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7.00 KB
  • 2023-11-16 发布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6-2017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解答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 ‎1.基因工程技术必需的工具酶包括:(  )‎ ‎①限制酶 ②DNA连接酶 ③DNA聚合酶 ④运载体.‎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后,生育二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计划生育二胎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生育一个健康的无遗传疾病的“二宝”.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而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B.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C.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D.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产生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一定产生新物种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 C.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4.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  )‎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②人工诱变 ③单倍体育种 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7.在本届运动会上小明同学参加了男子1500米,下列有关他在比赛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强酸性 C.胰岛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8.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先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  )‎ 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 ‎9.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10.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C.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11.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零 B.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C.在完成某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 D.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12.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个体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促甲状腺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13.某男孩下丘脑受到损伤,不会导致他的(  )‎ A.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B.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C.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D.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1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下列几种细胞中不会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效应T细胞 D.记忆细胞 ‎16.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小型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抗蛇毒毒素血清的有效成分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17.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不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B.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不属于免疫过程 C.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8.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感冒,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感冒.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B.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行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19.将如图装置进行下列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幼苗能够直立生长的是(  )‎ A.台灯围绕装置匀速转动 B.遮光罩匀速转动 C.转盘匀速转动 D.花盆匀速转动 ‎20.下列实践应用与激素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进棉株开花结实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种豆肥田 C.在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木瓜,涩味尽失 D.在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有利于种子发芽 ‎2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22.在一颗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棵朽木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23.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B.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C.运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D.对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一般是将酵母菌液直接滴入计数室内 ‎24.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5.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及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区域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其中生物个体数多少就是丰富度 B.森林中垂直结构能够提高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 C.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方向向上分层的主要因素都是光照 D.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6.下列有关种间或种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寄生生物一定是动物,寄主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植物 B.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一种生物的灭亡,另一生物生长得更好 C.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两种生物都不能独立生活 D.食物短缺时鲈鱼以幼小的鲈鱼为食,不属于捕食,属于种内斗争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也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可沿食物链进行双向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8.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 D.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9.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人 ‎3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植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②动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动物.‎ ‎③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④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⑤异养型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A.0项 B.1项 C.3项 D.5项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31.下图表示了几种育种方法,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B.c过程得到的植株与普通植株相比,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但往往发育迟缓 C.a、c过程都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要获得yyRR,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32.理论上同卵双胞胎有完全相同的DNA,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不完全一样.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细胞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自由组合 B.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3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二倍体西瓜和四侑倍体西瓜可以杂交,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D.物质的形成个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34.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I ‎ 35‎ ‎ IU/L ‎ 0~45‎ 肌酐CRE ‎ 1.9‎ ‎ mg/dL ‎ 0.5﹣1.5‎ 尿素氮BUN ‎ 14.6‎ ‎ mg/dl ‎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 223‎ ‎ mg/dL ‎ 60﹣110‎ 甘油三酯TG ‎ 217‎ ‎ mg/dL ‎ 50﹣200‎ ‎ 总胆固醇TCH ‎ 179‎ ‎ mg/dL ‎ 150﹣220‎ A.做血液生化检查时必须空腹 B.此人尿素氮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肾功能正常 C.此人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D.此人可能患有脂肪肝 ‎35.如图为某局部组织示意图(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中,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只有神经和体液调节 B.