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86 KB
  • 2023-11-13 发布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1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课时规范练11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18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8)(拜上帝教)“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这旨在强调拜上帝教(  )‎ ‎                   ‎ A.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 B.强调发展对象的民间性 C.中西文化畸形结合产物 D.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答案C 解析基督教的传入已有多年的历史,故A项错误;由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不能得出其发展对象的民间性,故B项错误;由材料“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得出中西文化的结合,但不是正常的结合,故C项正确;“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故D项错误。‎ ‎2.(2018江西赣州期末,9)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 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统治,不会承认清政府所签条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内河航运权,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愿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可知,太平天国没有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并予以有效地还击,故D项正确。‎ ‎3.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带有明显空想色彩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表明洪仁玕对天王的尊重,不是严厉批评,故C项错误;材料“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故D项正确。‎ ‎4.(2018河南洛阳期末,14)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  )‎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立宪派“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可知武昌起义扩大了革命的社会基础,并非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故A项错误;材料“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说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身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速清王朝的瓦解而非群众基础广泛,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的影响,并非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 ‎5.(2018新疆二模,30)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答案A 解析临时政府建立时期,各区域旗帜不一致,各自为政,说明革命军内部缺乏统一权威,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成功后在南方地区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成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革命军内部问题,而非对袁世凯的政策,故D项错误。‎ ‎6.(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35)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这是以和平方式宣告清政府灭亡,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清帝不是主动退位,材料中“定为共和立宪政体”也表明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河北沧州质量监测,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参考答案(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 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 ‎(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 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相关文档