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50 KB
  • 2023-12-01 发布

语文卷·2017届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又促进其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作者胡一峰,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的“评点”是以用笔书写的文字为主要外在形态,近现代以后,随着视听艺术的蓬勃发展,其影响在文艺评论领域逐渐式微。‎ B.“评点”以原著文本为载体,这些评点语言通常简短却又切中肯綮,与原著融为一体,促进了读者对作品理解,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C.“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D.“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它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综合、直观、凝练是其主要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B.“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C.“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评论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目前而言,“弹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文字内容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相信日后“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发展,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 B.所谓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评论者,他们产生于互联网,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评论的价值。‎ C.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进而使评论以全新的高度成为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重要环节。‎ D.“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黑骏马(节选)‎ 张承志 ‎ 那时,父亲在这个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 “额吉!”他嚷着,“这不,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最后,居然偷武装部的枪玩,把天花板打了一个大洞!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 ‎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扔给父亲一个牛皮酒壶,然后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啧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但又不敢坐在父亲身边,于是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 “你叫什么名字?”我打听道。‎ ‎ “索米娅。你是叫白音宝利格吗”她的嗓音甜甜的,挺好听。‎ ‎ 父亲喝足了奶酒,微醉地扶着我的肩头,走到外面去抓马。我快活地跑着,捉住父亲的铁青走马,使劲解着皮马绊。‎ ‎ “白音宝力格!”父亲一把扳过我的肩头。我看见他满腮的黑胡子在抖着。“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你该知道我有多忙。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好好干,小牛犊。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 “骑马?”我向往地问,“我会有自己的马吗?”‎ ‎ 父亲不以为然地答道:“当然。可是要紧的是,你不能在公社镇上变成个小流氓。”‎ ‎ ‎ ‎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轰赶春季里的带羔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自己粗制滥造的小马杆套羯羊和当年的马驹子。‎ 草原那么大,那么美和那么使人玩得痛快。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使我习惯了它并且离不开它。父亲骑着铁青走马下乡时,常常来看我,但我已经不愿缠他,只要包门外响起牛犊偷吃粮食或是狗撞翻水桶的声音,我就立即丟开父亲,撞开门出去教训它们。有时父亲正在朝我大发指示,我听见索米娅在门外吆牛套车,立即就冲了出去。‎ ‎ 当我神气活现地骑车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回头一望,一个骑铁青马的人正孤零零地从我们家离开。不知怎么,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尊严的自豪感。我已经 用不着他来对我发号施令了。我望望索米娅,她正小心翼翼地坐在大木缸上,信赖而折服地注视着我,我威风凛凛地挺直身子,顺手给了犍牛一鞭。‎ ‎ 十四年前是羊年:我和索米娅都十三岁了。‎ ‎ 十三岁是蒙古儿童第一次得到众人礼遇的年头,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用牛粪烟熏得鲜黄的、花边鲜艳的新皮袍。我们套上牛车到处去串门,因为是我们的本命年,所以牧人们照规矩送给我们各式各样的礼物。索米娅高兴地数着自己的礼物,一个个地翻看着那些月饼、花手巾、瓷茶碗。而我,却不免开始有了一丝感慨: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 ‎ 索米娅安慰我说:“别急,会有的。奶奶说,我们向队里要一群牛放。那时你就有整整无匹乘马啦。”‎ ‎ “哼!两年!”我愤愤地朝她喊道,“可是这两年里怎么办?”‎ ‎ 没想到,事情变化得那么快。‎ ‎ 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整夜我们都缩在皮被里,挤在奶奶身边,倾听着嗷嗷的风吼声、包顶咔咔的摇晃声和分辨不清的马群的驰骤。奶奶不安地拖长了声说:“唔,马群被风雪抓跑啦……唔,怀驹的骒马要死啦……”‎ ‎ 第二天清晨,奇迹出现了!‎ ‎ 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远处依然在刮着白毛风的雪坡上,隐隐可以望见一匹黑骒马的僵尸。‎ ‎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它害怕地睁着泪汪汪的眼睛,四肢弯曲着,靠着毡墙打颤。炉火烤化了它身上冻硬的毛片,愈发显得漆黑闪亮。‎ ‎ 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袖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一下下亲着露在她袍襟外面的马驹的脑门儿,絮叨叨地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因为白音宝力格已经到了骑马的年龄。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如果不是这样,有谁见过骒马在风雪中产驹冻死,而一口奶没吃的马驹子反而能从山坡上走下来,躲到蒙古包门口呢?