内坏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O2浓度高于b处 D.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6.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37.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8.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39.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 A. B. C. D.‎ ‎40.如图是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的向地性实验中,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a,而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d B.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在a~c C.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生长素浓度可能为b,而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d D.无论是根的向地性还是茎的背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1.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对迎春花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图.其中1、2、3、4组分别是培养环境中2,4﹣D浓度为a、b、c和清水组的生根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说明实验中2,4﹣D浓度关系为a<b<c B.图示浓度b是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C.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体产生的2,4﹣D与生根有关 D.实验结果可说明,2,4﹣D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42.下列关于植物体内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参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也可传达一种调节代谢信息 B.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抑制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C.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D.生产啤酒,可利用赤霉素使大麦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α﹣淀粉酶,简化工艺 ‎43.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4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5.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剂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 ‎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46.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欲调查该草原上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  ,常采用  (方法)进行取样.最后计算所有样方的  .‎ ‎(2)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等方面.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  演替.‎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  .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47.(1)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酸生长”学说.“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某科研小组为了验证酸能促进细胞伸长,现提供黑暗中萌发的小麦幼苗(如图1)若干、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液(pH=1、2、3、4、5、6)、蒸馏水、镊子、刀片、刻度尺、带盖的小瓶等材料器具,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材料的处理:选择若干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切取图1中  (字母)对应的胚芽段,放入蒸馏水中浸洗才能作为实验材料,放入蒸馏水中浸洗的作用是  .‎ 实验步骤:①取7个洁净的小瓶编号,分别装入等量的六种不同pH(1~6)缓冲每瓶投入10段液和蒸馏水;‎ ‎②每瓶投入10段相同的实验材料;‎ ‎③将各组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定期测量胚芽段长度并记录.‎ 分析数据:某同学的实验记录如下:‎ 由图2 可知,最适pH范围为  ,同生长素类似,酸性条件对胚芽段的作用具有  特点.‎ ‎(2)该科研小组还进行了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和根茎生长的影响实验.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如图3‎ ‎①α的范围为  (填“180°≥α>0°”、“180°≥α≥90°”或“90°≥α>0°”).‎ ‎②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③图4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  、茎的远地侧的是  (填图中字母).‎ ‎48.如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乙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有  条食物链,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猫头鹰处于第  营养级.‎ ‎(2)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植物  g.‎ ‎(3)图乙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  J/(cm2•a),其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图乙中A可表示  ,图中输出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 ‎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解答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 ‎1.基因工程技术必需的工具酶包括:(  )‎ ‎①限制酶 ②DNA连接酶 ③DNA聚合酶 ④运载体.‎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①获取目的基因时需要限制酶,①正确;‎ ‎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②正确;‎ ‎③DNA聚合酶不是DNA重组技术的工具,③错误;‎ ‎④运载体是DNA重组技术必需的工具,但不是工具酶,④错误.‎ 故选:B.‎ ‎ ‎ ‎2.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后,生育二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计划生育二胎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生育一个健康的无遗传疾病的“二宝”.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而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B.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C.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D.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1、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 ‎3、优生措施:‎ ‎①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增,使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 ‎②遗传咨询(主要手段):诊断→分析判断→推算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建议.‎ ‎③提倡适龄生育.‎ ‎④产前诊断(重要措施)在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解答】解:A、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应为患者家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 B、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B正确;‎ C、虽然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 D、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D错误.‎ 故选:B.‎ ‎ ‎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产生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一定产生新物种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 C.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入、自然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解答】解:A、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阐明了遗传变异的本质和进化的实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揭示生物进化的本质,B错误;‎ C、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说明发生了突变,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细菌产生的抗药性变异是其在分裂过程中突变产生的,抗生素只是起了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 ‎ ‎4.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  )‎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②人工诱变 ③单倍体育种 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而无子;未授粉的雌蕊柱头,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由于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中没有形成种子.‎ ‎【解答】解:①人工诱导多倍体有可能会出现染色体在联会时紊乱,会获得无子果实,如三倍体无籽西瓜,①正确;‎ ‎②人工诱变是基因突变,不能获得无子果实,②错误;‎ ‎③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③错误;‎ ‎④用适度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也能促进未受精的雌蕊果实发育,如无子番茄,④正确.‎ 故选:D.‎ ‎ ‎ ‎5.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 ‎【解答】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 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这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错误;‎ C、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C错误;‎ D、由A、B、C的分析可知,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D正确.