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8.50 KB
  • 2024-01-12 发布

【历史】陕西省西安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西安中学高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其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分封宗法秩序 B. 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C. 防止殷商旧族叛乱 D.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据图中信息可知,西周的环形防线是由同姓诸侯国如“蔡、鲁、燕、晋”组成,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比较富庶且战略地位重要,故D正确;而“巩固分封宗法秩序、防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及防止殷商旧族叛乱”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BC错误。‎ ‎2.汉代,蜀地百姓“帅导群妾,咸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在齐地,平民“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A. 家庭丝织业生产盛行 B. 生产具有标准化的特征 C. 丝织业地域分工形成 D. 丝织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百姓”“平民”“分茧理丝”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领域丝织业生产盛行,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标准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地域分工,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这种生产是面向市场,看不出商品化趋势明显,排除D项。‎ ‎3.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家政策的调整 B. 生产方式的革新 ‎ C. 传统文化的成熟 D. 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和抑制土地兼并政策的松动,商人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工商业者也可购买土地,从而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故答案为A项;当时的生产方式没有出现革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关系,排除;社会经济没有转型,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D项。‎ ‎4.明朝地方日历中曾提到: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如果第一天晴,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材料反映了 A 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 B. 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 C. 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 D. 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并不全面,排除;B选项材料并未强调,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D。‎ ‎5.下表列举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三类新式企业的资本构成(单位:万元),由此可知,下列企业属于表中丙类的是 类别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的资本 一般商人资本 甲 ‎931‎ ‎140‎ ‎—‎ ‎—‎ 乙 ‎1088‎ ‎587‎ ‎526‎ ‎526‎ 丙 ‎—‎ ‎—‎ ‎280‎ ‎560‎ A. 开平煤矿 B. 发昌机器厂 ‎ C. 轮船招商局 D. 福州船政局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企业以国家资本为主,不允许买办和一般商人投资,联系所学可知为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用工业;乙虽是国家资本为主,但是允许买办官僚等投资,说明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丙企业没有国家资本和外债资本,只有买办官僚和一般商人的资本,说明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选B;AC属于乙类,排除;D属于甲类,排除。‎ ‎6.如表是不同史著对“公车上书”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至四月初八日投递(上书),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康有为《我史》‎ ‎“其(上)书宗旨则以变法为归……一言甚激切,大臣恶之,不为代奏。”‎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执政主和者……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同人以成事不说,纷纷散去,且有数省份取回知单者,议遂散。”‎ 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 A. 上书内容致使督察院拒收 B. 上书目标在当时没有实现 C. 督察院拒收致使上书受挫 D. 上书时间发生在四月初八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却不收”“不为代奏”“议遂散”等信息可知,公车上书的目标在当时没有实现,故答案为B项;从康有为的记述来看,都察院是以皇帝已在《马关和约》上盖玺而拒绝接收,排除A项;从“以变法为归”“大臣恶之”来看,上书失败是因清政府反对变法,而不是因为督察院拒收,排除C项;从“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来看,四月初八“数省份取回知单”,没有去上书,排除D项。‎ ‎7.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 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 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 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正式确立,B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关键信息是“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知识,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表明学术界力图摆脱唯物史观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现状 C. 得益于新时期的文化指导方针 D. 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联系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双百方针的恢复,故答案为C项;我国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排除A项;百花齐放是在文艺领域,不是学术领域,排除B项;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将使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立体,排除D项。‎ ‎9.古希腊奥林匹亚赛会的项目中,既有仅仅比拼身体和技能优势的“裸体竞技”,也有富人、政治领袖和僭主们热衷的“马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公民按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 B. 公民需共同承担城邦事务 C. 运动会按财产分配比赛项目 D. 运动会旨在维护贵族统治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奥林匹亚赛会的项目中针对不同爱好者各种竞技项目的设置,体现了公民在城邦中的主体地位,B符合题意;A是在梭伦改革的内容,材料未涉及,排除;C、D违背史实,排除。‎ ‎10.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使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得多”。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 强调人的思想自由 B. 