她还说,她一辈子见过多少马驹子,可是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看来,把这马驹子养活喂大,是神打发她这把老骨头这辈子干的最后一件事啦……‎ ‎ 晚雪尚未化尽,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在山坡上拾粪回来时,总喜欢鼓起腮,尖尖地打个唿哨;或者拖长声音喊一声“嗬——依——”黑马驹会像灵巧的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地躲闪着它害怕的马莲草丛和牛粪堆,用那让人心疼又美丽无比的步法飞一般朝我们奔来。我们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挤奶栓牛犊,像是为着一项神圣的使命。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节选部分以“父亲带我来到奶奶家”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和缘起,更是为了突出“父亲”的身份、工作的繁忙和负责的性格特点。‎ B.文中对清明前几天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的描写,突出了风雪之大以及草原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小黑马驹的出现做了铺垫。‎ C.草原上的牧羊、挤奶等日常生产劳动宁静而温馨,蕴含了蒙古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蒙古草原气味。‎ D.作品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赞美了草原的壮阔美丽,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赞叹了大自然的无情、伟大。‎ F.“没想到事情变化得那么快。”“第二天清晨,奇迹出现了!”两句在文中都起着过渡作用。‎ ‎5.请简要概括白音宝力格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6.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语句的作用。‎ ‎(1)草原那么大,那么美和那么使人玩得痛快。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使我习惯了它并且离不开它。‎ ‎(2)黑马驹会像灵巧的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地躲闪着它害怕的马莲草丛和牛粪堆,用那让人心疼又美丽无比的步法飞一般朝我们奔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冯骥才:一个将保护传统村落融入血脉的人 ‎ ①提起冯骥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认识他是从中小学教材中的《挑山工》、《珍珠鸟》开始的。然而,近年来,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他,更多的不是以作家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常年四处奔波,为抢救文化遗产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常常焦灼地对种种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发出尖锐批评。‎ ‎ ②多年来,冯骥才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古村落,古居民的消失,因而被称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他说,我一直呼吁保护古村落,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去干,因为这是没有多少利益的事;我觉得需要国家牵头研讨保护古村落,只是知识界呼吁,志愿者在做是不行的。‎ ‎ ③冯骥才并不是一个只知坐而论道的文化人,面对中国每天都在消失的古村落,2004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间文化基金会。十年来,他一个接着一个古村跑,一场接着一场“硬仗”打。虽然他的呐喊时常被淹没在社会对GDP膜拜的喧嚣声中,虽然他的行动多似逆水行舟格外艰难,但他从未退缩。2014年6月,冯骥才及其团队又启动了一个新课题——“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 ‎ ④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几千年来,村落不仅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活态存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续写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通过一个小小村落,中华民族培育形成了家国文化的秩序观念,构建形成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伦理与道德体系,并代代传承久远悠长的民族历史。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传统村落,仍然是一个个具有活力、并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 ⑤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中,人们渐渐发现,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农耕大国,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传统村落一方面默默消亡,另一方面正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二次破坏。其实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村落的减少与消亡是正常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村落的文明财富就可以不知底数,不留家底,粗暴地大破大立,致使文明传统及其传承受到粗暴的伤害。‎ ‎ ⑥‎ 冯骥才带领专家组对中国的所有村落进行了田野考察,“问题比想象的严重得多。最近10年失去了90万个村落,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失去它的村落”。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01年是27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他打比方说,“就现在我们开会的时候1天100个村落就没有了”。‎ ‎ ⑦“现在,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已经不多了,而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厉害得很,一拆就是一片。一批老宅在我们手中拆毁太可惜了。中华农耕文明留存的精华,不应该在工业化过程中毁掉。这就要靠知识分子、靠大家去呼吁保护,首先是领导干部要认识和关注这件事。”冯骥才说。‎ ‎ ⑧冯骥才认为,村落保护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村落史,“没人管”。他说,“现在国家有拨巨资保护古村落,但古村落的保护权不在农民手里,而在官员、学者、开发商手里,变成了官员的政 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农民搬走了,村空巢了,传统也就完了,还有什么价值呢?比如丽江,丽江的原住民都走了,操着各地方言的人住在里面,我逛了两天,丽江商店的牌子上有四五十个错别字。世界文化遗产有点‘栽跟斗’”。‎ ‎ ⑨冯骥才也反对目前简单的古村落评定办法,“政府采用的是基层往上报的方式,这种方式问题大,水分多。