‎ 故选:D.‎ ‎ ‎ ‎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水都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 ‎ ‎7.在本届运动会上小明同学参加了男子1500米,下列有关他在比赛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强酸性 C.胰岛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A正确;‎ B、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不会由弱碱性为强酸性,B错误;‎ C、胰岛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C错误;‎ D、血液中CO2含量升高,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故选:A.‎ ‎ ‎ ‎8.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先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  )‎ 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从接受刺激,直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大脑是高级中枢,对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会不明显.‎ ‎【解答】解:A、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 B、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 C、感受器正常,没有受到抑制,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故选:D.‎ ‎ ‎ ‎9.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需要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据此答题.‎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A错误;‎ B、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B正确;‎ C、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错误;‎ D、麻醉剂一般不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 ‎ ‎10.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C.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①促进生长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A正确;‎ B、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例如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例如甲状腺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 ‎ ‎11.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零 B.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C.在完成某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 D.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所以膜内外电位差不是零,A错误;‎ B、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 C、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C正确;‎ 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C.‎ ‎ ‎ ‎12.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个体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促甲状腺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性成熟鱼的垂体中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雌鱼的卵巢产生雌激素,从而促进其排卵,所以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促性腺激素.本题抓住关键词“促进雌鱼排卵”.‎ ‎【解答】解: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合成分泌性激素,促进雌鱼排卵.‎ 故选:B.‎ ‎ ‎ ‎13.某男孩下丘脑受到损伤,不会导致他的(  )‎ A.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B.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C.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D.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体温调节受到影响,A错误;‎ B、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下丘脑受到损伤言语活动功能不会受到障碍,B正确;‎ C、下丘脑能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故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C错误;‎ D、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中枢且能分泌抗利尿激素,故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D错误.‎ 故选:B.‎ ‎ ‎ ‎1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生长激素属于多肽物质、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所以它们都不可以用“饲喂法”补充.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 ‎【解答】解:①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 ‎②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 ‎ ‎③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 ‎④性激素是脂质,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 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②④.‎ 故选:D.‎ ‎ ‎ ‎15.下列几种细胞中不会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效应T细胞 D.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错误;‎ B、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B错误;‎ C、效应T细胞只在细胞免疫发挥作用,C正确;‎ D、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都有记忆细胞产生,D错误.‎ 故选:C.‎ ‎ ‎ ‎16.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小型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抗蛇毒毒素血清的有效成分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物质发挥免疫效应,将抗原破坏、清除.‎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为:‎ ‎【解答】解:(1)抗蛇毒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 ‎(2)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小型动物的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蛇毒是抗原;抗原会激发小型动物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毒素血清的有效成分是抗体.‎ 故选:B.‎ ‎ ‎ ‎17.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不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B.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不属于免疫过程 C.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 B、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程,B错误;‎ C、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因此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C正确;‎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它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 ‎ ‎18.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感冒,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感冒.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B.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行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若用某种流感疫苗去预防所有的流感就会不起作用.另外,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没变异,但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有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解答】解:A、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A错误;‎ B、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C正确;‎ D、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D正确.‎ 故选:A.‎ ‎ ‎ ‎19.将如图装置进行下列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幼苗能够直立生长的是(  )‎ A.台灯围绕装置匀速转动 B.遮光罩匀速转动 C.转盘匀速转动 D.花盆匀速转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植物弯曲生长的机理考查,植物的茎弯曲生长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植物茎生长素含量多的一侧生长快,因此会向生长素含量少的一侧弯曲生长.‎ ‎【解答】解:A、台灯围绕装置匀速转动,幼苗只能在小窗处接收到光照,故幼苗弯向小窗生长,A错误;‎ B、遮光罩匀速转动,只有小窗和光源在一条直线上时,幼苗才能接收到光照,故幼苗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 C、转盘匀速转动,幼苗只能在小窗处接收到光照,故幼苗弯向小窗生长,C错误;‎ D、花盆匀速转动,对于幼苗而言,相当于接受的是均匀光照,幼苗直立生长,D正确.‎ 故选:D.‎ ‎ ‎ ‎20.下列实践应用与激素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进棉株开花结实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种豆肥田 C.在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木瓜,涩味尽失 D.