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
。
⑥提出“天之立君
,
本以为民”的民本思想。
⑦主张“革故鼎新”。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2)
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
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
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
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
)
的要求
,
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
共同点
: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二是他们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
,
而且誓不降清
,
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
,
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
,
其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2)
各自特色
:
①
黄宗羲
:“
天下为主
,
君为客”
(“
中国启蒙思想之父”
)
主张
:
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
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的主张
,
让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
认为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
:
启蒙精神
(
清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
A.
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B.
主张
:
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
主张限制君权
,
扩大地方权
;
主张“众治”
:“
以天下之权
,
寄之天下之人”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提倡“经世致用”
,
注重实学。
③
王夫之
:(
唯物主义思想家
)
A.
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
,
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B.
提出“理在气中”
,
批判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点。
C.
反对“天下王土”
,
主张耕者有其田。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3)
评价
:
明清进步思想家主张工商皆本
,
反对君主专制
,
提出经世致用
,
对当时的旧思想产生了冲击
,
对后世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们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
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总结
: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
儒家思想的形成
——
先秦时期
;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
汉代
;
儒学的发展
——
宋明理学
;
儒学的批驳继承
——
明清。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概况
:①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
②
战国时期
,
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
,
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
③
秦始皇时期
,
由于“焚书坑儒”
,
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
④
汉武帝时期
,
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
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⑤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
⑥
隋唐时期
,
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
⑦
宋元时期
,
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
,
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
——
理学
;
⑧
明末清初
,
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
例题
】
1.(2016·
江苏单科
,5)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
,“
儒帽裹僧头”
,
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
;
他讲学传道
,
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
,
李贽
( )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
答案
】 C
【
解析
】
李贽批判儒家思想
,
不致力于儒学
,
故
A
项错误
;
明代妇女地位低下
,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信息“讲学传道
,
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礼教
,
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
故
C
项正确
;“
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
,
故
D
项错误。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2.(2014·
全国大纲卷
)
明清时期
,
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
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以纂修族谱为切入点
,
考查明清儒学的影响
,
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清修族谱的关键是“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
突出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修族谱说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加强
,
故排除
A
项
;
社会等级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
,
故
B
项不正确
;D
项本身错误。明清理学盛行
,
成为凝聚宗族的重要思想基础
,
故答案为
C
项。
知识清单四
:
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3.(2013·
山东高考
)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
,
不正确的是
( )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
答案
】 C
【
解析
】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
李贽的思想虽然也主张发展个性
,
但是其目的是批判儒学的僵化
,
同时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中国尚未产生新兴资产阶级
,
故选
C
。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一、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待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
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
1.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
在互相争鸣
,
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
,
也彼此吸收、融合
,
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
儒家思想
,
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
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
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
,
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
,
提倡“仁政”学说
,
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
,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
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
),
丰富了早期儒学的思想内容
,
强调“天行有常”
,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
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2.
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焚书坑儒”灾难的儒学
,
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
,
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
儒术取得独尊地位
;
太学的建立
,
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
,
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的正统思想
;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
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
,
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
,
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
,
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
,
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
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
,
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
,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4.
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
与时俱进
,
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
,
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
挑战“天理”学说
;
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
;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
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
,
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
,
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
:
(1)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
提倡“民为主”
;
(2)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
,
提出“工商皆本”
;
(3)
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
;
(4)
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
共同点
:
内容相同
,
都继承孔孟“仁”“礼”思想
,
都认为“理”是万物本原
,
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
影响相同
:
都压制了人的自然欲求
,
都维系了封建专制统治。
2.
不同点
: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
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
认为“本心”就是“理”
;“
求理”的方法不同。理学通过“格物致知”以知理
,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则通过内心的反省
,
克服私欲
,
回归良知而成为圣贤
,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三、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和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异同
1.
共同点
:
都反对君主专制
,
都对旧有的思想体系进行批判。
2.
不同点
: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
提出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的学说
,
冲击了旧的思想体系
,
对后世思想的发展起了启蒙作用。但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
,
未能产生能够推翻旧制度的资产阶级
,
所以中国明清的启蒙思想并没有推动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
;
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提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等主张
,
推动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3.
出现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
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
,
从而使社会革命的条件差异巨大
,
如中国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
未能产生领导社会革命的新的阶级。而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
另一方面
,
东西方君主专制的程度差异较大。如中国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而西方君主专制的程度相对较弱
,
许多国家都有议会决策的传统。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1.(2015·
新课标全国
Ⅱ
卷文综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
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
解析
】
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
,
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
,
故
B
项错误
;
从
“
称颂夏、商、周
‘
三代
’
之美
,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
,
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
,
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
,
故
C
项正确
;
儒者称颂
“
三代
”
之美
,
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
是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
,
实行儒学的治国理念
,
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
,
故
D
项错误。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2.(2015·
山东文综
,13)《
尚书
·
酒诰
》
云
:“
人无于水监
(
照镜子
),
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
C
【
解析
】
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
,
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
故
A
项错误
;
主权在民
,
强调的是民主思想
,
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
,
故
B
项错误
;
依据题干材料
“
人无于水监
(
照镜子
),
当于民监
”
可知
,
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
,
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
,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
故
C
项正确
;
道法自然
,
是道家的思想
,
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
故
D
项错误。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3.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
,
有善质而未能善
,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
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认为民性本善
,
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
,
呼唤王道
C.
主张“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D.
建议以礼入法
,
以礼入俗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
: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
,
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
,
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
,
这是天意啊。由此可知
A
项正确。
B
、
D
项是荀子的观点
;C
项材料未体现。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4.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
:
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
,
但是到了
14
世纪
,“
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
,
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
A.
宗法观念
B.“
罢黜百家”
C.“
三教合一”
D.
程朱理学
【答案】
D
【
解析
】
从时间上判断
,
程朱理学在宋朝以后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
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
,
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
,
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
,
一个发酸发臭的
“
酱缸
”
,
故答案选
D
项。
A
项是在西周时期实行
;B
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措施
;C
项是唐代思想界的变化。因此
A
、
B
、
C
三项均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符。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5.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
:“
天下为主
,
君为客。
……
天下之治乱
,
不在一姓之兴亡
,
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
)
A.
主权在民
B.
君民平等
C.
反对君主专制
D.
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
C
【
解析
】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时空和黄宗羲的主张。
A
、
D
两项明显不符合黄宗羲的主张
,
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因此
A
、
D
错误。题干中
“
天下为主
,
君为客。
……
天下之治乱
,
不在一姓之兴亡
,
而在万民之忧乐
”
,
是早期的民主思想
,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
故
C
项正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9届二轮复习:第三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确立与发展(课件)(共49张PPT)
- 2020高中生物 第3章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种群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学案 苏教版必修3
- 2018年江苏省教师师德师风及法律知识网络竞赛题库(含答案)
- 生物(心得)之高考生物选择题答题技巧
- 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
- 幼儿园中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通用范本(通用)
- 2017-2018学年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
- 《同步作业本》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作业1 上、下、前、后
- 2020下半年历史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