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3-11-19 发布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中考 语 文 试 卷 一、课内基础知识 ‎1.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赍(jī)发 叫嚣(xiāo) 朔(sù)风  天理昭(zhāo)然 B. 憎(zēnɡ)恶  契诃(hē)夫 精髓(suǐ)  锱(zī)铢必较 C. 怏(yànɡ)怏  傩送(nuó)  颦蹙(cù)  咬文嚼(jué)字 D. 寒砧(zhān)  轻鸢(yuān) 胆怯(qiè)  一蹴(cù)而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朔(shuó)风;C项,咬文嚼(jiáo)字;D项,寒砧(zhēn)。‎ ‎2. 下列各组词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沾辱 讥诮 付梓 字斟句酌 B. 尴尬 怂踊 搠倒 陈词烂调 C. 抿嘴 岑寂 征戍 没精打彩 D. 酒馔 迤逦 蕴藉 安然无恙 ‎【答案】D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景翳翳以将入 B.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C.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 夙遭闵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景”同“影”;C项,“蓐”通“褥”;D项,“闵”通“悯”。‎ 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此题三个均属于形声通假。‎ ‎4. 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 腹犹果然 C. 既窈窕以寻壑 D. 岂敢盘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告诉为申诉的意思,B果然为饱的样子C窈窕为幽深曲折的意思。对于课内的这些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落实好注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襟三江而带五湖 B. 屈贾谊于长沙 C. 臣具以表闻 D. 眄庭柯以怡颜 ‎【答案】A ‎.....................‎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其它三项的是:( )‎ A. 园日涉以成趣 B.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 而后乃今将图南 D.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词作状语与名词用用动词的区别。C“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D“外”名词作状语,在外。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下列句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的是(    )‎ A. 复驾言兮焉求 B. 大王来何操 C. 田园将芜胡不归 D. 莫之夭阏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C是一般反问句。ABD均为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A应为“大王来操何”,B应为“复驾言兮求焉”D应为“莫夭阏之者”,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它。这三句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这条规律。对于高考考查的几种句式,平时可归纳一些,以便于一出现就能看出是哪种句式。‎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鹏之徙于南冥也 A. 悟已往之不谏 B. 之二虫又何知 C. 悦亲戚之情话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中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因此答案为A。B代词,这。C为结构助词,的。D不是虚词是实词,为动词到。对于课内的虚词,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门虽设而长关 ②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 ① 登东皋以舒啸 ②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 ① 背若泰山 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 有鸟焉,其名为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而:①均为连词,表转折。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目的。C①动词,像,②动词,如。D①介词,被。②动词,叫。对于课内的虚词,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10. C 11. C 12. B ‎【解析】‎ ‎10. 试题分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除了“人文保护”,还要“活化乡村记忆”; C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答案为C。‎ ‎11. 