在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有利于种子发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等,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2、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部位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发育受抑制的现象,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答】解:A、适时打顶去心,促进棉株开花结实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A错误;‎ 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与植物激素无关,B正确;‎ C、成熟的木瓜中含有乙烯,乙烯能存果实成熟,因此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 D、将种子置于水中浸泡将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同时解除其对脱落酸的抑制,加快种子的萌发,D错误.‎ 故选:B.‎ ‎ ‎ ‎2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解答】解: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 ‎ ‎22.在一颗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棵朽木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生态系统落包括生活在此环境中的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因此朽木上的这些生物及朽木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故选:C.‎ ‎ ‎ ‎23.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B.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C.运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D.对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一般是将酵母菌液直接滴入计数室内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3、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解答】解: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A正确;‎ B、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但有些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卵等要用样方法,B错误;‎ C、运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C错误;‎ D、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错误.‎ 故选:A.‎ ‎ ‎ ‎24.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K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达到K值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根据相关原理,要获得最大的产量,捕鱼应在K值前,而保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 ‎【解答】解:①K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在K时种群增长率为0,在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③正确;‎ ‎④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所以捕捞数维持在,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故选:C.‎ ‎ ‎ ‎25.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及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区域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其中生物个体数多少就是丰富度 B.森林中垂直结构能够提高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 C.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方向向上分层的主要因素都是光照 D.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l ‎【解答】解:A、一定区域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其中生物物种数多少就是丰富度,A错误;‎ B、森林中垂直结构能够提高生物利用资源的能量,B正确;‎ C、捕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方向上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森林中动物垂直方向上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C错误;‎ D、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 ‎ ‎26.下列有关种间或种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寄生生物一定是动物,寄主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植物 B.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一种生物的灭亡,另一生物生长得更好 C.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两种生物都不能独立生活 D.食物短缺时鲈鱼以幼小的鲈鱼为食,不属于捕食,属于种内斗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答】解:A、病毒以及一些微生物也可以进行寄生生活,A错误;‎ B、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生物的灭亡,也可能是一种生物处于劣势,一种生物处于优势,B错误;‎ C、互利共生的生物分开后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比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分开,根瘤菌无法独立生活,C错误;‎ D、大鲈鱼吃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D.‎ ‎ ‎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也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可沿食物链进行双向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A错误;‎ B、植物也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B正确;‎ C、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狼闻到羊的气味追,羊闻到狼的气味跑,C正确;‎ 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方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 ‎ ‎ ‎28.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 D.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若a、b、c、d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则a是个体,b是种群,c是群落,d是生态系统.‎ ‎【解答】解: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外延依次增大,与题图模型不相符,A错误;‎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群落,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发展的趋势,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 ‎ ‎29.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人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明确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据此答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因此,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故选:C.‎ ‎ ‎ ‎3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植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②动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动物.‎ ‎③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④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⑤异养型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A.0项 B.1项 C.3项 D.5项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物质:水分、无机盐、空气.‎ ‎②能量:热能、光能.‎ b生产者 ‎①范围: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的菌类,比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 ‎②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c消费者 ‎①范围: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病毒也是.‎ ‎②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d分解者 ‎①范围: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答】解: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一定是生产者,但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光合细菌不是植物,①错误;‎ ‎②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蚯蚓,消费者也不一定是动物,如寄生细菌,②错误;‎ ‎③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是生产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是动物,③错误;‎ ‎④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④正确;‎ ‎⑤异养型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以使分解者,⑤错误.‎ 故选:B.‎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31.下图表示了几种育种方法,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B.c过程得到的植株与普通植株相比,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但往往发育迟缓 C.a、c过程都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要获得yyRR,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属于单倍体育种;b属于杂交育种;c属于多倍体育种.‎ ‎【解答】解:A、图中涉及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对应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 B、c过程得到的植株是四倍体植株,其与普通植株相比,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但往往发育迟缓,B正确;‎ C、a过程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错误;‎ D、通过b过程杂交育种获得yyRR,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来提高纯合率,D正确.