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00 KB
  • 2024-01-12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内蒙古赤峰新城红旗中学新城分校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红旗中学新城分校高二年级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以上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 国 茶 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地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着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注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 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 唐代在制茶技术上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 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和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工夫茶出现等。‎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中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中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D.混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混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真正的“贵族”——李佩 从玉华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中关村科源社区的“特楼”曾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如今,居住的已多是外来打工者。破败不堪的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四处堆放着杂物。李佩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1956年,郭永怀、李佩夫妇应钱学森之邀,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为及时汇报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研究的重要线索,在从兰州回北京途中遭遇飞机失事。被发现时,郭永怀和警卫员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得知噩耗的那个晚上,李佩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尔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时,李佩已经快60岁了。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美国专家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就是李佩博士英语班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也是模仿先生的样子,始终站着。李佩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马石庄说,自己选择当老师,就是受了李先生影响,“从李先生身上,看到了教师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遗传基因”。马石庄感慨,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是人格的完善。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国家授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李佩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夏日午后,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有后辈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 当然,李佩先生也有发飙的时候,不管对面坐的是什么大人物。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时,她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反对“北大要把三分之一副教授筛选下去,改革进行不下去”的悲观论调。她主张教育“要坐得住,不要赶热闹”。‎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黄祖洽、资中筠、厉以宁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请来这些大人物讲课,全都是免费的。“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有人感慨。‎ 如今,李佩先生逐渐老了,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相关链接】‎ 从退休起,李佩先生每周五的下午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讲坛,十几年如一日。如今,讲坛的内容涉猎科学、文学、健康、时事等领域,它不仅是知识的学园,更是精神的殿堂。讲坛的影响已超越中关村,辐射到更远的地方。讲坛的受惠者不仅是老年人,还包括众多的年轻人。 (选自《一日看尽长安花》序言)‎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一句重复出现,使材料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作者对李佩逐渐鲜为人知的遗憾和惋惜。‎ B. 本文第三段写郭永怀先生的突然辞世令李佩深陷丧夫之痛。李佩对丈夫的无比敬重和怀念,是她在“特楼”坚守六十年的主要原因。‎ C. 文革后恢复工作的李佩,努力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传播着她的“人学”,马石庄继承了她的“精神遗传基因”,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 D. “两弹一星”奖章“随手”一装,捐献60万现金“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这些细节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李佩对名利的态度。‎ ‎5. 材料中提及钱学森、厉以宁等“大家”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6. 作者认为李佩是“真正的‘贵族’”,她的“贵”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答案】4. B 5. 侧面烘托(衬托)的作用。借钱学森、厉以宁等“大家”从侧面烘托传主德高望重、有较大的影响力,借“大家”讲大家不熟悉的传主,增强了真实性 ‎ ‎6. ①身份(地位)方面:身份尊贵,是功勋科学家遗孀、中国科学院英语专业权威。 ‎ ‎②贡献(工作)方面:贡献宝贵,筹建英语系、培养人才、编写教材、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创办“大讲坛”。 ‎ ‎③精神(品质、为人)方面:精神可贵,爱国报国、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有责任感、讲原则、有坚守。‎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李配对丈夫……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5. 试题分析: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入角度:‎ ‎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回答。‎ 点睛: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聂 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的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不同的是,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紧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斩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上午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呜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 (选自2016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性质,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 小说特意安排了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的情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聂耽独特的技能。‎ C. 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比赛,这对于湘潭曲曲巷而言自然是大事,小说用“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方式告知巷子里的人,十分自然。‎ D. 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去雨湖公园,通过看游鱼、嗅菊香、看雁字、听秋风等活动,显示了他的本领,同时对年轻人也起到了良好教育作用。‎ E. 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段,形象地刻画了聂耽这个人物,以此告诉人们,即便是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用功,也可以有惊人的成就。‎ ‎8. 