试题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故选B。‎ ‎12. 试题分析:“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分析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分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压在信封里的钱 申弓 那一年,老主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将我装进一个信封里,然后贴上8分钱邮票,将我投入信箱,我经历了飞机汽车的长时间颠簸,最后来到了新主人的家。虽然在长途跋涉中我毫发无损,可我心里还是怨恨,同样是钱,别人可以换成一纸汇款单,让那薄薄的纸片穿州过省,自己免遭跋涉之苦,还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市场里流通。而我呢,变成了违邮品,一旦被别人截走,邮局概不负责。虽说10元数额不大,可在当时也不是一笔小数啊,试想,8分钱一个鸡蛋,我可以换成100多个鸡蛋呢。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塞进窄窄的信封里,混混沌沌地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更可恶的是,这天,当新主人从邮差手中接过信封后,随手一撕,还差点没将我撕裂。不过我还真感谢他这一撕,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阳光那么灿烂,天那么蓝,水那么清,空气那么新鲜,我原以为,从此我就不再与黑暗作伴了。‎ 可谁知道我想错了。主人不知道是兜里钱多了还是出于什么,心事沉沉,对我不屑一顾。严格地说,只是用那带着浓烈烟味的食指和中指将我夹着抽出来一下。准确地说,还不到三秒钟,便又默默无声地将我塞回了那个信封里,随手将装着我的信封塞进了书柜里,身上还压上重重的一本书。于是,我又回到了黑暗之中,而且被那重重的书本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沮丧地在仄逼和黑暗之中跨越世纪,躺了足足35年。‎ ‎35年哪,它可以使婴儿变成了大人,可以使大人变成了老者,甚至可以由沧海变成桑田。35年里,我的那些兄弟们,在活跃的市场里遨游,由一元变成十元,再由十元变成百元,百元变成千元,千元变成万元,一个个像滚雪球一样壮大。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也十分无奈,谁叫我这么不走运!‎ 我热切地期待着主人将我释放出来。‎ 那一年,主人陷入了困境,晚上听到他和女主人在吵架,知道他的钱包里已经山穷水尽了。我听得出来,是主人生意亏损了,好像是工厂倒闭了,而且,他的款都让一个女孩给卷走了,这是女主人跟他歇斯底里的争吵中透露的。‎ 我想,是该我出山的时候了。‎ 可是等呀等呀,主人就像是将我遗忘了一样,连压在我身上的书本也没动一下。‎ 不但没动,我发现这段时间,主人发疯一样地买书,天天将新买回来的书往柜子里放,直压得我连呼吸都感到了困难。‎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扰,主人潜心读书,虽然跟女主人时有口角,可也没啥大碍,慢慢地,好像他们又弥合了。男主人的工厂东山再起了,心情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这晚,他在写字,女主人走进来念:财源广进,这四个字好!‎ 男主人又刷刷地写了一张:这个更好,鸿运高照!看得出来,主人已经度过了难关,生意走上了正轨,是家和事兴,还是事兴家和?还真有点说不清。可有一个是肯定的,我只有继续压在书缝里,直到终老。‎ 那一年,全民炒股,多少人一夜暴富,看得出来,主人也加进了这个行列。我想,该是我出山的时候了。而且有幸的是,主人被套住了,他的钱包又瘪了,甚至那一天女主人问他要10元钱买早餐,他也拿不出来。主人在愁苦,我心里却乐:你越是没钱就越是要想到我吧。‎ 可是我又错了。主人彻底地将我忘记了。‎ 后来发生一件事真让我痛苦欲绝,男主人因为炒股被套,企图能在赌场翻身,可谁知他的运气那么不济,越赌越输,欠了一屁股的债,无法解脱,从高高的楼上跳了下来。女主人在哭,而我却没能出来送他一程。呜呜,主人一去,我重出江湖便更没指望了。‎ 直到很久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感觉到身上的压力轻了,一位爱好集邮的年轻姑娘将信封拿起,两只纤指伸进来,将我夹了出来:妈,快来看,这里有一张钱!女主人迈着龙钟的脚步来到书房,从姑娘手中接过我,混浊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你爸生前留下的……‎ 妈,我们有钱用了。‎ 还用什么,过去这10元钱,可以买到100多个鸡蛋,现在连10个也不到了,还是留着做个纪念吧。‎ 不,妈,从信里知道,这张钱是爸爸年轻时的一位年老朋友,临终前仓促间还给爸爸一笔钱的余款,在他遇车祸危急时刻爸爸曾用仅有的一笔钱救活了他的生命。令人惊叹的是,为承载这张钱,信封上却不意间留下一枚价值无比的邮票,妈,这是一张猴票……如今可买下不胜枚举的、数不清的鸡蛋;而就这张十元钞版本,收藏价也已很昂贵,决不是100枚鸡蛋价格可比的……‎ 这些鸡蛋,也就像是当年那100枚鸡蛋,经过35年蛋生鸡,鸡又生蛋,蛋又生鸡,循环往复,硕果累累。姑娘又重复一句。‎ 哟,这是你爸爸积的善、积的德孵活了这些蛋和鸡。女主人抚摸着我,终于说出了一句心里话。‎ ‎13.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叙述老主人将一张10元钞票装进信封,贴上8分邮票,寄给远方的“新主人”,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也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B. 女主人接过女儿从信封中夹出的10元钱时,“混浊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表明她对丈夫不幸离世的伤悼、悲痛以及对自己当年未能规劝丈夫的悔恨、自责。‎ C. 在女儿眼中,爸爸遗留信封上的猴票以及那张10元钞版目前在市面上价格昂贵;她只看重它金钱增殖的一面而忽略其内涵的真善美,这是作者深为之惋惜的。