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3-12-14 发布
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典故相传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列
子·杨朱》中评价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
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由此可知杨朱的观
点接近于(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
2.黄玉顺先生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
人主。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
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 )
A.有利于神话皇帝的权威 B.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
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 D.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3.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以下观点,与其上述思想明显不同
的是( )
A.“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B.“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C.“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D.“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顾炎武是一位开近代学术之先河
的巨匠。从他开始,中国的学问开始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逐步走
上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对此,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理学家脱离实际,提出和践行“经世致用”
B.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并猛烈抨击之
C.批判理学的伦理观,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
D.发展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进步的历史观
5.《中国火药火器改变欧洲的历程》中指出:火器的发展在改变欧洲军事
的同时,开始改变欧洲的社会和政治。……平民打破过去以战争为职业的
骑士阶层的垄断。该话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武器进步使战争中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B.武器进步为消灭封建主义和产生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
C.火药的发明为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前提条件
D.火器的发展是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 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
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对候,讲世情
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导致这一时期“讲世情的小说”流行的主要原因
是( )
A.君主专制统治有所放松 B.程朱理学促进思想解放
C.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 D.商品经济获得新的发展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
体,……后来向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
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
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得益于( )
A.贵族阶级的衰落 B.中产阶级的壮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全体人民的推动
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
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权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
富的人,不是使用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实际上是
在强调( )
A.民主政治并不适合于雅典城邦 B.雅典的统治者都是愚昧无知的
C.雅典城邦出现了社会道德危机 D.雅典的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9. 《十二铜表法》第7表 “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此规定( )
A.体现了罗马注重遵循自然规律 B.说明罗马人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D.反映了罗马经常发生邻里纠纷
10.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
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周秦的制度效仿罗马的法律体系 B.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罗马开启了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D.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学的渊源
11.“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对德性问题做出了思考和论证,……尽管在具体
的认识上二者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对材料中的“较大的不同之处
的准确的理解应是( )
A.以德治民与“美德即知识” B.“为政以德”与“贤人”统治国家
C.“克己复礼”与提倡民主政治 D.“仁者爱人”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2.英国史学家A·J·汤因比指出:“一场西方借以发迹的革命战胜了当
时所有其他文明……革命的西方人的发明是以‘海洋’代替‘草原’,作
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媒介。”引发这场“革命”的根源在于( )
A.西欧社会对黄金的需求增加 B.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受阻 D.航海技术进步和指南针西传
13.“1521-1544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拉丁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
30700公斤。1545-1560年间,这一数字激增为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
公斤。”这些金银对西班牙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西班牙手工工场的迅速发展
B.使西班牙成为欧洲的第一经济强国
C.西班牙开始出现探索新航路的热潮
D.导致西班牙出现了物价上涨的现象
14.有人描述18世纪时的英国城市伯明翰:“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
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
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欣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
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挡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
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
A.世界市场得到了逐步扩展 B.伯明翰已成为英国最发达的城市
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D.伯明翰的农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5.“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一种新的动力机
器开始将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以下各项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 )
A.黑奴贸易的兴起 B.立体交通的发明
C.大批工厂的出现 D.垄断组织的建立
16. 在20世纪,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了
“电气时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 )
A.世界各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B.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C.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D.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7.“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由‘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的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的性质。”文中的“变化”对英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国王的权力完全被剥夺 B.内阁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C.君主立宪制的正式形成 D.实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
18.“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19世纪30年代
前期兴起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政治运动。”该“政治运
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受美国的爱国者的感染 B.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英国的激进分子的努力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9. 1889年,英国的索尔兹伯首相的内阁拒绝接受他要对希腊采取军事威
胁的行动;1894年格雷斯顿首相削减海军预算开支的政策受到全体阁员拒
绝。这表明( )
A.英国的国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英国的首相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英国的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D.英国首相的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20.“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有突出表现……其基本走向是政治
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美国独立后初期为了使“国家权力
的有效化”而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各州与联邦政府保持权力制衡 B.通过立宪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规定了总统任期不能超过两届 D.强化了邦联内州的各项自主权
21.美国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构建了一个既强大到足以避免无政府状
态又受适度限制不致陷于暴政的政府体制。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两
大核心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 B.中央集权和人民主权
C.州权主义和人民主权 D.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
22.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获得持久竞争力的灵魂,17、18世纪,英国和美
