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4 KB
  • 2023-11-18 发布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 (36)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宋明理学 ‎1.《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答案: D 解析: 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三教合流的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2.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 A.思辨化的趋向 B.信仰重建的完成 C.普及化的实现 D.伦理纲常的弱化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反映了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常提“理”“气”“性”“太极”,这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思辨化趋向,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信仰的重建,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儒学实现普及化,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 ‎3.周太王(周王朝的奠基人)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答案: A 解析: 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即认为周灭商有违君臣之道,这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解析: “《红楼梦》”“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反映了《四书》的地位很重要,这是南宋以后理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结果,故A项正确。理学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B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反映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对儒家思想的认识,D项说法错误。‎ ‎5.“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答案: A 解析: 材料认为向万物求理是错误的,而是“吾性自足”,这符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A项正确;“圣人之道就是天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与“格物致知”的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知宋代儒学的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思想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周易大传》‎ 材料二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朱熹《朱熹文集》‎ 材料三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共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1)时代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朱熹强调“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材料三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共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可知两人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