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0 KB
  • 2024-01-09 发布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昆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在这种观念下塑造出来的君子人格是古代中国人修身进取的典范,它培养出传统中国人特有的风骨,也体现出传统中国人人格的精神气度。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級的成员。先秦时期,这一含义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内涵。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说:“君子小人,先秦以上以身份地位分,此时之君子指在官位者。”这一含义也广泛见诸儒家经典中。如《诗经》《尚书》中的君子即多指此义。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比如“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虽然在孔子这里,君子一词主要成为德性概念,但“位”的属性仍然得以保留。及至孟子、荀子等人,君子仍然是兼具“德”“位”属性的概念,如孟子日:“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最后,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因此,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能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儒家的君子观从根本.上说是要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特性有一种精神自觉,明确人类自身存在的义务,从而最终达到以正确的方式建构人类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的目的。儒家的 君子观的基本精神是对“义”的坚守,“君子喻于义”,在儒家这里,它集中表现为人在维护天地宇宙生态系统和谐运行的道义担当上。“君子之道,天之道也”,而“天道之大在生物”,故“君子协进生物之功,可以配天”。‎ 儒家的君子观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促使人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追求完美人格的教化思想和仁者爱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因而科学对待儒家君子观,应当对儒家君子观中蕴含的这些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并努力将这些积极因素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如此儒家君子理念才能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 ‎(摘编自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儒家君子观的影响下,所塑造出来的君子人格,体现出了传统中国人人格的精神气度。‎ B.先秦以前依据身份地位划分君子和小人,把在官位者称为君子,这体现了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 C.君子的概念经孔子转化后,主要成为一个德性概念,“位”的意义虽大大降低,但仍然得以保留。‎ D.儒家君子观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类以正确的方式建构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体现出道义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分析了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第二段从三个不同角度,深入地论述了儒家君子观在当代传承和实践中的意义。‎ C.第三段先总结了儒家君子的多种属性,之后提出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D.文章多处使用了道理论据,使论述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这让古代文人能以此修身养性,塑造出理想人格。‎ B.只要一个人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并为人民服务,在儒家那里就能被称为君子。‎ C.因为儒家的“德”从根本说是--种“生”德,所以民生问题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D.要想发挥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必须科学对待这种观念,让它创新性地运用于当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夜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18点至次日凌晨6点,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消费经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民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夜间销售额超全天总额的50%,餐饮夜间营业额甚至达到全天总额的60%。夜间休闲成为压力大的城市人的“充电站”,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人可以精力充沛、有创造性地投入第二天工作的关键。‎ 我国的夜间经济经历了由单一化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最初,夜间经济是餐饮、购物等消费活动由白天向夜晚的延伸,通过增加营业时间来实现流量增加,北京的簋街、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等就是夜间经济在这一阶段的代表。随后,夜间经济业态逐渐丰富,开始出现以夜晚营业为主的服务行业,比如北京的三里屯、后海等商圈汇聚了大部分的酒吧,成为夜间经济的标签。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夜间旅游、演艺体验等新服务业态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南京的“夜泊秦淮”、桂林的“夜游两江”等均是依托于政府打造的灯光夜景的夜间游船项目;三亚市政府主持修建的海滨大道更是让市民蜂拥而至,看似并未直接产生消费,但是拉动了游客流量,间接增加了城市收入;夜游博物馆、“动物园奇妙夜”夏令营等项目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夜经济”崛起的背后,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人民论坛网,‎2019年10月27日)‎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夜间消费占比逐年提升,“80后”“9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夜间经济”则成为消费领城的一个新增长点。‎ ‎“夜经济”带来的一个典型变化,就是“深夜食堂”的兴起。有调查显示,上海双职工家庭7点后才能吃上晚餐者达到近42%,这意味着餐饮、休闲、娱乐都要推迟,也推动了城市消费格局的变迁。