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3.00 KB
- 2024-01-13 发布
兰州一中 2017-2018-1 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理科)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道题 3 分,共 60 分。)
1. 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
“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由此可知
A. 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B. 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C. 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D. 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
【答案】B
【解析】“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指董仲舒。A 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题干说的是
“汉武帝时“,并不是说汉武帝的儒学思想,故 A 错误;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这正是
汉武帝时期儒学的一大特征,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董仲舒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
子的学说宗教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说法,后来汉
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故 B 正确;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排
除 C;D 与材料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并结合董仲舒发展儒
学的知识分析解答。
2. 下列各项中,属于浙东学派创立者黄宗羲名言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
名言,故 A 错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故 B 错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为
陆九渊的思想,故 C 错误。本题选择 D 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名师点睛】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范畴: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
(2)两个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封建思想藩篱;没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形态的跃进。
(3)三点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4)四个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3.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主张“仁”
与“爱”;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孟子与荀子。从选项来看,A 选项是典型的儒家思
想,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是道家的主要思想;C 选项是墨家的思想;D 选项是法家的思
想。
点睛:本题是一道基础性比较强的问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回答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找寻
关键点,也就是重点词汇。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往往都有代表性的词汇可以概括,记住这些
词汇,往往能够对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4.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C
【解析】“天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朱熹的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理”并非天体运行法则,选项 A 是对天理的曲解,不符合题
意,排除;“天理”是封建等级秩序而非社会发展规律,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天
人感应”理论是董仲舒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天理”的内涵就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5. 他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
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该哲学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普罗泰格拉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罗泰戈拉是希腊智
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了道德的修养。针对这一现象,苏格
拉底提出“道德就是知识”,即所谓的知德合一。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人
类社会。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强调人在自然界中是最高级的。故应选 A。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6.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 上帝
B. 罗马教皇
C. 君主
D. 马丁·路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破除了对权威
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说明第二个“权威”是指自由信仰的对象,即上帝,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自由具有绝对的权威,但信仰的对象是上帝而非教皇,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7.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到 17、18 世纪,欧洲兴起了
一场更为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激进之处突出表现为
A. 追求个性解放
B. 重视现世生活
C. 提倡生而平等
D. 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场“更为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
义,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即理性王国,D 正确。追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提倡生而
平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已有的要求,排除 ABC。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7、18 世纪”,继而得
出启蒙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启蒙运动的核心、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8. 周杰伦在《本草纲目》中唱道:“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外邦来学汉字激发我民
族意识……用书法书朝代内力传开,豪气挥正楷给一拳对白……。材料中所说的“正楷”的
基本特点是
A.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
B. 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
C. 规矩与放纵并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
D.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正楷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A 正确。草书笔画
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排除 B。行书规矩与放纵并存,审美价值与实用
价值兼具,排除 C。中国画的特点是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的书法。此题较为简单,学生只需识记相关各种书法形式的基础知识,
即可得出答案。
9. 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
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此书应
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
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盖叙述皆存真,闻见
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 三项
所示的文学作品,均体现不出题干核心信息,排除。而 D 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贾
府兴衰,见证了主人公爱情婚姻的悲惨结局,揭示出封建社会末世危机,D 项符合史实和题
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红楼梦》
10.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
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
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是
A. 重实用
B. 重理论
C. 重民众
D. 重实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
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可看出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科技的特点。
11.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
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
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
A. 楚辞宋词唐诗汉赋
B. 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C. 楚辞唐诗汉赋宋词
D. 楚辞唐诗宋词汉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出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②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
③出自五代词人李煜的词《虞美人》;④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离骚》。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12.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
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
历史原因不包括
A.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B. 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学平民化的原因包括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技术上印刷术等有利于文化传播;古代文明发展和交流的结果,ACD 是原因,但不符合设
问,排除。宋朝以后,儒学成为了官方哲学,伦理纲常强化,束缚人性,B 选项与史实不符,
不是材料的原因,符合设问,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宋朝以后,市民阶层崛起,文学形式的发展更适
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学生只需识记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3.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
同意义是
A.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答案】C
考点:近代世界·近代以来世界的、文艺术·物理的重大进展及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名师点睛】量子论诞生的意义: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
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
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
观世界。
14. “它曾推动了机械工业甚至社会的发展。随着它的发展而建立的热力学和机构学为内燃
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里的“它”应指
A. 蒸汽机
B. 发电机
C. 量子论
D. 进化论
【答案】A
考点: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蒸汽机
15. “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
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也是人类认识上一次巨大的飞
跃。”“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
A. 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 进化论的出现
C. 牛顿力学的建立
D. “日心说”的提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定律指的是牛顿力学体系,C 正确。电磁学理论、进化论不涉及材料中
的“天体运动”,排除 AB。“日心说”与材料中的“实验”不相符,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天体运动”、“ 实验”,联
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6.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
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沈之兴、
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体系
C. 生物进化理论
D. 细胞研究成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
识,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
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C 正确;ABD 三项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对于人类
思想的解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非直接针对教会,排除。所以选 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与进化论
17.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
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引进西方科技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救亡图存
D. 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的过程,其共同背景就是中国备受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C 正确。“师夷长技以制
夷”“中体西用”体现的是引进科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体现的是引
进制度,“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体现的是引进思想,A 不是共同主题,排除。“马
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B 不是共同主题,排除。“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D 不是共同主题,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潮流。学生需掌握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抓住不同阶段的
学习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8.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
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它因模仿一部分
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描述的是洋务运
动从巩固清政府专制统治的目的出发向西方学习发展经济的举措,结果因为对西方工业化建
设和军事没有全面的深入认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以答案选 A,B C D 三项与上述史实
特征不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19.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这个意义特别表现
在
A.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B. 国内中小学全部使用白话文教材
C. 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激增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知识青年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A 正确。B 项的“完全”过于绝对,排除。C 项的“获
得了解放”过于绝对,排除。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激增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忙于一
战,无暇东顾,D 不符合题意。
20. 从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20 年代,孙中山始终坚持的民生思想是
A.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坚持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C. 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D. 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20 世纪初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思想只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A 项错误;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指的是民权主义,B 项错误;实业救国是近代企业家的思想,并不在三
民主义之中,C 项错误;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故 D 项正确。
故答案选 D。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21.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
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时(1517 年)还是维登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
教学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
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 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
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
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2)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
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或答“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也可);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
(2)影响: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将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
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打击了以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
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欧洲各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再结
合所学知识,从因信称义、人人都有阅读《圣经》的权利等方面作答。
(2)根据材料中的“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结合所学知识,从传播人文主义精
神、解放思想、打击教会势力、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
作答。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 19 世纪中期有何
不同?
(2)分析产生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
【答案】(1)不同: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
学知识,仍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技
术层面深入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启迪民众,思
考人生,改造社会。
(2)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
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
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1)根据表格中,鸦片战争时期的对科技的认识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
识,可以得出区别是,二者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同,前者学技术为主,后者学思想为主。
(2)根据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失败、民主政治发展的挫折、旧思想阻碍、需要思想解放
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