‎ D. 男主人曾经在年轻时用仅有的一笔钱救助了他的一位遭遇车祸的老朋友,后来这位老友临终前全部还清这笔钱,还特意在装钱的信封上贴了价值无比的猴票。‎ E. 一张10元钱钞因其包涵着30年前接济病人的特殊价值,最终给陷入困境的接济者后人带来意外收获,这曲折奇特的情节,寄托了作者对人生价值观的深思。‎ ‎14. 小说中的男主人(即“爸爸”)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5. 小说以“压在信封里的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6. 小说为什么以女主人公终于说出的一句心里话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3. EA 14. 心地善良,有爱心:在老朋友遭遇车祸处于危急境遇时,他用仅有的一笔钱接济老友。‚不甘服输,有斗志:生意亏损,工厂倒闭,钱被卷走,他不气馁,潜心读书,渡过难关,东山再起。ƒ片面追求财富,偏执顽固:因炒股被套,企图在赌场翻身,却越赌越输,高筑债台,最终无法解脱而跳楼自杀。 ‎ ‎15. 以“压在信封里的钱”为题,标明了贯穿小说全篇的线索。小说以一张10元钞串联起男主人公的命运遭遇,使情节紧凑,首尾呼应,脉络明晰。‚以“压在信封里的钱”为题,提示小说叙事的角度。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10元钞的视角,通过叙写“我”的心理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主人公的沉浮悲欢;这样写角度新颖,手法独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ƒ以“压在封信里的钱”为题,也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小说通过叙述一张10元钞30年来价值的变化,以及接济者在经济生活中求富而穷的跌宕、挣扎,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审视,启发读者思考。 ‎ ‎16. ①艺术结构上,这样结尾,通过补白(或“补笔”)将小说开头部分设置的悬念解开,使情节发展更为完整、充实,增加了亮色,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这样结尾,借女主人之口表达了对善良、仁德之品行的赞美,可以引发读者共鸣。③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表现了男主人公行善事、有仁德的一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内涵;④思想内容上,这样结尾,表达了“积德积善的价值无比崇高,可以孵活无数生机,是金钱无法衡量的”这一主旨,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13. 试题分析:B项,“对自己当年未能规劝丈夫的悔恨、自责”于文无据。C项,“她只看重它金钱增殖的一面而忽略其内涵的真善美”错误,当时女还不知这封信的来历;D项,“还特意在装钱的信封上贴了价值无比的猴票”错误,原文“信封上却不意间留下一枚价值无比的邮票”。‎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在老朋友遭遇车祸处于危急境遇时,他用仅有的一笔钱接济老友”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心地善良,有爱心”的形象特征。‎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形象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形象特征,后面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的相关解说,此题从“心地善良,有爱心”“不甘服输,有斗志”“片面追求财富,偏执顽固”的角度概括形象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大分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从标题和文章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主旨的凸显的角度作答,此文文章围绕“压在信封里的钱”的几经周转展开,是串联文章情节的线索;“压在信封里的钱”实际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通过“钱”写社会,视角独特,耐人寻味,在凸显任务性格的同时深化主题。‎ ‎16.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结尾的作用的题目,分析文章的结尾一般要从从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分析。此题以女主人的一句话做结尾,就要分析这就话的含义,注意这句话中隐含的信息,首先这句话出自女主人的口中“这是你爸爸积的善、积的德孵活了这些蛋和鸡”表现女主人对男主人的肯定,再看“积的善、积的德孵活了这些蛋和鸡”肯定的是男主人的“积的善、积的德”,写出男主人品质中“积德行善”的一面,丰富人物形象;此句放到结尾位置,卒章显志,自然强调“积德积善的价值无比崇高”这一主旨;从结构上分析和开头照应,揭开文章开头的悬念。‎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边归谠,字安正,幽州蓟人。归谠弱冠以儒学名。后唐末,客游并、邠。晋祖镇太原,召置门下,表为河东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原府推官、试大理评事。‎ 天福初,拜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充户部判官。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尝上言:“使臣经过州县,券料外妄自徵需,以丰傔从,多索人驴,用递行李。