尤其是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夜市、夜场电影等有着更强烈需求。24小时便利店,是租房时的重要参考;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也是年轻人夜间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新生事物,推动消费时空悄然变化。‎ ‎(摘编自《昆明“夜经济”潮起》,《昆明日报》,‎2019年08月22日)‎ 材料三 作为承载“夜经济”的重要依托,有的步行街往往以购物和饮食为主,缺乏真正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元素。再者,在这些地方呈现的业态不少是“夜宵”,通过“千城一面”的冷饮、烤串等满足市民、游客舌尖上的需求,只饱了大家的“口福”,却没有满足“耳福和眼福”。因为没有自身特色,缺乏文化感召力,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没有辨识度。吃喝并非文化的唯一内涵,更不是束缚夜经济发展的桎梏,“夜经济”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概念,但文化底蕴应是其不变基因。‎ 而且,这种文化应呈现不同层次的文化序列,不只有时尚大气的高端文化,还要有独具特色的市井文化。时尚气息或许是年轻人的专属,是一座城市具有现代感的文化标记,而市井气息是城市原住居民的美好记忆,也是对一座城市有感情的游客的重要“打卡”标的。这些文化气息的营造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内容供给作支撑,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更不是形而上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与“夜经济”文化品位的契合点,让文化气息与城市夜经济无缝街接。如西安主推“夜游西安”,力争将“大唐文化”打造成古都旅游名片,“不倒翁”表演火遍全网,就是找准了文化定位、发展夜经济的优秀范例。‎ ‎(摘编自蔺炳正《点亮城市“夜经济”,期待城市文化“赋能”》)‎ ‎4.下列对“夜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临巨大压力的城市人,非常需要通过夜间的休闲来缓解压力,这是他们第二天精力充沛的关键。‎ B.“夜经济”不是一个新概念,在近年崛起之前,主要是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增加流量,拉动消费。‎ C.“夜经济”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增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部分城市的形象。‎ D.80后、90后作为夜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不仅对夜间物质生活有要求,对夜间精神生活也有要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修建休闲娱乐场所,看似没有直接拉动个人消费,但有利于聚集人气,对经济也有间接推动。‎ B.近年来异常火爆的“深夜食堂”,为许多市民提供了方便,更推动了“夜经济”在各地的发展。‎ C.夜间经济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亮点,在吃穿用行方面,夜间消费额都分别占全天总额的一半以上。‎ D.不管是南京、桂林的游船夜游,还是西安的古都夜游,都抓住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着大批游客。‎ ‎6.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夜经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砸骨头 铁凝 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 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 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 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電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 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 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 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 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 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 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 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 ‎“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 ‎“我看你是吃了戗药。”‎ 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要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 ‎“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 ‎“我要是会要算盘就把你辞了。”‎ 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 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 ‎“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 ‎“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 ‎“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掉,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 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 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 ‎“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 ‎“砸就砸!”‎ 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 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 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 村长和会计的喊声逐渐显出了韵律:‎ ‎“砸不烂你我是大闺女养的!”‎ ‎“砸你个大闺女养的!"‎ ‎“砸你个大闺女!”‎ ‎“砸......‎ 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 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 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 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 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 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 ‎“剩下的那一百呢?”