国在政治制度上都进行了创新,分别开创了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政
体。以下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的总统和英国的首相都掌握行政大权
B.美国和英国的国会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C.美国的国会和英国的议会都有独立立法权
D.美国的共和制政体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3.有人在评价法国1871年宪法时指出:“(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
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君主制的
阴影处处可见”表现在( )
A.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B.总统任期七年,且可以连选连任
C.参众两院议员均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参议院经总统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24. 德意志帝国宪法虽带有较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
了当时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以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条文中,能够体现上
述“趋势”的是( )
A.“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B.“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C.“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II卷
二、材料题
25.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
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
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8分)
(2)材料一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同意其观点吗?(2分)请说明理由。(6分)
(3)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8分)
26.(28分)以下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国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四国的政治文献,按照顺序写出四国政治文献的名称。(8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或政治体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6分)
(3)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4分)对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点?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指出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分)
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24小题,共48分
1、答案:C 孔子主张“仁”,墨子主张“兼爱”,故他们都不会赞同杨朱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做法,排除A、B两项;韩非子主张实行君主专制,而依据题干中的“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可知,杨朱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排除D项。“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反映了顺其自然的“无为”主张,故选C。
2、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的是“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据此可首先排除不属于积极作用的A、C两项;D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排除。由诗中的“天人感应威人主”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3、答案:A 据题干引文可知,王阳明认为学问贵在自身的心得体会,通过自身的内心反省认为是不对的东西,即使是这言论出自孔子,也不敢认为是对的。这实质上是对孔子言论的怀疑。从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C、D三项都是强调圣人与普通人是一样的,这与王阳明不盲信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有A项是称赞孔子为“至圣”,与题干观点明显不同。
4、答案: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开始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四个选项中,B、C、D分别是黄宗羲、李贽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排除。顾炎武放弃科举之路,从而摆脱官方哲学的束缚,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创了一代脚踏实地的朴实学风。故选A。
5、答案:B “平民打破……骑士阶层的垄断”,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因此B项正确;而A、C、D三项所述体现不出其材料的本质含义,均应排除。
6、答案:D “讲世情的小说”即反映世俗生活的文学作品,其繁荣的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讲世情的小说”适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受到了市民阶级的欢迎,因而大行其道。
7、答案:C 依据材料中的“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可知,商品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中产阶级的壮大,从而推动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故选择C项。
8、答案:D 苏格拉底强调统治者应该有专业知识和道德,这显然是针对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直接民主制忽视参政者的素质而言。故选择D项。
9、答案:C 分析材料可知,邻人排放雨水要按自然的雨水流向来,不能按自己的利益来改变流向,这防止了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其他邻人的利益,体现了对所有邻人利益的保护,也就是注重保护私人利益,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干原意,排除。“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表明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学的渊源,B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先河,故C有误。讲评时要讲清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1、答案:A 孔子在德性问题上提出“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而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即知识”,A项正确;而“贤人”统治是柏拉图的观点,“克己复礼”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不是德性问题,B、C、D三项错误,排除。
12、答案:B 由材料中的“以‘海洋’代替‘草原’”、“交往”可以判断材料中的“革命”是指新航路的开辟。A、B、C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而B项是A项出现的原因,C项是外因,故B项正确。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故排除。
13、答案:D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巨额财富,但本国的工商业并未因此发展起来,西班牙更未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排除A、B两项;材料所述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C项显然错误,排除。故选择D项。
14、答案:A B、D两项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19世纪中期。题干材料表明英国城市伯明翰生产的产品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能应用,说明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15、答案:C 依据材料中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和“将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可知,“这一时期”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后初期。A项兴起于工业革命开始前,B、D两项都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故选择C项。
16、答案:C 电是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它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故选C。
17、答案:D 引文评价的事件显然是指“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英王并没有完全被剥夺权利,排除A项。B项时间不对,且说法错误,排除。C项是在“光荣革命”逐渐形成的,排除。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18、答案:B 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强烈要求进行选举制度的改革
19、答案:D 题干中的两个事例都是英国内阁拒绝首相的提议,反映了首相行使权力要受到一定的牵制。
20、答案:B 使“国家权力的有效化”的含义是强化国家即联邦的权力
21、答案:A “避免无政府状态”对应的是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即共和主义;“受适度限制不致陷于暴政”对应的是权力受到制约,即分权制衡。故选择A项。
22、答案:A 美国的参议员和英国的贵族院议员都不是民主选举产生,排除B项;美国国会立法要经总统签署才能生效,排除C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都促进了两国资本主义发展,故无优劣之分,排除D项。故选择A项。
23、答案:B A项中总统由选举产生,并未体现出“君主制的阴影”,排除;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排除C项;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排除D项。故选择B项。
24、答案:B 19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A、C、D三项都反映了德意志宪法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只有B项体现了民主化潮流。故选择B项。
二.材料题(52分)
25:(共24分)【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分)
(2)同意(2分)。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6分)
(分值相同)不同意。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8分)
26(28分)【答案】(1)材料一出自美国的1787年宪法;材料二出自(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三出自英国的(1689年)的《权利法案》;材料四出自(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8分)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6分)
(3)元首产生方式: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4分)
君主和议会的关系:英国国王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王权受到议会(或法律)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到皇帝的限制。(6分)
(4)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