小说中聂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在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答案】7. DE 8. ①为人内敛,好静,敬业.他读书时好静,工作时哪儿有故障立刻到哪里去. ‎ ‎②做事专注. 比赛时的动作行为凸显了这一特点. ‎ ‎③谦逊低调.获奖后,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 ‎④不为利益所惑.将获奖的奖金全捐出去,对金钱的声音没什么反应. ‎ ‎9. ‎ 文章在两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聂耽在大赛中蒙眼可听出几十台开动的织布机中某台的毛病,而获奖后对人们当面背后的议论却充耳不闻二是带着青年逛公园时,他可以听到草丛中被石头压住腿的蝈蝈叫声;而听不到耳科医生硬币落地的声音通过这两处对比描写,突出了小说主人公爱岗敬业,心无旁骛的优秀品质(聂耽与其他人的对比也可)‎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D项,“显示了他的本领,同时对年轻人也起到了良好教育作用”与原文不符合,应该是他出自内心的热爱这些自然生灵;E. “心理描写”没有,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是用心不为利益所惑才能做好事情。‎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作者在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答题关键词“对比手法及作用”,答题首先找出两处对比,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用。‎ 点睛: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 二、古代诗文阅读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罢休、停止)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 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 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 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 景平,年号。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 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 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 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2)郑公道德纯朴,是先朝礼遇的人,好比前代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言文的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依据文言文断句的规律,以及省略的主语来划分节奏。‎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玄武门是帝王宫殿的北宫门,而非后宫宫殿的北宫门。‎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 试题分析:依据原文“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意思是“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 病重的是山阴县令的父亲,免罪的是山阴县令。‎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省”译为探望;“悖”译为违背;“疾”译为伤害;“莫”译为没有;“大”译为严重。(2)“素”译为淳朴;注意句式是判断句;“所礼”译为礼遇的人;“方”译为像,好比;“流”译为类,属。‎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郑鲜之闭门读书,专心致志,杜绝与人交往。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 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召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天不振作,距离别人那么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郑鲜之虽为人通达直率,但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随驾车的人走向哪里。他特别被武帝亲近。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果然,过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他进入宴席。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射。元嘉四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 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14. 下面对本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赠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本诗首联既饱含深情,又充满哲理。‎ B. 许浑的“莫怪分襟衔泪语”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相同的离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诗的颔联把人间离愁归咎于门前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感情。‎ D. 无论权倾一时的苏秦,还是美貌盖世的潘安(即潘岳)都避免不了别离之痛,作者用他们两人的事例来说明别离之痛的普遍性。‎ E. 耕钓是作者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孟浩然《题张野人园庐》诗中的“耕钓方自逸,壶觴趣不空”的情趣有相似之处。‎ ‎15. 许浑在诗中是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比喻、对比、用典、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 比喻(相续轮蹄似水流)、对比(苏秦与潘岳宦海深沉的对比)、用典(苏秦六印)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分襟衔泪语)答对三个手法,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即可得满分。(补充:用南来北往,连续不断的车轮和牛马烘托出离别场面,也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选项B 两者感情基调不一样 王勃的诗莫流泪,不伤悲;许浑的诗是伤别离,悲情可以理解。D 作者用他们两人的事例来说明宦海沉浮,终归离去。表达了归隐生活的向往,不是普遍性而是特殊性。‎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许浑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方法”“ 表现感情”,答题时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表达效果。‎ 点睛: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高度艺术性的概括出了春天勃勃生机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说自己既不能奉诏出仕又不能远离祖母而无法作出选择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描写的宋荣子,世人都称赞或非议他,他都不在意,而且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 ‎(4)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中作者用以自勉,要忠于理想即使在不得志的逆境中仍然要奋起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 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 (4). 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嘲哳难为听 (5).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涓涓”“狼狈”“呕哑嘲哳”‎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B. 史老师教学之余,勤练书法。现在,史老师的字潇洒飘逸,腾蛟起凤,每个人看到了后都赞不绝口。‎ C. 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D. 他的旷世才情,让人倾慕;他的风花雪月,象征着整个唐朝的恣肆和风流;而他的人生沉浮,则见证了大唐的风雨飘摇和日薄西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A“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不合语境。B “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对象错误,不能修饰“书法”。C“歌舞升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望文生义。D“日薄西山”指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不合语境。四个选项的成语都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与适用对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笄罩山,位于卢村和清溪交界处。它是离广德县城最近的一座海拔近500米左右的山峰。‎ B.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C. 经查,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是符合规定的,但也确实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 D. 小说要有好看的故事,要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否则,无论想要表达怎样重要的思想也很难吸引读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近……左右”矛盾,去掉一个。