挟命为势凌下作威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从之。俄迁右散骑常侍。‎ 汉初,历礼部、刑部二侍郎。时史弘肇怙权专杀,闾里告讦成风。归谠言曰:“迩来有匿名书及言风闻事,构害善良,有伤风化,遂使贪吏得以报复私怨,谗夫得以肆其虚诞。请明行条制,禁遏诬罔。凡有披论,具陈姓名。其匿名书及风闻事者并望止绝。”论者韪之。‎ 归谠虽号廉直,而性刚介,言多忤物。显德三年冬,大宴广德殿,归谠酒酣,扬袂言曰:“至于一杯而已。”世宗命黄门扶出之。归谠回顾曰:“陛下何不决杀赵守微。”守微者,本村民,因献策擢拾遗,有妻复娶,又言涉指斥,坐决杖配流,故归谠语及之。翌日,伏阁请罪,诏释之,仍于阁门复饮数爵,以愧其心。五年秋,归谠与百官班广德殿门外,忽厉声闻于帝,诏夺一季奉。‎ 宋初,迁刑部尚书。建隆三年,告老,拜户部尚书致仕。乾德二年,卒,年五十七。‎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挟命为势凌下/作威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 B. 挟命为势凌下/作威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 C. 挟命为势/凌下作威/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 D. 挟命为势/凌下作威/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 世宗为庙号。庙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的选字与谥号不同,没有褒贬之意。‎ C.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房屋。文中的殿为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D. 拾遗,有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之意。古代拾遗指以谏为职的官员,隶属谏诤机构。‎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边归谠很有才华,年轻的时候就凭精通儒学而出名。晋祖很赏识他,将他招至门下,上表推荐他任河东节度使推官等职。‎ B. 边归谠曾上书抨击官场中的贪污勒索,诬告举报的风气,并提出相关建议。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但议论的人却因此而非议他。‎ C. 边归谠刚直耿介,不拘小节,说话常冒犯他人。曾经因为喝醉酒冒犯了皇上,后来又因与同僚排队候朝时大声喧哗而被皇帝扣了一个季度的俸禄。‎ D. 边归谠为官正直无私、高风亮节,曾得到历朝君主的赏识和重用。宋建隆三年,他上书请求退休,皇帝同意并授予他户部尚书一职退休。‎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明行条制,禁遏诬罔。凡有披论,具陈姓名。‎ ‎(2)翌日,伏阁请罪,诏释之,仍于阁门复饮数爵,以愧其心。‎ ‎【答案】17. C 18. B 19. B ‎ ‎20. (1)请皇上明确地实行法令条例,禁止诬告造谣的行为。凡是有揭发议论的,要详细地说明姓名。(2)第二天,归谠伏在皇帝的阁前请罪,皇上下诏原谅了他,让他在阁门前又喝了好几杯酒,来使他内心感到惭愧。‎ ‎【解析】‎ ‎17.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这些官员挟命为势,凌压百姓,作威作福。百姓交纳物品稍慢一点即受到鞭笞。百姓遭此污辱怨声载道,希望陛下派人查访严加惩戒”。本句中需要注意一些词有“鞭棰”“吏民”等作出判断。‎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B项,庙号的选字有褒贬之意。‎ 点睛: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学常识。‎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议论的人却因此而非议他”错。‎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要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0.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本题关键词:“诬罔”,诬告造谣;“披”,揭发;“具”,详细;“翌日”,第二日;“释”,原谅、宽恕;“愧”,使……惭愧。‎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参考译文:‎ 边归谠,字安正,幽州蓟人。归谠弱冠的时候就凭着儒学而出名。在后唐末年,客居游历于并州和邠州。后晋高祖石敬瑭大军驻扎在太原,把他召到门下,上表推荐他为河东节度使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更任太原府推官、担任大理评事。‎ 天福初年,任命为监察御史。历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担任户部判官。历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曾经进谏说:“有的使臣经过州县,除朝廷规定的供应物资外还任意私自征派,以充实自己的私室,甚至为此多征人力畜力为之运送。这些官员挟命为势,凌压百姓,作威作福。百姓交纳物品稍慢一点即受到鞭笞。百姓遭此污辱怨声载道,希望陛下派人查访严加惩戒。”皇帝接受了他的奏请。不久,迁为右散骑常侍。‎ 后汉初年,担任礼部、刑部二侍郎。当时史弘肇依仗权势独自掌握生杀大权,乡里盛行揭发诬告的风气。归谠上书说:“近来有人匿名写传闻和道听途说的事,这样做陷害了善良温厚的人,有损风俗教化,会让贪官污吏得以报复私人的积怨,陷害他人的人得以任意夸大虚无荒诞的事情。请皇上明确地实行法律制度,禁止诬蔑造谣的行为。凡是有揭发议论的,要详细地写清楚姓名。那些通过匿名写传闻的(行为)。希望您能阻止杜绝。”议论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 归谠虽然廉洁耿直,但是性格刚烈狷介。