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50 KB
- 2023-12-25 发布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9月份
高二历史月考测试卷
命卷人:王玉德
选择题答题区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
1.右图人物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耕作技术
3.国学热到影视圈,四版孔子闹虎年。其中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 )。
A.“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专制君主的参谋”
C.“劳苦大众的代表” 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4.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 “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5.《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
,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7、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④人贵贱有“序”⑤“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8、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
A.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9.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0、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11、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主要是由于孟子( )
A.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B.自称“亚圣”
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D.提出“民贵君轻”和“仁政”
12、日本学者儿岛献吉朗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3、《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 )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14.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数千名演员齐声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等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思想 ( )
A.孔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下列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爱人者,人恒爱之
17.电影《墨攻》讲述了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演员不可能在剧本中看到的是( )
A.墨家学派的人在使用铁农具耕作 B.“学在官府”导致墨家只能偷偷办私学
C.当时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18.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人无有不善
C.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9.“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 墨翟 B. 孟轲 C. 荀况 D. 韩非
20. 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1. 在评价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
A. 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 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B.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2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二,非选择题(共 题,共 分)
25.(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 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材料四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材料五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8分)
(2)材料二中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4)概括二人的思想主张。(8分)
(3)材料三代表了哪一社会阶层的利益?(2分)
(4)材料四反映出庄子的什么观点?(2分)
(5)材料五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2)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思想主张?(4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 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9分)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9分)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9月份
高二历史月考测试卷
命卷人:王玉德
红色选项为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
1.右图人物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耕作技术
3.国学热到影视圈,四版孔子闹虎年。其中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 )。
A.“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专制君主的参谋”
C.“劳苦大众的代表” 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4.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 “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5.《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7、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C )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④人贵贱有“序”⑤“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8、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C )
A.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9.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0、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C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11、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主要是由于孟子( D )
A.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B.自称“亚圣”
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D.提出“民贵君轻”和“仁政”
12、日本学者儿岛献吉朗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C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3、《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 A )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14.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数千名演员齐声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等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思想 ( ) A.孔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下列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爱人者,人恒爱之
17.电影《墨攻》讲述了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演员不可能在剧本中看到的是( )
A.墨家学派的人在使用铁农具耕作 B.“学在官府”导致墨家只能偷偷办私学
C.当时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18.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人无有不善
C.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9.“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 墨翟 B. 孟轲 C. 荀况 D. 韩非
20. 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1. 在评价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
A. 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 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B.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2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二,非选择题(共 题,共 分)
2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 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材料四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材料五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概括二人的思想主张。(2分)
(3)材料三代表了哪一社会阶层的利益?(1分)
(4)材料四反映出庄子的什么观点?(1分)
(5)材料五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思想主张?(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解与掌握。第(1)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第(2)问,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是施行“仁政”,由此可推知该思想家是孟子;由第二则材料中的“天行有常”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墨家的思想,代表的是下层群众的心声。第(4)问,材料反映了道家的“齐物”观点。第(5)问,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根据教材内容即可回答其主张。
答案 (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意义: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思想家:孟子;荀子。
主张:“仁政”;“天行有常”。
(3)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4)“齐物”的观点。
(5)法家思想。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不会倒退。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 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6分)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诸子”的含义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2018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 在安监局调研时的讲话_在安监局调研时的讲话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 县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汇报——强化担当 夯实责任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两位数加整十数 北京版 (2)
- 【物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8动量专题练(信阳高中)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件苏教版
- 安徽省淮南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物理试卷(9月份)
- 2019-2020学年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联考试题 历史
- 新苏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六年级单词汇总(译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