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 C. 突出革命的合理性 D. 批判君主制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伏尔泰强调人的思想自由,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宗教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暴力革命的看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制的批判,排除D项。‎ ‎11.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旨在 A. 缓解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B. 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 C.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D. 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在经济危机冲击的背景下,通过这些措施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针对经济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不是缓解社会矛盾,排除A项;B项反映的是政府的做法,而不是目的,排除;政府的目的只是应对危机,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1969年冬,联邦德国领导人勃兰特主动提出“新东方政策”,主要包括承认欧洲各国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反映出 A. 冷战的中心将发生转移 B. 西德积极谋求政治影响力 C.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发展 D. 东西欧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 ‎“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德在经济实力扩大的基础上,提出有别于当时美苏“冷战”的政策,以此谋求政治影响力,故答案为B项;冷战的中心仍然在欧洲,没有转移,排除A项;“新东方政策”与欧洲统一大市场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中的“得以化解”说法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答案】(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的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要是因为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自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 同:都顺应了世界潮流,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 评述: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 但是晚清自开商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随着自开商埠的增多和地区的扩大,自开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新航路开辟、政局变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影响,据材料一“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行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白银流入、财政收入、商品出口、中国同世界交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异同,根据材料二“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商地域范围、通商原因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不同,从世界潮流、国家利益、中外联系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相同。评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主权、城市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观念近代化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性;从根本的不利局面、便利西方经济侵略等方面说明其消极性。‎ ‎(3)作用,根据材料三“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画作于‎1912年4月20日,题为《atwork on the great picture》,收录此画者为此画注释:孙中山先生正心手相应注其全神于丹青颜曰“神州”其中一重要人物名曰“社会主义”下图意味深长使后之读革命史者阅之感慨神往。‎ 注:图中画板下的英文单词为celestial utopia(乌托邦天堂)‎ ‎——据《一千九百十二年中国历史插画五十式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该漫画的内涵并加以论述。‎ ‎【答案】内涵:本图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民生主义”建设民国,构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阐述:1905年,同盟会建立,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其中民生主义是指社会革命,其内容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上涨归公”。‎ 孙中山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社会问题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重,在民国建立后用民生主义来指导民国建设、发展民生,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但民生主义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迫切愿望,无法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没能改变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无法完成民族独立和富强的革命任务 ‎【解析】‎ 作为论证题型,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要求,即“阐述该漫画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评述。通过阅读,可根据材料孙中山绘制的“神州”蓝图,及其中一重要人物 “社会主义”和“意味深长使后之读革命史者阅之感慨神往”等信息,结合所学找到中心问题:这幅图中关注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念。然后在解答时注意开门见山地阐述主题,也就是图片的内涵。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对1912年的民生主义进行解读和评价,从题目所要求的“述”,进而对这一观点的产生、本质和作用进行辩证的“论”。在回答时需要注意按要求分步骤书写,从内涵、概念到其因果利弊,论从史出,逻辑清晰,用词准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1)原因:改革前,改革派发动政变,实现了政权转移;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借鉴隋唐先进政治经济制度或文化;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不断修改、完善,逐步推进,贯彻落实。(回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全分。)‎ ‎(2)概括说明不同:①背景:日本大化改新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明治维新前还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内容:大化改新主要是学习中国封建制度;明治维新主要是学习欧美,发展资本主义。③影响:大化改新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问总体上比较简单,主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即可。