说话常常冒犯他人。显德三年冬天,皇上在广德殿大摆筵席,归谠喝酒喝醉了,挥着衣袖说:“只是喝了一杯而已。”世宗叫宦官扶他出去。归谠回头说:“陛下您为什么不杀了赵守微?”守微,本来只是一个村民,因为为世宗献策而被提拔为拾遗。他有妻子又再娶妻,说话又涉嫌指斥朝士,被判处了杖刑并被流放。因此归谠说到了他。第二天,归谠伏在皇帝的阁前请罪,皇上下诏原谅了他,让他在阁门前又喝了好几杯酒,来使他内心感到惭愧。显德五年秋天,归谠和百官一起在广德殿前排队候朝,忽然厉声说话,声音传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诏扣他一个季度的俸禄。‎ 北宋初年,迁刑部尚书。建隆三年,请求退休。朝廷授予他户部尚书一职退休。乾德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 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21. 下列对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 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 “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准备。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 菊花三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生动地写出了菊花绽放得灿烂热烈的景象。诗人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将盛放的菊与客之“哀”形成对比,更显其哀。‎ E. 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2.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21. BD 22. 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喜。 首联“凄凄”“秋凉”寓情于景,表达了登台的凄凉心境,“客思哀”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愁。‚颔联写景,“寒浪”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早鸿”寄托着思乡之情。ƒ颈联虚实结合,诗人听到了妇女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想象远方的游子写信回家索寄寒衣,归期杳杳,由个人之愁推及到天下的游子思妇共同的忧愁;④尾联收束到自身,表达了寓居他乡的漂泊之愁,而菊花三笑暂时驱散了郁结的忧愁,诗人暂时开颜,情感由悲转喜。‎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等。B项非“白描”“不事雕琢”,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D项菊笑与客哀没有反衬关系,菊笑暂时驱散了旅途的忧愁。‎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22.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先点明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诗歌中“哀”和“笑”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再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此题的考点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诗歌情感的变化要从首句开始至尾句依次分析,分析时要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诗句描写。‎ ‎(三)名句名篇默写 ‎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 逍遥游》 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滕王阁序》中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 《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答案】 (1). (1)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2)闾阎扑地 (4). 钟鸣鼎食之家 (5). 舸舰迷津 (6). 青雀黄龙之舳 (7). (3) 出师一表真名世 (8). 千载谁堪伯仲间 (9).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0).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小年”“当地繁华富庶”“用典明志”“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闾阎”“舸舰”“僮”的写法。‎ 四、语言文字运用 ‎2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年来,以当庭举证、质证、认证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基层法官的任免更需要坚持举直措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改革的成果。‎ B. 我国在轨的高分卫星性能先进,状态稳定,能实时跟踪翻云覆雨的大气变化,为气象部门更准确地预报天气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C. 