比如一个村落,我想不拆,想要国家补贴,就夸大它的内容,想拆的话就瞒报”。他坦言,不是为保护村落而保护村落,而是用文化保护跟社会的土豪潮流作斗争,“现在的社会潮流是跟知识分子相对的,我做文化保护是要跟愚昧的、反文化的潮流作斗争”。‎ ‎(选自《世纪人物》)‎ ‎【相关链接】‎ ‎ 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选自“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骥才不仅是一个著名作家,其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 B.尽管冯骥才一直呼吁保护古村落,但是作用甚微,因为这件事情利益不大,很少有人愿意去干,并且政府保护力度也不够。‎ C.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堪称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但在如今社会转型之际却面临着种种危机。‎ D.冯骥才并不是为保护村落而保护村落,而是以此方式与当今社会的土豪作斗争,与跟知识分子相对的社会潮流作斗争。‎ ‎8.材料第④~⑥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为什么说冯骥才是“一个将保护传统村落融入血脉的人”?‎ 四、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三十一年,请急归。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 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 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赉,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诏皆嘉纳。‎ ‎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摖席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林燫。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诏给月俸,异数也。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保。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B.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C.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D.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B.政府,唐宋明朝时期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现在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C.岁币,封建社会中,中原周边的附属地方或国家向中原朝廷缴纳一定财物。‎ D.通籍,做官;籍是挂宫门外以备出入查对的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树声不慕荣华,能够认清自我。陆树声有多次被朝廷征召没有上任的经历,得知朝廷要任命自己为宰相时,陆树声认为脱离朝政二十多年的史官,希望得到宰相的位置是贪图虚名。‎ B.陆树声端正耿直,不愿阿附权贵。张居正以晚辈的礼节拜见陆树声时,陆树声神情肃穆好像不愿意接近张居正,虽然后来的官职是张居正举荐的,但陆树声最终也没有依附张居正。‎ C.陆树声不惧朝廷,敢于直言陈述。有一年年终,陆树声上书请求皇帝遵循旧章,察看奏书文牍,慎重赏赐,防止被人蒙蔽,采纳正直的劝谏,推崇节俭,总揽权柄,识别忠良邪恶。‎ D.陆树声教子有方,得到朝廷认可。陆树声的儿子陆彦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为回家奉送父母就听父亲的话不参与翰林院选拔,朝廷为表现对陆树声的认可就每月发给超量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 ‎(2)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怀 罗公升①‎ 旧日方山子②,凄凉寄一箪。‎ 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 已是肱三折③,那堪指一弹 中宵更风雨,谁念客毡寒。‎ ‎①罗公升:南宋末因军功授现尉,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宋室。②方山子指北宋人陈季常,他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几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炎的“隐仙”。③肱三折:《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后以“肱三折”比喻精于医术或富有才能。‎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故自比方山子,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隐仙”身份的羡慕。‎ B.颔联用“秋思”“虫声”明点“秋”字,而对“怀”字却只用“倦枕”“凭栏”二语。寓“怀”于“秋”。“思”是关键词。‎ C.全诗因秋起兴,“凄凉”“倦”“那堪”“风雨”“毡寒”等词无一提及国势,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主旨表现比较隐晦。‎ D.尾联写秋日景况及个人感受。以“风雨”、“毡寒”表现心地凄凉,以“谁念”表现处境焦灼以致失望愤慨孤独的情绪。‎ ‎15.颈联中“指一弹”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 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②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的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⑤《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⑥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诺贝尔文学将揭晓几日后,鲍勃·迪伦本人仍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这引起媒体的各种猜测,英国《卫报》甚至报道迪伦会拒绝接受此奖。‎ B.腾讯集团主席马化腾在“道农沙龙”‎ 上发表了三个小时演讲,明确地表达了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它不只是一个延伸,而是一个颠覆。”‎ C.在很多人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1972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6月12日上午发布。报告指出,____①____近两年经济下行,____②____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基本稳定,____③____大学毕业生的创作和深造比例上升,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2015届的3.0%。