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8.00 KB
  • 2023-12-03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新人教版必修4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四单元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范仲淹被称颂千古;因为有了“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襟,蔺相如名垂青史。著名京剧《将相和》传唱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美谈,成语“完璧归赵”彰显了蔺相如过人的智慧与才干,“渑池之会”记录下蔺相如不畏强暴的机智与胆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睿智者以智立于不败之地。‎ 美字体 足 智 多 谋 为 赵 国 两 挫 秦 王 官 拜 上 卿 宽 宏 大 量 顾 大 局 又 让 老 将 名 传 青 史 赏美文 铮铮傲骨蔺相如 ‎①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他一支瘦笔写尽帝王霸主,一册书简涤尽千代风华,却始终无法忘记一个名字,那就是:蔺相如!‎ ‎②如果不是赵国危机,如果不是一册史书,也许,没人会记得这个名字。他不过是缪贤的一个舍人,不过是数千门客当中的一个。历史淘尽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史官的笔连那君王诸事都盛搁不下,又哪里有位置安放这样一个卑微的门人?而恰恰就是这个门人,挽狂澜于既倒,敌强秦于自若,以身涉险,舌战强敌,在危险中从容自若,在对手前应付自如!‎ ‎③我常常惊叹于蔺相如的能力,我常常拍案于蔺相如的胆识。夜里,我也常常跨越千年时光,去追寻相如那文人弱质下的铮铮傲骨,去寻找那傲骨深处蕴藏的大智慧、大勇敢和大从容。‎ ‎④当赵王的臣子畏缩在衣袍之下,当赵王的宫廷笼罩着愁云惨雾,蔺相如来了,从容而优雅,带着他的睿智和胆识,带着他的傲岸,带着他忠正赤诚的丹心,带着他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镇定,一匹瘦马,一队士卒,一袭布衣短褐,一身瘦骨铮铮,他走向秦国的城墙,走向虎狼之王为他陈设的獠牙的盛宴。身后,是战战兢兢的君王和同僚;身前,是虎视眈眈的秦王和众臣……没有犹豫 9‎ ‎,没有回头。生,原本是为报国而生,死,亦当是为救国而死!‎ ‎⑤历史穿越时光的深邃抵达我们的灵魂,渑池上空的硝烟逐渐消散,剑拔弩张回归成歌舞升平,而蔺相如,他还是那个蔺相如,接受君王的恩赐,接受爵禄的封赏。然而,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从古代到现代,从今天到明天!‎ ‎⑥而今天,蔺相如来了,他穿越时光的梦境,穿越昏君美人凌乱的舞袖,穿过弄臣贼子谄媚的笑容,从竹简和木牍中走来,布衣青发,瘦骨如山,依然从容淡定,依然睿智豁达,依然高瞻远瞩。他一袭布衣,数根傲骨,温和而桀骜地站在汗青之上,以他独特的睿智和通达,矗立于历史的流光之中,亘古不朽!‎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双赢的智慧 蔺相如当初仅是一舍人,但是在强秦强索和氏璧之时,毅然赴秦,并当众斥责秦王,凭其大智大勇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渑池会上,在廉颇大军为后盾的基础上,又智斗秦王,为赵王扭转了败势。因此位居廉颇之上。蔺相如面对廉颇言行上的挑衅,他没有针锋相对,而是顾全大局,最终感化了知错能改且心中有国的廉颇,演绎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千百年来,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廉颇的知错能改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二人的和谐共处,保证了国家的稳固,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运用角度]“爱国”“宽容”“知错能改”“双赢的智慧”等。‎ ‎⊙运用示例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立功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他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以一颗包容之心,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共同辅佐君主,繁荣国家。‎ 正是蔺相如的坚忍、包容,使得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地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点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会成就别人,更会成就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9‎ ‎(节选自《尽显双赢智慧》)‎ ‎【课外运用】‎ 缪贤赞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今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缪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缪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缪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缪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的功劳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缪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缪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缪贤荐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缪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缪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缪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缪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缪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缪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缪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肉袒(tǎn)   秦曲(qū)‎ 赦免(shè) 璧瑕(xiá)‎ B.妃嫔(pín) 列观(ɡuān)‎ 9‎ 礼节甚倨(jù) 诀别(jué)‎ C.揣度(chuǎi) 衣褐(yì)‎ 汤镬(huò) 毋宁(wú)‎ D.酒酣(hān) 奏瑟(sè)‎ 披靡(mǐ) 击缶(fǒu)‎ 解析:B项,“观”应读ɡuàn。‎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璧有瑕,请指示王 解析: A项,“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古今意义一致,认为。C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答案:B ‎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左右欲刃相如   B.秦王恐其破璧 C.臣请完璧归赵 D.毕礼而归之 解析:A项,是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介词,表凭借;B项,“以为”是一个复音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认为”;C项,连词,表目的;D项,①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②中的“以”是介词,表原因。‎ 答案:D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9‎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会于西河外渑池 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①⑤⑧/②④/③/⑥⑦‎ B.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C.