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00 KB
  • 2023-12-10 发布

2017-2018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11月)‎ 命题人:李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5.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 ‎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年4月18日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了《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还是地铁,或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15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 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14年4月23日《解放日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 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作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9.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 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B.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C.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D.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指关系较远的亲属,如妻族,“亲”指直系或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亲属,“亲戚”泛指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悦亲戚之情话”。‎ B.节:用于代表君主出征、监察、办案、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古代可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 C.谥:有官谥和私谥,多为官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后妃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李兑谥号“庄”是对他的褒奖。‎ D.纪。古代记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故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中的“四纪”即为40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兑明察于事,知人善任。处理案件十分果断,明辨是非;仁宗时就官员任职之事进谏,帮助朝廷选拔合适的官员。‎ B.李兑历任多职,备受荣宠。他任职期间,皇帝曾赐字赐诗;后来在便殿谒见皇帝时竭力求退,英宗还命他不要行拜礼。‎ C.李兑为官敢谏,处世淡泊。在官吏俸禄不合官级时,他及时向皇帝进谏;为政简明严肃,年老精明,后来无意仕途。‎ D.李兑家风淳厚,受人称赞。他的弟弟在朝廷身居要职,年老时对他依旧恭敬;他的儿子恪守孝道,弃官回家供养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 ‎(2)“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注】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看,这是写景诗;从内容看,这是闺情诗。全诗借初夏景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感。‎ B.词人精于炼字。首句中“咽”字,表现蝉声时鸣时止,尚不流利;下片中“燃”字化静为动,突出了榴花的红艳。‎ C.上片写“昼眠”后所听所见:棋声惊眠、新蝉鸣叫,惹人烦恼,而绿槐高柳、和风碧窗、熏香缕缕,让人欣喜。‎ D.本词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初夏的别样景致,语言自然,风格质朴,感情细腻,富于生活情趣。 ‎ E.本词上片写静态美,蝉声、棋声衬托庭院的阴凉和幽静;下片写动态美,小荷翻、弄清泉,突出生机和情趣。‎ 15. 这首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出游中所见到的农村初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名句是“                  ,                   ”。‎ ‎(2)王勃《滕王阁序》中 “                   ,                   ”两句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婚纱照是珍贵的纪念,摄影师和新人们追求拍摄效果本无可厚非,可满足私欲不能建立在损害公众利益的基础之上。‎ ‎(2)当前,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3)都市的人们已司空见惯了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而管理部门对于这种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的事物也正处于善意的观察中。‎ ‎(4)校服口袋布料上印着医院的文字和标志,始作俑者当然是校服加工企业,但收钱发衣服的学校管理层能脱得了干系吗?‎ ‎(5)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宣布,从‎9月1日起,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广大用户对此无不拍手称快。‎ ‎(6)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对中央政府的一再反对和警告置若罔闻,强行举行非法的“独立公投”,受到了各国的批评。‎ A.① ② ⑤ B.① ③ ⑥ C.② ④ ⑥ D.③ ④ 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G20杭州峰会LOGO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等元素组成。‎ B.《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0多年来,对于凝聚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有巨大作用。‎ C.如果政府能够未雨绸缪,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仅能大大节约行政成本,而且能从根本上杜绝恶性事件给政府带来的形象损害。‎ D.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以表彰他们研究生物昼夜节律分子机制方面的杰出贡献。‎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的小李说,自己的话发自肺腑,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B.对这名学生犯的错误,班主任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高抬贵手,给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 C.老李在火车上遇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舍侄,两人交流着各自的经历和感受,非常投缘。‎ D.国庆中秋期间,我专卖店举行大型促销活动,欢迎广大顾客光临选购,贵店不胜荣幸。‎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由唐入宋,中国绘画艺术① ,唐代画作中,多见与政治、宗教、伦理相关的题材,颇有“宣传画”的意味。但到了宋代,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② ,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③ 。花鸟、山水等陶冶性情、问道自然的题材大量出现,王希孟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给沿线上的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国家开始认识到,只有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才能解决本国的就业问题。如果拒绝合作,必然导致本国经济的倒退,也将会使本国陷入一场严重的文化危机。‎ ‎①解决本国就业问题的渠道不只有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一条。‎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 ‎(5)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6)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脚走的;不同的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立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