‎ ‎“让别的干部们凑凑。”‎ 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 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紙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 ‎(1992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林果税”“割头税”等词语,以及“算盘”“炕席”等物品,都指向特定时期的农村现实,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小说语言轻快,幽默活泼,有乡土气息,于喜开的话语、于四嘎家的对联、村长与会计的对话,无不显现小说鲜明的语言风格。‎ C.小说--开始写乡村干部筹集税款的困难,转而表现村长和会计的矛盾,最后在村民们的理解、配合中深化了时代主题。‎ D.在村长与会计对饮的情节中,描写村长哭诉时的四个“如此”既强调了村长收税无果的伤感,也委婉批评了村长工作能力的不足。‎ ‎8.小说中村长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分)‎ ‎9.小说中的划线句属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公讳昌朝,字子明,姓贾氏。公少则庄重谨密,治经章解句达。老师宿学,誉叹以为贤已。真宗天禧元年,献文章,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景祜元年,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乃始置崇政殿说书,以公为之。公于传注、训话,不为曲释。至先王治心、守身、经理天下之意,指物譬事,析毫解缕,言则感心。自仁宗即位,大臣或操法令断天下事,稽古不至秦汉以上,以儒术为疏阔。然上常独意乡尧、舜、三代,得公以经开说,则慨然皆以为善,而公由此显矣。未几,遂以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又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公之为铨也,河北虫旱,以公安抚,公举能诎奸,于利害多所兴除。其在御史,刘平为赵元昊所得,边吏以降敌告,议收其族。公言:“汉杀李陵母、妻、子,陵不归而汉悔;真宗抚王继忠家,后赖其力。且平事固未可知。”乃不果收。仁宗庆历二年,契丹来求地请婚,公主其使,责以信义,客绌服不能发口。执政议利契丹使攻元昊,公曰:“契丹许我而有功,则必骄以弱我,而责报无穷已。”乃言所以待契丹者凡六事,上皆行其策。皇祐二年,母燕国太夫人薨,命以故官,不起,赐书宠慰。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與士太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今皇帝即位,改节度风翔,加左仆射、凤翔尹,进封魏国公。英宗治平元年求还,使侍中守许州,辞凡六七,终不许。二年,乃授许州,入见又辞,所辞不许,使使抚谕,须秋乃发。六月,告疾。七月戊寅,薨于第,享年六十八。上亲临哭,发涕,为不视朝二日。魏公,谥文元。既薨之明年,皇帝篆其墓碑之首,日“大儒元老之碑”。‎ ‎(节选自《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 B.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 C.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奥/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 D.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奥/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试”是宋代-一种特殊面试,遇有急需人才的情况,皇帝就会下令将社会上一些优异的人才特别召来面试,合格者直接任职,不需要“出身”。‎ B.赐书,指皇帝给臣下写信,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号称天子,是最尊贵的人,如果大臣获得赏物、书信等抚慰,那么他的地位将大大的提高。‎ C.戊寅,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指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支通常可用于纪年,纪日,少有纪月的。‎ D.告疾即告病,指因病请求退休;古代官员常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告疾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公年少有学问,思维严谨缜密。魏公年轻时尤其致力于经书典章的学习,解句通达,在学养方面超过了自己的老师,皇帝直接赐以同进士出身。‎ B.魏公历职三朝,均深受朝廷器重。魏公自人朝,不断担任朝廷要职,曾官拜尚书都官员外郎、知制诰、节度使等,最后进封魏国公,身名显望。‎ C.魏公劝谏有方,善于借鉴历史旧事。刘平被元昊抓获,有人说刘平投降了敌人,要收押刘平的亲族,魏公借李陵、王继忠之事,阐明利害缘由。‎ D.魏公终生奉国,离世之后深享哀荣。魏公一生谋国,为君解忧,为民解困,解决与契丹的外交难题,死后得皇帝亲写碑铭,称他为“大儒元老”。‎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北虫旱,以公安抚,公举能诎奸,于利害多所兴除。(5分)‎ ‎(2)公主其使,责以信义,客绌服不能发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寄别马巴州①‎ 杜甫 勋业终归马伏波②,功曹非复汉萧何。‎ 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的巴州刺史。②马伏波:东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③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身不逢时。‎ 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 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 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倩”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 ‎15.本诗颈联“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相过”有何含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词人彻夜难眠、痛苦哀悔的形象。(李煜《虞美人》)‎ ‎(2)《赤壁赋》中,苏子所唱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志向求而不得的忧伤。(苏轼《赤壁赋》)‎ ‎(3)《三峡》中,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高猿长啸的时令和环境特征。(郦道元《三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所谓“感受”,这两个字 极广。眼見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所以感受因人天资不同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便觉得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的 象征。