____④____,信息、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增长较快,____⑤____大学毕业生在经济结构变化中的就业适应性更好,____⑥____就业受传统经济的影响较其他人群更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 实际上是 不过 而 所以 B 即使 然而 ‎/‎ 的确 因此 而 C 确实 可是 可能是 还因为 导致 ‎/‎ D 虽然 但 这是因为 此外 ‎/‎ 从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____①____。走出困境,全靠雄健的精神。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____②____,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地,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过程,____③____。‎ ‎21.下面是外国人对中国游客与目的地文化冲突的认知的调查结果,请用文字概括图表信息。‎ ‎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60个字。‎ 六、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一位名叫卓玛的姑娘花费510万元巨资,从屠宰场买下6387只羊放生到色达草原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有网友赞其“功德无量,爱护众生的生命”,亦有反对者称其“盲目放生,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当地环保局表示,6000多只羊放生到草原,大大超过草原畜牧能力。‎ ‎(2016年9月10日《新京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2.B 3.C 4.AD ‎5.①顽皮 ②聪明勤快 ③喜欢自由 ④亲近自然 ‎6.(1)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壮美,表现了白音宝力格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黑马驹聪明灵巧健壮的特点,同时表现了黑马驹和白音宝力格及索米亚的亲密关系。‎ ‎7.D ‎8.①介绍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发展历史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威胁;②揭示冯骥才四处奔波、竭尽全力保护传统村落的原因及必要性;③从侧面展示冯骥才保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9.①多年来一直关注古村落,向知识界、政府呼吁保护古村落;②成立民间基金会,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课题,对村落进行田野考察;③批评破坏古村落的现象,反对简单的古村落评定办法,对于古村落保护有许多真知灼见。④尽管艰难,但他毫不退缩。‎ ‎10.C ‎11.C ‎12.D ‎13.(1)这年冬天,陆树声请求回乡更加坚决,于是(皇帝)指令他乘坐驿车回去;他到朝廷告辞时,陈述了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但皇帝只是答复已经知道罢了。‎ ‎(2)(陆树声)与徐阶是同乡,与高拱同年出生。他们两人相继主持国政,他都因病推辞不㈩任官职。‎ ‎14.A ‎15.①“指一弹”是指“弹指一瞬间”,表明时间极短;②诗人由秋日的万物凋零想到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痛感到宋室东山再起的希望愈来愈渺茫。抒发了他不能恢复宋室的怅惘和苦闷。‎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只是当时已惘然 ‎17.B ‎18.A ‎19.D ‎20.①有时充满艰难险阻 ②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地 ③其经历亦复如是 ‎21.示例;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在礼仪方面与境外目的地存在较大冲突。在文化、习俗上冲突表现较为明显。在历史等其他方面的冲突不太显著。‎ ‎22.①尊重自然规律,用科学之法去放生。②做事要有理性,不可滥用同情心。③盲目放生会给生态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④“积善”也应该建立在遵守法律、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 文言文参考译文:‎ ‎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人世代务农。陆树声年轻时亲自种地,有空闲时间就读书。陆树声考中嘉靖二十年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任为庶吉士。三十一年,遭遇父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很久之后被起用为南京司业。不久,又请求辞官。再被起用为左谕德,负责南京翰林院。不久,诏令他返回京师春坊(教育太子),不赴任。很久之后,又起用他为太常卿,负責南京国子监的祭酒事务。他严格学规,撰写了十二条教规以便激 励诸生。朝廷召他为吏部右侍郎,他称病不上任。隆庆年间,再次起用担任原来的官职,不就职。神宗即位,派人到他家中封他为礼部尚书。‎ ‎ 当初,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任命,朝廷内外都推崇他的风格节操;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他,唯恐他不到任。张居正主持国政,以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为重,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拜见他。陆树声严肃地接待了张居正,好像不肯接受,张居正失望而去。一天,他因公事到内阁中去,看见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张居正赶紧替他扶正座位。他的性格就是这样耿直。北部要增加岁币,兵部将要应允,陆树声极力争辩。年终,陈述四方的灾情,请求皇帝遵循旧章,察看奏书文牍,慎重赏赐,防止被人蒙蔽,采纳正直的劝谏,推崇节俭,总揽权柄,识别忠良邪恶。诏令全部接受。‎ ‎ 万历改换年号,宦官对陆树声不满,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等他到了那里,却尽是些寻常的事。陆树声知道他们的心思,接连上奏请求退休。张居正对他的弟弟陆树德说:“朝廷将让平泉为相臣。”平泉,是陆树声的别号。陆树声听说后称;“一名史官,脱离国政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拘泥虚名有何益。”这年冬天,陆树声请求回乡更加坚决,于是指令他乘坐驿车回去;他到朝廷告辞时,陈述了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但皇帝只是答复已经知道了。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替代他。他推举万士和、林火廉。当他离开京都城门,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 ‎ 陆树声品行端正耿介恬雅,洒脱,一表人材,难于进用而易于退职。在官籍六十多年,却没做到十二年的官。与徐阶是同同乡,与高拱同年出生。他们两人相继主持国政,他都称病不出任官职。受张居正推举,也始终没有依附他。回乡后,依然按定制供粮薪,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一再派人问候。他的儿子叫陆彦章,考中万历十七年的进士。陆树声告诫他不要接受翰林的选拔,陆彦章接着就从行人的官任上归养父母。朝廷诏命给陆彦章月俸,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优厚待遇。陆树声终年九十七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