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6 KB
- 2023-12-15 发布
福建省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
含答案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40 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
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2、《考工记》力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
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由此可知,当时的
手工业( )
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3、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
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
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维持国家财政 B. 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 耕作技术提高
4、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
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
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5、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
记载:“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 )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 .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6、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
有了很大的提高。下列情况在唐朝城市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市场遵循“日中而聚,日落而散”的古训
B. 商品交易由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的管理
C.全城坊市分置,星罗棋布,街衢宽直,制度宏伟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倶是铺席买卖”
7、“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
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
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
A.“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8、宋代“不抑兼并” ,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 .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9、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
品至九品官可用银。 “商贸、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 。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
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 )
A.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D.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10、洪武二十四年( 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 250.12 厅,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
皆有之,东昌尤多。 ”在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 。材料
反映出当时( )
A. 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B. 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
C. 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11、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 “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
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
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12、下表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 / 人)
嘉庆十年( 1805 年) 209034196 6.38
嘉庆十六年( 1812 年) 325630897 4.56
道光十五年(公元 1835 年) 402397560 2.18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国家人口政策变化
C.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D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13、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
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 B .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
C.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 D .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14、乾隆年间,河南林县有集十一处,凡无业之人,早晨赴集,受雇于人, “主者得工,雇者
受值,习焉称便” ,类似这种市场在其他省区也很常见。这种市场的出现( )
A. 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B.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D. 巩固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15、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 次/ 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 年 18.5 次/ 年 18.9 次/ 年
A.明清中央集权弱化抗灾能力下降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时期政府抗灾机制比前代退步 D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16、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 1600 年, 从这里出口了 400 多万盎
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 , 到 18 世纪 , 其产量约为 16 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
A. 国力增强 ,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 , 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 ,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 , 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7、“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两战争、英荷
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
明( )
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B.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C.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 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18、有学者认为,在哥伦布之前,虽然早已有人到过美洲,但是,“只有哥伦布的航行及其
‘发现’才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的作用”。这一观点 ( )
A.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视角 B .点明了哥伦布远航的目的
C.夸大了哥伦布的历史功绩 D .否认了哥伦布远航的野蛮性
19、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 ( 指哥伦布 ) 、维氏 ( 指达·伽马 ) 之
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 ( 指郑和 ) 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
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的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下列有关 17~18 世纪英荷殖民扩张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大多成立垄断性质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掠夺
B. 以公开野蛮的掠夺为主要特征
C.以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打开各国大门
D.以垄断商路、掠夺金银、贩卖人口为主要方式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2、1672 年和 1692 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 ,到 1849 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 ;
1854 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
英国( )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23、1300 年~ 1500 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 1700 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
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 .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 .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24、下表是 1800 年 -1880 年世界贸易总额发展表
年份 1800 年 1840 年 1860 年 1880 年
世界贸易总额 14 亿美元 27 亿美元 72 亿美元 147 亿美元
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开辟新航路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D. 商业革命使世界贸易范围扩大
25、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 19 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
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
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6、1870 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 80 万吨,到 1900 年猛增至 2000 万吨。能够正确解释这一
现象的是 ( )
A.电灯的发明 B .飞机的发明
C.蒸汽机广泛使用 D .内燃机广泛使用
27、据统计,美国 1895—1904 年间,在 27 个工业部门中,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
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的公司总数的 75%以上的有 20 个部门, 占 50~70%的有 6 个部门, 占 25%
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
A.公司竞争日趋激烈 B .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C.公司规模扩大 D .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
28、《全球通史》中记载:“ 19 世纪末期的美国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种大规模生产技术,即制造
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这种
大规模的生产技术( )
A. 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基本建立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适应了垄断组织的集中生产 D. 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29、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 1775 年与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当时,瓦
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由此可以得
出的准确推论是( )
A. 瓦特在改良蒸汽机后开办工厂进行商业生产,表明此时期科学与技术已经实现紧密结合
B. 瓦特 1775 年与人合伙开办工厂表明此时期生产与资本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
C.瓦特经常为买主安装和维修蒸汽机,表明此时工厂制度已经普及,工业城市大量兴起
D.美国最先采用的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成轻瓦特四处奔波的负担
30、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
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 1800 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 5%,到 1850 年
已增长至 10%.这说明工业化( )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31、1790 年 1 月,织工塞缪尔·斯莱特突破英国移民限制到达美国,并在布朗家族的支持下,
建立起北美历史上第一家阿克莱特式水力纺纱厂,取名莱斯特棉纺厂。这标志着 ( )
A.美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B .美国工业化起步
C.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经济联系加强 D .美国工业化先于国家建立
32、在英国 , 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 , 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 , 抛进城
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33、作家丹尼尔 ?笛福说: 格拉斯哥城是 “大不列颠最清洁、 最美好、 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 ⋯⋯
但到了 1839 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 。导致这一转变
的直接因素是( )
A.经济危机 B .工人运动 C .工业革命 D .黑死病
34、以下是史料记载, 1840—1886 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 )
年份 1840 1843 1860 1870 1886
万吨 1.9 0.81 5.51 10.00 13.41
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
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
35、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 “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
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
A.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B .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C.重视商品生产 D .反对官员的贪腐
36、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姓名 任职情况 职衔、功名
盛宣怀 1885 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 曾任津海关道监督
张翼 1892 年接任开平旷务局总办 候补道员衔
杨宗翰 1891 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 翰林院编修
袁大化 1890 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 候补知府
郑观应 1880 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候选郎中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 .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 .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37、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
女子,亦无有习之者。 ”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 D .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38、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
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这反映出( )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39、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 )
A.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B .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 .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40、下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
(万
两)
比重
(%)
数额
(万
两)
比重
(%)
数额
(万
两)
比重
(%)
数额
(万
两)
比重
(%)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A.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B .“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
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 D .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41、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 分)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
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
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
崇高声誉。 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 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 “共计一坯工力, 过手七十二,
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
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 “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
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 ,
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
材料二 1708 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 1710 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
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 1722 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
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
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 1864 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
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 300 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
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
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 4 年的技
术与艺术教育和 10 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 300 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
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蒲缇《梅森: 300 年的白金盛宴》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 8 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 300 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 分)
42、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 23 分)
材 料 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
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 料 二 (20 世纪初 )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 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
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 料 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 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 , 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
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 , 儿童才回到了学校 , 工厂才恢复了生产 , 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
食物。
材 料 四 漫 画 “ 美 国 最 新 式 战 车 ”( 下 图 ,1947 年 发 表 于 苏 联 某 杂 志 , 图 中 俄 文
“ЗАЕМ”意为“财政贷款”)
(1)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
不同? (10 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
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6 分)
( 3 ) 结 合 材 料 三 和 材 料 四 , 分 析 电 影 和 漫 画 的 创 作 者 对 马 歇 尔 计 划 的 认 识 有 何 不
同 。 他 们 的 认 识 差 异 反 映 了 当 时 怎 样 的 国 际 格 局 ?(10 分 )
参考答案
1- 5 :BCDAC 6-10:DCBAB 11-15:CDBBD 16-20:DBABC
21-25 :ACBAA 26-30 :DBCDC 31-35:BCCBA 36-40 :DADAA
1、(1)(8 分)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
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
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9 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
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2、(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3 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4 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 (4 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2 分)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
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4 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
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4 分)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