B“当今的世界……是……时代”搭配不当。C宾语中心词残缺,最后加上“的情况”。‎ ‎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 填入了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 ① 思想家们都不愿花气力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 ② 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观点。培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认为,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 ③ 为了在争辩中征服对方, ④ 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 ⑤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⑥ 要研究自然,探求自然界的规律。‎ A. 甚至 因此 是 也是 / 所以 B. 以至于 / 不是 而是 但 因此 C. 乃至 所以 / 更是 只是 可见 D. 以致 因而 是 而不是 可是 /‎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20. 将下面一则消息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2字)‎ 最近,在安徽广德县邱村镇出了一桩新鲜事,全镇有九成农民在建造新房时,还建了专用的书房,添置了书柜、写字台等,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该镇农民深深懂得:医治贫穷先要医治愚昧,医治愚昧必须重视文化。过去,许多农民种庄稼、养鱼虾,吃尽了缺少文化、不懂科学的苦头。他们读不懂书报,掌握不了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无法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他们逐渐注重智力投资,决心把子女养成有文化、有道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代新人。‎ ‎【答案】安徽广德邱村农民重智力投资,盖新房时建书房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共可分为几层。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注,重点词语可参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寻找。)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本题所给文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了安徽广德邱村农民建房时有九成建了专用书房的事,第二层则探讨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人们吃尽了缺少文化的苦,开始注重智力投资了。把两层内容整合到一起,就可以得到本题的答案。‎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从不同角度阐述写好汉字的意义,并写一句建议性结语。要求:角度恰当,观点明确,语言得体,不超过60字。‎ 书法是源于中国文字的一门艺术,它与京剧、武术、针灸并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书法艺术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在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作为一个中国人,写好汉字应当成为一种自觉。‎ ‎【答案】往大里说,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往小里说,这是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应把写好汉字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来训练。‎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数据时代,你网购时浏览的商品,你在网上买过的东西,你浏览过的网站,你的每一次搜索,你在微博或朋友圈发送的每一条信息,都会被整理成数据。你的日常生活习惯、身体特征、社会交往、知识能力、爱好性情、情绪波动、疾病等都将以数据的形式被分析。这些数据使得人们随时都可能失去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赤裸裸的“透明人”;也可以被充分利用:医疗机构将实时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教育机构能更有针对性地制订用户需要的培训计划……‎ 面对大数据时代,你有怎样的思考?你会怎么办?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网”事咏叹调 如今是“网罗”天下的时代。网络,你是普罗米修斯,偷走了宙斯的火焰,点燃了闪电,照亮了人类黎明前的黑暗,让拂晓的风声在耳畔回荡,世界因你而精彩。网络,你这个盗火者,你偷来了光明,却也带来了黑暗。   ‎ 还我隐私。‎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却也是个缺乏隐私的时代。人们被大数据一点点地剖析,肢解,百无一漏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网络,你偷走了人类的遮羞布,让人成为赤裸裸的“透明人”!前不久爆出的“棱镜事件”,折射出信息安全的隐忧。高科技窃取我们的信息于无形之中,令人不战而栗。不久前,一位名叫琪琪的女孩,因一条微博,被人在网上挖掘个人信息并无情地嘲讽而不堪重负,最后含恨自杀。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秘密,正如每一个花蕾都包含着心事,强行剥开花瓣必定会使花蕾凋亡,无情揭开个人隐私必将导致人间惨剧发生。   ‎ 还我距离。‎ 生活在网络时代,纵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面对面交谈,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而心的距离却远了。我曾无数次地回想起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虽然战乱不断,天各一方,却能“千里共婵娟”,共话相思意。然而,在这个霓虹灯点缀了夜空,万家灯火齐明的大数据时代,手机却反客为主,俨然成了聚会的主角。当“一起来玩手机,顺便吃个饭”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时,我们不禁感叹人情变了:没有了朱自清的“咫尺天涯,叫我如何奈得”的感慨,却有加拿大女作家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想你”的无奈。网络,你偷走了距离,让心的故乡何处寻觅?   ‎ 还我诗情画意的生活。‎ 怎能不向往、向往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半看海棠花未眠,向往瓦尔登湖畔卢梭的小木屋,向往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向往仓央嘉措通透风情踏雪寻梅。反观当下,没了诗情没了画意,处处是屏奴。当点赞、刷微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真正的生活又去了哪儿?   ‎ 网络,当我再一次把你放在聚光灯下,细细端详,终于窥见了你的真容。你原本只是高科技时代的一个工具,无关好与坏,功与过。合理利用,你可以使人们玩弄世界于股掌,传递信息,播散知识,造福人类。掌控不当,你也可以剥夺隐私,传播谣言,色情暴力、高科技犯罪把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 利弊,黑白,两极之间本无界定,然而物极必反,就看你如何掌控。网络,可以送你上天堂,也可以带你下地狱。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的智慧。   ‎ ‎【解析】试题分析:这则材料以小见大,影射高考作文“科技与生活”这一主题。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讲述进入大数据时代,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的极大便利,第二层次讲述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隐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全面、真实地揭示了高科技的利与弊,具有明显的思辩色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然而,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人们往往只顾享受便利,感悟其中的乐趣,而常常忽视了物极必反,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做了高科技的奴隶,甚至成为受害者。   解读这则材料,要以科学审慎、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视,不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高科技给人带来的“利”。如有了手机,人们可以聊天、购物,甚至视频对话,视通万里,无所阻隔;有了机器人,就可以给航天飞机贴防热瓦,完成危险位置的长时间焊接;有了火箭,人们就能更多地了解了地球,使中国5000年来的飞天梦变成了现实。真可谓:科技成就梦想;科技推动了人类进步;高科技为现代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第二,高科技给人带来的“弊”。无论是环境污染造成物种灭绝还是人身安全失去保障,无论是淫秽消极言论的传播还是网络诈骗,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以说:高科技威胁着人类安全;网络使人们的隐私暴露无遗;高科技,要说爱你不容易;都是网络惹的祸;注意网络安全。第三,科技是把双刃剑。单纯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严密的,面对高科技,关键看人们如何应对和运用,要学会变弊为利,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从这个角度,我们要懂得:不做数据的奴隶(不做简单低头族);趋利避害,让高科技更好造福于人类;便利亦可带来不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世界是辩证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