由此看来,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他不仅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且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强烈的原因。( )。例如常处于“静”的人比较容易感受出趣味。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要注意的是,静与闲是不同的。许多闲人不一定能感受到静中趣味,而能 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包含 截然不同 洁身自好 分辨 B.包涵 截然不同 明哲保身 分辨 C.包含 天渊之别 明哲保身 分辩 D.包涵 天渊之别 洁身自好 分辩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不仅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烈,而且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的原因。‎ B.天才之为天才,是由于不仅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且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强烈的结果。‎ C.所以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他的感受力不仅比一般人强烈,而且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D.所以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不仅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且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强烈。‎ ‎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资的不同决定了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 B.天资的高低与否则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境。‎ C.然而感受的能力--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心境。‎ D.除了拥有天资以外,安静的环境也能提高感受能力。‎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柿饼上有一层白霜,有人认为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确实如此吗?吃之前要不要洗掉呢?收获的柿子削皮后进行晾晒,柿子内部的糖结晶就会积累到表面,这就形成了白霜。而白霜的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 ① 。含糖量高的柿子肯定容易出霜,而自然形成的白霜是需要足够的晾晒时间的,晾晒不足的话,柿子的水分未完全蒸发,糖分较难结晶,白霜就会较少。再者, ② ,这是因为温度低时会“出霜”,而夏季则会少一些,这层白霜可能因为温度高而融化。所以,柿饼上的白霜是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 ③ 。‎ ‎21.根据下面的情景,续写内容,不超过80字。(5分)‎ ‎2020年,一场疫情影响了全中国,一时间几乎所有人紧闭门窗,停住步伐,但也有人选择逆流而上,这就是英雄的模样。但英雄,从不只一个模样……‎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不认为人类历史上有过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对于应该做什么确定无疑,没有任何惊奇,没有任何意外的发展。新奇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我们意识到,不确定性不走了。我想,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如何发展出一种艺术,与不确定性永久共存。”‎ ‎——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届昆一中高三联考卷第八期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分)D(依据原文,“体现出道义担当”不属于儒家君子观的最终目的,而是儒家君子观的基本精神)‎ ‎2.(3分)B(B项曲解文意,“深入地论述了儒家君子观在当代传承和实践中的意义”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阐释儒家君子的内涵)‎ ‎3.(3分)D(A项根据文意,影响古代文人修身养性,塑造理想人格的主要因素是儒家君子观,而非“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B项充分条件不成立,原文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并为人民服务”只是基本标准。C项强加因果,从原文“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可知,前后缺乏因果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3分)A(A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夜间休闲“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人可以精力充沛、有创造性地投入第二天工作的关键”)‎ ‎5.(3分)C(C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提到用、行两方面。)‎ ‎6.(6分)①政府的支持。完善公共设施,做好科学规划,提升配套服务。②多元化发展。打破单一的产品结构模式,避免盲目跟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增加文化底蕴。把握城市定位,发展独具文化特色的“夜经济”。(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3分)D(“委婉批评了村长工作能力的不足”分析错误,是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 ‎8.(6分)①体谅村民、心地善良: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②直率、易躁、有血气: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③大度、自省、有脆弱面: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缓和紧张气氛:村长与会计激战正酣时,宕开一笔,气氛有所缓和;②引出村民群像:由河滩景色自然过渡到河滩上聚集的村民,预示着村民接下来的改变;③暗示时代气息:“远方”“太阳”“山巅”“金红”等词语充满生机,暗示着时代气息朝农民、干部间日益和谐的方向转变。(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3分)B(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 ‎11.(3分)C(C项少有纪月的,错误)‎ ‎12.(3分)A(A项“在学养方面超过了自己的老师”错误)‎ ‎13(1)(5分)河北发生虫灾和旱灾,朝廷派遣魏公前往安抚,魏公能够举荐贤能,黜退奸佞之人,在益处和坏处方面大多能兴利除弊。(“诎”译为黜退、罢黜、贬黜1分;“利害”译为益处和坏处1分,大意3分)‎ ‎13(2)(5分)魏公主持接待使者,以信义谴责契丹使者,契丹使者理屈而说不出话来。