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4-01-05 发布

2020高中历史 第二十二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二十二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同步训练 一、 选择题 ‎1.‎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进、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2.‎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3.‎ 12‎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B.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C.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D.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4.‎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5.‎ 材料 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邹容所著《革命军》1903年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主张:驱逐住居中国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抹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做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建立中国政府,为全国办事之总机关;定名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第二章《革命之原因》中详细论述了“革命必先排满”的道理,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汉人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撰写《革命军》一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邹容的思想进行评价。‎ ‎6.‎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12‎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7.‎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8.‎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9.‎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 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 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 D.忽视国内民族平等 ‎10.‎ 12‎ ‎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战》递交到北京,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 A.改变了新华运动的性质 B.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11.‎ ‎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而“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 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C.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D.民族主义成为核心 ‎12.‎ 孙中山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需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达到繁荣富强的目的,同时避免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尽量避免造成贫富悬殊。为实现这一目的,孙中山提出了 A.实业救国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节制资本 ‎13.‎ ‎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对此发挥最主要作用的国民党领导人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蒋介石 12‎ D.陈独秀 ‎14.‎ 孙中山曾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他们共同主张 A.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 D.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15.‎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申报月刊》发表了《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一文。作者“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与之无关的时代背景是 A.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遭到重挫 B.苏联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获得初步成功 C.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日战争迫近 ‎16.‎ ‎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发表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由此可见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 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 C.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D. 民生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一、 非选择题 ‎17.‎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 ‎——摘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材料二1905年孙中山《同盟会宣言》中指出:“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大义所在,凡我汉人当无不晓然”。1919年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整理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思想家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 ‎——摘编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05~1919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客观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2‎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二 梁启超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原文节选)‎ 甲中国旧思想 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旧思想”与“欧洲新思想”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做此比较的意图?‎ 12‎ 试卷答案 ‎1.B ‎2.D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1913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发生,A项排除;材料中“社会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他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未转向社会主义,B项排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并非权宜之计,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D项正确。‎ ‎3.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的观念由反满族统治到民族统一观念的形成,说明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析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没有涉及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与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无关,故D项错误。‎ ‎4.D ‎“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D而排除AC;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B不符合史实。‎ 12‎ ‎5.(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代理人;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丢掉对清政府的幻想,宣传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2)进步性: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号召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反满革命思想具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情绪,不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斗争。‎ 试题解析:(1)背景,主要考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的社会性质、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角度分析。‎ ‎(2)评价,主要既要分析邹容思想的进步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角度分析,局限性主要围绕“革命必先排满”进行分析。‎ ‎6.D ‎“…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民众对于辛亥革命态度茫然,体现出群众基础的薄弱,D正确;辛亥革命结束的君主专制制度,A错误;材料中说明对于辛亥革命态度茫然,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A 据材料中“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方式不同,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革命,说明了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救国的方式,没有阐释民族危机,故B项排除;材料中孙中山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救国方式与严复不同,没有反对严复的教育救国,故C项排除;材料中严复主张教育救国,没有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 点睛:“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8.C 孙中山将共和与尧舜禹自治共和时代联系起来,并认为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这说明孙中山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君主专制,没有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9.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可知其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满族,这一做法不正确,有着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当时反对的应该是腐朽的清王朝,即满族贵族,而不是所有满族人,此做法忽视了民族平等,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 ‎10.D 1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新文化运动的性质的改变是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方向是反帝反封,革命方向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兴起于 1924年国民党一大,故C项错误;1920年苏联对北京政府示好的行为,推动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故D项正确。‎ ‎11.A ‎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说明了反帝的重要性,故A正确;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是在国民党一大上,故B错误;孙中山1925年逝世,故C错误;三民主义核心是民权主义,故D错误。‎ ‎12.BD 从材料内容“生产方式”、“繁荣富强”来看,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内容应该是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因此可以排除C选项,因为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因此本题选择B、D选项。A选项实业救国并不是孙中山先生所主张的,故排除。‎ ‎13.A 从材料中的内容来看,主要介绍了新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D选项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并会在国民党一大中提出这样的内容;B选项宋教仁和C选项蒋介石都不是提出新三民主义的人,故排除。‎ ‎14.D 从材料“措施自由,产业勃兴”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发展实业经济方面的内容;“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说明孙中山同时非常注重避免资本的过度扩张造成的社会不公。习近平的“创新”“共享”的发展目标同样也体现了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的理念。故D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忽视了社会公平的内容;孙中山的话看不出倡导市场经济,故ABC三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D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后,自由主义失效,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故ABC均正确,D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影响 ‎16.答案:B 12‎ 分析:题干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排除A;;第二国际主张社会主义,材料中“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端”“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B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排除C;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相矛盾,排除D。‎ ‎17.(1)政治形势逼迫:《马关条约》签订,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与冲击;‎ 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2)变化:从存在大汉族主义倾向的反满革命思想到将满族视作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希望各民族融为一体。‎ 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清朝的目标已达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 ‎(3)相似之处: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从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中可以分析出1905~1919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民国的建立、军阀混战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有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的内容。在思想层面上,两者都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18.(1)共同: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2)不同: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欧洲强调民主平等、政教分离、法治。‎ 意图: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为了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以及医治的良方;民族危机的刺激,出于爱国的目的;推动国民提高民主意识。‎ ‎(1)由材料“使他族侵我之自由……人民……政府……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外邦逼之……推倒……颠覆……”等关键信息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是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1)第一小问据“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和“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可知中国强调 12‎ 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据“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和“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可知欧洲强调人民主权、政教分离、法治;第二小问据材料出处“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可知梁启超做该比较的时间大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正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与欧洲思想的比较意在鼓励中国国民和统治者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宣传维新变法,为了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以及医治的良方,民族危机的刺激,出于爱国的目的,引发国民提高民主意识。‎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