‎ 故选:C.‎ ‎ ‎ ‎32.理论上同卵双胞胎有完全相同的DNA,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不完全一样.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细胞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自由组合 B.父亲或母亲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个别细胞的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是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时.‎ ‎【解答】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同卵双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在个体发育的初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进行有丝分裂,由有丝分裂间期会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同卵双胎基因差异的原因是个体发育的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所致,与减数分裂过程和受精作用无关.‎ 故选:D.‎ ‎ ‎ ‎3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二倍体西瓜和四侑倍体西瓜可以杂交,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D.物质的形成个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判断某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种的依据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产生可育后代,常见的隔离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但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解答】解:A、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产生隔离,最终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 B、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虽然杂交可以产生三倍体西瓜,但是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故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无论是哪种隔离种群间的基因都不能交流,C正确;‎ D、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BD.‎ ‎ ‎ ‎34.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I ‎ 35‎ ‎ IU/L ‎ 0~45‎ 肌酐CRE ‎ 1.9‎ ‎ mg/dL ‎ 0.5﹣1.5‎ 尿素氮BUN ‎ 14.6‎ ‎ mg/dl ‎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 223‎ ‎ mg/dL ‎ 60﹣110‎ 甘油三酯TG ‎ 217‎ ‎ mg/dL ‎ 50﹣200‎ ‎ 总胆固醇TCH ‎ 179‎ ‎ mg/dL ‎ 150﹣220‎ A.做血液生化检查时必须空腹 B.此人尿素氮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肾功能正常 C.此人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D.此人可能患有脂肪肝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其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尿素氮、总胆固醇的含量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而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超过了参考范围.肌酐含量高于正常值,据题意,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说明肾功能可能有障碍;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高于160 mg/dL,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患糖尿病.‎ ‎【解答】解:A、做血液生化检查时必须空腹,A正确;‎ B、据题意,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说明此人肾功能可能有障碍,B错误;‎ C、此人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高于160 mg/dL,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患糖尿病,C正确;‎ D、此人血脂偏高,有可能患脂肪肝,D正确.‎ 故选:B.‎ ‎ ‎ ‎35.如图为某局部组织示意图(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中,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只有神经和体液调节 B.内坏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O2浓度高于b处 D.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为某局部组织示意图,a为毛细血管动脉端,b为毛细血管静脉端,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据此答题.‎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所以还包括内环境中的成分,B错误;‎ C、若②为肌肉细胞,血浆流经此处时,葡萄糖不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因此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C正确;‎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所以④血浆中的蛋白质比①淋巴中高,D错误.‎ 故选:C.‎ ‎ ‎ ‎36.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 C、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 D、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 ‎ ‎37.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 ‎ ‎38.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A、EV71侵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A错误.‎ B、效应T细胞能攻击被EV71入侵的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B错误.‎ C、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毒;C错误.‎ D、病毒感染时,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D正确.‎ 故选D.‎ ‎ ‎ ‎39.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 A. B. C. 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切除垂体后,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TRH的分泌应增加.‎ 故选:B.‎ ‎ ‎ ‎40.如图是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的向地性实验中,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a,而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d B.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在a~c C.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生长素浓度可能为b,而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d D.无论是根的向地性还是茎的背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分析图解看出,生长素小于d点浓度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大于d点浓度时抑制植物的生长;图中b点浓度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解答】解:A、根的向地性实验中,若测得的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a,且对生长的效应为抑制,故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d,A正确;‎ B、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a,且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a,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在a~c,B正确;‎ C、顶端优势现象中,若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b,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b,呈现抑制效应,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d,C正确;‎ 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D.‎ ‎ ‎ ‎41.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对迎春花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图.其中1、2、3、4组分别是培养环境中2,4﹣D浓度为a、b、c和清水组的生根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说明实验中2,4﹣D浓度关系为a<b<c B.图示浓度b是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C.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体产生的2,4﹣D与生根有关 D.实验结果可说明,2,4﹣D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实验设置可知,实验中的清水组为实验的对照组,根据图中的平均生根数看出,1、2两组生根数均高于清水组,即该浓度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而3组的生根数小于对照组,因此该浓度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解答】解:A、实验结果只能确定c的浓度高于a和b,但是不能确定a、b浓度的大小,A错误;‎ B、由于实验中缺少其它浓度的实验组,因此不能确定该浓度是否是最适宜浓度,B错误;‎ C、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产生的,C错误;‎ D、对清水组的对照组比较克制,2,4﹣D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 ‎ ‎42.下列关于植物体内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参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也可传达一种调节代谢信息 B.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抑制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C.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D.