(“责”译为谴责,1分;“绌”通诎,屈服,言语迟钝之意,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魏公讳昌朝,字子明,姓贾氏。魏公(贾昌朝)年少时就端庄稳重,思维严谨缜密,尤其精深于经书典章,解句通达。其老师是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曾赞誉并感叹他于学识才能方面已超过了自己。宋真宗天禧元年,因进献文章,皇帝直接召来面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景祐元年,累积官衔至尚书都官员外郎,皇帝才开始设置崇政殿说书(职能是为皇帝讲说书史),让魏公担任此职。魏公在传注、训诂方面不曲解原意。给先王讲授修心、养身以及治理天下的经意,他能指用实物和事例来做比喻,从细微处分析,所说的话都能使人心有所感。自仁宗皇帝即位,大臣们有的用法令来谋断天下事务,在考察借鉴古代的事迹方面,没到追溯到秦汉之前,尤其对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较为粗略不周。但是,皇上常常对尧、舜以及三代的事情特别向往,魏公能以经书来讲解,皇上感叹认为他讲的很好,魏公则由此而显贵。不久,就任命为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又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时代理御史中丞。魏公主持官吏的选用时,河北发生虫灾和旱灾,朝廷派遣魏公前往安抚,魏公能够举荐贤能,黜退奸佞之人,在益处和坏处方面大多能兴利除弊。他担任御史时,刘平被赵元昊所抓获,边境的官吏以投降敌人的罪名上报朝廷,朝廷商议收捕刘平家族人员。魏公说:“汉朝朝廷诛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子女,最终致使李陵不能回归汉庭,因而汉朝后悔;真宗皇帝安抚王继忠的家人,后来有赖于王继忠的效力。再说,刘平的事情本来还没有完全知晓。”朝廷最后终究没有收捕刘平的家人。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前来要地求婚,魏公主持接待使者,以信义谴责契丹使者,契丹使者理屈而说不出话来。朝廷主政官员商议用利益诱使契丹攻打元昊,魏公说:“假如契丹答应了我们之后建立了功劳,那他们必定骄横而看轻我们,求取回报就么有穷尽了。”‎ 于是提出了用来对待契丹的方法总共有六条,皇上都按他所讲策略执行。皇祐二年,魏公的母亲燕国太夫人去世,朝廷以旧的官职任命,魏公守孝不出来做官,皇帝亲自写书信抚慰。魏公侍奉母亲燕国夫人以孝道而为人所知,皇上曾经赏赐金银装饰的肩舆(轿子),士大夫都以此为荣耀。等到其去世,魏公亲自送郑州安葬,一路扶着棺椁过于悲怆,肩足都磨出了茧子,路上行人看见,无不悲伤叹息的。今皇帝(宋英宗赵曙)即位,魏公改任凤翔节度使,加封左仆射、凤翔尹,进爵封魏国公。英宗治平元年他请求退休回家,朝廷让他以侍中身份驻守许州,他共六七次请辞官,最终未获准许。二年,他被任命为徐州知州,入朝觐见,又请求辞官,也没有得到允许,朝廷派使者前往安抚晓谕,到秋天必须出发。到六月,因病请辞。七月戊寅之日,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皇帝亲临哭丧,流下眼泪,为之两日不上朝。魏公谥号文元。去世的第二年,皇帝在他的墓碑上方,书写“大儒元老之碑”几个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3分)A(因为友人与伏波将军同姓,用此典,有以马援指代友人马巴州之意,是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祝愿,而不是感叹朋友的身不逢时)‎ ‎15.(6分)答:①本联意为:我独自拿着鱼竿,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间,以后难以再随鸿雁一起去拜访你了;诗人在此设想了别后的状况(2分);②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年华不再的感伤和寄情山水、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2分);③也表达了以后和朋友相距遥远、再难相聚的忧伤(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解析:‎ 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时杜甫53岁,客居阆中。马巴州,指巴州刺史。生平不详。据《新唐书》“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的记载,说明曾有“召补”杜甫担任京兆府功曹一事,杜甫实际未赴任。据推测,“召补”的具体时间可能是在东川期间(763--764)。此诗以出处殊途,记临别心事。首二句宾主并提,中四句叙将别之情,末二句陈各有所志之意。不赴功曹,故思乘舟南下。欲成勋业,应想骊驹玉珂。整首诗宾主自相照应,委婉有致。‎ 诗歌大意:‎ 马巴州您像马伏波一样将有功于国家,而我这个“功曹”可比不了汉萧何那样的“功曹”。我自己在蜀地滞留的生活已经太久了,而南国江湖水是那样的多,云是那样的悠闲。我独把鱼竿,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难以随鸿雁一起飞过去拜访你了。我知道您对江湖生活不感兴趣,您的兴趣在仕途朝堂。‎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6分)(1)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3)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A(包含:指里面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可作谓语。天渊之别:比喻差别极大,多作宾语。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的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亦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分辨:辨别。分辩:辩白)‎ ‎18.(3分)D(原句语病为句式“因为……的原因”杂糅和语序不当。A项句式杂糅和语序不当,B项句式“是由于……的结果”杂糅,C项语序不当)‎ ‎19.(3分)C(A项与下文不连贯;整个语段并没有讨论“天资与心境的关系”,所以B项错误;D项与后文的内容矛盾)‎ ‎20(6分)①包括柿子的含糖量、晾晒的时间和温度;②冬天的柿饼白霜会多一些;‎ ③吃前不必洗掉(前两句各2分,最后一句1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1.(5分)(参考答案)有国士无双,更有铁甲万千,他们深知前路凶险,仍不问归途,他们是英雄。每一个奔波在路上,转运指挥的人,他们是英雄。坚守平凡岗位,他们默默奉献,责无旁贷,他们是英雄。隔离在家,听从指挥,他们顾全大局,不怀侥幸心理,他们是英雄。即便身染病毒,仍坚持和病魔斗争的人,他们是英雄……此诚危急,万千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主角,英雄,从不只一种模样。(对“但英雄,从不只一个模样”有明确解释即可得4分,在此基础上语言表达连贯通顺即可得满分)‎ 四、写作(60分)‎ ‎22.作文(60分)‎ 参考立意:围绕”不确定性”展开联想和思考。可联想、思考“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特点等——是什么;可思考、分析“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等——为什么;可思考、分析面对“不确定性”的策略——怎么办。最重要的是结合现实——新冠疫情,联想、思考“我们”当如何自处、社会当如何应对,等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