①/②④⑤⑥/③⑧/⑦‎ D.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解析:①⑤判断句/②④⑥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⑦状语后置句/⑧定语后置句。‎ 答案:D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2)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以吾两人在也。‎ 答案:(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想(把璧)给秦国吧,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我知道自己欺骗大王应是死罪,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各位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3)我这个见识短浅的人,不知道将军竟然宽大到这个地步啊!‎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数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刀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 9‎ 邑千户。俄而尉迟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 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出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并弗纳。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谥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节选自《北史·段文振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解析:“无亲而贪”与“弱则归投”“强则反噬”都是对仗句式,表达同一层面的意思,所以应断句,排除A与C两项。B与D两项中,初看“如臣之计以时喻”,没有问题,句意符合前后语境,但“遣令出塞外”译为:派遣命令他们迁到塞外,此译法中的“派遣”与“命令”不合常理;或译为:遣送让他们迁出塞外,此译法中的“遣送”没有宾语。所以排除B。‎ 答案: D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国县公”为爵位号,中国古代对爵位的划定,每个朝代不尽相同,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官位、土地、人口等。‎ B.母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礼仪制度,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C.谥,指古代帝王、诸侯、官僚等死之后,‎ 9‎ 根据其生平事迹等给予一个有评判性的称号,如刘邦被称为太祖。‎ D.“兵部尚书”为“六部”尚书之一,明清两朝又称之为“大司马”,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隋唐以后,其副职叫“侍郎”。‎ 解析:C项,“太祖”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文振勇猛过人,打仗敢于冲锋在前。他年轻时力气与胆气过人,后来在追随武帝攻打尉相贵时,拿着槊登上城墙,劫持尉相贵,城于是就被攻下。‎ B. 段文振心怀国事,目光长远。他认为被允许居于塞内的突厥启民有狼子野心,担心其将成为国家的祸患,建议皇帝要引起重视,加强边防。‎ C.段文振有胆有识,带兵擅于出其不意。他率军讨伐嘉州獠叛乱时,虽然在山谷中被嘉州獠的军队袭击而大败,但他带领失散的兵卒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敌寇。‎ D. 段文振有勇有谋,深受皇帝的信任。他追随皇帝出征,陪同皇帝巡游江都,高祖与炀帝都非常优厚地对待他;辽东之战时,他提出进攻策略。‎ 解析:D项,“陪同皇帝巡游江都”错,原文“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的意思是“皇上驾临江都,让段文振管理江都郡的事务”。‎ 答案:D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尉迟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久尉迟迥叛乱,当时段文振老母亲、妻子儿女都在邺城,尉迟迥派人诱逼他,段文振不加理睬,归顺了高祖。‎ ‎(2)段文振年轻时就因胆识谋略而被推重,始终怀有壮士的大志,时常上奏一些正直的话,他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确是有原因的。‎ ‎【参考译文】‎ 段文振,是北海期原人。段文振年轻时就有臂力,胆识气魄超过常人,性情刚直,通晓时务事理。起初是宇文护的亲信,宇文护知道他有才干,提拔他为中外府兵曹。后来武帝在晋州攻打北齐海昌王尉相贵,尉相贵的副将侯子钦、崔景嵩作为内应。段文振拿着槊攀登城墙,与崔仲方等几十人最先登上。段文振跟随崔景嵩到尉相贵住所,拔刀劫持尉相贵,‎ 9‎ 尉相贵不敢动,城于是就被攻下。统计前前后后的功勋,将封为高显的官职,因为遭受谗言毁谤受到谴责,于是只授为上仪同,封赐爵位为襄国县公,食邑千户。不久尉迟迥叛乱,当时段文振老母亲、妻子儿女都在邺城,尉迟迥派人诱逼他,段文振不加理睬,归顺了高祖。高祖让段文振任丞相掾,统领宿卫骠骑。等到平定了长江以南,段文振被授官为扬州总管司马。不久又转任并州总管司马,因为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 仁寿初年,嘉州獠族叛乱,段文振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去讨伐。率军行进在山谷之间,被敌寇袭击,前后都是险阻,不能互相救助,军队于是大败。段文振于是收拢失散的兵卒,出其不意地攻打嘉州獠族的军队,最终打败了他。炀帝即位,段文振被征召为兵部尚书,待遇非常优厚。跟随皇上一起出征吐谷浑,段文振督军屯扎雪山,军营相连三百多里。皇上驾临江都,让段文振管理江都郡的事务。段文振见高祖当时能够容纳突厥启民在塞内居住,并把公主嫁给了他,并且多次赏赐他。段文振认为突厥启民是狼子野心,担心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于是就上表章说:“夷狄的本性,不讲亲情而且贪婪,弱小的时候就归附投降,强大的时候就反咬一口,这大概是他们的本性。依我之计。及时开导遣送,让他们迁到塞外,然后在边缘地带镇守防卫,这才是万岁的长远之计。”当时兵曹郎斛斯政专管兵事,段文振知道斛斯政阴险刻薄,不能够委以机要之事,多次对皇上说,皇上全都不采纳。等到辽东之战,段文振在路上病重,上表章说:“(此时)正当雨季,不可拖延,只是希望对各路部队严加管束,火速进发,水陆两路一同推进,出其不意,那么平壤这座孤城,势必可以攻下。”过后几天,段文振死在军中。皇上看了他的表奏,悲叹了很久,追赠他为光禄大夫,谥号襄。史臣说:段文振年轻时就因胆识谋略而被推重,始终怀有壮士的大志,时常上奏一些正直的话,他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确是有原因的。‎ 三、创新语用 ‎1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结构要和画波浪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 ‎《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13.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答案:(示例)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 ‎14.下面是一篇有关蔺相如的时评,其中的观点十分新颖。请你阅读相关的文字,在后面续写作者的观点。不超过50字。‎ 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的表现,充其量不过称得上一位优秀的外交大臣而已,在外交事务中维护了本国的尊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他审时度势,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另一方面,更关键的则在于赵国当时有廉颇这样杰出的将领,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能与秦国一战。众所周知,弱国无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赵国若真是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时,莫说一个蔺相如,便是十个、百个蔺相如,也早被秦王杀了 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