毋庸置疑,“大国工匠”是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专业技术过硬,做事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着我们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D. 工程技术攻坚是大兵团作战,需要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而文史哲及宗教、艺术领域的一流学者往往是“独行侠”,埋头做自己的研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举直措枉:选用贤者,罢黜奸邪。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望文生义。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2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 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C. 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D.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病句的辨析。B项,主谓搭配不当,主干为“看吃相暴露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应删除“看”。C项,句意重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删除其一即可。D项,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开创”与宾语“成就”搭配不当,应将“开创”改为“取得”。‎ 点睛:病句题型一般每句包含一种不同类型的语病,这是解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复习时要对六种病句类型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有一个全面、清楚地认识。尽管高考病句辨析不在病句类型概念上作要求,但要尽可能地掌握病因类型。要学会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培养语感。如B项就可以采用“主干分析法”来判断搭配不当。‎ 五、写作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千千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同城共忆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人们往往不愿去品读前人用生命编著的文化记忆,许多城市的记忆就只能在一代代父母子女口中相传。方言的失落是无数语言学家心中的痛楚,民俗文化的流失引起老一辈人无声的恸哭。我们还能在何处寻找它们?在父母、祖父母只言片语的提及下?在不发达的、偏僻的乡村田野里?似乎也只能如此了,在现代化浪潮未曾席卷之处,依稀还能辨识出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而年轻的我们,心中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修复和重新生长的线索,可能只在那些更传统的“边缘地区”中了。‎ 拯救、挽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是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土层,刻印着过去,涵养着现在,映射在未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之土的涵濡与深耕,正如植物扎根于广袤的土壤,高楼依托于坚实的地基。‎ 城市的共同记忆应该深埋在每个市民的精神土壤中,城市的魂应蕴藏在每个市民的精神世界里。文化传承是它的根基,它与每一个市民共同成长于此,一起记忆于此。‎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从材料所示的“不同的交往”和“不同角色”,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记忆”和“不同的意义”可以看出本次命题在话题和立意上,加大了对考生的限制和引导,也提供了一定的写作空间。这种空间体现在三对不同的关系上。“共同记忆”是唯一的写作话题,“三对关系”是可选择的空间。子女对应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学生对应沈老师,共同记忆是师生情;市民对应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文化。只要选择其一即可。实际上也只能选择其一。因为三者之间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既然是“沈老师”,就不可能是“吴市长”,也不可能是“张爸爸”,可见无法像以往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那样“选择其一”“呼应其它”。这是本次命题的一大特点。‎ 另外,题目要求从子女、学生、市民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写,“张爸爸”、“沈老师”、“吴市长”仅仅是各自对应的对象,他们的话也仅仅是子女、学生、市民的辅助、点拨和启发,而不是“共同记忆”话题的全部,否则就难以拓开思路。比如,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也要陪同孩子成长。若从子女的角度,当然可以赞同张爸爸的观点,但也可以大胆反对,甚至反思批判,挖掘写作空间,认为即使无法陪伴,也不会影响亲情;或者,过度陪伴反而会消磨亲情;亲情与陪伴无必然联系,有时虽远隔千里,但依然相爱;反而有时近在眼前,却形同陌路。另外两对关系也同理。‎ 总之,敏锐发现题目的限制,努力拓展写作的空间,是每一次考试无法回避的任务。‎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