诸如围绕关键信息“皇室夺取政权”、“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改革涉及的诸多方面”、“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等展开,言之有理,符合题干材料内容及相关史实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问涉及到对日本两次重要变革的比较,牵涉到诸多方面,跨度大(古代日本改革和近代日本改革)。本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以及较强分析、认知能力,围绕大化改新相关内容,依次回忆明治维新。作答时候,按照背景、内容、影响依次展开概括说明,要体现出两次变革的“不同”。‎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日本改革·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日本改革·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被授权统治巴勒斯坦。由于巴勒斯坦地区持续的阿以冲突,英国将其统治权交回联合国,而联合国在(1948年)11月通过了《分治决议》,这个决议是根据特别委员会报告中的建议,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实现分治,而耶路撒冷则成为一座国际城市。阿拉伯国家拒绝了这个计划。‎1949年5月15日,英国撤离了巴勒斯坦,以色列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国和苏联宣布在外交上承认以色列的地位,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向这个新国家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之后一年断断续续地发生冲突,然后和解,双方在单独的协议中同意休战,最终以色列得到的领土比最初联合国授予的更多。1948年至1949年的战争使大量人员流离失所。大约86万难民从以色列逃到加沙、约旦河西岸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与此同时,几乎相同数量的犹太人离开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移居到国外,整个迁移过程持续了30多年……对于两个民族来说,这种迁移是很痛苦的,因为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和原本的生活。‎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巴以问题的最佳途径。‎ ‎【答案】(1)历史因素:阿以因民族利益、宗教信仰等因素,冲突不断加剧。‎ 现实因素:国际社会对地区事务的干预;阿拉伯国家对联合国决议不满。‎ ‎(2)影响:以色列实际占领区进一步扩大,阿以矛盾加剧;导致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大量迁移,给双方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途径:在联合国决议的框架内和平谈判。‎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49年5月15日,英国撤离了巴勒斯坦,以色列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国和苏联宣布在外交上承认以色列的地位,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向这个新国家宣战”得出国际社会对地区事务的干预;阿拉伯国家对联合国决议不满;根据材料“由于巴勒斯坦地区持续的阿以冲突”得出阿以因民族利益、宗教信仰等因素,冲突不断加剧。 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之后一年断断续续地发生冲突,然后和解,双方在单独的协议中同意休战,最终以色列得到的领土比最初联合国授予的更多”得出以色列实际占领区进一步扩大,阿以矛盾加剧;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几乎相同数量的犹太人离开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移居到国外,整个迁移过程持续了30多年”得出导致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大量迁移,给双方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第二小问“途径”,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得出在联合国决议的框架内和平谈判。 ‎ ‎17.材料 1910年秋,中国东北地区暴发了一种烈性传染病,疫情迅速传播,病死率极高,几个月时间便夺去数万人生命。日俄两国更以卫生防疫为由,准备抢夺东北三省的控制权。经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力荐,拥有剑桥医学博士头衔的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时年31岁的马来归国华侨伍连德,被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他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细菌学检验结果首次提出,此次流行的是极为凶险的肺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传播。一系列防治措施全面展开,包括控制传染源,建立鼠疫医院、受感染者集中入院治疗、隔离疫区以及对房舍和衣物严格消毒等;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交通、限制人口流动和推广佩戴简易口罩等;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并注射耶尔森血清。由于疫情导致死亡人数庞大,加之天气极度严寒,不便土葬,成排的棺木和死尸暴露于地面,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伍连德立即向清政府上书请求集中火化鼠疫死者尸体。最终在疫情蔓延威胁下,清政府批准集中进行火葬。至‎1911年3月1日,最后1例鼠疫病例被记录。这场骇人听闻的世纪鼠疫大流行历经7个月后终被控制。推行火葬这一历史性创举也被俄国效仿用来处理鼠疫死者尸体。这是中国首次尝试采用现代科学卫生防疫理念抗击传染病且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伍连德鼠疫防治案例堪称世界流行病学史的典范,他率先带领中国防疫事业走向新的开端。‎ ‎——摘编自毛艳梅等《博学载医,赤心爱国——纪念鼠疫斗士和中国公共卫生先驱伍连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应对东北鼠疫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的主要历史功绩。‎ ‎【答案】(1)措施:确定并控制传染源;建立鼠疫医院,集中收治受感染者;设立隔离区,重视消毒工作;控制交通、限制人口流动;推广佩戴简易口罩;集中火化鼠疫死者尸体。‎ 作用:及时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疫情;打破传统医学防控理论和传统社会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仿效;有利于维护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 ‎(2)主要历史功绩: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战胜了东北鼠疫大流行,提出并丰富了肺鼠疫理论,成为世界鼠疫防治史上的里程碑;致力于传染病防治实践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推进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化医学院所,促进中西医文化交流。‎ ‎【解析】‎ ‎(1)伍连德应对东北鼠疫的主要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包括控制传染源,建立鼠疫医院、受感染者集中入院治疗、隔离疫区以及对房舍和衣物严格消毒等;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交通、限制人口流动和推广佩戴简易口罩等;保护易感人群”“伍连德立即向清政府上书请求集中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作用可以根据“这场骇人听闻的世纪鼠疫大流行历经7个月后终被控制”“推行火葬这一历史性创举也被俄国效仿用来处理鼠疫死者尸体”“伍连德鼠疫防治案例堪称世界流行病学史的典范,他率先带领中国防疫事业走向新的开端”“日俄两国更以卫生防疫为由,准备抢夺东北三省的控制权”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伍连德的主要历史功绩,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细菌学检验结果首次提出,此次流行的是极为凶险的肺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传播”“这场骇人听闻的世纪鼠疫大流行历经7个月后终被控制”“这是中国首次尝试采用现代科学卫生防疫理念抗击传染病且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伍连德鼠疫防治案例堪称世界流行病学史的典范,他率先带领中国防疫事业走向新的开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