生产啤酒,可利用赤霉素使大麦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α﹣淀粉酶,简化工艺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激素是由动物内分泌腺或细胞产生,属于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3、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解答】解:A、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A错误;‎ B、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 C、极性运输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C错误;‎ D、赤霉素能诱导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α淀粉酶,D正确.‎ 故选:D.‎ ‎ ‎ ‎43.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解答】解:A、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被呼吸消耗,A正确;‎ B、羊的粪便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然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B错误;‎ C、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羊死亡后,羊的部分同化量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 ‎ ‎4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直接往复循环动力是能量,A正确;‎ B、无机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渠道进行的,D正确.‎ 故选:C.‎ ‎ ‎ ‎45.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剂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 10%~20% 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解: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A错误;‎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鱼塘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因此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但有毒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故选:A.‎ ‎ ‎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46.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欲调查该草原上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 随机取样 ,常采用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方法)进行取样.最后计算所有样方的 平均值 .‎ ‎(2)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垂直结构 和 水平结构 等方面.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 次生 演替.‎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 M•λt .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另外天敌也会增多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1)欲调查该草原上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最后计算所有样方的平均值即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 ‎(2)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由于具备土壤等条件属于次生演替.‎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 M•λ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另外天敌也会增多.‎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平均值 ‎(2)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次生 ‎(3)M•λt 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另外天敌也会增多 ‎ ‎ ‎47.(1)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酸生长”学说.“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某科研小组为了验证酸能促进细胞伸长,现提供黑暗中萌发的小麦幼苗(如图1)若干、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液(pH=1、2、3、4、5、6)、蒸馏水、镊子、刀片、刻度尺、带盖的小瓶等材料器具,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材料的处理:选择若干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切取图1中 b (字母)对应的胚芽段,放入蒸馏水中浸洗才能作为实验材料,放入蒸馏水中浸洗的作用是 排除植物本身所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的干扰 .‎ 实验步骤:①取7个洁净的小瓶编号,分别装入等量的六种不同pH(1~6)缓冲每瓶投入10段液和蒸馏水;‎ ‎②每瓶投入10段相同的实验材料;‎ ‎③将各组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定期测量胚芽段长度并记录.‎ 分析数据:某同学的实验记录如下:‎ 由图2 可知,最适pH范围为 2﹣6 ,同生长素类似,酸性条件对胚芽段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 特点.‎ ‎(2)该科研小组还进行了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和根茎生长的影响实验.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如图3‎ ‎①α的范围为 90°≥α>0° (填“180°≥α>0°”、“180°≥α≥90°”或“90°≥α>0°”).‎ ‎②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③图4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 B 、茎的远地侧的是 C (填图中字母).‎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1所示.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 由于根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曲线AB表示根,曲线CD表示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但是抑制根的生长,因此对应曲线中B点;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即对应图中D点.‎ ‎【解答】解:(1)生长素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即b段,将其放入蒸馏水中浸洗,尽可能排除植物本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的干扰.根据材料提供的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液,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可通过测量胚芽鞘的长度来判断.装入等量的蒸馏水为空白对照组,由图2 可知,最适pH范围为2﹣6,PH为0时,测量胚芽鞘的长度在2.5左右,PH为6时,测量胚芽鞘的长度为10,促进10﹣2.5=7.5;PH为4时,测量胚芽鞘的长度为20,促进20﹣2.5=17.5;但PH为2时,测量胚芽鞘的长度为5.5,反而促进5.5﹣2.5=3.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酸性越强,细胞伸长越明显,过酸则抑制细胞伸长.‎ ‎(2)①由于琼脂块中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去顶胚芽鞘左侧生长,使胚芽鞘向右弯曲,α 的范围为90°≥α>0°.‎ ‎②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存在两个促进作用相同的生长素浓度,因此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不一定相同.‎ ‎③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生长素对根的近地侧表现为抑制作用,对根的远地侧和茎的近地侧及远地侧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促进程度不同,茎的近地侧促进程度大于远地侧.从图中看出,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B点最长,表示根的近地侧,则A表示根的远地侧,C表示茎的远地侧,D表示茎的近地侧.‎ 故答案为:‎ ‎(1)b 排除植物本身所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的干扰 2﹣6 两重性 ‎(2)①90°≥α>0° ②不一定 ③B C ‎ ‎ ‎48.如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乙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有 3 条食物链,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猫头鹰处于第 三、四 营养级.‎ ‎(2)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植物 900 g.‎ ‎(3)图乙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 110 J/(cm2•a),其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6%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图乙中A可表示 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 ,图中输出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有机物中化学能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甲图:植物为生产者,其余动物都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乙图: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0.05+0.25+5.1+2.1=7.5,扣除有机物输入的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得到能量为2.5;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0.5+4+9+2.5=16,扣除有机物输入的2,所以从第一营养级得到能量为14;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3+23+70+14=110.‎ ‎【解答】解:(1)图甲中有3条食物链,即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捕食蛇,同时还与蛇竞争食物(鼠),因此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猫头鹰处于第 三、四营养级.‎ ‎(2)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植物(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20×+20×+20%×=900g.‎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J/(cm2•a),其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 ‎(4)图乙中A可表示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图中输出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有机物中化学能.‎ 故答案为:‎ ‎(1)3 捕食和竞争 三、四 ‎(2)900‎ ‎(3)110 15.6%‎ ‎(4)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